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03文言文阅读
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均有主;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实词
的意义、虚词的用法、断句、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等。考察方式以课外文言文为主,
对比阅读为辅。预计2023年文言文阅读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
满分技巧
在备考中,要注理解选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理解并归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抓住关键词断句体验思想感情,能分析文章的
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热点解读
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阅读占据主流;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
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从题型上看,依旧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偶尔出
现选择题,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一、阅读《颜师鲁传》,回答下列问题。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中,军进士第,历知莆田、福清县。尝决水利滞讼。
岁大侵,发腹劝分有方而不遏氽©价,船栗毕凑,市氽更平。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师陈
俊卿尤器重之。
寻改使浙西。役法敝甚,细民至以鸡豚罂榻折产力,遇役辄破家。师鲁下教属邑预正流水箱,
稽其役之序,宽比限,兔代输,咸便安之。盐课岁百钮万,本钱久不给,亭灶私鬻,禁不可
止,刑辟日繁。师鲁搏②帑®缗,尽偿宿负,戒官吏毋侵移。上谓执政曰:“儒生能办事加此!”
予职直秘阁。农民有垦旷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为己利,师鲁奏:”但当正其租赋,不
应绳以盗种法,失劭农重本意。”奏可,遂着为令。
诏充遗留礼信使。初,遗留使至金,必令簪花听乐。师鲁言:“国势今非昔比,金人或
强臣非礼,誓以死守。”沿途宴设,力诗彻乐。至燕山,复辞簪花执射。时孝宗以孝闻,师
鲁据经区谊,反复慷慨,故金终不能令。
除吏部尚书兼侍讲,屡抗章请老,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泉州。在泉因任,2阅三年,专以
恤民宽属邑为政,始至即捐舶货,诸商贾胡尤服其清。以绍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颜师鲁传》,有删改)
【注】①汆(击):买进粮食。②搏:节制•③帑(tang):财物。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不应绳以盗种法,,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皆哒美于徐公D.祭场尉首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自埼族的一项是()
A.年成大荒,颜师鲁关心民生,开仓放粮,想办法稳定粮价,得到上司赏识。
B.农民开垦荒地,租税被坏人豪强侵占,颜师鲁上奏提出建议,得到朝廷肯定,并写成法
令。
C.颜师鲁担任遗留礼信使到达金国时,他谢绝金国的无礼要求,并宣扬孝道,令金国感动。
D.颜师鲁在泉州任职三年,施政以爱民宽容为原则,商人胡人特别佩服他的清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擢进士第擢:②师鲁据经职谊陈:
③故金终不能夺夺:④见阅三年凡: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郑伯熊为常平使,荐于朝,帅陈俊卿尤器重之。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1.D2.C3.提拔、提升陈述强行改变总共4.①郑伯熊担任
常平使,把颜师鲁推荐给朝廷,守帅陈俊卿特别看重他。
②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解析】1.本题考查虚词“以”的用法。
例句“不应绳以盗种法,,中“以,,的用法:介词,用;
A.以:介词,因为;
B.以:连词,来;
C.以:动词,认为;
D.以:介词,用;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国势今非昔比,金人或强臣非礼,誓以死守。’沿途宴设,力诗彻乐。至燕山,复辞
簪花执射。时孝宗以孝闻,师鲁据经陈谊,反复慷慨”可知,颜师鲁担任遗留礼信使到达金
国时,他谢绝金国的无礼要求,并宣扬孝道。“令金国感动”在文中没有体现,理解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考取进士被提拔。擢:提拔,提升;
②句意为:颜师鲁根据经书陈述道理。陈:陈述;
③句意为:因此金国人始终不能改变(他的主意)。夺:强行改变。
④句意为:共经历三年。凡:总共。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
序调整。重点词语:
①为,做,担任;荐,推荐;朝,朝廷;尤,特别;之,代词,他;
②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焉,语气词,呢。
【点睛】参考译文:
颜师鲁,字几圣,漳州龙溪人。绍兴年间,考取进士被提拔,历任莆田、福清知县。曾
经判决水利方面积压的案件。年成遭大饥荒,打开仓库劝导人们有无相济很得法而不去压制
粮食的价格,船运来的粮食都集中到这里,市场买粮食的价格又平稳下来。郑伯熊担任常平
使,把他推荐给朝廷,守帅陈俊卿特别看重他。
不久改任出使浙西。差役法有很多弊病,老百姓甚至把鸡、猪、坛罐、床折算成产业人
力,遇到差役就毁灭全家。颜师鲁教导属下各县,修正流水册,考证差役的次序,放宽追缴
的期限,免去代输,(百姓)都认为便利而安定下来。盐税每年有一百万之多,本钱很久不能
供给,一亭一灶私自售卖的,禁令下了不能止住,判刑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颜师鲁节省开支,
全部偿还了旧债,告诫官吏不得侵占挪用。皇上对执政大臣说:“读书人这样能办事!”给他
直秘阁的官职。农民有开垦荒地变成耕田没来得及交租的,坏人豪强多半据为己有而收利,
颜师鲁上奏:“只应当纠正他们租税的收取,不应当用盗种土地法制裁,(这样做)就失去鼓
励农耕的本意。”奏章得到肯定,于是写成法令。
朝廷下诏(颜师鲁)担当遗留礼信使。当初,遗留使到达金国,(金国)必定要命令(宋朝使
者)戴花听音乐。颜师鲁说:“国家的力量现在不能和过去比,金国人可能强迫我不守礼节,
(我)发誓用死来守节。’‘沿途设宴招待,极力请求撤去音乐。到达燕山,又谢绝戴花宴射。
当时孝宗皇帝因孝闻名,颜师鲁根据经书陈述道理,反复慷慨陈词,因此金国人始终不能改
变(他的主意)。
授任吏部尚书兼侍讲,多次上奏章请求告老退休,凭着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泉州知
州。在泉州任上,共经历三年,一心用爱护百姓宽容属下各县作为政事的原则,刚到任就免
除舶来货物的(税),那些商人胡人特别敬服他的清廉。在绍熙四年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初
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久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目宇,往
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及总角②,举止异
凡儿,见者▲之。
②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③,士争从之游。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
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
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⑥,每开讲席,户外屣⑦满,耆老®扶杖观听。
③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咒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期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
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
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
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讯之伏辜⑪,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⑫其
罪使自新。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
人以为神。
④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教,谥文安。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改动)
【注】①支离:分散,残缺。也有解释为“存在矛盾②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③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④流汗:汗颜忱疚。⑤监丞:与下文“给事中”均为古代官职。⑥
辐凑;形容人们纷纷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毅一样。⑦屐:古时用麻、葛等做成的鞋。这里
指代人。⑧耆老:泛指老年人。⑨差知荆门军: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⑩造:至心去。@
伏辜:服罪。须:宽恕;原谅。
5.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6.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雪至流汗()(2)否如其心()
(3)阳置之法()(4)思追究()
7.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8.下列说法不走碰的一项是()
A.对犯有小过错的弟子,陆九渊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B.陆九渊还乡讲学,来听讲的人很多,包括一些年长的人。
C.老百姓诉讼,陆九渊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全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
D.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陆九渊都了如指掌。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因年代久远,古书此页中有个字缺失(见图),你认为用下面哪个字补修最合适,请
写出理由。
聚
陛
之
四W
九
止
除
方
言
湍
异
父
上
支
笑
字
凡
下
雕
子
而
兄
日
他
静
M不
宇
者
生
答
日
往•
三
遂
1l
四
深
Γ.rI⅛之
5fc
今
羲
初
思
至
日
冏
至
宇B≡
宙
其
忘
宙l⅛
忽
父
寝
二⅛κ
大
天
ππ食
即
字
省
地
疑
及
解
日
何
有
者^
宇
所
子
日
角
见者▲之A.怪B.谒C.敬
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选文,陆九渊在你心中留下什么印象?请用一组排比句有理有据地说说你对他的
评价。
【答案】5.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6.有时全,都才等到7.示例:陆九
渊(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他的父亲天地的尽头(边际)在哪里,父亲笑笑,没有回
答。8.C9.(1)示例:选择C。因为陆九渊自幼好学好问;在童年时期,初读《论
语》,就表示怀疑,博览且善于思考和大胆质疑;读古书读到“宇宙”的注解,能因此领悟到
天下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答其中两点各1分)。他的举止就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因此见
到他的人应该是敬佩他。
(2)示例:作为一个孩子,他天资聪颖,深思善疑,关心天地穷际,悟得“宇宙内事乃己分
内事”;作为一个学者,他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乡人、耆老争相观听;作为一方父母官,
他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官吏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尽在掌握.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
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
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
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
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
词语后面要停顿。
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意为"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于是可知,“宇宙内事”是主语,
“乃”是谓语,“己分内事”是宾语。
根据主谓宾停顿原则可停顿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时让人汗颜愧疚。或:有时。
(2)句意: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悉:全、者
(3)句意:才绳之以法。始:才。
(4)句意:等到追究。及:等到。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问其父:问他的父亲;何所穷际:尽头(边际)在哪里;笑而不答:微笑着不回答。
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老百姓诉讼,陆九渊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全部用调解的方式解决”表述错误。
从第③段“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可知,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
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所以“全部用
调解的方式解决“表述不正确。
故选C。
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从首段“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遂深思,至忘寝食”“初读《论语》,即疑有
子之言支离”“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等内容可知,陆九渊在童年时
期,就有深思和怀疑精神,博览且善于思考和大胆质疑;读古书读至『'宇宙''的注解,能因此
领悟到天下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他自幼好学好问,举止就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因此见到
他的人应该是敬佩他。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要用一组打比句进行总结评价。
从第①段“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遂深思,至忘寝食”“初读《论语》,即疑有子
之言支离,,,,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等内容可知,作为一个孩子,他
天资聪颖,深思善疑,关心天地穷际,悟得“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从第②段“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
析其故,悉如其心”“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展满,耆老扶杖观听”可知,作为一
个学者,他传道授业,受人景仰,乡人、耆老争相观听;
从第③段“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
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
素知之”可知,作为一方父母官,他治理有方、政绩显著,官吏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尽在
掌握。
【点睛】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便
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初读《论语》,就怀疑他们的言论有些矛盾。一天他读
到古书,有对“宇宙”二字解释,解者说“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他忽然醒悟说:“宇
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到了童年时期,他的
举止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
乾道八年(1172),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
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让人汗颜愧疚。对
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
里想的一样。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驳回,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陆
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外脱下的鞋子满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着拐
杖来听。
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
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
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
的贪廉,民俗的善恶,他平素都了如指掌。有诉某人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断定:“不至
于如此。”等到追究,其子果然无恙。有诉遭窃但不知何人所为,陆九渊列出两个人名字,
捕之审讯,此二人果然认罪,其所窃之物终于悉归诉者,并且宽恕了他的罪责让他自新。有
一次,陆九渊对一属吏说,某人在某地施暴,第二天,果然有人诉说遭遇抢劫,劫者即为陆
九渊所说之人,乃加追治。那个属吏惊叹陆九渊的预断能力,郡人也把陆九渊视为神人。
绍熙三年去世,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文安。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
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②,不答州郡礼命③数十年,众
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鳗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目:“蛇鲤■者,卿
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住州郡。
大将军邓鹭闻若贤而辟之,举茂才④,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单见,至夜年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
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
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孑卜,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有删改)
【注】①太常: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②湖:湖城。③礼命:礼聘,以礼征召。④茂才:
秀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埼堡的一项是()
A.乃始住州郡(做官)
B.举茂才(举荐)
C.遢见(拜见,请见)
D,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怀里)
11.下列句中的“其”与“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募许寡人B.俟若欣悦,则又请焉
C.乃重修岳阳楼,增耳旧制D.欲穷?林
12.翻译下列句子。
(1)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文中杨震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0.D11.B12.(1)(杨震)常年客居在湖城,几十年不答应州郡的礼聘(以
礼征召)。(加点字为得分点)
(2)让后世的人们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
吗?13.杨震是个博学、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人。
【解析】10∙本题文言实词。
D.句意:(王密)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怀:怀揣;
故选Do
11.本题考查虚词。“闻其贤而辟之“意思是:听说杨震是个人才因而举荐他。其:代词,
他;
A.句意: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其: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语气;
B.句意: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其:代词,他;
C.句意: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其:代词,它的;
D.句意:想要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其:代词,这;
故选B。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
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I)本句省略主语“杨震”;于:在;礼命:礼聘,以礼征召;数:几;
(2)使:让;以:把;遗:留给;厚:丰厚。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感受人物形象时,要从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做事件上入手分析。
根据第一段“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可知,杨震爱学习,
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
根据第一段“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管”可知,杨震几
十年都不答应州郡的以礼征召,可见杨震清正廉洁;很多人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
但杨震淡泊名利,坚决不入仕;
根据第二段“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
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可知,王密晚上拿十斤金子送给他并说晚上没人知道,可
杨震却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杨震拒绝贿赂,表现了他不为
金钱所动,崇尚清白的廉洁风范;
根据第二段“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
业,震不肯”可知,子孙常常吃蔬食,徒步行走,可见杨震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
辈想要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肯,也可以看出杨震做官清廉、刚正不阿的作风。
【点睛】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少年时爱学习,从太常桓郁学《欧阳尚书》,通晓经术,
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儒生为之语说:“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常年客居在湖城,
几十年不答应州郡的礼聘(以礼征召)。很多人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杨震不仕
的志概,更加坚决。后来有冠雀衔了三条皤鱼,飞栖讲堂前面,主讲老师拿着鱼说:“蛇鳍,
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是表示三台的意思,先生从此要高升了。“五十岁才作州郡之官。
大将军邓鹭听说杨震是个人才因而举荐他,举荐他为茂才,四次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去郡中时,经过昌邑,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长,前来拜访杨震,夜里
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知道您,您不知道老朋友啊,为什么呢?”
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惭愧地走了。后调任做涿郡太守。性格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拜访。子孙常常吃蔬食,
徒步行走,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置产业,杨振不肯,他说:“让
后世的人们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德亭记
[明]王守仁(D
君子之于射②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
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
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
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
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③,为人臣者以为臣鹄,
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已之心
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②射,
射箭。③鹄:目标。
14.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心敬则帘肃
(2)心纯故让而脩
(3)负而不渺
(4)于射火之矣
16.下列选项中的“也”与例句中加点的“也”表达的埼气相同的一项是()
例: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A.君子之于射也B.五者,心之不存也
C.不存电者,不学也D.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
(2)故曰:可以观德矣。
18.明代的王守仁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均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文中“五者,心之不存也“意即
“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请分析本文中“失去本心”与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失
去本心”有何不同。
【答案】14.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15.(1)脸色(2)
严格遵守(恪守)(3)放松(4)体现16.B17.(1)君子学习射箭,就是要保留
本心。
(2)所以说,可以凭借射箭看出一个人的品德。18.本文中君子学习射箭,就是在学习
修炼本心。射箭时,要做到心端、心敬、心平、心专、心通、心纯、心宏,具备这七点才能
形成君子的品德。因此,“失去本心”指的是没有修炼成这七点。孟子认为的“本心”指羞恶之
心,即“义”,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但有些人却贪利忘义,即“失去本心”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君子治学,是讲究心灵收获的,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
“君子之学”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其后要停顿;“求以得之于其心”是句子的谓宾成分,其后要
停顿;“故君子之于射'’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其后要停顿。
故断为: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内心恭敬,神情就会严肃。容:脸色;
(2)句意: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恪:严格遵守(恪守);
(3)句意:失败时不会松懈。弛:放松;
(4)句意:在射箭上也能体现出来。见:体现。
16.本题考查语气词。“环滁皆山也''意思是: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也:表判断;
A.句意:君子在射箭时。也:语气助词;
B.句意: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也:表判断;
C句意:之所以丧失本心,是因为没有学习。也:语气助词;
D.句意:君子没有不运用所学知识的。也:语气助词;
故选Bo
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
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以:为了,以便;存:保留;心:本心;
(2)故:所以;以:凭借;德:品德。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二段“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
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可知,君子学习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通过射箭来培养君子的品格,即:内心端正,身体
就会正直;内心恭敬,神情就会严肃;内心平静,呼吸就会舒畅;内心专注,视力就会清晰;
内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时机而作出处理;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内心宽广,
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失败时不会松懈。如果这七者都具备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
因此,“失去本心”指的是没有修炼成这七点。
《鱼我所欲也》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列举了“行道之人”不接受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自己吃食的人,“乞
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给自己的食物的人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法;与后文“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
者得我而为之”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法,论述了原本有舍生取义之心的人,
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本心进而引出“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
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强调做人应该有羞恶之心,
坚守礼义,不为名利所动,要坚守本心。再联系”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在孟子看来义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点睛】参考译文:
君子在射箭时,内心思虑纯正,外形身体正直,手持弓箭稳固有力,这样以后才考虑
发射中不中靶的问题。因此古代根据射箭来考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
获。君子治学,是讲究心灵收获的,所以君子在射箭上,也是用心的呀。这是由于内心躁动
不安的人,他的动作必定是随意的;内心摇摆不定的人,他的视线必定是飘浮的;内心惭愧
的人,他的气息必定是微弱的;粗枝大叶的人,他的相貌必定疏懒;内心骄傲的人,他的神
色必定矜持。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之所以丧失本心,是因为没有学习。
君子学习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这是因为:内心端正,身体就会正直;内心恭敬,神
情就会严肃;内心平静,呼吸就会舒畅;内心专注,视力就会清晰;内心通透,所以能把握
时机而作出处理;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内心宽广,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
失败时不会松懈。如果这七者都具备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
君子没有不运用所学知识的,在射箭上也能体现出来。所以说:作为别人的君王,就要
以君王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臣民,就要以臣子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父亲,就要
以父亲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子女,就要以子女的标准为目标。射箭,就是要射中自己
的目标;目标,就是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要对准自己的内心,都要获得自己的本心罢了。
所以说:射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谨此写下这篇《观德亭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子家告赵宣子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皿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
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李君。九月,蔡侯入于敬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
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
候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藏陈事。十五年五月,陈候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
之茗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
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日:'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
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倏,
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
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选自《左传》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以为茹于楚也(2)召蔡侯而与之事君(3)则敝邑之政也(4)冬未逞吾志
2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
(2)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
22.结合短文,分析子家将赵宣子说服的原因。
【答案】19.(1)背叛、背离、怀有二心(2)侍奉、服侍(3)原因(4)你20.蔡侯入
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21.(1)小国侍奉大国,若大
国给予恩德,那小国还是懂得报答恩德的人。
(2)小国处于大国之间,并且听从强国的命令,难道有罪吗?22.要点:①子家忠于自
己国家,不卑不亢;②罗列尊重晋国事实,表明对晋国的诚意,并对晋国的指责针锋相对地
回击;③以联楚抗晋进行警告,利用大国矛盾保护自己。
【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认为郑国既服从晋国又投靠楚国。贰:背叛、背离、怀有二心。
(2)句意:就邀请蔡庄公一起服从你们君主。事:侍奉、服侍。
(3)句意:那是有我们的缘故。故:原因。
(4)句意:你们还没有满足我们的心意。尔:你。
20.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出行(去晋国),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君主因此不能与蔡侯一
起去。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事:侍奉;德:给予恩德。人:像人一样(恭顺)
(2)从:听从;强令:强国的命令;岂:难道。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根据“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可知,在国家危难之时,“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挺身
而出,可见郑子家忠于自己的国家;
书信中郑子家只是陈述事实,态度不卑不元,并表明诚意;由“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小
国之事大国也……命之阔极,亦知亡矣”可知,他对晋国的指责予以针锋相对的回击;
由“将悉敞赋以待于俭,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
可知,郑子家利用大国矛盾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点睛】参考译文:
晋灵公在扈地会合各国,目的是要平定宋国的内乱。
当时晋灵公不与郑穆公见面,认为郑国(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楚国。郑国大夫子家就派
通信官到晋国送了一封信,告诉晋国的赵宣子,说:“我们君主即位的第三年,就召集蔡侯
一起侍奉贵国君主。这年九月,蔡侯来到我国准备出行(去晋国),我国因为侯宣多的叛乱,
君主因此不能与蔡侯一起去。十一月,战胜并消灭了侯宣多,(我们君主)就紧随蔡侯之后
(向晋国)朝凯。十二年六月,归生辅佐我们君主的嫡太子夷,为陈侯朝见晋国之事向楚国
请命。十四年七月,我们君主又朝见(贵国君主),以完成陈侯朝晋一事。十五年五月,陈
侯从我国去朝见贵国君主。去年正月,烛之武为太子夷朝晋一事而前往(晋国)。八月,我
们君主又前去朝见。陈、蔡邻近于楚,却不敢有二心(依附楚国),那是我们郑国的缘故。
虽然我们如此侍奉贵国君主,(却)为何免不了(受到你们的责罚)呢?(我们君主)在位
期间,(我们)朝见贵国先君晋襄公一次,而朝见过现在在位的君主两次,太子夷与我们君
主的一些臣僚都相继去过绎都。虽然我们是小国,(事晋之诚心)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过
了吧。现在你作为大国说:‘你们还没有满足我们的心意。’我国就只有灭亡,无法再增加什
么(来侍奉贵国了)。古人有句话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身子还能剩余多少呢?’又说:
'鹿到了快要死的时候,也顾不上选择庇荫的地方。’小国侍奉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
那小国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不用仁德对待,小国就会像鹿一样,(着急了)就会键而走
险,情况危急之下还能选择吗?(贵国的)命令没有止境,(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我
们)将出动国家的全部军队在僵地等待,(该怎么办)就只听您的命令了。我们文公即位的
第二年,到齐国朝见;四年,为齐国攻打蔡国,但也和楚国达成和解。(小国)处在大国之
间,要屈从于强国的命令,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吗?你们大国如果不考虑(小国的处境),那
(小国)就无法逃避(被讨伐的)命运了。”
晋国的巩朔到郑国和谈,赵穿、公婿池也到郑国做了人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肉食者鄙”,非鄙①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食肉之人之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精液②,
结而为脂,蔽障胸臆。此非予之臆③说,夫有所验之矣。
②诸兽食草木杂物,皆狡谪④而有智。虎独食人,不得人则食诸兽之肉,是非肉不食者,
虎也:虎者,兽之至愚者也。何以知之?考诸群书则信矣。“虎不食小儿”非不食也,以其痴
不惧虎,谬⑤谓勇士而避之也。“虎不食醉人”,非不食也,因其醉势猖獗⑥,目为劲敌而防
之也。《虎苑》云:“虎之能搏狗者,牙爪也。使失其牙爪,则反伏⑦于狗矣。''迹是观之,
其能降人降物而藉⑥之为粮者,则专恃威猛,威猛之外,一无他能,世所谓“有勇无谋''者,
虎是也。子究其所以然之故,则以舍肉之外,不食他物,脂腻填胸,不能生智故也。
③然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其说不既有征乎?吾今虽为肉食作俑,然望天下之人,
多食不如少食。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养生之道也。
(选自清•李渔《闲情偶记•肉食〈小序〉》,有删改)
【注释】①鄙:轻视。②精液:肉汁,③臆:主观猜测,④询:欺诈。⑤谬:错误的。⑥猖
獗:凶猛而放肆。⑦伏:制伏。⑧藉:凭借。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②迹愚观之()
③脂腻填胸()④无虎之威猛而童其愚()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考诸群书则信矣。
②其说不既有征乎?
25.《曹刿论战》中,曹刿说“肉食者鄙”这句话的目的是;本文作
者引用“肉食者鄙’'这句话的目的是。
26.本文作者认为虎是野兽中最蠢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23.目光短浅;这;充满,堵塞。增加(或“更加”)。24.①考察
(研究)这方面的书就会明白(相信)了。
②这个说法不是已经有了验证了吗?25.参与战事,为国效力提出“少吃肉”的养生
之道。(意思对即可)26.虎错以为小孩是勇士而躲开;虎将喝醉酒的人看成劲敌而防备;
虎如果没有了爪牙,反而会被狗所制服。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鄙:目光短浅;
(2)句意为:从这里看来。是:这;
(3)句意为:脂肪油腻填塞了胸膛。填:充满,堵塞。
(4)句意为:没有老虎的威猛却增加了老虎的愚蠢。益:增加。
2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I)重点词语:考:考查。诸:兼词,之于。则:就。信:相信。
(2)重点词语:其:这,这个。说:说法。既:已经。征:验证。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曹刿论战》“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和“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说“肉食者鄙”这句话的目的是参与战事,为国效力;
(2)根据选文“吾今虽为肉食作俑,然望天下之人,多食不如少食。无虎之威猛而益其愚,
与有虎之威猛而自昏其智,均非养生之道也”可知,作者引用“肉食者鄙'’这句话的目的是提
出“少吃肉”的养生之道。
2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选文②段“非不食也,以其痴不惧虎,谬谓勇士而避之也”,可概括为:虎错以为小孩是
勇士而躲开;
根据选文②段“非不食也,因其醉势猖獗,目为劲敌而防之也”,可概括为:虎将喝醉酒的人
看成劲敌而防备;
根据选文②段“使失其牙爪,则反伏于狗矣”,可概括为:虎如果没有了爪牙,反而会被狗所
制服。
【点睛】参考译文
《左传》上说“肉食者鄙”,并不是鄙视他们吃肉,而是鄙视特闷不善计谋。吃肉的人之
所以不善谋略,是因为肥腻的肉汁,凝结为脂肪,遮住了胸臆,就像堵塞了心智一样此,使
他的灵性无法通透。这不是我的猜测,而是经过证实的。
食草的野兽,都狡猾而聪明。只有老虎会吃人,吃不到人就吃其他野兽,这就是不是肉
不吃的老虎:虎,是野兽中最愚蠢的。凭什么知道的呢?看看这方面的书就会明白了。“虎
不食小儿”,不是不吃,是因为孩子还不懂得怕老虎,老虎错以为他是勇士而避开他。“虎不
食醉人”,不是不吃,是因为喝醉的人有狂态,老虎把他当成劲敌防备他。《虎苑》上说:“老
虎能与狗搏斗是有爪牙。如果老虎失去爪牙就被狗制服。”从这里看来,他能降服其他动物
并把其他动物当做事物,靠的是威猛,除了威猛,什么本领也没有。人们说的“有勇无谋”
的人,就是像老虎一样的人。我推究老虎愚蠢的原因,就是因为除了吃肉之外,不吃别的东
西,脂肪油腻填塞了胸膛,不能产生智慧。
既然这样,那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一说法,不是已经有了验证了吗?我现在虽然
在宣传肉食,但是希望天下的人,多吃不如少吃。没有老虎的威猛却增加了老虎的愚蠢,和
有虎的威猛,却又让智慧昏沉的,都不是养生之方法。
阅读《晋书・陶侃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置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日:“吾方致力中原,
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常承•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
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
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②者,牧猪奴戏耳!”有奉馈者,必问其
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③,还其所馈。尝出游,
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
不下,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
皆令籍④而掌⑤之,人感不解所以。后正会⑥,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其综理微密⑦,皆此类也。
【注释】①疑(优):砖。②樗蒲(Chupii):古代的一种游戏,似掷骰子。③切厉诃辱:
急切严厉地怒骂。④籍:登记。⑤掌:收藏。⑥正会:元旦集会。⑦综理微密:料理事务精
细。
2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常泊人曰()②诸军佐皇以谈戏废事者()
③汝既不如)④人感不解所以()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否投之于江否如外人(《桃花源记》)
B.里微必喜里我之死(《愚公移山》)
C.则切厉诃辱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D.聊取之耳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两处)。
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29.翻译下列句子。
(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0.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发现陶侃身上有不少闪光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27.告诉,对……说有时耕作、种田全,都C28.过尔优逸/恐
不堪事/故自劳耳29.(1)活着时对当下社会没有好处,死后不能有名望,这是自暴自弃。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
了。30.他有“生于忧患'’的意识,早晚搬砖,是为了适应收复中原后的生活:他自强不息,
不允许自己及部下荒废光阴、游戏人生;他珍惜粮食,不容许别人戏玩毁坏庄稼;他个性刚
直,将部下的酒器和赌博器具都扔到江里,对毁害别人稻谷的人予以鞭笞;他精明缜密,将
造船的木屑和竹头都收管好,在恰当之时发挥很好的作用。
【解析】27.(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陶侃经常告诉别人说。语:告诉,对……说。
②句意:众部下有时因为聊天游戏荒废公事。或:有时。
③句意:你既不种田。田:耕作、种田。
④句意:人们都不理解这原因。咸:全,都。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都/副词,都;
B.即使/即使;
C连词,于是、就/连词,表转折,去U;
D.代词,它/代词,它;
故选C。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
句意:过于清闲安乐,以后恐怕担当不了重任,因此要使自己筋骨劳累。“不堪事”是“过尔
优逸''的结果,“故''是连词,因此。
故断句为: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生,活着;益,好处;是,这;自弃,自暴自弃。
(2)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3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白蹙于斋外,暮运于斋内",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
自劳耳”可知,他有“生于忧患'’的意识,早晚搬砖,是为了适应收复中原后的生活;
从“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
后,是自弃也”可知,他自强不息,不允许自己及部下荒废光阴、游戏人生;
从“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
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可知,他珍惜粮食,不容许别人戏玩毁坏庄稼;
从“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璃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执而
鞭之”可知,他个性刚直,将部下的酒器和赌博器具都扔到江里,对毁害别人稻谷的人予以
鞭笞;
从“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
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可知,他精明缜密,将造
船的木屑和竹头都收管好,在恰当之时发挥很好的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陶侃在广州刺史任上比较空闲,常常早上运一百块砖到书房外,晚上又把砖运回书房里。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陶侃回答道:“我正要努力去恢复中原,过于清闲安乐,以后恐怕
担当不了重任,因此要使自己筋骨劳累。”陶侃经常告诉别人说:“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禹是位
圣人,他尚且爱惜每一寸光阴,至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当爱惜每一寸光阴,怎么可以只
图尽情玩乐、过度喝酒以至大醉呢!活着的时候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死了后对于后世没
有留下好名声,这是在放弃自己啊!“众部下有时因为聊天游戏荒废公事,他就让人拿走酒
器和赌博的器具,全都扔到江里,对军将、小吏就加以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方案
- 汽车使用与维护 课件 项目二 汽车内部标识识别
- 汽车使用与维护 课件 项目三 转向系统的使用与维护3-2 转向传动机构检查与维护
- 2025年电子围栏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甲醛尿素(UF/MU)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环境测氡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牛奶搅拌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山东枣庄重点中学2025届初三“五校”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钢笔书法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诗经》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2年湖北武汉中考满分作文《护他人尊严燃生命之光》
- 2024智能变电站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部分
- 某钢结构工程厂房、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幼儿园课件:《动物的尾巴》
- 2024年刑法知识考试题库【必考】
- DL∕T 1476-2023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一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分类训练1000题
- 第八课 良师相伴 亦师亦友
-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规范预防率-医务科-2023.12.7
- 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