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项城市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河南省项城市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河南省项城市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河南省项城市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河南省项城市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河南省项城市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作为①qì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古城安阳处处能感受到甲骨文的魅力,甲骨文因其原真性、丰富性、重要性广受关注,被誉为“人类最早的档案库”。在文字博物馆中我看到很多“卜甲”,②顾名思yì,用于占卜的甲骨。在③chóng拜鬼神的商王朝,国内的大事小情都要通过甲骨占卜来预测吉凶,现在来看,[甲]这些甲骨记录的是“迷信”事件,[乙]在当时却是唯一可以慰籍心灵的介质,这也为后世留下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pǔjí

B.bǔjiè

C.pújiè

D.bǔjí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迄②义③崇

B.①讫②意③崇

C.①迄②意③祟

D.①讫②义③崇

(3)在甲、乙两处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也

B.不但而且C.既然那么

D.虽然但是

2、小郑和同学一起走进了许慎文化园,结合相关字例,他充分理解了汉字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造字方式,也让他想积累一些和眼前字例相关的诗词名句。请你和他一起完成积累卡片。(8分)造字方式示例汉字古诗文名句《说文解字》指事上上: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比如《论语》中:子在川上曰:“①,不舍昼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上下天光,②”。《说文解字》: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上,篆文。象形

“月”部所收录字的字义大多是反映月亮的圆缺变化,天文学术语为月相变化。苏轼《水调歌头》:”③”就是说明了月相变化情况;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④”一句写出月光洒照范围之广。《说文解字》:月,阙也。大阴之精。象形。会意

“酒”采用“水、酉”会义,“酉”也作声旁。古人认为“酒”是满足人性的饮料,另一种说法认为,“酒”是成就的意思。我们学习过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⑥”更是阐明了水的质地和酒的关系;在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今日听君歌一曲,⑦”,更是点明了酒对人精神的作用。《说文解字》:“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形声

“心”与“仓”联合起来表示“粮仓空了,君主心情悲伤。国民慌张”,所以多有悲伤之意。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有“⑧,独怆然而涕下”。《说文解字》:怆,伤也。字从心,从仓,仓亦声。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1)假如你很喜欢读《海底两万里》,你会如何向别人推荐这本书?请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2)有人认为,高尔基的《童年》在艺术手法上,既运用了儿童视角,也运用了成人视角来表现这个世界,请你结合书中内容进行分析。

4、请你结合前后内容,补写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当。(4分)①,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有了文字以后,前人的智慧、经验、事迹才能书写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然而,②,于是有人对文字进行研究,加以注释,字典也就出现了。东汉人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成形的字典,学术界人士认为,它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比国外的字典早了一千多年。

5、幸福中学开展了“放飞想象,创造美好”的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6分)活动一:简单的画面也可以蕴藏多样的意味。请你参考示例,任选一图或融合两图,先提炼主题,再写一句或蕴含哲思,或妙趣横生的话。(2分)【示例】

主题:换位

语句:换位的瞬间,就能发现不同的风景。

(2)活动二:创作诗歌。“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风,往往会拂动万千情思。请你参考示例,从思维导图中任选一个意象,发挥想象,仿写一首4句短诗,抒发一种情思。(4分)【示例】

意象:微风

短诗:当微风吹过身旁,就像母亲的手掠过我的发丝。哪怕眼角只有一丝倦意,它也会帮我轻轻拂去。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菜鸟驿站”的女孩

①深秋刚过,绵绵细雨,阴冷,潮湿。我举着伞踏着雨水,来到这个小区,小区的大门不宽,朝着大街北开,但院子往里走很深很阔。院子里有十七栋楼房,小区东墙边盖着一溜低矮小平房,最外边一间铁皮门上写着“菜鸟”二字,这是个“菜鸟”快递中转站。

②我在深秋的绵绵雨帘里认识了她,她叫达达。

③那天,我走进小区院子,脚下雨水滑了一下,身子向后仰倒,马上就要倒地时,一双手使劲顶住我的腰,把我的肩膀用力地向前推。一个声音急切地响在耳边:“姐姐小心!”我没有摔倒,可是,小姑娘摔倒了,她从“菜鸟驿站”的快递车上斜着歪下来,车也翻了,一条腿被车压着,全身扑在地上,衣服也湿了。

④她就是达达。在这个驿站,她已工作了三年。一年早春,达达父亲车祸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塌了。达达母亲是棉纺厂下岗职工,一直吃低保。高中生达达便开始四处求职。

⑤“菜鸟驿站”的老板轩哥还记得达达求职的场景。轩哥问:“能送快递吗?”女孩儿说:“能!”轩哥又问,家离这儿有多远?女孩儿说,她家在城乡接合部,离这有十几里地远。轩哥给女孩儿买了被褥,在“菜鸟驿站”搭了折叠床。女孩白天上课,下午下课就来“菜鸟驿站”送货。

⑥轩哥说达达只要从学校回到“菜鸟驿站”,就不停地忙活,啥活都抢着干,分拣快递手脚麻利,从未出过差错。小屋也被女孩儿收拾得干干净净。轩哥想再雇个人送快递,这样达达只需要负责分拣和整理。达达说:“不用,那样你还要再出一份工钱。”轩哥愣怔了一下,眼圈儿突地红了。

⑦达达爱笑,她总是唱着歌儿干着活,送快递也唱着歌儿。时光如梭,轩哥对达达厚道,常在她放学前先把一份饭菜送到“菜鸟驿站”,而达达常常深夜还奔波在送快递的路上。自从来到“菜鸟驿站”,达达心底像落了春雨,被善意滋润,脸上的微黄菜色慢慢消失了。

⑧2020年9月,树叶开始金黄,阳光不再灼热,只温暖地平铺在人身上。女孩儿考上了一所北京的大学。她在“菜鸟”打工,已提前把自己的学费赚出来了。走时,她对轩哥说,寒暑假还来“菜鸟”干活。轩哥说,你有事儿就打电话,缺钱了不要打工,来个电话就行了。达达看着轩哥,眼泪一滴滴落下来。

⑨几年疫情反复,达达的学校开学又停课,开始较长时间上网课,达达返回家乡,她第一时间到轩哥的“菜鸟”上班,并报名做了小区志愿者。送完了快递,就给社区的人家送菜、送药、送水……小区停电,她给住十九楼的祁奶奶送一包吃的上楼,累得瘫坐在楼道里。祁奶奶说自己孩子在国外,老伴过世早,现在老天爷给她送来个小孙女儿……轩哥为达达配了一辆小电动车,方便她做志愿者,更好地为小区居民奔忙。

⑩小区有几处爬满墙的紫藤。春天来时,阳光透过紫藤斑驳的影子照在“菜鸟驿站”的窗子上,女孩儿临窗而立,眯着眼睛打理快递柜。傍晚的落日慢慢西斜,紫藤叶子上落下金色的光。女孩儿还没有吃晚饭。轩哥喊她:“达达,过来吃饭吧!”她应声:“你先吃,我干完这点儿活再吃!”

⑪秋天来时,疫情平稳,女孩儿返校读书,大二学期还未结束,她已考过了英语四级。轩哥在“菜鸟驿站”接到了达达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笑:“我向院党组织递交了入党中请书。学生会换届,我还当选了校学生会生活部部长。”

⑫风起,云彩被阳光照透,那一抹霞色七彩缤纷。

(选自《河南日报》2022.11.16,有删改)

6、“菜鸟驿站”的老板轩哥是如何帮助达达的,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概括。

7、从全文看,达达是个怎样的姑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8、请结合⑨⑩两段分析,文章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9、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风起,云彩被阳光照透,那一抹霞色七彩缤纷。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11分)

“和而不同”:涵养文明新形态

文本一

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优秀思想,都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如此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斯为美”“最为贵”之道,正是这个“和”,“和而不同”之“和”。

②“和而不同”是基于事物的多样性才具有创造力。差异性和多样性,就是造就整体性和共同性的力量。只有融合多样性,才能够产生出新的东西。只有将不同的东西加以调和并使之平衡,才能“和”。如果说将不同的东西统合起来就是“共同”,那么“共同”与“同”的内涵就是有区别的,即“共同”是多因素的“和”,而“同”只是单一性质的事物。《国语郑语》有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和谐确实能够产生新事物,但一味求同并不能够持续发展。只是一种声音就谈不上动听,只是一种颜色就谈不上美丽,只是一种味道就不能成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因而,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最广泛地凝聚和发挥一切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凝聚用之不竭的巨大活力,提供取之不尽的强大动力。

③“不同”何以致“和”?调和平衡,执“中”求“中”。

④“和而不同”这个哲学概念十分深刻又随处可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古写的篆文“比”字,象形两个人完全一样,只跟与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不是君子。中华文化是君子文化,“和而不同”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扩张胁迫、称王称霸的基因。恰恰相反,“好战必亡”“国霸必衰”是中国人民信奉的箴言。

⑤中华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美美与共”之“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建构同心圆的共识基础;不偏不倚的中道精神,是中国包容各种力量的方法原则;得道多助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汇聚人心力量的精神底色。

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选自《人民论坛》,2022年11月4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②“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选自《人民网》,2022.10.04)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①段,引用名言,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述,点明了中心论点。

B.文本一第④段用古写的篆文“比”字,反面论述了凡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才能契合中国的君子文化。

C.文本一第⑤段,主要论证了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枝繁叶茂,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两个文本都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语言都准确严谨,逻辑性强,符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11、请结合文本一第②段简要分析“‘和而不同’才能为社会提供巨大发展活力和强大动力”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4分)12、两个文本都围绕“和”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11分)【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①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②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节选自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

【注释】①潦:路上的流水。②朗:晴朗。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蔚然而深秀”中的“深秀”是深感秀丽的意思,写出了滁洲城周围环境的优美。

B.“有亭翼然”中的“翼然”指亭子的形状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表现醉翁亭的建筑特色。

C.“寓之酒”中的“寓”指寄托之意,表明作者饮酒的意趣之所在,并不是一味贪杯。

D.“卧念晨上峰顶”中的“念”在这里有惦记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对峰顶景色的向往。

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5、甲文多处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你结合内容简要说明。(3分)16、两篇游记的作者都表达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但是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填空。(4分)甲文段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以①作为背景,让酿泉汩汩流淌而过,突出山水相映之美;而且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突出②;乙文段以“溪石渐幽”的路途景色以及行“二十里”也不惧劳累对景色的美进行③,并且通过作者④的心理描写,来表达对景物的向往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不尽长江滚滚流”。(2分)

18、“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四、作文(50分)19、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50分)

(1)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它可以是我们对一餐一衣的评价,也可以是我们对政治大事的感受。纷繁复杂的观点中,你最想表达的是哪一点?请以“我坚持我的观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人与人各有不同的观点,万物互联,我们发表观点的途径也各种各样,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应该考虑到什么?又该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发表观点呢?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1)B

(2)A

(3)D

2、①逝者如斯夫

②一碧万顷

③月有阴晴圆缺

④皓月千里

⑤中军置酒饮归客

⑥泉香而酒洌

⑦暂凭杯酒长精神

⑧念天地之悠悠

3、(1)我很喜欢《海底两万里》的主人公尼摩船长。他是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人物。《海底两万里》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样一部小说,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惊心动魄。

(2)作者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又以成人的视角点评生活。

4、①文字的出现

②文字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音、形、义上产生一些变异

5、(1)示例:开放不拘于成见,彼此包容和分享,才会开拓不一样的世界。

(2)示例:意象:季风

短诗:虽脚步匆匆,但总是如期而至。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

6、①轩哥在驿站给达达置办简单的生活物资,免去达达长途奔波。②轩哥想再雇个人送快递,减少达达的劳累,达达拒绝了。③轩哥每天放学前为达达送饭菜。④轩哥安慰达达,缺钱了不用打工,说一声就行。⑤轩哥支持达达做志愿者,并为她配备电动车。

7、①善良体贴,乐于助人:为了救助将要摔倒的我,自己摔在雨水里;考虑到轩哥的不易,拒绝了他再招一个人的想法。②有责任心:为了照顾不幸的家庭,身为高中生的她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并考取大学,自己赚下大学学费。③开朗乐观:她唱着歌儿干活,递交入党申请,对生活充满热情。④勤快、懂得感恩:总是手脚勤快,并坚持做志愿者回馈社会。

8、①正侧面相结合来塑造人物。正面写达达回乡既投入工作又做志愿者,来突出她的勤快;侧面用祁奶奶对达达的评价来突出她的形象。②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用春天来时的美丽景象来营造温暖的气氛,烘托处在美丽景色中达达的形象。③把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中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写达达做志愿者的经历以及她勤于劳作让轩哥先吃晚饭的经历,表现了她的勤快善良。④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达达的语言反映出她是个勤快善良的姑娘。

9、①与开头秋雨的阴冷形成对照。云彩暗喻人生的困境,风暗喻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七彩缤纷暗喻暗示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②渲染温馨和谐的氛围,深化主旨:人与人互相帮助,常怀感恩之心,生活终会穿破黑暗迎来美好。10A

文本一第①段的确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述,但是只是引出来论述的话题“和而不同”,并没有点明中心论点,文章的论点在最后一段。11、文本一第②段首先提出“和而不同”的创造力来源;接着阐述了如何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中求“和”;然后阐述了“同”与“共同”的区别并论述不能一味求“同”;最后得出结论,“和而不同”,才能发挥一切力量为社会发展供能。

12、文本一侧重论述“和而不同”的文化渊源,如何做到“和而不同”以及为什么要做到“和而不同”。文本二侧重论述“和”的特点和达到“和”的途径。13A

“蔚然而深秀”中的“深秀”是幽深秀丽的意思。14、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15、甲文用禽鸟乐,众人乐烘托了太守乐,表达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感。

16、琅琊山四季变幻之美赞美梦境17、示例一:运用比喻修辞。把历史变迁比作长江水,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感慨、惆怅之情。

示例二:用典,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