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下_第1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下_第2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下_第3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下_第4页
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课本知识梳理7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1.孙权劝学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

国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

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

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流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

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原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曾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卿(qlng):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脱。

务:事务。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涉(sh。)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过:到。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见事:认清事物。

岂:难道。邪: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孤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见往事耳)

乃:于是,就。(蒙乃始就学)

及: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非复:不再是。(非”吴下阿蒙)

S(geng):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而:连词,表顺承。(结友四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

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

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

十分惊奇地说:“依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

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

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L“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那)

2.“涂”通“途”,道。(卿今当途掌事)

二、古今异义

1.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义:孤单,孤苦。

2.博士古义:当时专学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愕土邪)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古义:副词,只。(但当涉猎)今义:转折连词。

4.往事古义:历史。(见隹事耳)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今义:以及。

6.过古义:至上(及鲁肃过寻阳)今义:经过。

三、一词多义

1.当

动词,掌管。(当涂掌事)

副词,应当。(但m涉猎)

2.就

从事。(蒙乃始胡学)

完成。(指物作诗立朗)

3.见

了解。(如往事耳)

认清,识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以

介词,用。(蒙辞以军中多务)

与“为”连用,“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三、重点句式

1.省略句

省略主语。(“与蒙论议”即:“(肃)与蒙议论”。)

2.倒装句

状语后置。(“蒙敌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成语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课文探究】

1.《孙权劝学》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

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

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

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

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

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

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2.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身份背景作分析。三个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

理又是怎样的?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孙权身为人主,对臣子寄予厚望,真诚关怀,可算是一位有学识、有远

见、有胸怀的明君。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吕蒙起初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总算能够从善如流,好学上进。取得成绩后的

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率真坦然,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君主还是在同僚兼上级的面前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

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鲁肃:慧眼识人。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却能对吕蒙发出由衷的赞叹,并和他结友,

可见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的气质、磊落坦荡的襟怀。

总的来说,孙权的话,晓以大义又以己作譬,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鲁肃语带惊奇,流露出的

是佩服和欣慰;吕蒙的回答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

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

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2)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4)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

能力。

(5)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愿意,你就

会成活,成长。

【课文主题】

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f-■-*--.-—SJ---.

τ八I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申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得当涉猎,?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可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当途掌事()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削目相待()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思项的一项是()

A.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被鲁肃叹服,最终“结友而别”

的佳话。

B.本文注重以对话来刻画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具有情趣。

C.孙权开始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道破,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D.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劝,又可以感受到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你认为吕蒙和傅永有哪些共同特点?

(链接材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

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②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久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

史,兼有才干。帝每叹口:“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⑤,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寻:不久。②书:书信。③让:责备。④报:回复,回答。⑤露布:公开的文告。

【答案】

1.当道,当权只,只是了解擦拭

2.(1)吕蒙以军中事物多来推辞。

(2)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3.C

4.共同特点:①身份相同,都是武将;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都能刻苦学习;③学习后,都有了惊人

的长进。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当权掌管政事。当涂,当道、当权。

(2)句意:只是应该广泛地阅读。但,只、只是。

(3)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4)句意: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舌“,擦拭。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辞,推托;以,用;务,事务;(2)今者,现在;

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

3.C.“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有误,应为: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你现在当权掌管政务,不可

以不学习。故选C。

4.本题考查人物理解。从“蒙辞以军中多务”和“拳勇过人”“上马能击贼”可知,二人都是武将;从''蒙

乃始就学”和“永乃发愤读书”可知,二人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并刻苦学习;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下阿蒙”和“兼有才干。帝每叹日:'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二人都取得了

惊人的长进。

矍垂~者是)

2.卖油翁

【文学常识】

欧阳修(IOO7〜1072),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

大家之一。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

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

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撰写的《集古录》(十卷四百多篇)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

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

意在引为鉴戒。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Tn)o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

立,睨(n1)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T)十中八九,但微颔(hαn)之。

康肃问日:“汝(r□)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Shii)尔。”

康肃忿(fe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a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sh。)尔。”康肃笑而遣(qidn)之。

【注释】

陈康肃公:即陈尧咨,字嘉谟,谥号康肃,固州闽中(今属四川)人,北宋官员。公,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自矜:自夸。

圃:园子。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

这一情况。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只是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安:怎么。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

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慢慢地。

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

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

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

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

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

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

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二、一词多义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1.之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见基发矢十中八九(代陈尧咨)

2.其

以钱覆苏口(代葫芦,译为“它的”)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3.以

?钱覆其口(介词,用)

尝用于家圃(动词,射箭)

4.射

尔安敢轻吾助(名词,射术)

释担顶立(表顺接的连词)

5.而自钱孔入,画钱不湿(转折连词)

康肃笑咽遗之(修饰连词)

三、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今常用为转折连词)

尔家敢轻吾射(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四、词类活用

尔安敢较吾射(形容词做动词,看轻)

康肃笑而道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汝亦知射乎(动词做名词,射术)

五、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

自钱孔入(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译时补出)

【课文探究】

L人物形象:

陈尧咨:善射,骄傲自满,傲慢无礼。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陈尧咨:不管你有多大本领,做人要内敛,要含蓄,要低调,不要张扬自满。

老翁: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3.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

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4.康肃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说明了什么?

说明通过卖油翁的表演,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术无止境的道理。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例题1】

阅读欧阳修《卖油翁》,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

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

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康肃公毒射(2)无他,但手熟与

(3)有卖油翁替担而立(4)康肃笑而道之

2.翻译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

3.请用“/”符号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句中“睨”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ɪ.(1)擅长(2)同“耳",相当于''罢了"。(3)放下(4)打发

2.(1)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睨”表示斜眼看,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艺并不在意,同时也表现了卖油翁对自己技艺的胸有成

竹。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和古今异义词等。

(I)“陈康肃公善射”的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善:擅长。

(2)“无他,但手熟尔”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尔:同“耳”,“罢

的意思。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的意思是: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释:放下。

(4)“康肃笑而遣之”的意思是: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

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发矢(射出的箭)、但(只,只是)、颔(点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忿然(恼怒的样子)、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

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子“乃取一葫芦置于

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意思是: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

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

铜钱。“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以杓酌油沥之”是写卖油翁连续做的三件事,中间应该句

读;“自钱孔入”的主语是“油”:“而钱不湿”上一句是转折关系,且主语是“钱”。根据句意及之间

的关系可知,正确的句读是: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4.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语句“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

而不去”中的“睨之”描写的是卖油翁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时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描写,写出了卖油翁

对陈尧咨的射艺既不钦佩,也无赞叹,知道这不过是“手熟尔”;同时也表现了卖油翁对自己酌油技艺的

胸有成竹。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短文两篇

《陋室铭》

【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

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案牍(官府文书)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

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

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

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古义:美好,品德高尚。

1.惟吾德筹

今义:芳香。

[古义:大,渊博。(鸿儒:博学的人)

2.谈笑有般儒

I今义:鸿雁,书信。

[古义:形体,身体。

3.无案牍之劳形

I今义:形状。

十〃人、f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4.无孕”■之乱耳J

今义:形状。

二、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多(名词做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忌(名词做动词,灵异)

3.无丝竹之见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4.无案牍之方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三、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

【课文探究】

L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赏析:作者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

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

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

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

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

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

赏析: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

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

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

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

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作者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

画龙点睛,收束全篇,与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

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课文主题】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11常生活情景的叙述,极力

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I、―一K

【例题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1.解释下面刘卓的词语。

(I)有龙则呆

(2)谈笑有涉儒

(3)往来无自丁

(4)可以调素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5.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答案】

1.(1)灵验(2)大(3)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4)调弄

2.(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

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惟吾德馨

4.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或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5.示例:以兴国为己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1)句意: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灵:神异。

(2)句意: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鸿:大。

(3)句意: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4)句意:可以调弄朴素的古琴。调:调弄。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不能出错。

(1)断: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2)丝竹:指代世俗的乐曲。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舌L:使……乱,扰乱。案牍:

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可知作者从陋室的环境入手,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文雅之上,写自己的爱好高雅;多角度多

方面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即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环境“不陋”:苔群蔓延到台阶,绿

意满眼;草色映入珠帘,室内生机盎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在陋室活动的人,交往高雅:

来往朋友都是博学鸿儒,没有一个山野村夫;“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在陋室活动的高雅;可以和

朋友们们一起弹琴吟唱、诵经修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在陋室中生活的自由自在,

情趣高雅: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清净,没有公文案劳神伤情,非常惬意。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及感悟。《陋室铭》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表现了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

隐逸情趣。据此发散思维,回答积极的优秀品质即可。

示例:勤奋好学、遵纪守法、谦虚谨慎。

《爱莲说》

【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

很大影响。与李宽、韩愈、张械、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

图说》《通书》等。《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O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蕃:多。(“蕃”通“繁”,繁盛众多)

独:只。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清莲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茎。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越就越清幽。益,更加。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玩:靠近玩弄。亵,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叹词,表示感慨。

鲜有闻:很少有传闻。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

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

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飘得越远,越觉得清淡,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

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

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文言知识】

一、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长出藤蔓长出枝茎

2.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二、一词多义

鲜:1.陶后鲜有闻(少)

2.芳草鲜美(鲜艳,鲜明)

3.无鲜肥滋味之享(新鲜)

益:L香远益清(更、更加)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通:L中通外直(贯通)

2.政通人和(顺利)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4.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课文探究】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赏析: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突出莲的高洁可爱。运用大量描写,将莲人格化,把莲作为一种高贵

品格的象征,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建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赏析: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

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

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赏析: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化,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

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摒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句式变化使用,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先用感叹词“噫”独立成句,引发感慨之情,接着用陈述

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惋惜之情,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知音

难觅,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幕富贵的俗人太多。

5、"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6、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7、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8、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

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课文主题】

本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

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X

【例题I】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于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I.本文作者是,字茂叔,号濂溪,(朝代)哲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皆()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陶后弊有闻()④直乎众矣()

3.本文题为“爱莲说”,却从菊和牡丹写起,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从文中“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两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

现象?

5.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的君子。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体会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

【答案】

1.周敦颐北宋

2.多洗涤少应当

3.用菊来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高洁质朴、不随流俗的特点。

4.反映J'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功名利禄的世风。

5.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

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

清”要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

的清高风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根据积累,选文是北宋学者周敦颐的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

论散文。北宋仁宗嘉祐八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雾都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雪都善山与

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

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

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句意为:可以喜爱的有很多,非常多。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涤;

匚句意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鲜:少;

□句意为:人应当是很多了。宜:应当。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写作手法即可。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意思是“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

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本文描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

托莲花高洁坚贞的高尚情操,结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

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突出了莲花高洁质朴、不随流俗的

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一是注意句子的意思,“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意思是“从

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意思是“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

了”,可见这里作者有一种鄙弃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

风的鄙弃。

5.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从积存的淤泥中长

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从莲花不被环境污染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

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意思是“(它的茎)中

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从莲花中间贯通可以看出莲像君子一样有豁达的品行,从

莲花笔直可以看出其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意思是“香气传播越远就更加清香”,说明传得

越远,香气越清香,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

是“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从莲花亭亭玉

立的样子可以看出莲花像君子一样具有清高的风度,象征着君子高洁傲岸的情操.据此可以作答。

[考.生F

5,河中石兽

【文学常识】

纪啊(yιin),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学问博深而通达,曾以总纂

官主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工诗文,也能作小说。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的所作笔记小说集,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间杂考辨,对

宋儒之苛察,有所讽刺。该书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帆,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

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释】

临:靠近。

河干(gdn):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pi):倒塌。

焉:于此,在这里。

阅:经过,经历。

募:募集。

竟:终了,最后。

棹(zhαo):划(船)。

曳(yG):拖。

铁钿(Pd):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这不是•是,这。

木柿(*i):削下来的木片。

湮(ydn):埋没。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颠:颠倒,错乱。

确论:正确的言论。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nie):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S£1)流:逆流。

固:本来。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

臆(yi)断:主观地判断。

欤(yii):语气词,表示反问。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

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

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

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

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

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

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

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

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之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求之下游(代词,指石兽)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二、古今异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是非木柿(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三、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②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③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示被动)

【课文探究】

1.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是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

还需要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

动到上游去。

2.试选取文中的某一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不经思索便草率沿河而下寻找石兽,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

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