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
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
限的,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
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
称作团体格局。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
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
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
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这个网所罩住的人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一
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
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
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
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
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
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
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
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
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在国家里做人民的无所逃于
这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不把国家弄成个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革
命、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等等。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
界限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
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至于侵略个人的
权利。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是不会发生这问题的。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
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
表述如下: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
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
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
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
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
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
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
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
'差一。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
材料三: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深层分析了西方公私领域与中国的差异,以西洋的“团体格局”为出发
点,相对应地把中国传统社会区分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概括为“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十分恰当地总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亲疏关系以
血缘、地缘为基础,公私关系具有相对性以及礼治秩序以人伦为基础。
根据“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模型,台湾学者黄光国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总结为“情感性关系一工
具性关系一混合性关系”模型;而杨国枢博士则将传统社会的关系圈子总结成“家人一熟人一生人”关
系模型,由内而外的特点分别是:家人圈子——通过情感性关系和需求法则维系,熟人圈子——通过混
合性关系和人情法则维系,生人圈子——通过工具性关系和公平法则维系。两位学者的模型都呈现为同
心圆形状,且相互补充。
(摘编自向云逸《社交媒体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先生用我们日常在田地里捆柴,一挑柴里的每一根柴都归属一定的捆、扎、把,且能找到同
把、同扎、同捆的柴来解释西方团体格局的人际关系。
B.“街坊”是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向四周扩展,划出的一个圈子,但这圈子不是
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大小不一。
C.差序格局是一个内含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横向的、弹性的“差”
构成的立体结构,阎云翔先生的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D.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特点,因其内涵包含
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所以也适合当前的农村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表三千里”体现了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以自己为中心,可涵盖无穷的人,包括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人物。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在引述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相关观点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阐
述的。
C.费孝通先生围绕权力领域分析了中西方的差异,并分别用“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概括中西方人际
关系。
D.西方社会,国家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他们有法律法规等;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
的“天下”。
3.下列各项中,最不能反映“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的是()
A.邮局电话本B.族谱
C.个人通讯录D.(某社交平台)家庭群
4.就中国人的社会关系而言,费孝通、杨国枢等人的共同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5.“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不同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案】LD2.C3.A
4.①以个人为圆心,②按血缘亲属关系、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等为半径画圆。
5.①团体格局没有中心,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②团体格局界限分明,差序格局范围按亲疏关系大小
不一。③团体格局中的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其内涵包含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所以也适合当前的农村社会”强加因果。材料二是说“'差序
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
社会结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权力领域”错,应是“公私领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亲疏关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
A.邮局电话本收录了各种人的通信信息,不管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所以不能反映“差序格局”中的人
际关系。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中心”“‘家人一熟人一生人’关系模型”“两位学者的模型都呈现为同心
圆形状,且相互补充”可知,以个人为圆心;
②结合“亲疏关系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由内而外的特点分别是:家人圈子一一通过情感性关系和需
求法则维系,熟人圈子一一通过混合性关系和人情法则维系,生人圈子一一通过工具性关系和公平法则
维系”可知,按血缘亲属关系、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等为半径画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团体格局中“西洋社会有些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
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
扎得清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没有中心,而差序格局则“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
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有中心。
由“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
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可知,团体格局界限分明,由“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
系也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
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
种伸缩能力”可知,差序格局范围按亲疏关系大小不一。
由“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可知,团体格局同一团体中人与人处在同一平面,由
“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可知,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有亲疏厚
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麻叔点铳
香莲相中了麻叔,缘于一根火铳。
在沁水湾,谁的脸最俊?谁的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会说话?当然是香莲。香莲是村里的头等美人,
那脸俊得让沁水湾的男人干眨眼睛说不成话,胆壮的就托了媒婆去提亲,拿的是供销社里最好最贵的点
心。①结果点心咋拿去,咋拿回,连媒人都懒得再去了。
这时候就听得一声火铳响,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就要开唱了。人们全都搬了小凳子挤坐在最前面,要
听村里祖传的“怀梆”和“四加弦”。这两出地方小戏乡土味道太浓,沁水湾的人就爱听这掉渣的土味
儿,生生地把个小戏唱大了,还唱到了县里的大舞台上。
香莲不看戏,她喜欢站在人群后面看麻叔点火铳。火铳一响,戏就开场,锣鼓家什敲打得热热闹闹
时,香莲就悄悄地塞给麻叔几双绣花鞋垫,麻叔就迅速地递给香莲一条在镇上买的红丝巾。
麻叔不敢托媒人去提亲,媒人也不接麻叔的点心。麻叔也不敢去香莲家,②他害怕香莲妈拿起那三
尺长的大铁铲把他拍出门。
麻叔其实不姓麻,主要是他一脸的小麻坑,所以大家都叫他麻叔,时间长了,他也就认了。麻叔还
是个近视眼,看啥都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左眼得过很严重的红眼病,遇风就流泪。可是香莲就是相中了
麻叔,喜欢看他点火铳时的潇洒劲儿。
生产队里唱大戏,队长不敲钟不派活儿,全凭麻叔那根火铳“嗡”地一响,召集了全村人聚堆看
戏。只见戏台前人群涌动,人声鼎沸,乌泱泱的人们或站立或坐着条凳在舞台前等待,人们一个个笑容
满面,往往是几个人把头挤到一处,高谈阔论,笑声不断,大家都在等着火铳声响起来,因为火铳一
响,戏就开场。
麻叔从来不做这些小动作,他在人群后面点火铳。③他在哪儿,香莲就一定在哪儿。
因为要点火铳,麻叔精通做上炸药的方法。业余时间,麻叔还喜欢打兔子。他做的土炸药,除了平
时打兔子用,过年村里组织各生产队沿街表演传统“故事”(指地方戏、武术、高跷等)时,他就负责
点火铳。每隔半个小时,麻叔的火铳一响,各路“故事”都得往前走,直到把村里的主要街道全都转一
遍才算结束。那是麻叔一■年中最有权威的时候,也是最风光的时候。
这个时候,香莲就一直跟着麻叔看他点火铳。从大清早看到日头落,晌午时,她还跑到家里,用小
饭盒提了吃的给麻叔送去。
麻叔点铳,那是一绝。每到村里表演“故事”,头一天他必到镇上的“红星理发店"洗头、修面、
刮胡子。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换下原来的旧衣服,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再戴上一顶新帽子,非常神气
地走在大街上。只见他一手握着火铳把儿,一手用香烟把铳眼下的小炮点着。几秒钟后,“嗨”的一声
震天动地,那姿势,那神情,看起来可是真带劲儿。
好汉也有失手的时候。那一年,麻叔点着了火药下的小炮,好一会儿不见火铳响,他自己也好生奇
怪,便往铳眼跟前看了看。就那一瞬间,“骑”的一声铳响了。麻叔的帽子飞上了天,麻叔满脸被火药
熏得暧黑,不过幸运的是,那喷出的火只是刚擦着了麻叔的帽舌头,如果再往前一点儿,那可就要出大
事了。
说时迟,那时快,④身旁的香莲猛地扑了上去,抱住麻叔就哭起来。她用手中那软软的红丝巾轻轻
地擦拭着麻叔黑黑的脸,心疼得不行。
香莲问,眼还能看见不?麻叔说,能看见。香莲问,疼不疼?麻叔哈哈一笑,赶紧说,不疼不疼,
就是有点儿发痒。
一圈人原本早已吓蒙了,听了这两人的对话,全都笑得合不拢嘴。
农闲的时候,麻叔喜欢去地里打兔子,他那枪法也绝。我们那里秋天、冬天满地种的都是大葱,那
兔子就爱在垄沟里卧着,只要麻叔看见,“砰”地一枪,枪响兔倒,利利索索,毫不拖泥带水。可有一
回,麻叔就闹了个大笑话。至今村里人见他还说:麻叔掂枪去打兔,一枪打个玉米裤㈤。
那天麻叔没事,就悄悄地约了香莲去打兔子。他掂着火药枪,满地里闲转。刚收罢玉米,地里有不
少剥掉了玉米以后,人们扔在地里的玉米裤。那天风大,一个白白的玉米裤被风吹得直往前跑。麻叔近
视眼看不清,以为是一只白兔,便追起来。正巧前面有一条路沟,玉米裤就被大风刮进去了。根据经
验,麻叔迅速来到沟边,看也没看,对着路沟就是一枪。只听见“哎呀”一声大叫,把麻叔吓得魂不守
舍。原来本村一妇女正在路沟里干活儿,这一枪差点儿打在那妇女身上。麻叔仔细一看,才知自己追的
是个玉米裤。这时,麻叔才看清楚,从路沟里骂骂咧咧爬上来的那妇女,正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媒婆刘小
彩。
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就凭着那三寸不烂之舌,说烂了冬瓜,说掉了葫芦,硬是说服了香
莲的爹娘。
那一年春节,沁水湾又表演传统“故事”,麻叔身边站着的就是刚做了两个月新娘的香莲。
香莲的脸红扑扑的,粉嘟嘟的,笑得甜甜的,还是那样痴痴地看着麻叔点火铳。
点个火铳就恁大本事?香莲这朵鲜花就这样插在了牛粪上?
沁水湾好多男人都不看戏了,都唉声叹气地回了家。
(有删改)
[注]玉米裤,东北方言,包在玉米上的白色叶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开头以设问的方式表现了香莲在沁水湾是头等美人,因此,一些胆大的男人们便托媒人前
去香莲家说媒。
B.在沁水湾周末大戏台开唱的时候,香莲也会前往,但她去并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站在人群的后面
看麻叔点火铳。
C.每到村中表演“故事”时,麻叔都要换下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小说写这些意在突出麻
叔的贫穷艰苦。
D.麻叔领着香莲去打兔子时闹了个大笑话,差点伤到了媒婆刘小彩,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说
成了麻叔与香莲的婚事。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仅仅用一个“懒”字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媒人懒散的性格特征。
B.句子②表现了麻叔因怕香莲母亲反对他与香莲的婚事而不敢让媒人登门的心理。
C.句子③中以“一定在哪儿”寥寥数字突出了香莲对麻叔一往情深。
D.句子④中以“猛地扑了上去”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香莲对麻叔的心疼与爱怜。
8.火铳本为乡村普通之物,然而在本文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火铳在全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篇小说与《哦,香雪》一样,在表现麻叔和香雪这两个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两
篇文章分别列举两例简要分析。
【答案】6.C7.A
8.①火铳是全文的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②火铳是文中的重要写作意象,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它体现了麻叔的心灵手巧。③火铳在文中是情感的载体,香莲看麻叔点火铳、在麻叔被火药熏得髅黑后着
急地询问,表现了她对麻叔的在意。④火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香莲因火铳而爱上了麻叔,媒婆因火
铳而说成了香莲与麻叔的婚事。
9.《麻叔点铳》:①通过香莲跟着看麻叔点火铳侧面表现出麻叔点火铳的水平之高。②通过沁水湾好多男
人唉声叹气,都不看戏了,侧面表现麻叔婚后的幸福。
《哦,香雪》:①通过同伴的谈话侧面表现香雪的美丽。如,“……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②通
过乘客的心理侧面表现香雪的纯朴。如,“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
会变得慷慨大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意在突出麻叔的贫穷艰苦”错,由原文“每到村里表演‘故事’,头一天他必到镇上的‘红星理发
店‘洗头、修面、刮胡子。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换下原来的旧衣服,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再戴上一顶
新帽子,非常神气地走在大街上”可知,小说写这些的目的是要表现麻叔对点铳的重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A.“媒人懒散的性格特征”错,由原文“香莲是村里的头等美人,那脸俊得让沁水湾的男人干眨眼睛说
不成话,胆壮的就托了媒婆去提亲,拿的是供销社里最好最贵的点心。结果点心咋拿去,咋拿回”可
知,此处的“懒”字表现的是媒人觉得说媒无望,便不愿意再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火铳作为小说的线索性物品,串联起来了麻叔和香莲间的几个小故事,正是因为香莲喜欢看麻叔点火铳
(原文“可是香莲就是相中了麻叔,喜欢看他点火铳时的潇洒劲儿”),才喜欢上了麻叔;也正是因为火
铳,让媒婆说服香莲的爹娘,让香莲嫁给了麻叔,由此可见火铳还是麻叔与香莲间的情感载体。
由原文“因为要点火铳,麻叔精通做土炸药的方法”“麻叔点铳,那是一绝……只见他一手握着火铳把
儿,一手用香烟把铳眼下的小炮点着”“农闲的时候,麻叔喜欢去地里打兔子,他那枪法也绝”可以看
出,麻叔的心灵手巧,正是通过点火铳,能够便于集中塑造麻叔这一人物形象;
“那喷出的火只是刚擦着了麻叔的帽舌头,如果再往前一点儿,那可就要出大事了”“说时迟,那时
快,身旁的香莲猛地扑了上去,抱住麻叔就哭起来。她用手中那软软的红丝巾轻轻地擦拭着麻叔黑黑的
脸,心疼得不行”,正是因为火铳,让麻叔与香莲感情升温;“有了这特殊的‘缘分’,刘小彩就凭着
那三寸不烂之舌,说烂了冬瓜,说掉了葫芦,硬是说服了香莲的爹娘”,也是因为火铳,让媒婆说服了
香莲的爹娘,由此可见,火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这个时候,香莲就一直跟着麻叔看他点火铳。从大清早看到日头落,晌午时,她还跑到家里,用小饭
盒提了吃的给麻叔送去”“香莲的脸红扑扑的,粉嘟嘟的,笑得甜甜的,还是那样痴痴地看着麻叔点火
铳”,通过香莲婚前、婚后一直跟着麻叔看他点火铳,侧面表现出麻叔点火铳的技术高超;
“点个火铳就恁大本事?香莲这朵鲜花就这样插在了牛粪上?”“沁水湾好多男人都不看戏了,都唉声
叹气地回了家”,通过香莲婚后其他人的语言和表现,可见别人对麻叔的嫉妒,从侧面表现出香莲婚后
生活的幸福。
《哦,香雪》中没有直接描写香雪的外貌,而是通过同伴的语言描写“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
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再照火车上那些闺女的样儿,把头发烫成弯绕绕,啧啧!”和火车上乘客
们的眼中表现出来的,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
软的宛若红缎子似的’”,这些都侧面表现出香雪的漂亮;
《哦,香雪》中“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
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在她面前,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
慷慨大度”,通过火车上人们的心理,侧面表现出香雪的朴实善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日射干,茎长四寸,生工高四之上而脸亘仞之渊木茎韭熊长也所里固然
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净之澹,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
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
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
蜗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君之间,把卷
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
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嗟夫!
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嬴卒数万。”心善其
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目《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
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生于高山A之上B而临C百仞D之渊E木茎非能长F也G所立者H然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编之以发”与“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B.“其渐之潴”与“渐闻水声潺潺”(《醉翁亭记》)两句中的“渐”意思不同。
C.旬朔,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不长的时日。十日为一旬,农历每月初一为朔。
D.“心善其说”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鸠鸟的巢穴之所以摔破,并非巢不牢固,而是蒙鸠鸟将巢筑在了苇苕上,可见事物所处的环境对其
影响是很大的。
B.荀子在论证环境的重要性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以射干、蓬、白沙、兰槐根等来论证观点,明白
晓畅。
C.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一个人的荣辱与德行相应,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致辱,君子一定要谨
言慎行。
D.秦观年少时聪慧机敏,记忆力强,但因懒惰而荒废学业,数年后因受到惩罚而发愤读书,但聪明已不
及少时。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4.两则材料对于一个人成才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A12.D
13.(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用这种方法防止被邪恶的东西
污染而接近中庸正直。
(2)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最终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
14.①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要受不良环境的影响。②修养德行,谨言慎行。人的行为与德行相应,不
当的言行会招祸致辱。③少时要勤学,莫要息情享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仞深渊。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
“于高山之上”是“生”的后置状语,其后B处断开;
“临百仞之渊”是动宾结构,宾语后E处断开;
“木茎非能长也”中的“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介词,用;连词,来。句意:用羽毛编织作窝。/作《师说》来赠给他。
B.正确。浸泡;渐渐。句意:假若兰芷浸在臭泪水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
C.正确。
D.正确。赞同;善于。句意: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数年后因受到惩罚而发愤读书”错误,由原文“颇发愤自惩艾”可知,是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
戒自己。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择乡”,选择好的环境;“游”,交游;“所以”,用来。
(2)“必”,一定;“掩卷”,合上书卷;“省”,明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可知,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要受
不良环境的影响。
②由原文“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可知,修养德行,谨言慎行。人的行为与德
行相应,不当的言行会招祸致辱。
③由原文“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可知,少时要勤学,莫要息情享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它所系的芦苇的穗使它这样。西方有种小草,名叫射干,茎长不过四寸,生于高山
之上,面临百仞深渊。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草生在麻地中,不
用扶持,也能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香芷,假若兰芷浸在臭消
水里,无论是有地位的君子,还是平民,一定会弃而远之,不肯佩带。这不是兰芷的本质不美,而是所
浸渍的臭潜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用这种方法
防止被邪恶的东西污染而接近中庸正直。
事物聚集成类,一定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符合他的品德行为。肉腐烂了,一定出虫;
鱼枯干了,一定生蛀虫。松懈不谨慎,忘记自己应守的规范,灾祸就发生了。物太刚强,则自取摧折;
物太柔弱,则自取束缚。邪秽在身,必将为怨怒所结。把木柴同样放置,火总是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
地方,水总是向潮湿处流。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群居在一起,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
所以箭靶的靶心张设,弓矢就会随之而射到上面;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
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醋味变酸了,蚊类小虫就会争着聚集到里面。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
为有时会招致侮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
材料二: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
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
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
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
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
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
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用一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
抗你数万瘦弱的士兵。”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
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
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子由港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应和之作,诗人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更形象。
B.颔联以生活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往事留下遗迹只是偶然,人生总是不断向前。
C.尾联抚今追昔,回忆当年路途遥远、人困驴乏之状,是为了表达往事不堪回首的怅惘。
D.诗的前四句散中有整,行文自然;后四句照应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16.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人生哲思,充满理趣,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C16.①顺其自然,安然接受。人生漂泊不定,如雪泥鸿爪,终将消失。所到之处,并非终
点,遭遇既为偶然,则当顺其自然,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②人生无常,万物归空。雪泥鸿爪不过转瞬即
逝,老僧去世,过往旧题已不复存在,足见人生无常,万物将归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是为了表达往事不堪回首的怅惘”说法错误,尾联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
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
每一事了。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顺其自然,安然接受。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
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人生的
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坦然对待人生,要执着前行。
②人生无常,万物归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雪泥鸿爪不过转
瞬即逝;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淹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曾经留宿的
福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暗含人生无常,万物将归空的哲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写周瑜的装束来显其儒雅,用“”写容貌来表
达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失意心情。
(2)《荀子•劝学》中,“,”两句用“弩马”的事例来强调人生贵在坚持的道理。
(3)韩愈《师说》中,“,”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答案】①.羽扇纶巾②.早生华发③.弩马十驾④.功在不舍⑤.吾师道也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纶、鸳、驾、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萱草存在于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忘忧草及母亲花等人文意象,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
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
古人相信萱草可以忘忧。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为萱草,
“谖”有忘记之意;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唐
代白居易《酬梦得比萱草见赠》目:“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大概意思就是①。因此,
萱草又叫忘忧草。
萱草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成语“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康,家庭欣欣向荣,“椿”代表父亲,为
中国父亲树,一般指楝科的椿类高大乔木;②,是一种种在房前屋后的草本植物,古人以“萱
堂”指代母亲居住的地方。关于母亲的诗歌,最广为流传的大约是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
衣”,对母亲的爱意犹未尽,孟郊还写过《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
花。”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孩子归来,以萱草传达孝亲乡愁。
萱草的栽培历史起源于汉朝,而在唐朝后民间普遍种植萱草。人们对萱草的栽培早有研究。《本草纲
目》云:“肥土所生,则花厚色深,有斑文,起重台,开有数月;瘠土所生,则花薄而色淡,开亦不
久。”明代李时珍也注意到,③,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这一观点
也被现代植物学家所证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19.班级举行了植物科普活动,你想为同学们科普萱草这种植物,请结合文段,为自己的科普内容拟一个
提纲。
20.下列诗句中的“萱草”与文段中的萱草象征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尽人间万古愁,却评萱草解忘忧。
B,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C.山中萱草三赤长,山中高人万事忘。
D.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答案】18.①萱草和酒一样能让人忘掉忧愁②“萱”代表母亲③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
19.①萱草又叫忘忧草;②萱草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③萱草的栽培历史。20.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解释“萱草又叫忘忧草”的原因,强调“忘忧”,应填:萱草和酒一样能让人忘掉忧愁。
②成语“椿萱并茂”比喻父母健康,前面说“‘椿'代表父亲",此处应填:“萱”代表母亲
③前句说“肥土所生……瘠土所生……”,后句”花的质地、色泽的深浅和花期的长短是有变化的”是
说土质不同,萱草花也不同,应填:在不同土质上栽培的萱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古人相信萱草可以忘忧”“萱草又叫忘忧草”概括出:萱草又叫忘忧草;
②结合“萱草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概括出:萱草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
③结合“萱草的栽培历史起源于汉朝,而在唐朝后民间普遍种植萱草”概括出:萱草的栽培历史。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象征义的能力。
文段中的“萱草”象征“母亲”“忘忧”。
B.“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萱草虽然是微花,但是能在其他花朵渐趋凋残之后一枝独秀,超拔挺
立。这句诗并未谈及萱草“忘忧”的特点,也没有代表“母亲”的意思。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①“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锹,又叫了一
声②“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嚏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
过了铁锹。
年轻人扛着铁锹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③“三马子”,车
上有一筐萝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
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
路边吃起晚饭。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
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
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
21.文段中的三处双引号的用法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2.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21.①表示否定;②表示引用;③表示特定称谓
22.运用了描写(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刻画了母亲爽朗的性格,表达出真挚美好的母
子情谊。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处“老头”实际上指的是年轻工人的妈,不是真正的“老头”,此处加引号表示否定;
②处“又叫了一声‘妈'",“妈”是年轻工人的语言,加引号属于直接引用;
③处“三马子”是对到工地送饭的交通工具的称呼,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这是对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后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从这一连串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性
格是爽快、开朗的,从递胡萝卜的情节也能感受到母子之间亲密、真挚的情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这幅漫画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跨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芜湖市繁昌区事业单位招聘真题
- 2023年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3年绵竹市绵竹市教育和体育局考核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 美育心得体会集合6篇
- 顶岗实习工作总结感想5篇
- 销售讲师工作总结5篇
- 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教师年终考核班主任总结报告5篇
- 消费者对小型家庭汽车购买行为选择因素调查问卷
- 塑料厂管井施工合同
- 反激变压器的准谐振模式= QR计算
- FIT与PPM转换
- 灯饰中英文术语
- 提高出院病案7天回收率PDCA持续改进方案
- 争战得胜之方江秀琴
- 浅析初中数学学科特点与思想方法
- 施工方案及施工三措
- 生涯彩虹图(含分析)
- 村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一览表档
- 生管SWOT分析
- (完整版)离子共存问题习题及参考答案(最新(精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