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荆门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荆门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荆门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荆门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门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2.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②在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基本原则上建立③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④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⑥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⑥C.③④⑤⑥ D.②③④3.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B.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高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D.两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4.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曾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订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A.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反帝 B.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C.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D.停止内战,共同抗日5.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福建农民合股组织长途贩运的消息,认为长途贩运对国家、集体、社员都有利。随后中央文件正式允许“农民个人或合伙进行长途贩运”,长途贩运不属于投机倒把范围。这反映出当时A.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B.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结束6.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已居于主要地位,但汉代以来的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也还存留着,这种并存情况在唐及以后各朝代都存在。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A.农耕文明停滞不前 B.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缓慢C.农业产量难以提高 D.农业生产规模较为固定7.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C.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D.打到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8.“申根区”是指履行1985年在卢森堡申根镇签署《申根协议》的26个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对于国际旅行者而言,该区域内的各个国家之间几乎不存在边境管制。这反映了当今世界A.人口迁移自由无限制B.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C.国家主权被消解殆尽D.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9.1917年,孙中山认为美国立国之后,“政治蒸蒸日上,以其政治之基础全恃地方自治之发达也”;法国在大革命之后,“大乱相寻,国体五更”,其根源即在“其治向为中央集权,无新天地为之地盘,无自治为之基础也”。其意在A.通过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B.学习美国实行联邦共和制C.强调地方自治是立国的基础D.结合中国实际去理解各国政治10.1984年9月3日至10日,在浙江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会议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这是中青年工作者“第一次集体发声”,被称作“莫干山会议”。此后,双轨制成为时代名词。这次会议A.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B.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C.制定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 D.响应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11.下表是《1995年-1999年美国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它反映了A.消费需求促进计算机发展 B.第三产业成为美国发展主导C.凯恩斯主义成就美国经济 D.新经济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12.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A.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B.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C.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D.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13.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现象出现于“科举制”时代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14.下图为1955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字为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都是扁的!”该漫画意在A.歌颂一五计划的优先战略B.展示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C.肯定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D.批评农业的急躁冒进现象15.作为实物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的商朝情况包括A.青铜铸造和农业生产 B.祭祀礼典和农业生产C.青铜铸造和文化艺术 D.天文历法和祭祀礼典16.“于是本来潜心于骈四俪六之文的人们也渐渐张目四顾,为种种新学与时论所吸引了。这个变化……造就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的雏形”吸引着一批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这种现象A.说明鸦片战争促使传统儒学思想不断瓦解 B.体现了甲午战争后部分国人的觉醒C.反映出洋务派企图以新工具来守护旧理论 D.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思潮的发展17.秦朝部分律法律法主要内容《田律》及时以书面形式汇报降雨量和受益田地的面积以及受灾的面积,中央政府严密关注生产进度等《厩苑律》规定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奖罚制度十分明确,如牛因劳累而腰围每瘦一寸,主事者受笞打十下的惩罚等《仓律》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严格明确规定等这一现象反映了秦朝A.农业上的精耕细作 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C.经济管理的军事化 D.户籍管理较为严密18.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据此可知当时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 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19.1887年王韬短篇小说集《淞隐漫录》刊载于《申报》,书中多有西方美女与中国男子相恋的题材。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国文化,并于危难之际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术帮助丈夫渡过难关。这反映了作者A.对中西关系的客观认识 B.复杂矛盾的文化心理C.以拓展国人视野为目的 D.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20.如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中美之间的关系实现正常化21.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格拉姆制成电动机②西门子第台大功率发电机③爱迪生发明钨丝灯泡④纽约珍珠街发电厂的建立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22.下图是中世纪兴起的牛津大学,其最初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为传播宗教的需要 B.为宣传无神论需要C.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 D.欧洲城市复兴的推动23.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24.如图是尖底汲水瓶,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此件文物出土于我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它最有可能出土于A.A B.B C.C D.D25.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各大洋行中任职买办的广东人远超半数。之后,经营丝业的外国商行雇佣了更多浙江人代替广东人;几乎所有外商银行的中国买办都来自江苏。这种变化反映了A.江浙已取代广东的经济地位 B.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平衡 D.江浙的文化底蕴超过广东26.《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27.元末明初理学家、教育家汪克宽在其《环谷集·郑长者传》中这样记载:“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以下理解合理的是A.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权的弱化 B.长者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C.基层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补充 D.理学成为司法判决的依据28.有学者指出,汉、唐、宋时,“天下等于中国加上四夷”;清朝前期,统治者则认为“天下等于中国”“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据此可知,清代这一认识A.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B.丰富了传统“天下”观的内涵C.为构建其华夏正统地位而服务D.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29.透视法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独特的绘画技巧,它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运用这种方法达到凸显人的精神的效果。这表明,文艺复兴运动中A.绘画带有艺术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画家强调光和色的变化C.画家注重将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 D.绘面不再以宗教画为主30.夏、商王位的传承多实行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而周代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A.宗法观念开始形成B.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宗法体系逐步完备D.家国体制正式确立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67年,美国国会众议员托马斯·詹克斯提出报告,主张借鉴中国科举制及英、法、普鲁士等国的文官制度,实行官员考试录用、选拔制度。1880年海斯总统支持文官制改革。由道曼·伊顿出任文官委员会主席。伊顿发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史》,为美国文官制度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1881年成立了全国文宫改革联盟,改革联盟广泛揭露党魁分赃的弊端,为进一步推行改革扫清障碍。国会在舆论压力下,于1883年初通过了由参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法案,其核心是实行竞争淘汰的考绩制,即根据:公职人员的能力和政绩,按照公开竞争原则决定其录用和提拔降退。从此,文官改革开始纳入法律程序之内。——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彭德尔顿法案出台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德尔顿法案实施的意义。32.阅读下列材料作答:历史上,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秦国,秦六国统一中原,但二世而亡。始皇以先王之宫廷小,作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隔渭河与咸阳相望。秦朝人民并没有因为统一而生活幸福,反而农民日子更痛苦,反秦之声四起。(1)从封建农业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2)除了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外,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其他经济措施。(3)导致秦朝速亡的根源是封建农业经济的破坏,指出其具体原因。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科技进入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全盛时期。宋代的科技教育机制是其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宋太宗力主“兴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宋仁宗诏曰;“国子监于翰林院选能讲说医书三五人为医师,召京城习学生徒听学”,归太常寺管理。宋神宗设置算学。胡暖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开设治民、讲武、堰水和算历四种课程,宋代私学教材《千字文》仅一千个字,内容却涵盖天文、地理、动物等学科知识。主持过“崇宁兴学”的蔡京在《劝用医》中向当地百姓讲述求医就药的道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宋代医学考试分三场进行,三场考试都及格,才准予毕业,并按成绩属高等者派为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其余为博士正录或委以外府州医学教授。——摘编自赵国权《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归纳宋代科技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科利所学知识简评宋代科技教育的改革,并谈谈对当代人才培养的启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故C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司马迁的治史抱负,排除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语出《资治通鉴》,即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不符合题意,排除B;“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出自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即学问必须与社会人事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人事问题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①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1500-1900年”、“1800年以后,增长指数的剧增”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发展。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不符合统计图总体信息特征;BC两项,统计图中,无从直接体现,具有片面性。D项表述客观,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发展4、C【解析】

由“华南山区”、“毛泽东”等信息可判断“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故选C项;彼时国民革命已然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排除A项;武装反抗国民党是斗争手段,而非革命策略,排除B项;彼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排除D项。5、A【解析】

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农民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其农产品也通过长途贩运进入市场,反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A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B;1985年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排除C;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政策统购统销政策逐步取消,排除D。6、D【解析】

魏晋以后,长期存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长时期没有重大改变,D项正确;仅以耕作方式的稳定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停滞不前,A项错误;耕作方式不能反映整个耕作技术的发展状况,B项错误;农业产量难以提高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7、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建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共和思潮宣传了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因此三者都是争取民族独立,促进现代化的过程。B正确;洋务派主张维护清政府统治,A错误;洋务运动后期主张求富,未提出反抗外来侵略,C错误;洋务思潮、维新思潮都不主张民主共和,D错误。故选B。8、D【解析】

根据“26国欧洲国家所组成的区域内”对“国际旅行者”,“几乎不存在边境管制”,结合所学可知,申根区的出现反映了欧洲为代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集团化”得到发展,D项正确;申根区是对“国际旅行者”而言而不是对人口迁移所说,A项错误;这是一个旅行自由的协议,与政治多极化无关,B项错误;协议对成员国某一方面加强合作,不能反映当今世界国家主权被消解殆尽,C项错误。9、C【解析】

材料表明,孙中山以美、法两国为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故选C;1911年辛亥革命通过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时间不符,排除A;主张地方自治,并不能说明要实行联邦共和制,排除B;材料未提到结合中国实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其治向为中央集权,无新天地为之地盘,无自治为之基础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0、B【解析】

依据材料“1984年9月3日至10日”“会议形成了价格双轨制等成果”并结合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价格双轨制使得中国形成了国家统一定价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管理制度,有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B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A排除;材料表明这次会形成了价格双轨制,不能证明制定国企改革所有的政策,C排除;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才提出,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B。11、D【解析】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分析表格可知,1995年~1999年美国实际GDP年均增长速度为3.8%,而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87个百分点,约占23%,使美国的通货膨胀每年减少0.4个百分点以上,对美国国内价格的贡献约占25%,对美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D项正确;表格没有反映消费需求,排除A项;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只是第三产业之一,不能反映其成为美国发展主导,排除B项;美国计算机和电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与凯恩斯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12、D【解析】

“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排除A;材料中步及的国家有亚洲、美洲、非洲等,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C。13、C【解析】

试题分析:“立嫡以长不以贤”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体现了九品中正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体现了科举制,“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体现了察举制。故C正确。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变【详解】14、C【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6年,农村推行合作化运动,在1955年合作化运动取得较大成绩。材料中“单干户的孩子说”“人家都是圆的”中的“人家”指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被称赞。而这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将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显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故答案为C项。A项,“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农业的急躁冒进是指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点睛】漫画题中的“看图”,是指对图文结合的理解。大多数高中历史试题中的漫画都是图文结合类的,图是主体,文字起补充和说明作用。但很多时候漫画中的文字(含漫画的标题)对解题起关键作用,所以考生一定要结合漫画中的文字来“看图”,其要领如下:a.分解标题中的文字信息,对应漫画中的图片信息,确定漫画的主题;b.看图中有无明显表现出夸张、讽刺等意味的信息,结合漫画创作的时间点(或其他提示时代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5、C【解析】

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了商朝的青铜铸造和青铜艺术,C正确;商朝时期的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AB排除;司母戊大方鼎不涉及天文历法,D排除。故选C。16、B【解析】

根据材料“吸引着一批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是西化的日本打败了传统的中国,这使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试图通过维新变法寻求中华民族的出路,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未使传统儒学思想瓦解,排除A项;洋务运动并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17、C【解析】

秦朝部分律法内容体现了政府“关注农业的发展状况”及与农耕密切相关的“耕牛”饲养,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奖罚。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也做了严格限制,这体现了经济管理的军事化,C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部分律法,B以偏概全;D与材料无关。18、D【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时政府采取了隔离措施以切断传染源,故选D;A项“依赖于”说法有误,B项“理论成熟”有误,均排除;材料表明政府组织并实施疫病治疗,并没有说明社会力量的情况,排除C。故选D。19、B【解析】

依据材料“西方女子家世不俗,仰慕中国文化,并于危难之际利用自己掌握的西方技术帮助丈夫渡过难关”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来看,面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王韬还希望列强给予中国帮助,体现了其矛盾的心理状态。B正确;材料表明王韬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意图,A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王韬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拓宽国人视野,C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理性精神的崇尚,D排除。故选B。20、B【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1961-1971年”并结合中国外交状况可知,支持中国的国家数量逐渐上升,表明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作用。B正确;支持中国的国家增多,不一定代表中国综合国力上升,A排除;主导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间在1972年,D排除。故选B。21、C【解析】

依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可知,①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发电机,②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③1906年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④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市珍珠街建立了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按先后顺序应为②①③④。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2、D【解析】

大学产生于12世纪,行会制度的发展,城市的复兴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故D正确;大学的产生最初不是传播宗教的需要,排除A;大学产生的原因也不是为了宣传无神论,排除B;摆脱教会对教育控制不是大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C。故选D。23、A【解析】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24、A【解析】

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是黄河流域,据“出土于我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可知最有可能出土于陕南,故选A;BCD都不属于黄河流域,排除。故选A。25、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江浙商人买办在近代对外通商中占主要地位,反映了鸦片战后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广东的传统对外通商地位下降,推动了江浙地区经济地位的上升,B项正确;“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文化底蕴问题,排除D项。故选B。26、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中“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关键信息,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变法革新,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7、C【解析】

据材料“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并结合所学可知可知,“里老文化”作为明初社会治理中一种特有的历史现象渊源于里老制度产生和发展,材料中强调乡村中有纠纷不能自己解决的,经常求助于德高望重的长者,最后都惭愧、信服而归,这是地方自我管理而对国家治理的有益补充,C正确;材料体现的基层自我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便于国家的管理和中央集权,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里老制”中的长者是村乡德高望重的乡绅、族长、耆老等担当,而不是“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乡里纠纷的解决、调节,而不是“司法判决”,D说法错误。【点睛】“里老制”是乡村治理和纠纷调处由村乡德高望重的乡绅、族长、耆老等担当。28、C【解析】

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天下观中回避了夷夏之辨,目的在于构架华夏正统地位,C正确;清朝统治者的认识并未弱化夷夏之辨,而是以正统自居,排除A;清前期的天下观依然没有脱离传统天下观的范畴,在内涵上并未出现创新,排除B;清初统治者并未对中国和天下两者的概念进行阐述,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排除D。29、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绘画技巧将产成于数学原理的几何透视法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生活环境对绘画创作的影响,A选项错误;B选项是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排除;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仍然以宗教为主,且材料也未涉及绘画题材的问题,D选项错误。故选C。30、C【解析】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地位、土地和财产方面的矛盾,从本质上说明了宗法体系逐步完备,故C项正确;周代之前宗法观念已经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不能说明贵族政治走向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家国体制的确立,故D项错误。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中国科举制和西欧文官制度的传入;党魁分赃制的存在;文官改革组织的成立;文官改革运动的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