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思想发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叶适_第1页
第六章:思想发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叶适_第2页
第六章:思想发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叶适_第3页
第六章:思想发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叶适_第4页
第六章:思想发展期到思想完善期的叶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编思想发展期

引言秦汉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

第六章秦汉隋唐时期著名帝王的政治思想第一节秦始皇

一、尊君崇尚法治强化君权李斯的论证:

——家天下思想

——督责、深罚理论二、中央集权思想体制之争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地方设立郡县三、重刑主义严刑酷罚、轻罪重罚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禁止异说、统一思想

2、将法家思想定为正统

3、以吏为师学习法令第二节汉武帝一、独尊儒术二、杂霸政治术汉武帝明倡儒学,实际兼采百家,杂用王霸,其政治思想的特点为:(一)求变(二)求治之本(三)德刑兼用(四)任贤第三节贞观集团的政治思想一、贞观集团的基本政治主张(一)以隋为鉴,居安思危的思想(二)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三)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四)以法为治的思想

立法论;守法论;执法论二、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一)求谏纳贤(二)重农(三)轻徭薄赋(四)重贤(五)依法治国第七章汉唐道家的政治思想从道家发展的过程来看,老子以后先秦道家形成了两个学派:杨朱庄子学派——侧重于阐发人性自然的人生哲学,对现实社会政治持批判态度,其思想的归宿常常是走向出世。黄老道家学派——他们的理论特点是继承了老子的道的自然本体和自然法则说,同时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具有鲜明的入世倾向。汉唐道家主要是这一学派。第一节汉初黄老一、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1、汉初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来自于社会下层,对秦朝灭亡的教训感受深切。2、经济凋敝、民生艰难。3、统治基础薄弱,内外交困。4、秦朝的暴政使得法家声名狼藉,政治思想界呼唤一种能够纠正秦朝政治弊端的思想。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陆贾和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三、文武并用、德刑相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倡导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改变秦朝的过渡之举。他们在继承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同时,也主张采用儒家、法家的治国思想。巩固和加强统治。为此提出了文武并用、德刑相济的治国主张。四、罚不患薄,约法省刑重刑与宽平——秦重刑,导致速亡。历史上的圣人之治多是重在宽平。陆贾指出“设刑者不厌轻,为德者不厌重,行罚不患薄,布赏不患厚”。五、轻徭薄赋,以农为本第二节《淮南子》一、无为论二、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历史观三、兼容仁义的法治论及用贤(一)明法重势论(二)仁义为本,法度为末(三)国以贤治第三节鲍敬言一、否定“尊卑有序”,主张天然平等儒家主张君尊民卑,理论基础是天尊地卑鲍敬言认为天地自然万物平等理想的社会状态对其思想的分析二、“强凌弱”、“弱服强”的国家起源论三、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国家君主的出现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主要表现在:(一)君主盘剥压榨人民(二)赋役繁重,民不堪命(三)严刑酷罚,百姓困苦总而言之,君主是万恶之源,只要有君主存在,罪恶和祸害就不可避免,而且君主本身就是最大的祸害。第四节葛洪一、尊君思想(一)论证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君主制度完全符合自然法则君主可以节制人们的好利本性(二)主张君主专权(三)君主应当带头守法、秉公执法,君主切不可矫情妄为,否则,身死国亡也是应该的。二、道本儒末、儒道合一道本儒末——“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道者,万殊之源也;儒者,大淳之流也。”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者,易中有难;道者,难中有易儒道合一——“道”要“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就是将德、礼、政、刑都统一到道中去。在统治术上主张“德”“法”并举。第五节《无能子》一、理想社会及对圣人的批判认为曾经有过理想社会,即无尊无卑万物齐一。圣人出现以后,这种理想的社会逐渐消失了。因为圣人开启并加强了人们“欲望”和“争心”从而引起了无休止的社会动乱。在它看来,圣人罪莫大焉。其一、圣人开启人们的贪欲和争心。设名利爵禄引诱民众,致使人们“散朴为器”。其二、圣人的仁义说教。其三、圣人使用暴力对人们进行迫害。二、对封建伦理纲常的批判儒家把尊卑等级秩序作为实现天下大治的根本。由此发展出了三纲五常,作为处理各种那个关系的原则。无能子则相反,认为订礼乐明旧章,都是崇尚繁文缛节,这正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第一、君主不足为贵第二、父子、兄弟的人伦关系离间了人情三、自然主义与无为论第一、任自然的观点——“任其自然,遂其天真,无所司牧,濛濛淳淳”第二、无为而治——要用无为之德来治国,“无为之德,包裹天地”第三、在国家的治理上他主张:1、君臣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2、否定政治权谋之术3、反对以暴易暴第六节罗隐一、论君主的合法性贵贱之分出于自然强弱之分处于自然世间万物人为贵人与人之间也有贵贱强弱之分二、论明君罗隐认为,世道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明君,并提出了明君的标准:(一)仁德(二)能够做到德权相辅、明辨强弱之理(三)知损益之道(四)重贤、悟驭臣之道三、君主批判论

(一)批判君主家天下(二)批判君主暴力夺权(三)批判君主统治腐败

第八章汉唐儒家的政治思想第一节贾谊

一、基本治世原则(一)积极主治洞察出社会存在着潜在的社会危机提出兴礼仪,定法制徒以法道不足以为治,其理由是:

1、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2、贫富矛盾

3、民族矛盾(二)强化君权皇权已经受到威胁礼是治国之本诸侯权力过大是威胁皇权的最重要的因素主张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三)民本与仁政1、民无不为本的思想注重实践以民为功、以民为命、以民为力民本的关键在于能够爱民2、仁政思想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又要贯彻落实,立行仁政经济上利民、富民慎用刑、勿扰民二、礼法兼用的治国主张(一)“劝善”用礼

1、为什么要以礼治国:圣王治国经验秦朝灭亡教训

2、如何以礼治国:建立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礼遇百官以礼化俗定尊卑之制(二)“惩恶”用法重视法的作用慎用刑罚三、治国策略(一)未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实力的经济政策重本轻末粮食生产国家统一掌管货币(二)稳定边疆的民族政策看清了匈奴的威胁,反对和亲政策对匈奴应当以德附远提出了“三五”之策拆解大部落第二节董仲舒一、天人合一论(一)政治学说的两个基本认识前提:

1、化亡秦之弊

2、对整个社会的分析(二)天人合一理论

1、天数思想

2、天的人格化

3、天人合一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1、君权天予圣人起于天字形的解释王是众生的总代表君主应当具有最高权威2、对君权的约束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三、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一)阴阳合分论“阴阳合分”论,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阴阳合分”在等级关系上的体现(二)德治主张

1、以德治为主理由:德为阳,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途径:教化;实仁政

2、不排斥刑罚,但不能专任刑罚

四、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一)什么是道——世界万物永恒不变的法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如何解释王朝更替?(二)经、权、更化在社会运行上,道的体现就是君主制度,这是永恒不变的。王朝的更替是有道罚无道的结果。第三节王符一、民本论民最根本,当然就最重要民心就是天心君主要有功于民从反面论证民为本二、德化论主张以德治国如何进行德化

三、重贤论国以贤兴的思想思贤之心得贤之法用贤之道四、明君论君主如何待民君主如何待贤君主如何用人公私与明暗兼听与偏听

五、重法论治国离不开法如何治理国家第四节傅玄

一、崇儒论背景:玄学盛行原因:儒学是“王教之首”方案: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评价:既要弘扬儒学,又强调经世致用对人性的认识和改造方案颇有见地他的治世思想仍然限于三纲五常

二、君道论(一)正己立身以正天下正心:正心最重要如何正心——息欲,明制

(二)推己及人以兴天下恕道与孝道君主应当推己及人三、治国论(一)以礼刑治国礼法并用德威并用随时因变(二)以赏罚治民君主应当用赏罚治理民众对赏罚的解释主张赏罚不分贵贱、不别亲疏(三)任人唯贤求贤要至诚举贤要至公用贤要得当人主要尊贤四、重民论(一)分民定业稳定下来行业规划(二)赋役平均社会背景至平和有常积俭经典解释1、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2、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唐太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自照,必藉忠臣。”4、唐太宗:“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5、葛洪:“儒者,易中之难也;道者,难中之易也。”6、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1、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2、法家学派的特点3、商鞅提出的实行法治的原则4、汉武帝的求变思想5、李世民认为隋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6、贞观集团以法为治的思想7、汉初将黄老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原因8、《淮南子》“仁义为本,法度为末”思想的内容9、贾谊稳定边疆的民族政策10、董仲舒的君权至上与天谴说11、傅玄的“任人唯贤”思想的主要内容12、朱熹改良积弊的政治主张1、试论述孔子德治主张2、试论述孔子平均主义思想3、试论述荀子的礼治主张4、试论庄子的社会批判思想第七节韩愈

一、道统论(一)提出的背景(二)道统学说的内容

1、儒家的法统

2、道统论的中心思想倡导仁义道德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佛道不讲仁义,虽讲道德,却没有仁义的内容。知行统一二、性品论性情说——五性七情品级论人性具有改造的可能性教以仁义,制以刑政——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三、崇君论君主在上的等级制度论证君权独尊的合理性——圣人救世说

第八节柳宗元一、天人不相干预论天道自然伦批判符瑞说与君权神授论二、国家起源及政体论国家起源于矛盾和冲突——人多物少,智者定法止争关于势的理解——即情势,客观要求三、礼刑论根本原则相同,作用是不同的定罪量刑既要合法,又要合理四、政治革新论改革税负制度改革用人制度第九章宋代的功利政治思想

第一节李觏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和通变思想为理论基础二、“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安民是君主的首要任务足食才能安民三、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财用是基础不能广求,要节用四、“平土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