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1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第一部分通史构建专题突破(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政治制度的演变先秦宗法制的影响1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2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3汉代府僚制度的影响4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西周存在土地买卖现象5先秦南北社会经济的差异6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7汉代晁错的经济思想8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著作特点不同的原因9“天人感应”思想的出现10早期科技成就与文艺中国古代历法的作用11史书和文学作品的不同历史作用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二模)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先秦宗法制()A、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B、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解析:B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制的原则确立的礼制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的作用,宗法制蕴涵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B项正确;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各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C项与材料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D项错误.2、(2018·四川名校联考)《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A、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B、任人唯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C、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D、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解析:B材料的意思是那些最后干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从基层做起的,“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说明材料意在强调任人唯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B项正确;封建制下等级观念是森严的而非破坏殆尽,A项不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官僚政治制度并未确立,官僚政治确立是在秦朝,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任人唯贤而非抑制旧贵族势力,D项不符合题意.【新知生成】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丧失在选官中的主流地位.春秋初期,世官制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但一些开明的诸侯国国君,已经不再拘泥于世卿世禄制选官要求身份地位尊贵的束缚,大胆起用某些地位较低而才干出众的人.3、(2018·重庆二模)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A、厉行轻罪重罚 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 D、维护伦理秩序解析:D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秦代给予未成年人生存权利保护,同时将孝道纳入法律体系当中,意在保护长者在家族中的权威,主要说明秦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经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黥为城旦舂”属较轻的刑罚,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原始习俗的作用和法律条文的完备,B、C两项不符合题意.【新知生成】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2018·河北保定一模)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掾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吏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A、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B、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C、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解析:B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使地方长官有下属任免权,容易形成小集团,这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官吏任免的控制,B项正确;地方长官辟除掾属,不会对中央财政造成负担,A项错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出身,C项错误;地方长官辟除掾属容易结成小集团,导致政治腐败,D项错误.5、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当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故D项正确.井田制逐步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西周,A项错误.材料中诸侯觐见周天子,并献上觐璋,说明周天子的权力受到尊重,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C两项错误.6、(2018·湖南长郡模拟)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解析:A《诗经》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诗经》中的“风”部分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反抗精神,体现了经济发展之下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状况,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但多记录自然山川,神鬼巫术,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当时史实不符,C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7、(2018·重庆二模)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据此判断,汉魏时期()内容出处“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阕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后汉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吴时外国传》“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魏略》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D、史籍对大秦已有详尽记载解析:A根据材料中“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乃入秦”“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可以看出海路和陆路都可以到达大秦,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大秦之间直接交往,B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材料对大秦的记载并不详细,D项错误.8、(2018·河北唐山二模)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晁错意在()A、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害B、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C、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解析:D材料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A项并非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农工商协调发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汉代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9、《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解析:D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材料理解能力.春秋时期的《论语》“词约义丰”,但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则“文辞繁富,说理畅达”“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结合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史实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诸子百家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其他学派争鸣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10、(2018·河北衡水摸底)武王伐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解析:D中央集权思想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且西周时政治统治相对松散,因而中央集权思想与西周史实不符,A项错误;西周政治为贵族政治,因而不可能形成官僚政治理论,B项错误;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级贵族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则是分封的依据,与材料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周武王灭商利用了商朝士卒的倒戈,由此得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说明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天意与人事相呼应,与“天人感应”相符,D项正确.11、(2018·河北保定一模)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A根据材料“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与农业相关,服务农耕经济,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并未涉及外来历法问题,没有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说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12、(2018·河北保定一模)关于关羽斩颜良史事,在史书《三国志》中载:袁绍遣大将颜良围曹操,操令关羽刺颜良于白马;而《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记载却增加了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这种变化体现出()A、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B、作品内容受制于作者阅历C、史书更能反映历史原貌D、小说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解析:C《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史籍,有许多虚构的故事情节,故不能说明明代相关史料更加丰富,A项错误;历史著作要尽可能接近事实,而艺术家作品可以加工再创作,材料信息与作者阅历无关,B项错误;《三国志》属于史书,《三国演义》属于小说,材料中“史书《三国志》中载……”,相对可信更接近于历史事实,C项正确;小说是随着市民阶层兴起而出现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受当时统治者的推崇,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利.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12分)解析:第(1)问“特点”结合材料一从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等方面概括;“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第(2)问“不同”据材料二“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增订族会章程”“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等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分析;“背景”结合清末民初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13分)(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12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12分)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12分)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中国古代相权削弱的趋势1科举制的影响2宋代皇帝的反省意识3元朝行省制的作用4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5宋代城市管理政策的变化6唐宋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7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8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9王阳明思想的特点10吴道子绘画的特点11宋体产生的原因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丞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演变历程.材料反映了“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到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的历程,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被分解.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反映,故排除.B项说法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封驳审议的.D项说法错误,丞相仍行使部分行政权.2、(2018·北京海淀区一模)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解析:B材料表明唐代官绅墓葬中墓志署名郡望的比例与魏晋南北朝相比较小,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B项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C项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3、(2018·安徽宣城二模)宋朝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言及廊庙,则宰相待罪”.苏轼感叹说:“历观秦汉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北宋太祖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材料体现了北宋()A、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 B、统治者有更多自律反省意识C、理学主张影响施政观念 D、台谏制度充分发挥监察效能解析:B从材料中“天子改容”“宰相待罪”“未尝罪一言者”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对谏官谏诤行为能够接受且态度较为宽容,说明统治者有自律反省意识,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谏诤官与君主矛盾尖锐,A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之后,C项错误;在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台谏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监察效能,D项错误,排除.【新知生成】台谏制度.所谓“台”就是御史台,“谏”就是谏官,御史是监察百官的,谏官是对皇帝进言的,也可以说是对皇帝进行监督的.宋代台谏制度的积极作用:①实现对君主的有效监督.宋代法制完备而严密,君主一旦有违反之处,谏官便会予以揭露反对,必要时更会形成舆论压力迫使皇帝遵从法律;同时,台谏制度有利于促使皇帝接纳谏诤,促使皇帝更改甚至废除不适当政令,避免皇帝不经封驳而直接下传诏令现象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监督和制约最高权力.②实现了对官僚集团强有力的监督.宋代台谏制度也促进了对官僚集团过失的纠举,谏官的监察范围极其广泛,能够钳制百官,防止其违法失职,滥用权力.4、(2018·河南适应性考试)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解析:C“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说明元代利用行省制度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和D错误.【新知生成】羁縻之州是指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5、(2018·重庆二模)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凡亡者“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免除其6年的租调和徭役.这一调整()A、赋予农民自由迁徙权 B、有利于保障赋税收入C、推动租佃关系普遍化 D、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无论“唐初禁止在籍户口逃亡”还是“开元九年,朝廷规定,逃户自首者可以选择就地附籍”都是为了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A项排除;材料调整无法体现出租佃关系的发展和遏制土地兼并,C、D两项错误.6、(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解析:D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D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不再推行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不能说明废除坊市制度,B项错误;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7、(2018·湖南教育联盟联考)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A、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B、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C、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D、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解析:B材料中从唐代“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到宋代茶园交易与交子运用,说明唐宋两代茶田规模扩大,带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大宗商品交易活跃,有利于商业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A项错误;交子是川陕地区茶叶交易的媒介,交子的使用是否扩大政府财政收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D项错误.8、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D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说明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京杭运河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B项错误.9、(2018·辽宁五校模拟)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东晋高僧)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佛教在中国()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融合.A项错在“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借用儒家思想来进行宣传,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故B项正确;佛教借用儒家思想进行宣传,只是一种宣传途径和手段,其本质并没有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仍宣扬宗教思想,并没有成为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错误.10、(2018·湖南六校联考)在修养理论上,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思想,以“本心”认识“圣贤之心”,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这一主张()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解析:A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这一理论肯定了个体思考认识的独立性与主动性,人人皆可依靠自己的“本心”来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这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也是对过去一贯绝对服从圣贤之说的某种反叛,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但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不可能有效提升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B项错误;心学本身就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占据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性,C项错误;心学引发明清三大思想家的反思,主张回归先秦儒学,D项错误.11、(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解析:B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浓郁的世俗化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中“唐代武士俑的面貌”“自己的样子”说明具有浓郁的世俗化倾向而不是吸收外来的美术风格,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而不是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C项错误;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吴道子只是代表人物之一,不能说明其代表了唐代的绘画成就,D项错误.12、(2018·重庆二模)宋书版刻风格多样,浙本多用欧体,蜀本多用颜体,江西刻本则欧、柳兼具.清末民初,西泠印社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是为“仿宋体”的由来.据此可知()A、宋代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B、宋代书法崇尚唐楷法度C、宋体是书法和雕版技术的产物D、仿宋体具有多种字体字形解析:C根据材料中“宋书版刻风格多样”“仿刻宋版字体、拼版印刷”等信息分析可以看出宋体是书法艺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宋书版刻风格多样,不能反映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法倡导有意无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仿宋体是“仿刻宋版字体”而形成的一种字体,多种字体字形说法错误,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四川德阳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民国初年,边疆问题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诸多原因,无暇筹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注意边疆问题.为实现边疆的内地化,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以此来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古代治边政策的影响.(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治边政策相比,国民政府的治边政策有何发展,并分析其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特点是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结合第一小问和所学可以得出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国民政府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达到政治的一体化”“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还下令改正西南少数民族称谓,取消歧视称呼”可以得出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发展社会事业,体现了民族平等.第二小问,结合民国时期的史实从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近代列强的侵略、西方民主与平等观念的传播、内地近代实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答案:(1)特点: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影响:扩大了国家的疆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3分)(2)发展:实行与内地统一的政治体制,注重经济开发与发展社会事业,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因: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近代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突出,迫使国民政府高度重视;西方民主与平等观念的传播,淡化了民族歧视意识;内地近代实业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12分)14、(2018·河北衡水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白绝未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Wood)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根据材料,自拟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论题角度.材料中主要讨论的问题是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可以从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否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角度选题;也可以通观全局来分析史论和史料之间的关系,从史学论证的角度选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搜寻相关历史信息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历史阐释必须有丰富的史料支撑.(4分)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做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们信服的丰富史料.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了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人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说明了“孤证不立”的道理.(8分)示例二论题:马可·波罗到过中国.(4分)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其回忆录反映了他到过中国的经历.他有关中国的大量记载是不可能凭想象编造出来的.他的游记并不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考察报告,只是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商人的回忆录.因此,不能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来要求他.书中有无长城的记载更证明不了他未到过中国.马可·波罗生活年代大致为元朝,此时的秦汉长城因多是土堆的,且已毁坏,其遗迹一般不易找到,我们现在所见长城是明代所修,他是不可能看到的.因此,马可·波罗是到过中国的.(8分)示例三论题:马可·波罗未真正到过中国.(4分)马可·波罗是著名的旅行家.他的游记记载的中国的情况是失真的.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人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秦以来修建的长城也无记载.中国学者都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是其民族感情的一种体现.《马可·波罗游记》很可能是旅行家马可·波罗虚构之作,是道听途说的记载.因此,马可·波罗未到过中国.(8分)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1明代君主专制强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明代政治与伦理的结合3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4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清代摊丁入亩的影响5明代农业商品化趋势6明代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7倭患形成的原因8明清时期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变化9清代重视应用的“实学”兴起10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11明朝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南永州一模)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出题大多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成句或一章,要求“代圣贤立言”,并以宋代程朱理学为依归.这一做法()A、旨在丰富考试内容以完善科举制B、开始确立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C、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并推动了社会变革解析:C本题考查我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材料反映明清科举考试依据《四书》《五经》命题,代圣贤立言,不许发挥个人见解,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文化、束缚人才,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故A项错误,C项正确.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确立是在南宋之后,故B项“开始”说法错误.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是资本主义,题干中做法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违背了这一历史潮流,故D项错误.2、(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朱元璋立国不久即下令重修乡饮酒礼,并颁布到全国乡里等基层组织,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和睦邻里,教育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的“敕谕”作为乡饮酒礼上宣讲的重要内容.其意在()A、提高官员道德水平以整顿吏治B、改变前朝宗族秩序混乱的局面C、借助乡规民约以强化人伦秩序D、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解析:D本题考查明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根据乡饮酒礼的内容可知,朱元璋力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道德秩序,其意在于以此稳定社会秩序以维护政治统治,故D项正确.乡饮酒礼的内容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从乡饮酒礼的内容看,统治者的用意不只是稳定宗族秩序和强化人伦秩序,故B、C两项说法错误.3、(2018·广东茂名二模)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解析:A本题考查明朝利用道德伦理维护政治统治的国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纲常伦理与政治相结合,意识形态与政治相统一,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体现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政治统治渗透纲常伦理观念,而不是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材料没有体现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排除D.4、(2018·湖南怀化二模)山西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正面是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更比东厢房低.此建筑格局主要反映了()A、重视风水的迷信思想 B、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C、严整和谐的儒家传统 D、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解析:B本题考查建筑格局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平遥古民居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高低错落,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故答案为B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在材料中能够体现出来,但不是材料主旨.5、(2018·河北衡水二调)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洪武年间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乾隆年间)10亿亩4、1亿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B、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C、“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解析:B本题考查清代的赋税政策“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的废除人头税,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只按田亩征收赋税的政策.这一政策使百姓没有必要再隐瞒人口,因此出现了表格中清前期人口较明初人口有大幅增加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属于经济基础因素,不符合题意;“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指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缴纳赋税的制度,其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但征收对象仍含人头,故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清时期都有的政策,D项不符合题意.6、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解释能力.材料中“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说明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主要农产品进入市场,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是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材料中的变化与此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这种经济现象与货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7、(2018·广东佛山二模)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等.这些法令()A、以心学作为指导思想B、严以驭官宽以治民C、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D、使租佃关系普遍化解析:C本题考查明朝限制土地集中的措施.从法令内容看,其旨在限制土地过于集中,保护自耕农,这样有利于缓和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税收,故C项正确.法令内容与心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限制皇族、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并没有宽以治民的内容,故B项错误.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保护自耕农,不利于租佃关系发展,故D项错误.8、(2018·安徽宣城二模)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解析:D本题考查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材料“倭寇……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旨在说明明朝海禁政策是造成倭患的主要因素,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商帮,商人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而不是力图扩展海外贸易,故B项说法错误.明朝对外贸易中官方贸易一直占主导地位,故C项说法错误.9、(2018·东北名校联考)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辨.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解析:C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材料“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反映了新兴工商市民阶层的利益,他们要求发展工商业,追求物质财富和个性解放,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追求个性解放是进步表现而非风气败坏,A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是在近代以后,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故D项错误.10、(2018·北京西城区一模)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与时俱进解析:D本题考查明清之际和洋务运动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潮.材料说明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等级,故A项错误;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项错误;融合佛、道思想的是宋明理学,并非明清反传统思想家思想,故C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家通经致用,曾国藩等人建立近代工业,摒弃空谈,是经世致用的体现,符合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11、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A、君主专制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叙述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信息“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可知反映的是市民文化的兴起,体现市民价值观念变化,故C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制度日趋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体现文学作品的世俗化倾向,未体现“败坏”,排除B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仍为儒学,并未改变,排除D项.12、(2018·广东梅州三模)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现象()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解析:C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市场的形成,体现了文化的商品化趋势.富商大贾受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其欣赏的文化产品一般是世俗化的作品,C项正确.材料中富商大贾的做法无法改变封建政府的政策,A项错误.材料体现富商大贾希望改变自身社会身份和地位而采取的手段,而非结果,从材料体现不出士、农、工、商结构的变动,B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做学问应以治世、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东北四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谕军机大臣等……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本年来船,虽已照上年则例办理,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但此等贸易细故,并非十分重大之事.可传谕杨应琚,令以己意晓谕番商.……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看来番船连年至浙,不但番商洪任等利于避重就轻,而宁波地方必有奸牙(奸诈的买卖联系人)串诱,并当留心查察.——《清高宗实录》材料二德川家康执政之初,西南外洋大名(类似中国的封疆大吏)仗恃幕府允许,利用地利之便,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通过对外贸易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那些与天主教联系密切的大名,还大量走私铁炮、火药等违禁物品.这种状况严重冲击了日本幕府的对外贸易特权.德川幕府为获得贸易利润,充实财力,准备消灭丰臣遗族及异己势力的内患,以树立全国统一的专制政权,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乾隆时期只准洋船赴粤通商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日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15分)解析:第(1)问,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外国对中国侵略等角度分析.由材料一中“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谋生”得出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由材料一中“浙省海防亦得肃清”得出保护国家海防;由材料一中“宁波地方必有奸牙(奸诈的买卖联系人)串诱,并当留心查察”得出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乾隆二十二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处于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位、“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以及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而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得出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由材料二中“借禁教、禁止私人出海贸易,同时也完全禁止了各大名私人经营的海外贸易.……通过全面‘锁国’,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得出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得出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由材料二中“幕府逐步限制并独占了对外贸易”得出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由材料二中“基本上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得出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当时中国处于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位;“天朝上国”的傲慢心理(或答传统的朝贡观念);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扩张;维持广东地区百姓生计;保护国家海防;防止外商与“奸牙”相勾结.(每点2分,答出5点即可,最高分不超过10分)(2)不同之处:清朝以防范国人与洋商接触为主,限制对外贸易.(3分)日本以剥夺各藩国的对外贸易权利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对外贸易活动.(3分)影响:中国:维护了朝贡贸易体系;抑制了对外贸易;阻碍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日本:保证了幕府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巩固了幕府统治;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每点2分,答出5点既可得9分,但只答中国或日本一个角度则最多得4分)14、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内容朝代贤明忠勇仁义孝道才慧贞节节烈东汉2134525唐3107161713宋1346333元72234140明1152248300清1249488323100400(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根据材料,提取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解析:注意题干提取信息要求“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关于女性地位,由表格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占总人数比例减少,而孝道、仁义类占比增加,体现了女性社会角色日减、家庭角色日重.关于价值观念,由表格人数突增的贞节、节烈类占比,可知社会贞节观念日益强化.说明部分既包含表现,也包含一定的原因分析.答案:信息一: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时期达到极致.说明:南宋以后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等因素使明清时期对女性的束缚达到极致.(6分)信息二: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说明: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所占比例减少,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孝道、仁义类所占比例渐增,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6分)板块4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雅典的民主制雅典政体的制衡机制1雅典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2雅典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3雅典法律权威性的提高4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5罗马法罗马法形式主义的特征6罗马法的人文主义特色7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8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9罗马法的理性精神10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11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茂名二模)伯利克里时期,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司法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解析:D材料关键信息是“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而当时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作为司法机关的陪审法庭,可以干预公民大会立法,反映出当时雅典的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C项与史实不符,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鼎盛,故排除这三项.2、(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A、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B、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C、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解析:B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城邦生活.材料“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涉及孝、守法、勤俭方面的品德要求,A、C、D三项都不全面,应排除.公民大会对公民孝、守法、勤俭的品德要求是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服务的,故B项说法正确.3、(2018·陕西百所名校质检)在雅典,改革的法案常常写在石碑上,而这些石碑一般是放在市政广场西侧的执政官官邸的巴赛勒斯柱廊里,雅典公民穿行于柱廊间就可以看到改革的法案.这一做法有利于()A、宣扬天赋人权理念 B、保障公民平等C、培养公民参政意识 D、维护贵族政治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天赋人权的理念及公民的平等地位,故排除A、B两项;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故排除D项.4、(2018·福建福州质检)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规定,如果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要对有关法律进行讨论,并选举一个立法委员会进行裁决.这反映了()A、立法规则受到破坏 B、民主政治逐步建立C、公民大会权力强化 D、法律权威得到提高解析:D本题考查古希腊法律的实施情况.“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说明法律制定的随意性,导致它的公正性、权威性受质疑;“公元前5世纪末……如果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要……”强调了法律制定的严肃性,从而保证了它的公正性、权威性,故D项正确.公民大会享有立法权没有改变,材料体现公民大会权力受到制约,故A、C两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逐步建立是在公元前6世纪,故B项说法错误.5、(2018·山东潍坊一模)亚里士多德在论及雅典公民大会时说:“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演说,也完全相信.”亚里士多德旨在强调()A、雅典公民崇尚道德品质B、演说是公民大会决策的重要依据C、雅典民主开始注重理性D、雅典民众决策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解析:D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性.材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说明雅典直接民主易受到演说家情绪的引导,缺乏对演说事实的理性思考,有可能造成权力的误用,不能保证公民大会这一权力机构正确运用权力,故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中的“好人”不一定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演说,也完全相信”体现的是不理性行为.6、(2018·山西晋城一模)在罗马人看来,指定继承人是一件类似于立法性质的重大事件,因此必须经公民大会举行特别仪式.只有在大会上成立的遗嘱,才为市民法承认.由此可知,古罗马的市民法()A、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注重司法程序的完整性D、立法来源的多元化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特点.指定继承人必须经公民大会举行特别仪式,在大会上成立的遗嘱才为市民法承认,说明罗马法注重形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遗嘱成立注重“特别仪式”,故A项偏离主题.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和立法的多渠道问题,故C、D两项说法错误.7、(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建筑的特点.“它可使人……悠然自得”说明古罗马建筑方面十分注重人的感受,彰显建筑为人服务的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疆域广阔和等级森严的问题,故A项偏离主题.材料中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风格,并不代表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故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没有关系.8、(2018·广东佛山二模)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由此可知()A、帝国的税源发生变化 B、逐步实现了公平与正义C、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 D、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解析:A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税收与万民法的关系.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公民的范围扩大,罗马帝国的税源扩大,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非自由民是没有公平、正义的.材料体现万民法在适用范围上,对公民法的发展,故C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缓解了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而非贵族与平民.9、(2018·北京西城区一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12世纪时罗马法出现于意大利和欧洲中部一些自治市的法典中,以解决自身的法律缺陷,罗马法的程序规则被整理并引入法庭中.这些现象出现源于罗马法()A、是成文法,有利于按律判决和量刑B、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罗马国家的兴衰C、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的既得利益D、体系完备、程序严谨有一定普适性解析:D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特点.材料表明12世纪罗马法出现于部分欧洲地区的法典中,并且罗马法的程序规则被整理并引入法庭中.这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法律规范的背景相关,同时罗马法自身的体系化与私法的发达使其具有一定的普世性,D项符合题目主旨.罗马法是成文法,与题中强调完备和程序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与自治市是否采用罗马法无关,故B项错误;12世纪欧洲既得利益集团并不是奴隶主,故C项错误.10、(2018·河北保定一模)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遭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材料反映了()A、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B、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C、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D、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想解析:D材料“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遭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反映了罗马法在保护私有财产的同时,依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具有公平、理性的特点,故D项正确.11、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说明他()A、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B、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秩序C、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D、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解析:CA、B两项是对智者学派的描述,不是苏格拉底,排除.材料强调通过认识自己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可知苏格拉底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故C项正确;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能依据题干材料推出这一结论.12、(2018·安徽合肥二模)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持枪的战士》《刮汗污的运动家》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据此可知,古希腊()A、注重艺术教育提升公民素养B、开创人类体育竞技运动先河C、雕塑水平成就突出领先世界D、追求完美的体格和人格精神解析:D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作品中的人物“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表明古希腊人歌颂人体的美,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古希腊哲学人文主义的重要内涵.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可以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原因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得出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根据“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可以归纳得出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根据“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可以归纳得出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可以归纳得出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从“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可以归纳得出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趋势为由贵族到平民,由本城邦到外邦,由有产者到无产者,由男性到女性.第(2)问,根据材料一“周秦以来……‘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出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由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由材料二“平民经过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答案:(1)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2分)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2分)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2分)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1分)由贵族到平民,由本城邦到外邦,由有产者到无产者,由男性到女性.(每点2分,共8分)(2)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族政治;(2分)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3分)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2分)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3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表述也可给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秦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材料二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机构名称主要职能人员构成产生办法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集体选举、审查、任免官员全体公民全体公民自觉参加五百人议事会常设管理机构,召集公民大会并提出议题;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抽签决定人选十将军委员会执行机构,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每部落一名将军各部落首先差额选举,公民大会举手表决陪审法庭司法、监察机构,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普通公民从公民中抽签决定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1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分两步解答,第一步指出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的不同政体.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皇帝高高在上,三公九卿都服务于皇帝,故古代中国的政体是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二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全体公民组成,可以得出古代雅典是民主政体.第二步可以从政体产生的原因、影响文明多样性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皇权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理与人类生活课程设计
- 棋子五大领域课程设计
- 电磁寻迹小车课程设计
- 福建大数据咨询课程设计
- 用水吸收氨的课程设计
- 材料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
- 晨练作文课程设计
- 幼儿园汉字临摹课程设计
- 幼儿逛街课程设计
- 我做的文具课程设计
- 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技术问题的把握控制及相应措施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三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现状和现实进路
- 2024以租代购合同
-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大单元教学名师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
- 垃圾填埋厂租地合同范本
- 汉语词汇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 科研设计及研究生论文撰写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
- 场调查报告封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