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解析)_第1页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解析)_第2页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解析)_第3页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解析)_第4页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解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验

语文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之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是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任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当时微妙的心思。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

材料三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的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凭常有的经验质疑朱自清散文中关于“月夜蝉声”的描写,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所表述的“自由”,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

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

5.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污浊;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恢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6.第③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根植”与“移植”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7.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8.在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登泰山记

姚鼐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⑥桐城姚鼐记。

文本二: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欢。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

(选自《清史稿·姚鼐传》,有删改)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皆砌石为磴蹬:石阶。B.世皆谓之天门云云:云气。

C.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天:天边。D.多松,生石罅石罅:石缝。

1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

B.崖限当道者/客有吹洞箫者

C.古谓之天门溪水/至其浅深之际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B.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C.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D.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山之北和水之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北面。

B.行宫,指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古文,文中指与骈文相对的一种文体,与《师说》中“好古文”的“古文”意思相同。

D.鹿鸣,即鹿鸣宴,常指科举测试后的一种宴会,因在宴会上歌《诗经·鹿鸣》而得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完成后,姚鼐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他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

B.姚鼐认为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会考虑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方法能否对大众有益。

C.姚鼐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他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名声和欧阳修、曾巩的名声接近。

D.姚鼐著作很多,有《九经说》《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三传补注》《法帖题跋》《笔记》等。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①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蕲(qí)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14.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B.《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C.《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D.《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15.对序及本词,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中写特定时间段的景物,扩展了本词语句所展现的意境。

B.“弥弥”“隐隐”形象地表现出春水涨满、层云淡淡的特点。

C.“溪”作量词,将无边风月融入一溪,化大为小,令人惋惜。

D.“杜宇”句以声衬静,表现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16.词中“解鞍欹枕绿杨桥”和序中“及觉已晓”,与《赤壁赋》中“(客与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均借“睡眠”体现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五、情景默写

17.(1)古人喜欢在诗文中借物说理,以物起兴,托物言志。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以两个物象寄寓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道理。

(2)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要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这是说,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五彩缤纷。

(3)荀子《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4)《礼记》中提出“教学相长”,而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的结论,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论散文,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歌,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①,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论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论绘画,他是中国文人画鼻祖。

这样一位具有家国情怀才华横溢的人,“奋厉有当世志”,官居礼部尚书,但刚正不阿秉言直书的性格,使他仕途多舛几次被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②。让人钦佩的是苏东坡在精神上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在坎坷中独享清趣,在清淡中品尝滋味,在绝境中活出精彩。

他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襟怀,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睿智思辨;他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象,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脱俗,也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浩荡气节。③,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纵然人生如须臾一瞬,苏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请以“苏东坡”为开头,分别用一个陈述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20.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B.我能感觉到时代的两难困境: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C.从“火神山”“雷神山”到方舱医院:与病毒赛跑的中国速度。

D.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2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述效果更好,为什么?

七、话题作文

23.写一个地方的四季景色或一天的景色变化。要求有统一的基调,写出地方特色。题目自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A2.C3.A4.①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观点;②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5.①艺术手法方面,《荷塘月色》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②创作意识方面,《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③语言方面,《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④抒情方面,《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A项,“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于文无据。

故选A。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通感”观点的一项。

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D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A项,“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错,曲解文意,原文是“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

故选A。

4.本题考查引用的好处。引用的一般作用是:①引用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引用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文章的主题。③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④增加文章的文化历史内涵。当然分析作用时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引用的具体作用。

材料二中引用的朱自清的观点有:第一处引用是“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第二处是,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第三处是,《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体现艺术家语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

材料三中的引用是:朱自清自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这些引用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的观点,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由“《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的。由“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是从创作意识方面来赏析的。由“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可归纳出是从语言方面来赏析的。由“《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可以归纳出是从抒情方面来赏析的。

6.不能互换。“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7.(1)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2)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3)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8.(1)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2)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首先明确不能互换。

“根植”本意是扎根。文中意思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景色已扎根在读者心里,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移植”本意是将秧苗或树木移至他处栽种。文中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把它幻化在了没有荷花的荷塘里。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的能力。

结合文本内容“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分析,“不能释怀”包括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

结合“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分析,“不能释怀”包括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结合“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分析,“不能释怀”包括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文段中“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等内容可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陈旧的人生命题”指过去的人们会面对这一问题;“永恒的人生命题”,指任何新时代的人们同样会面对这一问题。这是人之为人必须要面对并回答的问题。综合起来即是: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

9.B10.B11.B12.A13.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云”应为“助词,无实义”。句意: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意为“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第二个“以”意为“从”。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两个“以”用法不同。

B.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C.第一个“之”意为“代词,它”;第二个“之”意为“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以翻译为‘的’”。句意: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到了那(经籍义理)深刻之处。两个“之”用法不同。

D.第一个“而”意为“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第二个“而”和“已”语气词连用,是为了突出和加强语气。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两个“而”用法不同。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桐城派的风格传统,到这时就形成了,这种风尚情趣,向南波及湘桂一带,向北覆盖了燕赵地区。

“三人皆籍桐城”主谓宾齐全,“世”下一句的主语,与下句联系紧密,其前断开,排除CD;

“流风作韵”是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共同作后面内容的主语,“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为对称结构陈述主语“流风作韵”,“至此”作“乃立”的时间状语,之间不断开,排除AD。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阳,山之北和水之南皆为阳”错误,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北面”错误,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名声和欧阳修、曾巩的名声接近”错误,原文信息是“鼐世父范与大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可见应该是姚鼐的文风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

故选C。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文本二: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姚文然的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被授为庶吉士,后来改任礼部主事。曾经担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交往的人大多是知名人士。四库全书馆开设,姚鼐担任纂修官。《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櫆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得以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他的论文以道德为根本,而且在经籍义理的解说上探本溯源,到了那(经籍义理)深刻之处,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唯独姚鼐能选择其中的微妙之处,发掘其中的意蕴。评论者认为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桐城派的风格传统,到这时就形成了,这种风尚情趣,向南波及湘桂一带,向北覆盖了燕赵地区。姚鼐清廉节俭,少有私欲,待人十分和蔼,无论身份贵贱(姚鼐)都乐于与他们尽情欢乐。然而如果是道义上所不允许做的事,他坚定地不肯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世人称赞他品学兼备,推崇姚鼐没有异议。曾经模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写作《今体诗选》。评论的人认为十分精确恰当。自从告老回乡以后,姚鼐在江南紫阳、钟山书院担任讲授四十多年,把教诲开导后辈当作要务。嘉庆十五年,他重赴鹿鸣宴,被授予四品官衔。嘉庆二十年,姚鼐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著作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儿子姚景衡。举人,知县,有出众的才智,姚鼐原先擅长书法,姚景衡学习他的笔法,能够以假乱真。

14.B15.C16.解析示例:《西江月》描绘了置身于清风明月溪水构成的月夜仙境图,“解鞍欹枕”不觉醉眠,表述了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赤壁赋》在主客问答中实现思想的突围,主客相与枕藉醉眠于舟中,表述了在物与我皆无穷的理趣中的畅快释然。二者均蕴含着以顺处逆、乐观豁达的襟怀。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味无穷。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可见与本词意境不符。

B.《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C.《望海潮·东南形胜》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与本词意境不合。

D.《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的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意境与本词不符。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令人惋惜”错,“溪”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不同诗歌意象及表述效果异同的能力。

“解鞍欹枕绿杨桥”,我解下马鞍做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词人终于用马鞍作枕,依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了,照应了序中“及觉已晓”。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却留下了空白,让读者用自己丰满的联想去感受它。词人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赤壁赋》第5段,大意是说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写客听了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可见《西江月》描绘了置身于清风明月溪水构成的月夜仙境图,“解鞍欹枕”不觉醉眠,表述了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而《赤壁赋》结尾在主客问答中实现思想的突围,主客相与枕藉醉眠于舟中,表述了在物与我皆无穷的理趣中的畅快释然。

二者均蕴含着以顺处逆、乐观豁达的襟怀。

1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注意“蜉蝣”“沧”“粟”等字词的写法;(2)尤其注意“天云”的顺序,容易误写成“云天”,此外,注意“须臾”“采”字的写法;(3)注意“跬”“至”字的写法;(4)注意“是故”的写法。

18.①论词作

②竟在流放中度过

③如果没有他19.①苏东坡是艺术领域的全才。

②苏东坡人生坎坷却乐观旷达。

③苏东坡精神丰富、永恒。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后文“论诗歌”“论书法”可知,此处要填一个“论……”,再结合“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可知,是从词作成就来说的,故填为“论词作”。

②根据前文“仕途多舛几次被贬”可推测出,大部分时间都在被贬谪、流放中度过,故填为“竟在流放中度过”。

③本段前半段都在说苏东坡的优点,而后一句说“北宋乃至中国文化将会失去多少光彩”,可见,“失去光彩”是失去了苏东坡导致的结果,故写“如果没有他”。

19.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内容的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要以“苏东坡”开头,字数不超过15个字。

①第一段说苏东坡“散文”“诗歌”“词作”“书法”“绘画”,他样样都十分精通,可以概括为“全才”,而这些都是“艺术领域”里的才能,故概括为“苏东坡是艺术领域的全才”。

②第二段主要讲苏东坡一生“几次被贬”,而他面对坎坷命运却“摆脱了得失的痛苦,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事沧桑变化”,一言以蔽之:乐观旷达。故概括为“苏东坡人生坎坷却乐观旷达”。

③第三段写了苏东坡有“旷达乐观襟怀”“睿智思辨”“豪迈气象”“高雅脱俗”等精神,丰富多彩;而最后一句则说“苏东坡的精神却获得了永生”,可概括为“永恒”,最终概括为“苏东坡精神丰富、永恒”。

20.C21.(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22.原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之大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题干中的冒号与A、B、D项都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由总到分)。C项,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做的分析,对上文的总结(由分到总)。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

句中“他”指太阳,“走下”“爬上”等词语运用了拟人修辞,使日出与日落的形象更加生动,有一种画面感;“熄灭着走下山去”与“燃烧着爬上山巅”、“收尽苍凉残照”与“布散烈烈朝晖”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日出与日落对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与“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句式整齐对称,语言整齐,有韵律感。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述效果的能力。

原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把“古园”人格化,“等我”体现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原句“古园等我”比改句“我等古园”更能强调古园对我的影响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

23.例文:

三峡之秋

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示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犹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一天,正是中秋。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审题是关键。首先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考虑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争使语言活起来。

审题:根据要求“写一个地方的四季景色或一天的景色变化”,本文适合写的是写景抒情散文。考生可以选择一个有景物特色的地方来写,可以是江南,可以是塞北;可以是大漠,可以是草原;可以是小镇,可以是乡村……如果选择写四季景色,就要体现四季景色的不同,侧重同一地方在不同时间的景色变化特点,注意在体现变化的同时,还应该把握写作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