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全国高考历史模拟专题类汇编
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专题
一、单选题
1.(2023•海南•统考模拟预测)自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后,刺史制度
成为汉代一项正式的制度。终其两汉,中央不断改刺史为州牧,罢州牧复置刺史,或呈现刺
史、州牧并存的局面,直至东汉灭亡。刺史制度的变化()
A.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B.表明汉代王国问题并未解决
C.反映出汉代中央集权的强化D.说明汉代监察制度日益完善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具有监察职能的刺史,并逐渐成为一项正式制度,在
刺史制度演变中不断改刺史为州牧,罢州牧复置刺史,或呈现刺史、州牧并存的局面,这体
现出刺史的设置除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职能外,为防止刺史或州牧权势过大威胁中央,
采取了改刺史为州牧、改州牧为刺史,或刺史州牧同时存在的情况,这样的设置和改变目的
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题干涉及刺史制度的演变,并未体现王国问题,
排除B项;刺史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刺史制度的变化中,刺史变为州牧,最终
成为地方一级,掌控军政大权,威胁中央集权,排除C项;题干中刺史演变为州牧,州牧和
刺史并存并非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福建厦门•统考一模)夏商时期,王的重臣多出自诸侯,他们是各地宗族势力的
代表,形成了“国有共主,而政归于四方”的局面。周初则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周王所分封
的诸侯来自王室、功臣、先代贵族,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这一变化()
A.扩大了大一统国家的规模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C.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D.推动了“天下为家”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夏商时期,王的重臣多出自诸侯,他们是各地宗族势力的代表,形成了
'国有共主,而政归于四方’的局面。……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可知,
夏商时期,王的重臣与诸侯多是各地宗族势力的代表,王作为共主对王畿之外的地区控制能
力有限,而周初诸侯则是周王根据统治的需要进行的分封,对诸侯和地方的控制明显比前代
增强,B项正确;大一统国家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经形成了初
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排除C项;夏王朝时已经实现了“天下为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辽宁•模拟预测)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
罗列在黄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此谓“引黄”。“引黄”的出现()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表明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完善了官僚管理体制D.反映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上奏官员将章奏文书的主要条目、发生时间、相关道理等罗列在黄
纸上,并粘贴于封皮或正文前,供皇帝阅读”由此可知,这样会减少皇帝阅读奏文的时间,
便于批阅,因为该做法类似于论文前的提纲、书籍的概要,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内容梗概,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完善”
说法绝对,排除C项;D项错在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福建漳州•统考二模)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的知识之后,整
理出了下表
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
1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2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3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4立断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A.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B.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保障中央决策合理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设置演进可知,相权呈现不断分散,皇权呈现不断
加强的趋势,说明的是皇权专断机制不断完善,B项正确;材料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无关,
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在专制体制下,中央决策很难
实现合理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下表内容是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由此可知清代江南
地区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
直系三代直系三直系三代直系三代直系二代
人出高级科代仅出未出科名未出功名未出功名来自城市/市镇/农
数名或相应低级科但生活于且生活于且生活于村
官职名城市市镇农村
城市324(83.5%)
市镇50(12.9%)
402279(74%)89(22%)8(2%)11
农村14(3.6%)
(14人不详)
——资料来源:整理自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3—91册。
Λ.科举制促进乡村社会流动的作用减弱B.科举考试中沿用了明朝的南北卷制度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江南乡村社会转型D.清代乡村教育已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答案】ʌ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清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进士有402人,约95%以上来自城市或市镇,
来自农村的进士极少,可知这一时期科举对于促进江南乡村地区的社会流动作用较弱,A项
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的南北卷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江南乡村社会转型”无关,
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清代的乡村教育是否己经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排除D项。故
选A项。
6.(2023•重庆•统考一模)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
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
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
整()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答案】D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谏说大夫只隶属于门下省,经过武则天时期的调整,谏
议大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且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不同部门之
间相互监督之势,这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D项正确;谏官的监督权没有扩大,排除A项;
完善三省制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
且数量大幅增加,不利于中枢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3•山东•模拟预测)“关白”乃唐宋极具特色之弹劾环节,是指御史在禀奏大事之
前须向御史台长官汇报,待其许可后再行弹劾。宰相李林甫之后唐朝一度废除“关白”,允
许御史直接弹劾。“关白”的废除()
A.使监察程序得以优化B.易造成监察权力滥用
C.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使司法权摆脱行政权
【答案】B
【详解】根据“允许御史直接弹劾”会导致御史的监察权没有人监督,导致监察权力滥用,
B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不能使司法权摆脱行
政权,材料没有涉及二者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山东潍坊•统考一模)清朝初年,政府将约1000多种汉文经史古籍、文学作品
翻译为满文、蒙文等。康熙时期,“四书”“五经”的满文译本均已出齐,《本草纲目》的蒙
文译本还增加了蒙古医生的用药品种和治疗经验。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民族文化交融B.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
C.提升民间教育水平D.推广儒家的治国理念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康熙时期,‘四书‘'五经'的满文译本均已出齐,《本草纲目》的蒙文
译本还增加了蒙古医生的用药品种和治疗经验。”可知,清政府将大量汉文书籍翻译为满文、
蒙文等,康熙时期将“四书五经”翻译为满文,推动了儒家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这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推动民族文化交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民间教育水平提升的信息,排除C项;“推广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合主旨,排
除D项。故选B项。
9.(2023•重庆•统考一模)康熙时期始设巡台御史,每年委派满、汉御史各一人巡视台湾,
“厘核案牍,查盘仓库,阅视军伍,周巡南北疆图二巡台御史最初由各道监察御史充任,
雍正五年改由皇帝亲选钦命,雍正帝有时还亲自为巡台御史选定启程吉日()
A.进一步完善地方监察制度B.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提高
C.开始推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D.对西方殖民势力保持警惕
【答案】B
【详解】巡台御史地位特殊,从人员的构成、选任方式、钦定吉日等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的
重视程度,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到了对台湾是巡视,不能说明完善地方监察制度,排除A
项;开始推进内地与边疆一体化,错在开始,清朝之前就有内地与边疆一体化,排除C项;
材料不涉及西方殖民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辽宁大连•大连二十四中校考模拟预)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废除西南各少数
民族地区分封首领世袭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
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如清查户口、丈量土地、征收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
实行科举等。这一制度()
A.体现了政府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C.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保障了局势稳定D.改变了夷夏观念且实现了民族平等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改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
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
B项正确。
11.(2023•福建•二模)雍正即位之初察觉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采取
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求不
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这反映出奏折制()
A.导致内轻外重局面出现B.便于操纵官僚平衡内外
C.提高了督抚的行政效率D.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一是凭借自己在奏折运行中的主导地位,对督抚在奏折中提出的非分要
求不予理会;二是顺水推舟,通过奏折使督抚对六部形成牵制”及所学知识可得,雍正皇帝
时期实行密折制,为了防止督抚利用密折之机渐侵六部之权的倾向做出的决定,这样便于操
纵官僚平衡内外,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内外局面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行政
效率方面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争夺,不符合
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宋代仁宗朝,三司使陈旭因违反“三公不按吏”制度,
于朝堂“伤人",被监察官弹劾并被罢职务,枢密使晏殊以笏击人折齿,监察官员曹修古认为
其“忿躁亡大臣体”,予以弹劾,据此可推知,当时()
A.专制皇权得到强化B.建章立制维护法纪
C.中枢权力相互制衡D.行政效能有所提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司使陈旭和枢密使晏殊遭到监察官员的弹劾,反映宋代监察官员坚
决维护法纪,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监察机构不属于中枢机构,排
除C项;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湖南邵阳•统考一模)“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
富皆,未必贤也。臣(董仲舒)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
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由此可知董仲舒()
A.要求对官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B.建议国家改革用人制度
C.意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集权D.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董仲舒针对以前选官制度的弊端,提出了新的选官措施,B项
正确;材料中董仲舒所讲的“赏”和“罚”是对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约束,不是对官员
的考核,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地方豪强势力,排除C项;材料谈的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
才,与郡国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汉朝时,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
并获得舆论好评的前提下,才能仕郡县为佐更换属并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
笺赛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宜,而是人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
之能”,此后再经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B.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人唯亲”
C.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士人先习得经术文法等基本知识技能才能为“仕郡县为佐”并得到
察举至中央,经考核检验后方得为郎,“以观大臣之能”后,才能担任具体官职,说明官吏
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得不出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
人唯亲”,排除B项;科举制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有利于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
除CD项。故选A项。
15.(2022•福建厦门•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一模)魏文帝于黄初五年(224年)设立太学,
并制定“五经课试法”,规定刚入太学者为“门人”,经过两年的学习且考试能通一经者为“弟
子”,正式成为太学生。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试通过后即可做官,年级越高,通经越多,
官位也越高。这一规定有助于()
A.排除世家子弟入仕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C.防止考官徇私舞弊D.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考试通过后即可做官,年级越高,通经越多,官
位也越高”,可知五经课试法使学校教育与选官统一,通晓经典数量与职位高低挂钩,在一
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水平,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世家子弟入仕的限制,排
除A项;材料表明太学考试注重考查太学生的经学知识,这并不能鉴别官员道德品质,排除
B项;材料体现不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2•海南•统考模拟预测)据研究,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
具体情况见表。这表明东汉时期()
类别通经达传的懦吏能吏和文法吏通黄老与尚玄虚之史任侠、好武吏
人数106776
比重88.3%5.8%5.8%5%
注:有些属吏不是单一的知识背景,故统计时重复计算。
A.儒学之外的学说逐渐消失B.儒学的影响力增强
C.察举制的选官标准较客观D.官僚队伍素质提升()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东汉时期能看出知识背景的公府属吏共120人”,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
出通经达传的懦吏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占据着绝大多数,依据所学东汉时期,儒学仍然是主流
意识形态,可见儒学对官吏的选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B项正确;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儒学之
外的学说仍占有一定的比例,“逐渐消失”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儒学对官吏
的影响,未涉及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儒学影响力增大,不能得出官
僚的素质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2•广东茂名•统考一模)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
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
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
A.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B.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
C.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D.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
【答案】C
【详解】由“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可知,唐代
科举考试重视读书人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官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C
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考试程序的规范,排除A项;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是材料所述举措的
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是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18.(2023•山东•模拟预测)明制,凡朝廷遇有文武大臣出缺,若是四品以上大臣缺员,
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讨论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
而后推荐,再经皇帝取旨定夺,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
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
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B.标志国家行政体系成熟定型
C.使得行政效率得到明显提升D.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廷推”制度之下,如果出现四品以上大臣缺员的情况,其
程序是先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然后再经“皇
帝批准”才能任用,这种做法有利于比较理性地选拔称职的官员,A项正确;根据所学,中
国古代行政体系的成熟是在隋唐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行政效率提升信息,排除C
项;D项“有效制约”不符合史实,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22•广东肇庆•统考一模)康熙皇帝曾谕令在乡试、会试将.浮饰八股文章永行停止
”,改试策、论、表、判。五年后,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又.命乡会试复以八股文取士"。乾隆
皇帝时,朝臣中也有废除八股文的声浪,却也最终作罢。这表明当时()
A.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B.西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C.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D.八股取士有深厚社会基础
【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了康熙、乾隆年间都有关于科举制下八股文的存废争议及实践,但最终都
只能恢复八股取土。据“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可知八股取土有深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选官制度变革势在必行,排除A项;西学此时在中国影响力有限,排除B项;
八股文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3•广东深圳•统考-模)《汉书》记载,有两兄弟因田产争讼,当地太守韩延寿认
为这是由于自己不能宣明教化,遂闭门思过,(县)令、丞、啬夫、三老亦自缚请罪,“于是
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终死不敢复争。”这反映了当时()
Λ.司法注重维护人伦关系B.社会追求平等的秩序
C.官员施政排斥法治手段D.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
【答案】ʌ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兄弟因为田产争讼引起宗族责让后,两兄弟不再争,可知这反映了
司法注重维护人伦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平等秩序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官员施政无关,
排除C项;材料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2023•山东青岛•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汉代有“班春”之制,即皇帝
和政府颁布法律,一方面在诸宫阙悬挂法律规章供四方人士前来观瞻学习,另一方面由地方
官吩咐各官接受法律,再回去向各地的老百姓进行传达。这反映了汉代重视()
A.主流思想的贯彻落实B.树立清明的吏治风气
C.政府官员的治国才能D.法制意识的社会教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皇帝和政府颁布法律,一方面在诸宫阙悬挂法律规章供四方
人士前来观瞻学习,另一方面由地方官吩咐各官接受法律,再回去向各地的老百姓进行传达”
可得知汉代政府重视法律建设,更重视法律的由上至下的传达,以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I)
项正确;汉代治国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要求官吏学习法律,士大夫研究
学习法律,与树立清明的吏治风气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汉代重视官员的治国才能,
排除C项。故选D项
22.(2023•重庆•统考一模)唐律规定,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量刑愈轻,关系愈疏
定罪愈重: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量刑愈重:亲属相盗,关系愈亲则处分愈轻,关系愈
远则科刑愈重,出五服者同凡人。这反映了,唐律()
A.维护封建伦理纲常B.巩固特权等级制度
C.以宗法为立法宗旨D.彰显内儒外法特色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法律中关于尊长、卑幼、亲属之间同罪不同罚,体现了儒家伦理等级
观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纲常,A项正确;尊长和卑幼之间同罪不同罚和特权等级
制度无关,排除B项;立法宗旨是儒家思想指导法律,排除C项;唐朝法律的特点是外儒内
法,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23.(2023•广东深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实际上是选举社会。制度性的上升流动不仅成为持久的结构性
流动,而且使社会的基本结构成为流动性的结构。由儒生文人作为官僚主要来源所构成的一
种特别的社会流动通道,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整合与调适功能,从而消抑了中华帝国的整体性
变迁的可能性,阻止了革命的爆发。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18世纪,英国社会上层向中间阶层和社会下层的流动性更强,贵族的衰落是常态。
由于海外贸易的扩展,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并开
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中间阶层向社会下层的垂直流动也屡见不鲜,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
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农民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租
地农场主社群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耕农的下层部分转化为农业雇工。还有相当部分
贫困移民选择从乡村到城镇,不再专门从事农业活动,转而从事乡村工业生产。
——摘编自舒小的《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晚清“选举社会”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成因: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选官用人制度的发
展完善;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2)特征:社会流动性增强;双向的垂直流动;开放的中间阶层:社会下层以水平流动为主。
影响:促进了社会转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形成。
【详解】(1)成因:根据材料”制度性的上升流动不仅成为持久的结构性流动”和所学知识
可知由先秦到秦汉时期分封制到郡县制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根据“由儒生文人作为
官僚主要来源所构成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流动通道,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整合与调适功能”可知
秦汉至明清的选官用人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流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加强社会的流动性;同时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地位,统治者重用儒生,使知识分子的流动性增强。
(2)特征:根据材料二“英国社会上层向中间阶层和社会下层的流动性更强”可知社会流
动性增强;根据“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并开始谋
求政治权力和独立”和“中间阶层向社会下层的垂直流动也屡见不鲜”可知中间阶层相对开
放,且流动方向为双向的垂直流动;根据“农民的两极分化一方面表现为农村租地农场主社
群初步形成,另一方面表现为自耕农的下层部分转化为农业雇工”可知社会下层的流动以水
平流动为主。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间阶层向上流动,封建贵族向下流动,有利于新兴的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进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推动J'英国的社会转型:贫
困移民从乡村到城镇,不再专门从事农业活动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为工
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伴随着社会流动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的形成。
24.(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
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
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因
管理困难,省之下临时设置专员公署,后推广并加以固定。另外,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
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
也较大。
表: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
曲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
时期
秦无郡县、道
(东汉后期)县、道、邑、
汉郡、封国
州侯
唐后期、
道/藩镇州、府县
五代
布政使(俗称府、直隶
明县
省)州
府、直隶州、直
清省县、州、厅
隶厅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
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
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
——摘编自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及其原
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相比发达国家行政区划的不同,并
简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县级政区最稳定,统县政区变化频繁;层级数量反复增减,但总体以二、
三级为主;高层政区、统县政区由虚而实(原监察区或军事区转化为行政区);体现历史传
承,逐渐制度化、法制化;乡镇自治:近代变动频繁,设置市级行政区划。
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疆域的扩大和社会发展加大了国家治理
难度(现实社会的需要和制约);古代中国政治传统的影响;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
(2)不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层级总体较少;与经济因素(城市化)联系密切;弱化政
治等级。
影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基本国情,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稳定;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
【详解】(1)特点:根据“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表格信息,可得出县级
政区最稳定,统县政区变化频繁;层级数量反复增减,但总体以二、三级为主;根据材料“作
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可得出高
层政区、统县政区由虚而实(原监察区或军事区转化为行政区);根据材料“还设有约150
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
频繁,幅度也较大”可得出近代变动频繁,设置市级行政区划: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逐
渐制度化、法制化;乡镇自治的角度进行归纳。原因:根据“中国古代、近代地方行政区划
演变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疆域的扩
大和社会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传统、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2)不同:根据材料“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
可得出与经济因素(城市化)联系密切;根据材料“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
可得出弱化政治等级;根据材料,'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
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可得出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
25.(2023•重庆•统考一模)【国家治理与监察制度】
材料一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
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
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
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
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
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
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
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
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
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
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
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
作和薄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的主要作用及局限。
【答案】(1)特点:中央和地方监察体系分开;监察向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监察权逐步脱
离行政干预;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独立性有限;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2)变化:从御史台到一台三院,御史台内部结构和分工更细致。
作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察,严肃纲纪,防止贪污腐败;严格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加
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对后世
影响深远。
局限: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附于皇权,基本出发点是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
统治,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皇帝。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
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可知,
中央与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根据材料“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
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可知,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根据材料“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
独立化、机构化演变”可知,监察的独立化和机构化;根据材料“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
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及所学,可知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独立性有限及监察官员
位卑权重。
(2)变化:根据材料二“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
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可知从御史台到一台三院,御史台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设施的持久性与安全保障措施探讨
- 二零二五年度明星演唱会委托演出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劳动合同解除与经济补偿协议标准文本
- 石墨电极在新能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 二零二五年度别墅出租房屋室内设计装修合同
- 预备案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技术课题研究合作协议
- 2025年度赡养费支付与养老机构入住服务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投资风险对赌补偿协议
- 2025年度股东清算及公司清算清算报告审核及出具协议
- 2025年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寒假实践特色作业设计模板
- 家谱树形图模板
- 【保密工作档案】外场试验保密工作方案
- 文苑小学安全管理网络图0
-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读之夫妻个人财产第1063条PPT课件
- 2 遗传图绘制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精品教案(集体备课)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速度、时间、路程-沪教版
- 队列动作要领及训练方法
- 中国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治共识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