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明清时期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明清时期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明清时期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明清时期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明清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明清时期

本讲所述明清时期是指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这一时间段。这一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

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同时,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明

清统治者故步自封,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政治方面:首先是君主专制强化。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宦官专

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力行文字狱。其次是由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郑和下西洋、抗击倭寇、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中国、“海禁”

与“闭关锁国”。再次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奠定。经济方面: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输入中国;自由雇佣劳动进

一步扩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和晋商

出现。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实行

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方面:首先是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化。陆王心学发展;李贽反

传统思想;明末清初思想活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发展了传

统儒学。其次是小说和戏曲取得重要成就。最后是传统科技大总结,

“西学东渐”。

明朝•中外历史纲要(上)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废

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宦官专权。3.郑和下西洋。4.沿海形势:戚

继光抗倭;葡萄牙窃居澳门;荷兰、西班牙占据台湾。5.内陆边疆:

(1)

明蒙关系:①

防御:重修长城;②

战争:瓦剌、鞑靼进犯;③

议和: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2)

加强对西藏管理:①

册封:封授僧俗首领;②

设机构:行都指挥使司。(3)

招抚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封授女真首领。6.明朝的经济:(1)

农业:高产作物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2)

手工业:南方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开设工场。(3)

商业:新繁荣:白银流入中国;形成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4)

局限:小农经济占据优势;专制统治阻碍进步。7.明朝的文化:(1)

思想: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陆王心学“致

良知”;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

度集权的政治制度。(2)

小说: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3)

戏曲:汤显祖。(4)

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

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西方科技

传入。•选择性必修11.政治制度:(1)

中央:废宰相,设内阁。(2)

地方行政:废行

省,设三司;朝廷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大权。2.变法与改

革:张居正改革,整肃吏治,考核官吏,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3.选官制度:科举制变迁:(1)

等级:分乡试、会试、殿试。

(2)

内容:四书五经。4.官员考核:考满和考察。5.监察制度:

都察院和六科。6.法律与教化:(1)

法律:制定《大明律》,重视

“例”;《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2)

教化:乡约宣讲明太

祖“六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引《大明律》解释六谕。7.民族关系:(1)

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四夷馆。(2)

边疆管理:

北方:修长城,开放马市;②

东北: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等族;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④

西南:设土司;⑤

西藏:

政治上,敕封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

经济上,贡赐、茶马贸易。8.对外交往: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

系。9.货币:物价多以银两计算;白银渐成基本支付手段。10.赋税制度:(1)

征收夏税、秋粮。(2)

金花银:江南部分税粮折银。(3)

一条鞭法:张居正推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11.户籍制度: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12.基层组织:里甲制度。13.社会治理:(1)

王守仁实行十家牌法。(2)

优抚政策: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选择性必修21.美洲物种传入中国:(1)

玉米: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

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2)

番茄:长期被当作观赏

和药用植物。(3)

辣椒:“番椒”。2.商业:(1)

全国商业贸易

网络。(2)

商帮兴盛。(3)

外贸: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

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规定。3.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

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4.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5.

对海洋的探索:郑和下西洋。6.中医药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被

誉为“东方药学巨典”;人痘接种法推广。7.西医在中国的传播:明

末清初传入但影响有限。•选择性必修31.传统文化:(1)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2)

黄宗

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2.

西学东渐:(1)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

面的新知识。(2)

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3.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

传播中华文化。(2)

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清朝•中外历史纲要(上)1.明清易代:努尔哈赤建后金;清朝建立;明朝灭亡;清军入关。2.

康乾盛世。3.君主专制的加强:乾纲独断;奏折制度;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

4.治理边疆:(1)

东南:收复台湾。(2)

东北:反击沙俄。(3)

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4)

西南:管理西藏。5.版图奠定:

疆域四至;治理。6.统治危机的初显:(1)

出现:康乾盛世后期,

统治逐渐由盛转衰。(2)

内部:农民起义。(3)

外部:面对西方列

强的频繁活动,清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措施。7.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新的高产作物输入;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2)

手工业:手工工场继续有所发展。(3)

商业:继续发展。8.

思想领域的变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9.文学:(1)

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2)

戏曲:京剧。10.科技: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选择性必修11.政治制度:(1)

中央:雍正设军机处。(2)

地方行政:清承明

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形成省、府、

县三级制。2.选官制度:考试等级、内容与明朝类似。3.官员考

核:考课制度:京察和大计。4.监察制度:六科并入都察院。5.法

律与教化: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

讲时常引用《大清律例》。6.民族关系:(1)

中央:设理藩院。(2)

地方:①

北方:满蒙联姻,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②

西北: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③

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④

西南:“改土归流”。7.对外交往:中俄《尼布楚条约》;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8.货币:白银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9.赋役制度:康熙规定以1711年的丁银作为定额,“滋生人丁,永不加

赋”;雍正“摊丁入亩”。10.户籍管理:管理相对松弛;乾隆时户

籍永停编审。11.社会治理:清初里甲制,后推行保甲制。•选择性必修21.美洲物种传入:(1)

玉米:清前期全国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

大规模推广。(2)

番茄: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2.商

业:商帮兴盛;在广州设“十三行”。3.信贷:资本性借贷显著发

展;出现本票性质的庄票;当铺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

当。4.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5.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传入但影响有限。•选择性必修31.传统文化:(1)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2)

黄宗

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

康雍乾时期,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2.西学东渐:17世纪,清

政府任命欧洲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3.中华文化对世

界的影响:16—18世纪在欧洲传播,包括儒家文化等精神方面和茶、丝

绸、瓷器、园林、建筑等物质方面。4.商品文化交流国际化:(1)

茶叶:16世纪后中国茶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2)

饰:中国服装元素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3)

钟表:16世

纪传入中国内地;中国制作的钟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主题一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史料实证▶▶

清朝一改明代与各教派首领等距离联系的政策,选择了“兴黄

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基本政策。……清朝面对统一全国的诸多严

峻形势,承认了蒙古固始汗与五世达赖联合治理西藏的事实。1721

年春,清政府分析当时形势,反思“以蒙治藏”的政策后,改革西

藏行政体制,采取噶伦(藏语音译,意为发布命令的官员)共同掌

政的制度。噶伦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联合掌权。从此清朝中央政

府不再在西藏册封蒙古汗王掌政。……随着噶伦制的推行,清政府逐渐认识到,设置诸多噶伦,易造

成彼此间权力之争。……清政府于1727年(雍正五年)派内阁大学

士僧格、副都统马喇驻扎西藏,派驻藏大臣遂成定制。……清政府

于1751年颁行《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首次正式规定了达赖喇嘛

的世俗权力。……乾隆时期又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将转世灵童的认

定置于驻藏大臣的监督之下。……1718—1720年,清军兵分两路入

藏,驱逐准噶尔。随后清政府留军两千驻防。1721年再由云南、四

川各调500名兵丁入藏。——摘编自曹利华《明清两朝之治藏政策及其历史必然性》[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治藏政策的特点,

并分析清朝前期治藏政策的影响。特点:因俗而治,并且利用宗教关系,借复兴黄教以治理西藏;给予达

赖喇嘛世俗权力,推行政教合一;从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全面强化

清政府的统治权威;清政府通过派驻大臣督管、驻兵等措施强化对西藏

的控制。

影响:稳定当地秩序,推动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

强了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民族团结、民族交

融、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料解读]特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因俗而治,并且利用宗教关

系,借复兴黄教以治理西藏;给予达赖喇嘛世俗权力,推行政教合一;

综合以上信息并根据材料“1718—1720年,清军兵分两路入藏,驱逐准

噶尔”可知,清政府从宗教、政治、军事等方面全面强化统治权威;根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通过派驻大臣督管、驻兵等措施强化对西藏的控

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本段历史的阶段特征来回答即可,如从

中央政府的角度加强了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从地方的角度稳定当地秩

序,推动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整体层次上,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交融、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解释▶▶

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1.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1)

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各有其主,相互制约,是明清地方治

理的指导思想。明代改行中书省为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

使司分割了中书省的权力,三者相互牵制,互不统属。(2)

进一步完善地方长官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

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

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3)

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代的

改土归流、清朝在台湾设府等。(4)

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

的例证。(5)

明清制度创新,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的历史趋势。客观上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清朝治边方略呈现出的历史特征(1)

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

得其所。(2)

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不同民族的特点分别

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3)

对边疆不同民族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

边疆上层人物。(4)

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通过改土归流,将土

司纳入法治管理的范围。(5)

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以及教化风俗、绥服边

地的作用。(6)

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上层人物及

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7)

积极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育,增进国家观念。(8)

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例1

(2023·南通期末)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

条,其中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皇上轮流巡查前后藏,

顺便督察操演。各地……如有虐待兵丁、扰害百姓等情,即可向驻藏大

臣呈控,定予查处。”这一规定(

D

)A.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B.有效保证了宣政院对西藏的管辖C.逐步取消了长期的土司世袭制度D.有利于巩固西藏边防和社会稳定D总结提升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要趋

势,从时间上看,统一长于分裂;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

大;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不断增强。这是因为:中央集权制度

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

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

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中国地理条件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

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

凝聚力,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民族交融促进民族间的

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

扩大和深化;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主题二

明清中国社会的变化史料实证▶▶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商人为彰显自己的财富而穿

戴夸张,居住奢华。他们常通过捐纳或行贿获得某种头衔或官职,或通

过投资于其子弟的教育帮助他们通过正途考取功名。尽管明政府一直禁

止王公贵族涉足商业活动,但这一政令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皇亲国

戚投资商业的比比皆是。商人跻身士绅之列与士绅卷入商业潮流,催生

出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所谓奢

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

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

其利。”——摘编自原祖杰《奢侈性消费与晚明士商的身份认同》[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明奢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原

因,试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的评述。原因:国家治理失控,法制执行不力;官场腐败,官商勾结;商品经济

发展,城市繁荣;大商帮兴起,资本雄厚;工商皆本、肯定私欲等思想

影响;货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日盛;人们对上层社会奢靡之风的

效仿。

评述:晚明奢侈消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内市场,刺激商品生

产,增加就业机会;消费主体局限于社会上层,国内市场有限;受官本

位和封建思想影响,绅商将更多资金用于权力运作,限制扩大再生产;

绅商阶层未能完全独立,未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史料解读]原因:根据材料“尽管明政府一直禁止王公贵族涉足商业活

动,但这一政令从来没有被认真执行过”可知,国家治理失控,法制执

行不力;根据材料“皇亲国戚投资商业的比比皆是”可知,晚明官场腐

败,官商勾结;根据材料“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可知,明

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大商帮兴起,资

本雄厚;奢侈消费风尚形成受到工商皆本、肯定私欲等思想影响;明朝

货币经济发展,社会逐利风气日盛;根据材料“一些商人为彰显自己的

财富而穿戴夸张,居住奢华”可知,人们效仿上层社会奢靡之风。评述:根据材料可知,可从奢侈消费风尚流行的范围、主体、对当时社

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晚明奢侈消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内

市场,刺激商品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消费主体局限于社会上层,国内

市场有限;受官本位和封建思想影响,绅商将更多资金用于权力运作,

限制扩大再生产;绅商阶层未能完全独立,未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

体力量。历史解释▶▶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

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早期

资本主义的萌芽。(2)

阶级: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财富增加,社会地位提高,

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3)

思想: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了冲击,开始转型;

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2.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1)

构筑新的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

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价值体系。(2)

推动世俗文学发展:推动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兴起。(3)

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人们

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

的活力。例2

(2023·南通开学测试)黄宗羲在《原臣》中说,父子是先天的血

缘关系,君臣则是后天的契约关系,是在“为天下”的前提下结成的君

臣共同体,君主若不能“为天下”,臣可视君为路人。这说明黄宗羲思

想的实质是(

B

)A.倡导君臣平等的契约关系B.抨击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C.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D.信守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B总结提升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

性质的进步思潮——明末清初的民主启蒙思想。这一思想是对孔孟儒

学的继承与发展,政治上主张批天理,存人欲,继承了孔孟的理性与

民本思想,同时又有发展,比如批判君主专制和三纲具有平等意识,

限制君主专制,具有民主色彩,认为人欲天然合理,注重个性解放。

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文化上继承了先秦的务实思想,提出经世

致用的主张,同时又否定权威,独立思考。主题三

明清中国的社会危机史料实证▶▶

自明中叶(隆庆年间福建巡抚都御史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

洋”,但明朝的开海贸易仅限于漳州月港,真正适于开展对外贸易的地

区并未开放)以后迄清康雍乾之际,历时200余年的禁海与开海之争,

从本质上讲是以闽广两省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主体部分经济结

构差异所致,反映到政治上,则是闽广江浙地区的经济利益必然会程度

不同地左右着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明中叶以来,在禁海问题上中央欲

禁而不能,足以证明闽广江浙地区经济、政治实力绝不容许漠然置之。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策,为传统的政治

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自然难以兼容东南沿海地方特殊的经济利益,

不管出于何种理由,禁海一而再、再而三地定为国策,实在也有其深刻

的历史根据。——摘编自郭成康《康乾之际禁南洋案探析——兼论地方利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

化及其影响,分析明清开海与禁海之争持续多年的原因。变化: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

影响:商品大量出口促进中国商品经

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白银货币化;增加了政府财政收

入;有利于沿海地方秩序的稳定;密切中外交流,推动西学东渐局面形

成;局部开放不利于对外贸易的扩展。

原因: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

益存在矛盾;主体农耕经济和沿海商品经济存在利益矛盾;受传统思想

观念(重农抑商、华夷观)的影响;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决策具有独断

性、随意性。[史料解读]变化:根据材料可知,从实行海禁到部分开放。影响:从经

济发展、货币、政府、地区和中外交流的角度回答即可。原因:根据材

料“自明中叶……中央关于海禁的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整

体利益与地方利益存在矛盾;主体农耕经济和沿海商品经济存在利益矛

盾;根据材料“立足于全国而制定的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在内的中央政

策,为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所制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传

统思想观念(重农抑商、华夷观)的影响;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决策具

有独断性、随意性。历史解释▶▶

“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政策:指禁止官民私自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

进行贸易的政策,除非得到官方正式许可,否则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

易。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规定人民不

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并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

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对内防范,但

这一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2.清朝“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格限制对

外交往的政策,但不是禁绝中国的对外交往。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

清斗争,厉行海禁,乾隆帝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

与外国进行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实质上是对外消极

防卫的措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其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这一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潮流。例3

(2023·徐州预测)洪武四年,朱元璋对最高军事长官大都督府臣

进行训诫:近闻福建兴化卫指挥李兴、李春私遣人出海行贾,则滨海军

卫岂无知彼所为者乎?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尔其遣人

谕之,有犯者论如律。这一训诫旨在(

D

)A.整肃吏治腐败B.推行朝贡贸易C.实行重典治国D.推行海禁政策D总结提升

明清时期封建盛世危机的主要表现:(1)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以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为标志的资本主

义萌芽开始出现,清朝前期有了缓慢发展,说明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

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制度衰落的标志。(2)

政治上: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显,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到

顶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设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

设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大兴“文字狱”等,说明封建社会已走到末

路,由盛转衰。(3)

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如黄宗羲揭露

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君臣

平等”,应当使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顾炎武则结合评说历

代制度和政治得失,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

刻揭露,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等。这是商品经济发

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4)

文学上:出现许多优秀长篇小说,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

建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它揭示了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史实。主题四

西学东渐史料实证▶▶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

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

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

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

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摘编自王先明、

付燕鸿《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瀛寰志略>与近代民族观念的孕育》[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书构建了“近代意义的

‘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的原因。该书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

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突破“华夷”话语体系,初步提

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史料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

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

著作。根据材料“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

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可知,该书突

破“华夷”话语体系,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历史解释▶▶1.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明末清初清末以来传播主体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新教各会教士传播方式实物示范、语言文字译书、报刊、学校、社

团、留学传播内容天文、历算、数学、地理

(文艺复兴以来的知识)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工业

文明)明末清初清末以来受传对象士绅、官员各社会阶层影响区域京师、江浙闽粤等通商口岸—沿海—内地影响程度局部的、区域性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2.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影响(1)

西方科技的传入,一方面对当时中国学者某些传统观念和认识产

生冲击,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因统治上层的保守及开明学者占少数,实

际作用有限。(2)

中西文化的碰撞,深刻影响了中西各自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利玛窦与中国的开明学者合作,翻译书籍,引进西方科学仪器和

科学方法,致使发展缓慢的中国科技积极变革,形成有别于传统的

格物穷理之学,为近代西学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②

中国的哲学、

艺术、传统科技传入西方,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模糊认知,对欧洲

社会产生巨大感召力,推动思想启蒙,对推动西方社会的自我批判

和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例4

(2023·辽宁沈阳期末)“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

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以学习西方的科技、政治内容

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A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C.西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D.整个过程完全由中国政府主导A总结提升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专制统治,未成为社会主

流思想,未引起社会转型。

1.(2023·广东汕头二模)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亲自编订《大诰》并颁

之郡县,《大诰》中收录了众多案例(判例),规定“每里置塾,塾置

师,聚生徒教诵御制《大诰》”,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这些案

例“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

A

)A.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A12345672.(2023·浙江台州二模)某学者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

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

“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

C

)A.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B.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C12345673.(2022·南通开学检测)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大事年表。这些事

件反映的主题是(

A

)时

间事

件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1762年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1624—1771年后金和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建立并完善盟旗制度AA.国家疆域的奠定B.抗击外国的侵略C.君主专制的加强D.统治危机的初显12345674.(2023·江苏基地学校大联考一模)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

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

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

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

思想(

C

)A.提倡追求个性自由B.强调探究客观世界C.激励人们奋发进取D.引导人们学以致用C12345675.(2023·扬州预测)嘉靖三十四年,张濂上疏:“(臣)颇知海寇始

末,始以海禁乍严,遂致猖獗……相机稍复海市之旧,不惟散已聚之

党,而濒海穷民假此为生,又足以收未溃之人心。”这表明(

B

)A.海寇的出现导致海禁的推行B.当时出现开放海禁的思潮C.政府意识到海禁的种种弊端D.海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B12345676.(2023·南京预测)下表是估算出来的清代前中期土地与人口变化情

况表。据此可知,清代前中期(

D

)时

间民田总数(顷)全国人口统计(亿)顺治十八年54925771.2~1.5康熙二十四年60784291雍正二年72364291.2~1.4乾隆三十一年78071562嘉庆十七年79210612DA.重农抑商限制人口流动B.社会安定促进人口增长C.精耕细作抑制荒地开垦D.盛世局面潜伏社会危机12345677.(2023·苏州阶段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夏商时期,人们对于居四周及文化上与内地文化不相同的民

族称之为“夷”,自称为“夏”或“华”。春秋战国时期,内地与

周边始有文明之比较,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

夷、戎、狄,以示华夷有别。汉初,由于国力上的劣势,在处理民

族关系理念上沿袭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凸显“夷夏”之大

防;武帝时又进行了调整,强调“以夏化夷”,纳“夷狄”于华

夏,实现“华夷”一统。1234567唐太宗视“四夷”与华夏享同等人格,对各民族“爱之如一”,促

进民族之间完成了深度的文化交流交融,推动着多民族整合不断向

前发展。清朝时乾隆的“华夷”观念又有所突破,认为天下“大一

统”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中

华而夷狄,则夷狄之”,从而摆脱了“华夷之大防”的观念。清代

“华夷”一体的理念,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均实现了

对传统“华夷”观的历史超越。——摘编自段超、高元武《从“夷夏之辨”到“华夷”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思想史考察》1234567(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夷夏”观念演进历程

及原因。演进历程:夏商时期:“夷夏”观念产生;春秋战国:“夷夏”有别;

西汉中期(武帝):“以夏化夷”(或“以夏纳夷”);唐朝:“夷

夏”平等(或“夷夏”一家);清朝:“夷夏”一体(或“华夷”一

体)。

原因:“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夷

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通婚、迁移、互市);政治家的政治智慧;

国力的强弱。(答出四点即可)1234567(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夷夏”观念演进的深

远影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丰富、发展

了中华文化;拓展了疆域。1234567强化练习1.(2023·南京阶段)元朝行省是中书省的分设机构,对地方“无所不

统”,接受丞相指挥。明代废行省,设布政使司作为朝廷在地方负责

“上承下宣”的最高行政机构,掌一省行政和财政,直接受皇帝指挥。

据此判断,明朝机构的这一变化(

C

)A.提高了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B.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C.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D.完善了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2023·无锡阶段)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官员“多由侍郎升尚书入

阁。若先升尚书,则无入阁之命”。正德年间,吏部尚书焦芳入阁,但

他想继续求任吏部尚书之职,大学士李东阳等人都指出此事破坏国家政

体,“为芳忠告,于是芳乃恳辞”。这一现象主要反映出当时

A

)A.内阁和六部之间相互牵制B.官员不能兼职内阁和六部C.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大学士权力不断扩大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2023·扬州期末)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时,“取民匠户二万七千以

行,(南京)减户口过半”。到明代后期,南京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城内连云百万家”“民居日密,稍稍侵官道以为廛肆(街市)”。这

一现象(

A

)A.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B.反映出城市管理的混乱C.源于城市功能的转变D.说明政府放松商业控制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2023·安徽淮南二模)明初地方官的考核内容为“六事”,即学

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地方官也围绕“六事”施政。从

宣德年间开始,赋税征收未完,不能进入考满程序,地方官的行政重心

转移到“钱粮”一事上。材料表明(

A

)A.考核制度深刻影响地方管理B.明朝后期财政压力与日俱增C.明朝官吏考核制度逐渐完善D.中央集权加强制约地方发展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2023·辽宁大连二模)下表为《滇事杂档》中收录的滇南地区官员

与边境地区的土司之间往来文件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A

)文

件内

容《临安府官员给土司稿吾卡的公函》土司、掌寨所管地方,乃朝廷地土,安设土司、掌寨,以卫边隅,寸地尺土,并非土司、掌寨私业,不得擅自与人《土司稿吾卡对猛喇老挝族人的声明》猛喇地方,系朝廷土地,安设土司、掌寨管理,并非土地私业,不得擅自与人AA.双方在守护疆域问题上态度一致B.西南地区独立于清王朝管辖之外C.清王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D.清朝笼络西南地区各族上层分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2023·江苏联考阶段)下图为《便民图纂·耕织图》,图旁原有文

字:“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

不做荒。”这反映出当时(

B

)A.小农经济耕织结合的特征B.农民努力克服地形制约C.高产作物得到了推广种植D.江南地区耕作技术发达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2023·连云港一模)明代,工匠被编入匠籍,凡是住在京城的工匠

每月到官府上班十天,住在京城以外的工匠定期轮班到京师服役。清

代,顺治帝下令废除这一制度,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即便是官

府工业也给予工匠相应薪酬。这反映了(

C

)A.新生产关系的出现B.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削弱C.人身控制相对松弛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2023·南京期末)宋代,江南的粮食问题一般通过当地的苏常之米

解决。到了明代,江南则需要从两湖地区、江西、安徽运进粮米。出现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A.市镇经济的发展B.南方人口的增加C.经济作物的推广D.经济重心的转移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9.(2023·北京顺义区二模)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

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

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货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

或市舶司所在地进行交易,明朝政府多不向外商征税,而且大加赏赐。

这种“贸易”形式的影响是(

C

)A.阻止西方的经济侵略B.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C.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2023·南通阶段)据《明儒学案》记载,阳明心学的后人韩贞常常

随机指点农工商贾,“从之游者千余”。他还利用农隙“聚徒谈学,一

村既毕,又之一村,前歌后答,弦诵之声洋洋然也”。由此可见,心学

C

)A.获得正统思想的地位B.出现反对专制的倾向C.重视下层民众的教化D.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2023·南通期中)下图的扉页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

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C

)A.雕版印刷成熟B.戏曲表演盛行C.商品经济发展D.思想专制加强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2023·苏州阶段)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四《从祀》中说:

“周、程、张、朱五子之从祀,定于理宗淳祐元年,颜、曾、思、孟四

子之配享,定于度宗咸淳三年。自此之后,国无异论,士无异习。历元

至明,先王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从这段论述中可

以看出顾炎武(

C

)A.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重视道德气节C.是程朱理学道统的坚定维护者D.重视“经世致用”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3.(2023·南通期末)清代前期,桑蚕业在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

区很发达,有些地区“寸尺之堤,必树以桑”。甘蔗盛产于闽、粤、台

等地,台湾地区更是“蔗田万顷碧萋萋,一望茏葱路欲迷”。据此可以

推断,当时(

B

)A.南北经济差距扩大B.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C.社会发展加速转型D.传统经济结构局部解体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4.(2023·南京期中)清朝皇帝为了解或处理地方某一重大事件,常常

派出钦差大臣。钦差大臣均由皇帝特遣,行前和回朝后,都得面见皇帝

请训或接受询问,其内容除所办本身差务外,还常包括其他民情政务。

在外地办事过程中,也得时时奏请。上述做法(

A

)A.成为约束地方政府官员的有效手段B.是维护地方吏治清明的主要举措C.表明清朝监察机构得到进一步完善D.有助于缓和满汉地主之间的矛盾A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5.(2023·泰州开学)下图反映了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的情况。

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B

)A.秦至明供大于需引发对外民族冲突B.清朝粮食供小于需导致高产作物引进C.秦汉至隋唐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剧烈D.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6.(2023·南通阶段)从1550年到1645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

有1.4万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

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

该现象(

D

)A.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B.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C.改变了世界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