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翻译示例与强化练习_第1页
高考古文翻译示例与强化练习_第2页
高考古文翻译示例与强化练习_第3页
高考古文翻译示例与强化练习_第4页
高考古文翻译示例与强化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古文翻译示例与强化练习考点:1.《百战奇略》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因果题2.《老子》《庄子·五石之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3.《孟子》与《孔子家语·入官》——断句4.《史记·孔子世家》——断句【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断句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具体做法6.因果题【考点示例】一、《百战奇略》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因果题【考点解读】1.断句2.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3.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4.翻译材料1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2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问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它们分别是。(3分)夫为人A所B陷而C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答案(EFG)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解析【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问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答案B解析A.正确。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问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答案D解析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故选D。问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4分)(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4分)答案(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变化的法则吗?解析①得分点:“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②得分点:“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问题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解析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译文1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译文2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二、《老子》《庄子·五石之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考点解读】1.加点词语的解释2.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断句4.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5.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6.翻译文本材料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材料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材料三: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材料四: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问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B.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贻:赠送C.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游说D.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器:器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C.说:取悦。句意: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故选C。问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小雅》怨诽而不乱C.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D.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以乱易整,不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它,指五石之瓠。句意: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其”,语气副词,组成“何其”,多么。句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B.“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句意:为什么不考虑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句意:《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C.“之”,代词,这。句意:《畏累虚》、《亢桑子》这一类的文章,都是虚构的言论,没有实事依据。“之”,代词,这。句意:吴起、孙膑……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D.“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关系。句意: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以”,介词,用。句意: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故选C。问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B.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宁愿在污浊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自快”,身心愉快。是“游戏污渎之中”的一个结果,二者句意联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分析可找到“为……所”结构,在句中应表被动,“所”后应接动词,“终身不仕”连在一起,故应在“羁”后断开,排除B。故选D。问题4下列各选项中,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一项是(

)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意思是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是惠子对庄子说的话,不能表现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B.“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意思是: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五石之瓠因为体积太大而被惠子认为没有用处,但庄子突破常规认识,给它找到了用武之地。这是道家学派突破常规认识的例子。C.“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他写作的书有十万多字,大都是寓言。主要强调庄子的中心思想本源于老子的学说。D.“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意思是思想都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可见老子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啊。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庄子受老子影响的深远。故选B。问题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道家讲“修身”的道理,通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一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指出急于表现,贪功冒进没有好结果。B.材料二使用主客问答形式,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说明庄子本人是“大材”,不应被“小用”。C.材料三中可见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其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D.材料四表明老子以“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之“道”为贵,庄子宣扬“道”,老子的思想深刻旷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说明庄子本人是‘大材’,不应被‘小用’”分析错误。应该是围绕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说明事物之用有大小之分。故选B。问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2)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答案(1)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2)楚威王听说庄周贤德,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任用他作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通“现”,显露;“明”,显明;“是”,认为……正确;“彰”,彰显。(2)“闻”,听说;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使者;“厚币”,丰厚的礼物。译文1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译文2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译文3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学说。《畏累虚》《亢桑子》这一类的文章,都是虚构的言论,没有实事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译文4太史公说:老子推崇“道”,而“道”是虚无缥缈的(即没有实体的),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顺应一切变化;所以,他写的书很多措辞微妙不易理解。庄子将“道”与“德”加以发挥,高谈阔论,但其学说的核心仍归于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都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根据,可见老子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啊。【考题对接】一、《孟子》与《孔子家语·入官》——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二)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1.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有本A而能图B末C修事D而能建E业F久居而不滞G情H近而畅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B.贼,有“破坏”“伤害”之意,也指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在文中的意思是“伤害”。C.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D.责,在文中理解为“要求”,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中“责”的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B.“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C.“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D.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服从教导,因而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也就不可能听从命令。这进一步说明“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5.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行不忍人之政”的一些具体做法。(3分)一、《孟子》与《孔子家语·入官》【答案】1.CF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为“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意思相同。”错误。“因责常供”的“责”是“责令”的意思,文中的“责”理解为“要求”,意思并不相同。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错误,结合下文“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来理解,应该是“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以仁爱教化的原则处理事务。”4.(1)假若能够扩充它,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2)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保”,安定。每点1分,句意连贯通顺,1分。(2)“缘”,攀爬;“务”,致力于,力求;“兹甚”,更加严重,更加厉害。每点1分,句意连贯通顺,1分。5.①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求民众)。②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③民众犯大罪,寻找根源,用仁爱教化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④民众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不忍人之政”,不狠心对待民众,怜爱民众。文本二第二段中“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这些内容可体现“不忍人之政”。理解概括为①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求民众)②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③民众犯大罪,寻找根源,用仁爱教化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④民众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参考译文】文本一: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文本二: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二、《史记·孔子世家》——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B.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C.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D.与闻国政三月/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一项是()A.“小人穷斯滥矣”的“穷”和《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的“穷”意义不一样。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文中指前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