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_第1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_第2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_第3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_第4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概念、特点、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开展、原那么和作用。

教学重点: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特点、意义和原那么。

教学难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开展。

教学时数:4学时

参考资料: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2006年7月第11次印刷。

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开展的各历史阶段分别有什么特点?

3、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哪些特点?

4、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式不同分别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些类型?第一节概述一、科学研究〔一〕概念1、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包含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2、研究:这里指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3、科学研究:是从人类的认识活动中产生、深化、别离出来的一种探究意识更强、目的和方法更明确、步骤和方法更严密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二〕科学研究的特点同一般认识活动相比,科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的意识性和组织性。科学研究是以研究课题为中心而展开的有目的、有方案、有程序的认识活动。2、自觉地继承性和创造性。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论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结果,又是后继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在继承的根底上,要到达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目的,因而科学研究具有创造性。3、强烈的探索性和复杂艰巨性。科学研究要探索的是人类丧未发现和掌握的客观规律,具有探索性。科学研究又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需要人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具有始终不渝的追求精神,才能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二、教育科学研究

〔一〕概念1、教育科学:指正确反映教育领域内容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并将随着教育时间的开展而不断开展。2、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取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去探明教育内部各要素间的变化与规律,以及辨析教育本质与其外部现象间的关系,并作出严格科学结论的一种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由三个根本要素组成:〔1〕现象与客观事实。是形成教育科学理论的根底。〔2〕教育学理论。理论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认识成果,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和原理构成的抽象体系。〔3〕方法和技术。是实现研究目的的手段。〔二〕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除了具有科学研究的特点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1、综合性和整体性。教育科研的对象主要是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注重整体性,多角度地开展研究活动。2、长期性和复杂性。教育理论的产生、实践成果的运用需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论证,屡次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推广普及。因此,教育科研具有长期性。由于教育的周期较长,教育研究的周期也较长,其过程都是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两者相互统一,由此决定了教育研究具有复杂性。3、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与广阔教师都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体,都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表达出教育科学研究的群众性特点。三、教育科研方法的历史开展教育科研方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开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经验描述科研阶段1、时间:从古希腊到17世纪。2、背景: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教育研究方法的思想开始萌芽。3、特点:

〔1〕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主要依靠直觉的观察和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即是从观察事物材料出发加以概括总结从而得出结论。〔2〕研究中伴有简单的逻辑推理,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自发性,对方法的追求比拟笼统和模糊。〔3〕对教育理论观点的表达方式是以描述性的记述为主,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4、主要代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孔子、夸美纽斯等。〔二〕哲学思辨研究阶段1、时间:18世纪—19世纪中叶

2、背景:在夸美纽斯以后,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中别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思辨的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形成高潮。3、特点:〔1〕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2〕把教育作为开展过程加以研究,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开展历程。〔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根底。〔三〕科学实证研究阶段1、时间:19世纪下半叶。2、背景:自然科学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教育学爆发一场深刻革命,教育理论的研究手段面临变革的压力,一些教育家提倡在一般科学的框架内进行教育研究。3、特点:〔1〕实验方法被引入到教育科研中,教育科研从思辨研究转向实证研究,教育科研向科学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教育科研的结果的客观性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教育理论向科学化方向开展,教育科学应运而生。4、代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斯宾塞、威尔曼、贝恩〔苏格兰〕、梅伊曼、拉伊、比奈、西蒙、贝尔纳、杜威等。

〔四〕标准综合研究阶段1、时间:20世纪——今天。2、背景:二次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使人们开始疑心曾经是无往而不能的科学主义,重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口号成为当代众多的教育理论流派的得以共存的根底。3、特点:〈1〉教育研究呈现多元化局面,各自的开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开展开拓了新领域。〈2〉教育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以教育研究方法本身为研究对象,它意味着教育研究的深化。〈3〉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广泛移植于教育研究领域,使教育研究方法进一步走向科学化。〈5〉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及心理学研究方法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开展提供了重要根底。四、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开展的特点由于科学的开展和方法论的变革,使现代教育研究出现了以下新特点:

〔一〕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2、提高研究过程中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和概括性。3、理论地研究教育。理论地研究教育,关注的是构建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提高到哲学认识高度从多方面分析教育。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当代教育研究在对教育事实作出解释分析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反映出教育研究方法开展的多元化、多样性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的开展在呈现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也表现出统一性的特点。

〔三〕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1、以价值导向为根本依据确立研究目标。2、研究过程中强调按系统结构观点的大教育观。3、研究方法更强调人的主体性,重视非理性因素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作用。4、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强调在和体研究根底上的集团认识主体—科学研究群体。优势互补、群体攻关,这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特点。5、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所具有的明显价值取向性。〔四〕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现代教育研究者在提高研究的理论化程度的同时,加强了教育的实验研究。1、强调教育实验研究在开展教育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探索教育实验的特点,以不断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2、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教育研究数学化形式的开展。3、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和任务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类型〔一〕根据研究的目的划分1、根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教育根本理论。2、应用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应用根底研究成果或有关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3、开展性研究。开展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展用于教育进步和学校运动的有效策略。

4、比拟与评价研究。比拟与评价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作出判断。5、预测研究。预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开展的前景与趋势。〔二〕按研究方法划分1、历史研究。是通过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分析,解释当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2、描述研究。是通过问卷、访谈、观察、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答复有关现实问题的研究。3、相关与比拟研究。是对两个或多个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目的在于建立相关关系或用于预测。4、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设能验证假设的环境和条件,主动地控制研究对象,控制无关因素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活动。5、理论研究。是对复杂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并形成一般性结论的过程。二、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原那么

教育科学演技应遵循以下根本原那么:〔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二〕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三〕宏观研究与微观探析相结合。〔四〕实证研究与逻辑分析统一。〔五〕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互补三、教育科学研究的作用〔一〕促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一是要靠政策保证,二是要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二〕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体统决策依据。〔三〕开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的理论根底。〔四〕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培养教育科研队伍。〔五〕有利于形成地方和学校教育特色。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和条件〔一〕任务1、总结中小学教育经验。2、研究中小学教育开展。3、探索中小学教育改革。4、揭示中小学教育规律。5、推动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根本理论、文献资料、学术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二〕条件1、中小学教师最了解教育实践,最容易找到研究问题。2、教师最能迅速掌握和运用研究成果,及时反响和调整。3、教师能进行重复验证,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程序,初步掌握选题、查阅文献、形成理论构思和制定方案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选题和查阅文献的方法;理论构思的内容和方法;研究方案的形式。教学难点:课题的论证、理论构思的形成与检验。教学时数:8学时。参考资料: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2006年7月第11次印刷。思考题:1、确立教育科研课题的根本要求是什么?2、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范围是什么?3、什么是理论构思?理论构思包含哪些内容?4、如何评价理论构思的科学性水平?5、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第一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确实立一、选题的意义

1、选题是教育科研的战略起点。

2、选题决定着教育教研的方向和水平。

3、选题标志着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与选择〔一〕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

1、从教育实践出发产生教育科研课题。

2、教育理论出发产生教育科研课题。〔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1、选择研究课题的方法:〔1〕演绎法。指研究者从某种教育理论出发,推演出一个研究课题。它的起点是科学理论,形成的思维过程是演绎。〔2〕归纳法。是指从教育活动的观察或调查资料中总结出教育研究课题的方法。

2、选择课题的根本程序:〔1〕确定研究课的领域。〔2〕查阅有关的研究文献。〔3〕界定研究课题的范围。〔4〕考虑研究课题的意义。〔5〕表述研究课题。

3、选题的根本要求:〔1〕课题必须有价值。〔2〕课题必须有科学性。〔3〕课题必须具体明确。〔4〕课题要新颖独特,有突破性、有前沿性。〔5〕课题要具有可行性。三、教育科研课题的表述表述课是要注意以下要求:1、课题表述首先要确定研究活动的核心概念2、课题表述应明确所研究的课题范围。3、课题表述的形式可以是表达式也可以是发问式。4、课题表述的文字应精炼。5、文字生动优美,又具有学术性。四、教育科研课题的论证对课题进行论证,即对所选课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主要表达为: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2、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3、该课题已有的研究水平和动向。4、课题的理论根底、实践根底、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状况。5、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第二节教育文献的查阅一、教育文献的概况〔一〕含义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教育科学开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二〕文献的类型1、从物质形式发出,可将文献分为四种类型〔1〕印刷型文献:以纸张为存贮介质,以手写或印刷为记录手段的传统文献形式。此类文献便于阅读,但存贮密度低,占据空间大,难以实现自动输入和自动检索。〔2〕缩微型文献:以感光材料为存贮介质,以它缩微照像为记录手段的文献形式。其优点是体积小,存贮密度大,传递方便,节省存贮空间;缺点是不能直接阅读。〔3〕机读型文献:以磁性材料为存贮介质,以打字、穿孔或光学字符识别装置为记录手段,并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文献形式。优点是存贮密度高,存取速度快,便于修改更新和对信息进行处理。缺点是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4〕声像型文献:以磁性材料和光学材料为存贮介质,借助计算机或特殊的机械装置直接记录声音信息或图像信息的文献形式。优点是存贮密度高,内容直观真切,传播效果好。缺点是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阅读。2、根据信息量的变化情况,将文献分为三种类型:〔1〕一次文献: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根本素材而制作或撰写的文献,又称为原始文献。优点是直接记录研究成果,具有创造性,有较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的价值。缺点是贮存较分散,不够系统。〔2〕二次文献:对原始文献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优点是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信息含量较大且较集中和系统,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局部。缺点是不能直接引用。〔3〕三次文献:以二次文献为根底,对一定范围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概括而成的参考性文献。特点是浓缩度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的特点。〔三〕文献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正确地了解情况,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3、防止重复劳动,提高教育科研效益。4、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材料。〔四〕教育文献的主要来源:1、书籍。是教育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它主要包括:①名著要籍;②专著〔含论文集〕;③教科书;④工具书;⑤科普读物。2、报刊。3、教育档案类。4、专家询问。5、现代信息技术。查阅资料时应主要搜集一级文献,特别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本学科领域中有权威性、信息量大、使用率高,被公认为必备的或常用的书籍。二、文献检索的过程与方法:〔一〕文献检索的过程:资料查找搜索、分析研究过程一般由以下三个主要步骤组成:1、分析和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自己准备检索的课题要求与范围,确定检索工具和途径。2、搜索阶段。搜索与所研究问题的有关文献,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有用的资料,按适当顺序阅读,并以文章摘录、复印、购置等方式拥有文献资料。3、加工阶段。从已搜集到的资料中摄取有用的情报资料,即对文献进行加工。〔二〕文献检索的根本方法: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顺查法。以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开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其优点是查全率较高,查出的结果根本上能反映事物的开展全貌。2、逆查法。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为检索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这种方法多用于新文献的搜集、新课题的研究,不太关注问题开展的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易漏检。3、追溯法〔引文查找法、跟踪法〕。以已有文献中所列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为线索,追踪查找所需的有关文献。其优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拟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快捷,并可不断扩大线索。缺点是易受原作者引用资料的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的影响。4、综合查找法:将以上各种方法加以综合使用以到达检索的目标。〔三〕文献检索和要求:1、检阅文献要全面。2、检阅要认真细致〔准确性〕。3、勤于积累。4、善于思索三、教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一〕文献的收集〔二〕文献的整理〔三〕撰写文献综述报告1、含义:文献综述报告是就某一个研究课题范围的有关文献资料内容进行评价分析。2、结构:〔1〕问题的提出。说明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及研究的问题。〔2〕研究方法。确定文献资料的分析范围〔时间、空间分布〕、分析维度、分析程序。〔3〕正文。一是说明研究课题在各历史阶段的研究状况和成果。二是重点说明该课题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三是对过去的研究进行反思。〔4〕主要文献目录。3、文献综述报告的撰写要求:〔1〕要选择与当前研究课题有直接关系的研究,其长度可视研究方案或报告的类型那么定。〔2〕要列出各个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使读者明白所考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课题的关系,不能只提供一段综合性的概要。〔3〕要围绕研究课题的关键点组织文献综述,不能机械地罗列组织。〔4〕文献综述要有结论,说明所考察的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拓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要求。总而言之,查阅文献是非常系统化的工作,应该以适用性和完全性为目标,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一、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一〕什么是理论构思理论构思是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根底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二〕理论构思的内容1、准确地表述研究问题。即要说明研究的目标及具体问题。2、界定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通过下定义的方法界定所要研究问题的核心概念,说明概念的定义、外延、本质特征等。3、形成初步的研究思路。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形成思想观总体系,构成研究思路。〔三〕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理论构思使教育科研具有明确的方向,主题思想和研究目标。2、理论构思标准调节着教育研究的过程,帮助研究者提高科研的科学水平。3、理论构思制约着研究成果的界定、成果构成形态以及成果的评价解释。〔四〕科学理论构思的标准1、所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2、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3、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4、具有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5、根本概念的精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理论构思所含的根本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应满足以下要求:①有严格规定的含义;②有好的概括度;③有好的清晰度。在理论构思中形成的理论体系结构,应符合逻辑要求,要有系统,要求既能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又能反映事物的丰富多样性。〔五〕建立和检验理论构思的根本方法理论构思的实质是形成一种有待检验证明的理论假设,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按某种逻辑关系组成的演绎结构系统。建立和检验理论构思有如下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理论探讨,初步确定该研究课题的根本概念、内容范围及提出研究思路。2、建立指标体系,使理论构思具体化得到初步验证。教育研究的核心概念往往比拟抽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可以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明确其范畴的界定和层次结构,使之有实际的可操作性。3、通过调查研究及准备性的实验研究,为形成理论构思提供事实依据。4、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吸取其中合理因素。二、选择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和方法〔一〕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确定课题研究的类型〔详见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二〕根据研究类型确定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包括:教育调查研究、教育观察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比拟研究、教育历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等。三、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选择〔一〕根本概念1、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部。但凡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研究对象时,就叫何等总体。2、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局部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3、取样:指遵循一定的规那么,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以供研究的过程。〔二〕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1、随机抽样:〔1〕定义: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遵循特定的规那么,从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以供研究的过程。〔2〕具体形式:随机抽样包括简单随机抽样〔抽签、随机数目表〕、系统随机抽样〔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四种具体形式。〔3〕要求:①总体的明确性;②取样的随机性;③样本的代表性;④样本容量的合理性。2、有目的抽样:有目的抽样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对对象的充分了解,选取那些被确认为能提供丰富资料的个体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有目的抽样中的样本容量很小,有时甚至只有一个。此外还有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滚动抽样、验证性个案抽样、否认性个案抽样等。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方案是对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对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研究方案的完成,标志着研究的构思阶段根本结束。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案的根本内容1、研究题目的表述。2、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3、课题研究的根本内容。4、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工作方案和进度方案。5、已经具备的工作根底和有关条件。6、研究成果的预计〔形式〕取向和使用范围。7、所需经费预算和仪器设备的购置。〔二〕教育研究方案的根本格式1、专题研究方案的格式:〔1〕研究的目的、意义;〔2〕研究的主要内容;〔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会有哪些突破;〔4〕条件分析〔人员、资料、手段等〕;〔5〕课题组分工;〔6〕主要研究阶段及成果形式;〔7〕经费预算。2、教育实验研究方案格式:〔1〕绪言:研究问题及假设、已有研究状况、有关文献检索;〔2〕研究的具体方法;〔3〕总体和样本;〔4〕研究设计;〔5〕实验过程;〔6〕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7〕时间安排;〔8〕经费预算〔人、财、物〕。3、学位论文的方案格式:〔1〕研究课题的表述;〔2〕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31〕研究的具体方法;〔4〕研究的条件与时间安排;〔5〕论文的初步提纲。〔三〕教育研究方案的评价对教育科学研究进行评价的主体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评价的主要内容有:1、教育研究课题的意义。含理论价值、方法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2、教育研究方案的科学性。3、教育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第三章教育观察研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特点和功能,了解主要的教育观察研究方法,理解教育观察研究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形成教育观察研究能力。教学重点: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评价、设计与实施。教学难点: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教学时数:4学时参考资料:1、裴娣娜:《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2006年7月第11次印刷。2、李春萍:《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观察研究?

2、教育观察研究有什么特点、优点和局限?3、如何设计教育观察研究?第一节概述一、教育观察研究的含义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方案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中最根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观察可分为日常观察和科学的观察。日常观察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饿亲身感受或者体验来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的过程,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科学观察是依预定的方案,选择观察的范围、条件和方法,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具有系统性、目的性、有理论性。二、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与作用〔一〕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科学的教育观察的根本特点是:1、教育观察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搜集资料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2、教育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具有真实性。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4、教育观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5、教育观察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二〕教育观察研究的作用1、教育观察能获得对事物比拟充实、比拟客观的事实性材料,有利于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2、教育观察研究是检验教育科学理论观点是否真确的重要途径。3、教育观察有助于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形成。三、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一〕设计教育观察研究的设计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1、确定观察内容。即在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的根底上确定好具体的观察内容,这是整个观察研究的前提,也是观察研究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2、选择观察类型。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在充分了解各种观察类型的前提下选择相应的观察类型。3、制定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是帮助研究者获取观察资料的重要工具,它的详略和操作性是决定观察效果的重要因素。4、训练观察人员。观察研究要求观察人员要熟练掌握观察的工具,熟悉观察记录表,能与对象进行有效的交往与合作等,这就要求观察实施前有意识地对观察人员进行训练。〔二〕实施教育观察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2、了解观察对象的根本情况。3、编制观察记录表。4、观察记录资料5、分析资料。四、对教育观察研究的评价〔一〕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优点1、在教育现象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能够搜集到现场资料,也能注意到现场的气氛和情景,有利于全面把握问题的实质。2、所获资料的可靠性较高。〔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比拟客观、真实,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全面地了解对象的实际情况,获得较可靠的资料。〕3、观察研究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教育现象的本来面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研究者本身的偏见和期待效应。〔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局限1、无法推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只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外表联系或偶然联系,无法真正揭示事物之间必然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2、观察所获资料琐碎、不系统。3、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4、观察者的介入会影响观察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研究结果。5、易受对象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限制,比拟被动,无法观测到想要的全面的情况,不利于全面解释对象的行为。五、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原那么和要求〔一〕原那么1、目的性原那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善于抓住主要的东西,又要捕捉意外的偶然现象。2、客观性原那么。坚持观察得全面、系统、客观,使观察能比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实。3、自觉性原那么。自觉搜集客观事实材料,自觉地对观察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得出可靠的观察结论。〔二〕观察研究的根本要求为了提高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需要注意以下要求:1、安排观察预备期。预备期时间可依实际情况而定,一般约半天时间,或两次〔每次1-2个小时〕。2、不干预活动。正式观察时,观察者应尽可能防止与对象直接交流意见或参与活动。3、讲究记录方法。采用多种方法,保证观察记录的具体、详细和系统。记录中应保证文字用语的客观性,不加主观解释倾向,或将客观描述与主观解释分别标出。4、多个观察者同时观察同一现象时,须预先训练以求得满意的观察者信度。即让观察结果到达较高程度的可靠性与一致性。5、对同一行为,应观察足够的次数或时间,以保证观察结论的可靠性。具体次数或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6、了解各种可能的误差来源,注意防止或减少误差。第二节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一、教育观察研究的根本类型〔一〕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划分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包括自然行为的偶然现象观察和系统的现象观察。

2、实验室中的观察。有目的、有严密方案下的观察,且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二〕根据观察的方式分1、直接观察。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对象进行感知和描述。2、间接观察。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的观察。〔三〕根据参与程度划分1、参与性观察。研究者直接参与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真实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观察研究。2、非参与性观察。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采取公开的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的观察。〔四〕根据观察的实施方法分1、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方案、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2、非结构式观察。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取弹性的态度,也不预先确定观察的内容工程与观察的步骤,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以上各种类型各有其根本特性,适用条件和各自的局限性,他们之间又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二、教育现场观察〔一〕含义及其特点教育现场观察是指观察人员在行为或事件发生的现场所进行的观察。这种方法代表的是在自然情景中的较灵活的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其主要特点有:1、在自然场景下观察自然发生的行为或事件。即不做任何控制和干预,在完全自然状态下,对对象进行的观察。2、观察者可以直接感受观察对象的情感和情绪。3、可借助现场的感受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记录的文字、数字、符号与现场感受的结合,更能全面分析资料。感受能弥补现场记录的缺陷。〔二〕实施要求1、争取得到现场人员的积极帮助与配合。2、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收集资料信息。3、及时整理和分析资料。〔三〕对教育现场观察的评价1、主要优点:〔1〕所获资料自然、直观、真实、可靠性高。〔2〕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2、主要缺点:〔1〕在观察过程中,以及对观察结果的解释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2〕需要观察者有较高的协调人际关系,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真正用于观察的时间有限。三、全结构式教育观察〔一〕含义及其特点全结构式观察是指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施行于实验室的、具有详细的观察方案,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可全面控制的观察。其特点是:1、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必须到达一定的标准,做到使实验室的各项条件非常稳定,在所有的时间内都一致,从而保证能够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对象进行比照观察。2、有详细的观察方案。观察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1〕观察活动的时间安排。〔2〕观察场地的布置和分配。〔3〕观察人员与被观察者的安排。〔4〕观察内容的详细分解。3、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4、可全面控制。即可控制观察者的知识准备、观察条件、观察内容、观察顺序和记录方式等,到达对观察的系统的控制。而不是控制被观察者的反响。〔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实施步骤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是教育观察法最集中、最完备状态,其实施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观察内容的结构。2、确定观察场地、观察时间和观察对象。3、编制记录表。4、实施观察和记录。5、分析资料。〔三〕评价1、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主要优点:〔1〕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客观。〔2〕观察资料系统、科学并可充分利于数量表达。2、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局限:难于运用它的最主要的缺陷,因为:第一、它要求观察者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以及进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第二、要求实验室有较高的条件。因此,为了既能充分利用全结构式观察的优点,又弥补其缺乏,可将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结合而形成半结构式观察。第三节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一、教育观察记录的方法教育观察的记录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类:〔一〕描述记录法。描述记录法是教育观察中常用的记录方法,它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日记描述法。又称儿童传记法,是指对一个或一组儿童长期跟踪,反复观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性地记录儿童的行为表现。一般又可分为两种类型:〔1〕综合性日记:记录儿童各个方面开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出现的动作、语言或行为。〔2〕主题日记:主要记录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情感等特定方面的新进展。日记描述法是对儿童研究的最古老的方法,它方便、易行,所获得的资料详细而丰富,能反复利用,但是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对个别儿童的观察研究,缺乏代表性。2、轶事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是指研究者对儿童表现出来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等进行记录的方法。轶事记录法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运用简单方便,不受时间条件限制,也不需要做特别准备,资料既可用做研究材料,又可传给接任教师,帮助他了解学生的开展情况。3、连续记录法。这是对学生行为作更为详细,更为完善的记录,其优点是可以用文字对所观察的事件做详细记录,并作出分析。但这种方法所获得的资料无法进行分类,不利于日后的整理;而且这种记录大多只适用于个别的、小规模的观察。〔二〕取样记录法取样记录是一种以行为为样本的记录方法,具体可分为:1、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法是在统一确定的时间内,按一定时间段观察预先确定好的行为或按预先规定好的行为分类系统将行为归类。时间取样法克服了传统观察法的不可控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观察者的主观选择性和主观判断,使观察到的行为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这一方法可收集到关于行为频率的资料,提供定量结果,对检验假设有一定的价值,它使观察法在科学化的进程中大大前进了一步。是目前常用的比拟先进的观察研究方法。时间取样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仅适用于研究儿童经常发生的行为,如儿童对教师的依赖、指令执行、师生交往等,而对同情心、成功、失败等行为就不适用;其次,它仅适用于观察外显行为,不宜观察内隐或隐蔽性行为,如头脑中的活动、个人隐私等行为不能使用;第三,所获资料只能说明行为的某种特性和出现频率,难以揭示因果关系。2、事件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注重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观察前应选择和规定所要观察行为或事件相关的类型,在观察中等待所选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再作记录。事件取样法不受时间间隔与时段规定的限制,既可作预先的方案安排与准备,获得较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行为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还可以得到关于事件的环境和背景资料。事件取样的主要局限在于可能缺乏测量的稳定性,因为同一行为可能出现在不同场合、时间,且表达不同含义。3、活动取样法。是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的记录方法。〔三〕行为核对表。行为核对表是研究者用来核查某种行为是否发生或出现的一种简表。使用行为核对表有助于观察目的的具体化,使观察活动更具有针对性。编制行为核对表的步骤:1、根据研究目确实定所要观察的内容;2、在表格中分别列出所要观察的目标行为;3、在核对表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排列目标行为。二、制定观察记录代码系统〔一〕概念观察记录代码系统是研究者将行为或事件分为有意义的,可以观察和处理的类别,将大的行为单位分为小的行为单位,并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定出的一整套符号系统。〔二〕观察记录代码系统的功能1、可以提高观察记录处理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节省大量时和精力,被称为速记技术。2、由代码所产生的数据可消除主观误差,使描述更客观,更准确可靠。3、提高了观察的可行性和记录的价值。因为事先对观察的信度、效度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做了确定。4、收集的数据适用于用计算机处理。〔三〕观察记录代码系统设计的原那么1、要符合研究目的;2、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有助于研究者客观地、精确地、一致地记录所观察行为或事件的特征背静;3、要全面包含研究内容;4、应保证同样的行为类别工程适用于群体操作的所有成员;5、应保证观察者能详细、如实、有序地记录,以便分析行为的因果关系;6、应当简单明了,易于记忆,易于书写,易于计算机系统分析。〔四〕观察记录代码系统设计的方法步骤1、确定观察对象,即界定大的行为单位;2、将大的行为单位分解为许多小的行为单位;3、设计出一些简单、易记忆和识别的符号配在小的行为单位后面,形成一套与观察的内容工程相对应的观察记录或代码系统。〔五〕常用的观察记录代码系统常用的观察记录代码符号有两种类型:1、数字型代码系统。即用不同的数字代表各观察工程,所用数字多少取决于观察工程的数量多少。优点是整理结果的工作量小,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缺点是工程较多时,难以很快建立和熟悉数字与工程之间的对应关系,造成混乱延误记录。2、符号型代码系统。是用不同的符号代表各种行为或事件。符号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抽象的符号,也可以是形象的符号。优点是形象、逼真、易于记忆;缺点是需要花较多的时间整理记录结果,不能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教育调查研究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特点、类型,了解教育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掌握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的根本原理、相关技术和实施要求。教学重点: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特点、类型;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的根本原理。教学难点: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的根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教学时数:8学时参考资料: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2005年第20次印刷。2、李春萍:《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调查研究?2、教育调查研究有哪些特点?3、教育调查研究有哪些一般步骤?4、问卷调查有哪些特点?5、访谈调查有什么优点?课后思考:第一节概述一、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教育调查研究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有方案、有目的地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事实材料,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议的教育研究活动。〔二〕特点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三〕教育调查研究的功能1、揭露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各种矛盾而促进教育的开展。2、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更好地改良工作,提高教育质量。3、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教育预测效劳。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教育调查研究分为不同类型:〔一〕根据教育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划分1、普遍调查。普遍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的调查。普遍调查有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但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多,教育调查中一般不采用普遍调查。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指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局部样本进行调查。既防止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又可以把对样本调查的结论在总体中推广,以了解总体的特性。3、个案调查。个案调查是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根底上有意识地从中选择某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调查和描述。个案调查可以详细地了解事物的开展过程,具体了解某一特定现象产生、开展的原因和过程,并可以全方位地掌握调查对象的特点。〔二〕根据调查目的划分1、现状调查。现状调查是指对调查对象的当前状况和根本特征的调查,其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真实情况作出描述性,以便于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良工作。2、相关调查。相关调查是指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3、开展调查。开展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4、预测调查。预测调查是指调查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开展趋势和动向,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开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三〕根据调查手段划分1、问卷调查。2、访谈调查。3、测量调查。4、调查表法。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教育调查研究有着严谨的工作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一〕明确调查研究的课题。〔二〕确定调查对象。研究者根据总体范畴和样本含义,根据课题要选择调查对象,进行科学抽样,保证课本的代表性。〔三〕设计调查手段。即根据调查课题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条件,选择主要的调查方式,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四〕定调查研究方案。即让教育调查研究的初步设想系统化和操作化,对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对象、内容、实施时间、地点、资料获取和整理方式方法等写出具体说明。〔五〕设计调查问卷或编制访谈提纲。研究者根据方案中选择的调查方式做相映的准备工作,设计问卷或编制访谈提纲。〔六〕准备性调查。将编制的问卷或提纲进行试验性调查,以发现并纠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设计的完美性。〔七〕进行正式调查。研究者运用修订好的调查实际实施正常调查,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八〕处理调查资料。研究者对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发现某些具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得出结论提供数据资料的依据。〔九〕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第二节问卷调查一、概述〔一〕什么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用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交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以了解对象对某一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看法的一种研究方法。〔二〕问卷调查的特点1.调查过程的标准化。2.调查形式的匿名性3.调查的范围广、效率高二、问卷的结构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有以下三个局部构成:〔一〕指导语。指导语一般安排在问卷的开始,它起着沟通的作用,使被调查者按要求答复,以获得真实、准确、可靠的资料。指导语的编写一般包括三个局部:第一、简单介绍调查研究者的身份和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利于被调查者的合作。第二、写明答复的要求和方法,防止调查对象以不同方式答复以下问题而产生误差。第三、写清楚研究的用途,以消除被调查者的疑虑。〔二〕问题。问题是问卷的主要构成局部,问题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一份问卷质量的上下。〔三〕结束语。结束语写在问卷的最后,一般内容是对被调查者对问卷作出一些简短的评价。三.问题的编制〔一〕编制的问题的原那么1、相关原那么。调查问卷中除了少数几个提供背景的题目以外,其余题目都必须与研究主题直接相关。2、简洁原那么。问题应力求简洁具体,应防止复杂、模糊和多个问题兼问。3、礼貌原那么。问卷中应尽量防止个人隐私问题以及那些会给人带来职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的问题,引起对方的不满。4、方便原那么。问卷中的题目应尽量方便调查对象的答复,不会浪费过多的笔墨和时间,也不要让对象费尽心思去思考。5、定量准确原那么。问卷中涉及数据信息的答复时,应该是准确具体的数据而不是平均数。6、选择穷尽原那么。调查问卷中题目提供的答案应该是在逻辑上是排序的。在的能性上是穷尽的。7、拒绝术语原那么。问卷中应防止大量使用技术性较强的、模糊的术语或行话,以便对象能读懂题目。8、适合身份原那么。调查问卷中题目的语言风格与用语言与调查对象的身份相称。9、非导向原那么〔价值中立〕。问卷中的问题应防止隐含某种假设或期望的结果,防止表达出某种思维定势的导向,防止社会认可效应。〔二〕问题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调查需要,可以将问题实际为三种形式:1、开放式。设计时只提出问题,对答复不作具体的规定,有被调查者根据调查者根据要求任意作答。由于开放式问卷得到的资料是非标准化的,统计分析较为困难;同时,由于答复以下问题费时较多,易导致问卷的回收率降低。2、封闭式。问题设计者事先确定了可提供选择的答案,由调查对象从问题答案中选出一项作出答复的问题形式。封闭式问卷的问题答案一般有以下几种格式:A、是否式;B、选择式;C、排列式;D、序列量表式。3、半封闭式。在设计问卷时,有时问题的答案没有全部列入封闭式问题或不便以封闭式问题出现,就在问卷的后面留下问题的题目,让被调查者自由作答。〔三〕问卷的编制1、问卷编制的程序:〈1〉根据研究目的,把研究课题分解为一系列研究问题。〈2〉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类型以及要编制的问题形式。〈3〉对问题进一步分解,草拟出问卷问题和答案。〈4〉将草拟出的问题按一定的标准排列,并草拟出指导语。〈5〉征求有关专家同行的意见,作初步修订。〈6〉试测。〈7〉再修订。根据试测结果,对指导语、问题内容、提问方式、答案和问题的排列方式全面加以修订和补充。2、编制问卷应注意的问题。〔1〕要对问题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防止出现交叉、重叠或遗漏的现象。〔2〕问题的数量要适度。〔3〕问题的排列一般遵循同类组合,先易后难,先一般后特殊,先大后小,先封闭后开放等原那么。四、问卷调查的实施〔一〕问卷的发放问卷的发放一般有三种方式:1、当面发放。由调查者亲自分发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当面做答后回收问卷。2、邮寄。这种方式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是由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情况,对题目的理解情况等原因,影响问卷的回收率。3、有组织地分发。这是有组织地将当面发放和邮寄进行综合使用,既能迅速地发放试卷,又能保证回收率。〔二〕问卷的回收回收率是指研究者收回的有效问卷与所发放问卷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如果回收率仅为30%,所得资料只能做参考;回收率在50%时,所得资料可作为提出建议的依据;回收率在70%以上时,所得资料才可作为研究结论。因此,问卷的回收率一般不得低于70%。如果回收率较低,可以进行补测,也可以对回收率非常低的地区做调查,了解其中原因,适当进行补测。〔三〕鉴别答复1、鉴别不答复的原因:不答复包括局部不答复和全部不答复,当不答复率较高时,那么应该修改问卷或某些题目。不答复的原因大致有:对试题不感兴趣或不理解;问题太多太长,对答复失去信心;回避问题的敏感性或别人的消极评价;问题的内容有争议性或不易理解等。2、鉴别答复的质量:问卷答复的质量取决于被调查者给出的答案的真实性,鉴别答复质量的过程称为问卷答复的偏斜性估计:〈1〉由于记忆的错误而使答复出现过失;〈2〉由于社会舆论压力而曲意迎合而不是个人真实见解;〈3〉由于涉及个人隐私而不愿意真实做答;〈4〉题目答案中没有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选项而勉强做选择;〈5〉由于道德标准的约束,调查对象不愿成认自己与道德标准相悖的行为,作出不符合自己实际而是符合道德标准的选择。对于偏斜出现的情况,应根据具体原因作出相应的调整修改。五、对问卷调查的评价〔一〕问卷调查的优点1`、节约时间与经费。2、样本大小不受限制,不受时空和环境的限制。3、便于调查对象的答复。不需要占用对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署名。〔二〕问卷调查的局限1、缺乏灵活性。问题甚至答案都是预先设计的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2、无法绝对保证回收率。研究者无法控制对象的答复情况,无法保证回收率。第三节访谈调查一、概述〔一〕访谈调查的含义访谈调查是研究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让其作口头答复,以搜集调查对象对教育问题或现象的态度和看法的调查研究方法。〔二〕评价1、访谈调查的优点〈1〉灵活性强。〈2〉能够使用比拟复杂的访谈提纲。〈3〉能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4〉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5〉容易进行深入调查。2、访谈调查的局限〈1〉调查效率较低。应用范围和条件受限。〈2〉对资料的分析处理的难度大,所获资料是大量的文字声音资料,较为散乱,分析处理较困难。〈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二、访谈调查的类型〔一〕根据访谈过程的严格性划分1、结构性访谈。是由调查者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依次向被调查者提问,并要求被调查者按规定标准进行答复的一种调查方法。2、非结构性访谈调查。是指事先只有一个粗略的访谈提纲,也不规定严格的访谈程序,只是让被调查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由交谈,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二〕根据对相同对象访谈次数分1、一次性访谈。是指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时期内的思想态度及行为等方面情况进行一次性完成的调查。2、重复性访谈调查。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经过屡次访谈才能完成的调查。〔三〕根据访谈对象的多少分1、个别访谈调查。是研究者对被调查者逐个进行的单独访谈。这种访谈方法有利于进行较有深度的探讨和交流,所获资料真实深入、全面细致,但效率低,常用与个案调查。2、集体访谈调查。是指有调查者着急一定数量的被调查者就调查主题征求意见的一种调查方法。除了以上类型外,还有访谈、儿童访谈等方法。三、访谈调查的过程〔一〕选择访谈对象1.个别访谈对象的选择应注意对象的典型性以及对象对研究课题内容有较多的了解,以便获得较多信息。2、集体访谈对象的选择,要考虑对象的代表性,对情况的熟悉程度,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应该使他们在学历、经验、地位等方面尽可能相似,防止权威现象影响畅所欲言。要控制对象人数,一般以6-12人为宜。〔二〕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方案访谈方案是对访谈的大致规划,访谈提问是访谈的具体实施内容和程序,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拟订访谈提纲时应注意两点:1、措辞应谨慎;2、要妥善安排问题的顺序,以便访谈中能自然地从一个问题转到另一个问题。〔三〕正式访谈正式访谈中,调查者,调查者应表现出主动、友好、健谈,努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让对方感到无拘无束,很自然地按照预定方案进行访谈。四、访谈调查常用的技巧访谈调查除了要做好科学严密的准备工作之外,还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访谈技巧。〔一〕接近访谈对象的技巧一般情况下,调查者在见到访谈对象时,首先,应作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其次,向对方说明调查的目的,本调查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当遭到访谈对象拒绝时,首先不要气馁,接着要及时分析对方拒绝的原因,针对原因作出相应的努力,如因故确实不能接受访谈时,也应有礼貌地告辞。〔二〕倾听技术访谈中的倾听技术包括:1、积极关注地倾听。2、建设性地倾听。3、有感情的倾听。4、礼貌地倾听。〔三〕回应技术回应是指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为了建立对话关系,对访谈对象的谈话所作出的反响。回应起着反响、维持谈话进行、调整谈话结构、节奏与风格的作用。回应的方式主要有:1、认可;2、重述;3、询问;4、评判。〔四〕记录的技术访谈调查的结果是以调查的记录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最终结果分析也是以记录作为主要依据。记录分为当场记录和事后追忆两种形式,两种形式的记录中都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迅速、准确地记下访谈对象所陈述的内容;第二,随时观察访谈对象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并不失时机地记录下来。第四节测量调查一、测量调查的含义和特点〔一〕什么是测量调查测量调查是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或实际情境,从而搜集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二〕测量调查的特点1、取材范围广。2、有较严密的工具编制过程。3、有严格的施测过程。4、一般使用常模对结果进行解释。5、应用范围广。二、测量调查的类型〔一〕根据测验内容不同分1、学业成就测验调查。是测量被调查者某学科或训练的学业成绩,了解其已到达的水平,即在一个规定范围内知识或技能所到达的熟练水平情况。2、智力测验调查。智力测验调查指利用智力测验进行的测验调查,目的是测量被调查者智力的上下。3、能力倾向测量调查。是指利用能力倾向测验进行的测量调查,目的是测量被调查者潜在的某种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了解其开展倾向。4、人格测量调查。是指利用人格测验进行的测量调查,目的是测量被调查者的气质、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等人格特征。〔二〕依据测量进行层次分类1951年,斯蒂文斯提出了测量层次分类思想,把教育测量划分为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四个层次。三、测量调查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一〕诊断功能。通过测量调查进行的分析,搜集信息数据,支持某一论点或得出新的结论,以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二〕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通过测量调查,帮助研究者建立假设,并同时用测量来检验该假设。〔三〕评价作用。测量调查通过提供人的行为描述,告诉研究者关于研究对象的某种量的程度,为科学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四〕预测、选拔功能。利用测量调查的结果对事物开展做出预测、对人才的选拔任用提供依据。四、测量调查的实施〔一〕测量调查的实施过程1、决定测量的目标。研究者首先应确定测量的目的是用于诊断还是用于建立和检验假设,还是用于评价,其次要明确测量的对象,最后要明确具体的测量内容。2、制定测量方案。3、编制测量题目〔量表〕。4、检查测量题目,判断题目质量。5、进行正式测验。6、收集对象的反响信息。〔二〕编制测验题目的要求1、要有较高的准确性。2、要有较高的可靠性。3、要有适宜的难度。4、要有常模以便比拟分析。〔三〕、测验题目的类型1、被择式:〔1〕多重选择题;〔2〕是非题、正误题;〔3〕匹配题;〔4〕排列题;〔5〕改错题。2、自由反响式:〈1〉简答题;〈2〉填空题;〈3〉论文题;〈4〉应用题;〈5〉操作题;〈6〉联想题;第五章教育实验研究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开展,教育实验的特点、功能,了解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理解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深刻理解教育实验设计和教育实验评价标准的含义。掌握教育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其根本步骤。教学重点: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构成要素、一般程序。教学难点:教育实验的设计、教育实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教学时数:8学时。参考资料: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2005年第20次印刷。2、李春萍:《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2、什么叫内在效度?什么叫外在效度?3、教育实验研究有什么特点?4、教育实验研究的根本程序是什么?5、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是什么?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和特点〔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实验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的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二〕特点1、实验研究的特点:〈1〉有明确的研究假设。〈2〉有实验处理。〈3〉合理地控制无关变量。〈4〉实验特质目标的建立及其测评。2、教育实验研究的根本特点:教育实验研究具有复杂性,决定了它与一般自然科学实验和心理学实验相比,有着自身的根本特点:〔1〕教育实验研究具有科学实验的根本特征。〔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3〕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开展教育实验研究是沿着两条根本线索开展起来的。一条线索是受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另一条线索那么是教育实验从一般教育活动本身分化开展而来。〔一〕受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领进教育领域,这是一条沿着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开展线索。这条线索与冯特、艾宾浩斯、梅伊曼、拉伊、比奈、西蒙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二〕从一般教育活动的本身分化开展而形成的教育实验。这条线索的开展与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等名字联系在一起。19世纪前后,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许多教育家都创办学校实验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自觉进行教育实验的模式。这些教育实验的出现,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生动的依据,也形成了从教育活动本身分化而成的教育实验类型。小结〈1〉通过两条线索的历史开展形成的两种教育实验的模式类型各有自己的方法论根底和适用范围,各有利弊。〈2〉两类教育实验研究的共同本质特征是有意识地变革现实,探索教育活动的内在的因果规律。〈3〉教育实验的历史开展,是人们自觉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历程,也是教育科学不断科学化、个性化的过程。三、教育实验的类型:〔一〕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分1、探索性实验。指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根底上,提出新的问题,检验新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实验研究。2、鉴别性〔确认性〕实验。主要是确认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根本特征。3、推广、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他人已经研究并得出结论的问题再进行重复性研究,对已经得出的结论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二〕根据条件控制不同分1、实验室实验。主要指在人为设计的环境下严格控制外界条件进行的实验。教育研究中的实验室实验是借助自然科学实验研究方法进行的,其控制的程度力求到达自然科学实验的标准。2、自然实验。主要指在现实的教育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研究。自然实验更多地考虑实验结果的使用价值,考虑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和道德性,在此前提下尽可能地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四、教育研究的功能及其局限〔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1、促进教育改革与开展。2、对所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与开展。3、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根底。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局限1、教育实验研究不可能揭示教育活动的所有规律。2、每个实验的实际不能离开现有分析手段到达的水平,因此,所采用的测量工具的水平也影响对教育实验结果的评价。3、教育实验的结果往往依赖于具体条件,“个性”很强,无法大面积的推广。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根本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1、实验研究课题应具有较高的价值。在选择课题时,要确定那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课题。2、实验课题要具有可行性。科学的实验研究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包括理论上的指导,实验教师的队伍,实验学校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等。选定的实验课题应当与研究者或研究学校本身的条件相符合。3、要与明确的实验假设。研究者要明确实验过程中改变哪些因素,进而对哪些因素的变化产生影响,在实验设计中将其表述清楚。二、选择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研究中被试的选择和分组的方式,以及自变量与因变量实施和测量的安排。比方,被试的选择采取的抽样方式是简单随机抽样还是其他抽样方式,是单组设计还是等组设计,是只有前测海还是前测与后测都有的设计,等等。不同的设计方法产生的研究效度也不同,所以,设计教育实验研究时,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恰当的设计方案。〔详细内容见本章第四节〕三、制订实验方案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问题的提出。简要地说明研究课题的来源,对该研究课题研究现状做概括性的说明,明确研究的根本假设等。2、实验的理论根底和指导思想。3、实验的对象和方法。4、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操纵。5、实验的具体步骤。6、实验的组织与领导。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具体表述上可作适当的调整。四、实验的具体措施这一过程按实验方案方案进行具体操作,通过培训教师、落实实验的各项措施、作好各项实验记录、收集各钟资料、完成实验任务。五、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有价值的结论,验证所提出的假设。六、撰写实验报告综合实验研究的结果,写出实验研究报告。第三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控制一、概念和含义〔一〕含义教育实验研究中的控制就是运用各种方法限制或减少无关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研究结果在逻辑上得到充分论证。〔二〕意义1、有效的控制是准确探索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保证。2、有效的控制是提高实验研究效度的重要根底。二、影响实验效度因素的分析实验效度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一〕影响实验内效度的因素实验的内效度是指因变量所产生的变化来自于自变量的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研究内效度的因素主要有:1、履历效应。在研究中,被试的经历和经验影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实验结果。2、被试的成熟。在实验过程中,被试的生理和心理的自然成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这也是影响效度的一个因素。3、测验。在不同的实验阶段进行测试,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测量手段。测量手段、测量工具的改革、测量方式的变化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5、取样偏差。在选择被试时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不对等可能产生取样偏差。6、样本的流失。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实验周期比拟长的实验,有些被试中途可能退出实验班,这种流失率如果比拟高,就会影响实验效果。7、竞赛效应。实验中如果控制组有意识地与实验组进行比赛,就会失去常态的控制水平而影响实验的效果。8、实验方法的扩散。实验方法如果扩散到控制组,使控制组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9、统计回归〔中值回归〕。由于对被试的测试具有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造成的测验成绩的偏差。〔二〕影响实验外效度的因素实验的外效度是指一项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能够应用于其他场合的程度。影响实验外效度的因素:1、对实验程序的描述。对实验程序的描述是否详细具体和清楚会直接影响实验的外效度。2、样本的代表性。实验所选的样本应具有典型性,能代表的总体范围越广,实验结果就越具有普遍意义。3、实验者的主观因素。4、宽慰效应〔霍桑效应〕。5、时间因素。6、因变量的测量。三、教育实验控制的内容方法提高实验的内效度和外效度是提高实验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的保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被试的选择和安排。要按照科学的方法选取被试和要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来安排被试。2、实验方法的描述。详细而准确的描述实验设计能使别人更好地了解实验的程序和方法,使实验在更广的范围内应用。3、实验教师确实定。要注意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师在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方面根本相同。4、实验程序的控制。实验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应按照规定的程序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5、检测技术的应用。选择正确的测验手段,安排恰当的测验时间,也是提高研究效度的一个重要条件。6、师生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倾向。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自己的实验意识,控制意识,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研究。第四节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一、概念教育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实验研究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对有关被试的选择和分组、自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等问题所确定的具体操作程序。二、教育实验设计的作用1、科学的实验设计是提高实验效度的关键。2、科学的实验设计是提高共做效率的保证。3、科学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实验的前提。三、教育实验设计的类型与方法教育实验设计主要是考虑被试、实验处理和因变量的测量等几个因素确实定和安排,这三个因素的不同安排方式构成了不同的实验设计。被试被试——S实验处理——X因变量测量——O〔一〕单组设计单组设计是对一组被试实施某种实验变量并测量由此产生的实验效果的方法,含三种形式:1、单组后测验设计。是对一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然后进行因变量的测量,用测量的成绩来描述实验的效果。具体设计方式:S〔X—O〕2、单组前后测设计。是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前测验,然后再实施实验处理,最后进行后测验,通过比拟前后两次测验的成绩来确定实验的效果。具体设计方式:S〔O—S—O〕3、时间序列设计。是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组被试进行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两个之间,实验的效果是通过比拟实验处理前后各个测验结果的差异而得出的。具体方法为:S〔O—O—O—X—O—O—O〕〔二〕等组设计等组设计是对两个或多个被试组实施不同的实验处理,用被试组之间的测验结果的差异来说明实验效果的方法。等组设计又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1、前后测等组设计。这是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步骤是:随机选取实验样本,并把样本随机地分成两组;对两个组都进行前测验;在实验组实施实验处理,在控制组采用普通的方法;两个组再进行后测验。S1﹙O—X—O﹚S2﹙O——O﹚这种设计特别要求使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条件尽可能接近,两个组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时间和内容都应相同。2、仅有后测验的等组设计。这种设计与前后测验的等组设计相似,只是缺少前测验。设计步骤:随机选择实验对象,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实验处理,在〔控制组〕对照组运用普通的方法;对两个组进行后测验。具体的设计方式为:S1〔X—O〕S2〔—O〕3、多重处理设计。多重处理设计是等组设计的扩展,是针对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被试组时采取的实验设计。设计步骤:随机选取被试,并将被试分成实验处理个数相同的组;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验〔也可以不进行前测验〕;分别在每一组被试中实施一种实验处理;对各组被试进行后测验。根本的设计方式是:S1〔O—X1—O〕S2﹙O—X2—O﹚S3﹙O—X3—O﹚…………〔三〕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设计是为确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变量的效果而进行的实验设计。最简单的多因素设计是2×2的设计,即两个因素中的每一个都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如果因素一的变化为A1和A2,因素二的两种变化为B1和B2,两个因素不同的组合就可以产生四个不同的组。即:A1B1、A1B2、A2B1、A2B2。如果两个因素中一个有两中情况〔A1、A2〕,另一个有三种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