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1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2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3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4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艺者,将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而欲作,欲作而事繁,事繁而莫之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远在乎物。艺者,所以旌智饰能、统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已也。艺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艺,一曰礼,二曰乐,三曰射,四曰御,五曰书,六曰数。教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大胥掌学士之版,春入学,舍采,合万舞,秋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懈于时。故《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羞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曰:“富有之谓大业。”其斯之谓欤?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孔子曰:“君子耻有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行。”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孔子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存乎六艺者,著其末节也。夫陈笾豆、置尊俎、执羽籥、击钟磬、升降趋翔、屈伸俯仰之数也,非礼乐之本也。礼乐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诗》云:“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宴以敖。”此礼乐之所贵也。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也。君子兼之,则贵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其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

(取材于徐干《中论》)

解释:保氏;古代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舍采:古代学子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之所不能已也已:完成

B.文质著然后体全著:显著

C.而可羞乎王公羞:推荐

D.四者无愆愆:过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知物而欲作

耻有其容而无其辞

B.事繁而莫之能理也

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C.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

爱敦则群生悦

D.其斯之谓欤

其致一也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阐明了“艺”与“德”的关系。

B.“六艺”之学内容丰富,古代君主会设立专门的官员来教授。

C.认为礼器设置、舞蹈动作等都不属于“艺”的范畴。

D.文章多处引用典籍、名人名言,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

10.君子为何要学“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6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

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②跖、蹻:盗跖与庄蹻,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强盗。下文“孔、渊”指孔子和颜渊。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与人实剌异剌:违背。

B.动物之尤者也尤:优异。

C.右贤尚功右:崇尚。

D.法小弛,则是非驳驳:反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茫乎无有宰者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

B.为善而然也而祸亦可以苟免

C.天何预乃事邪奚预乎天邪

D.或贤而尊显福或可以诈取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与人事作出简单对应。

B.天之所长是促进万物繁衍生长,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时,赏罚依法而定,能为民众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乱,都会对当时的人如何认识天道产生影响。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10.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天”与“人”之间的关系。(6分)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

议法

古者以仁义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义。夫三代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蔓延于天下,而形见于礼乐。下民被其风化,务为仁义,以求避法律之所禁。故其法律虽不用,而其所禁亦不为不行于其间。至于汉、唐,其教化不足以动民,而一于法律,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亦或相勉为仁义。唐为《刑统》,毫厘轻重,明辩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但不能先使民务为仁义,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三代时。然要其终,亦能使民勉为仁义。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则有由矣:政之失,非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比闾小吏奉之以公,则老奸大猾束手请死,不可漏略。然而狱讼常病多,盗贼常病众者,则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而况法律之间又不能无失,其何以为治

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与其子弟,皆天子之所优异者。有罪而使与氓隶并笞而偕戮,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故有赎焉,所以自尊也,非与其有罪也。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焉;罚者不能痛之,必困之而后人惩焉。今也,大辟之诛,输一石之金而免。贵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赎之又轻,是启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诬以杀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诚杀人而官不能折以实者,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由是有减罪之律,当死而流。使彼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为诚杀人者邪,流而不死,刑已宽矣:是失实也。

今也贵人近戚皆赎,而疑罪不与,莫若皆重赎。彼贵人虽号为富强,苟数犯法而数重困于赎金之间,则不能不敛手畏法。彼罪疑者,虽或非其辜,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若其有罪,则法虽不刑,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无辜者不至陷于笞戮,一举而两利。斯智者之为也。

(取材于《苏洵集》)

解释:三代:夏商周三朝。比闾:乡里。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要其终要:总括

B.然而狱讼常病多狱:案件

C.必困之而后人惩焉惩:惩处

D.虽或非其辜辜:罪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求避法律之所禁其何以为治

B.而一于法律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

C.比闾小吏奉之以公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

D.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则法虽不刑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

改变了一些条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内容

B.必痛之而后人畏焉

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惧

C.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

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杀人者的法律定罪

D.而疑罪不与

而证据不足的疑犯却不在赎罪之列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教化突出,虽有法却可不用,说明仁义廉耻是其立法的价值内核。

B.唐代的法令细致明晰,所以虽然法律没有施行,也能使百姓尽力奉行仁义。

C.宋代虽然沿袭唐代法令,但官吏偏私,法有漏洞,致使违法事件常有发生。

D.古代对疑罪者施以减罪之律和现代的“疑罪从无”,都是司法人性化的体现。

10.苏洵主张“莫若皆重赎”,请结合第三、四段内容概述其提出这一主张的依据,并对这一主张作简要评价。(6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解释:给复:免除徭役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实大,亦可简取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畋,非不获兽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蔽:遮蔽,隐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虽未十八遇之以礼

其数虽众何以取信

我之为君乃人情不通

散还之后乃停中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

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

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

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

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10.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6分)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义。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干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吴起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谪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未有进者。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取材于《汉书·儒林传》)

解释:幽、厉:周幽王、周厉王。委质:归附。黄老:黄帝与老子,这里指道家。刑名:名与实,

特指战国时主张循名责实的学派。刑,通“形”。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乐则法韶舞法:使……为法则

B.子贡终于齐终:生命终结,去世

C.其事至微浅至:极,最

D.延文学儒者以百数延:招请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雅、颂各得其所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B.巍巍乎!其有成功也风乎舞雩

C.知我者其天乎其皆出于此乎

D.因为奉常不如因善遇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圣德遭季世

孔子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却遭逢衰败的时代

B.以学显于当世

孟子、荀子等人在当时凭所持学说而声名显扬

C.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叔孙通没有时间顾及兴办学校的事情

D.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天下学士自然而然地向往并钻研儒学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周幽王、周厉王统治时期,六艺之学没能得到推崇。

B.孔子的好学精神是他能够将儒学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

C.吴起能够成为君王的老师,体现了儒者的影响力之大。

D.鲁国儒士愿意归附陈涉的原因是他出身卑微却能称王。

10.请简述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6分)

北京市延庆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共18分)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

(贾谊《新书·忧民》)

解释: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屈:贫困。更生:再次发生。小康:小的饥荒。魄然:困窘的样子。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有:通“又”

②诚有具也具:方法

③贫民且饥且:将要

④请卖爵鬻子鬻:卖

⑤穷至乃图穷:贫穷

⑥窃伏念之窃:私下;私自

⑦盖曰大数也大数:自然规律

⑧此天也,可奈何奈何:怎么办

A.①⑤B.②④C.⑥⑦D.③⑧

6.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

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

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

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

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

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

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

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

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忧心至极。

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

D.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

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

9.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6分)

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艺者,将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而欲作,欲作而事繁,事繁而莫之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远在乎物。艺者,所以旌智饰能、统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已也。艺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掌教六艺,一曰礼,二曰乐,三曰射,四曰御,五曰书,六曰数。教六仪,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大胥掌学士之版,春入学,舍采,合万舞,秋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懈于时。故《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羞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曰:“富有之谓大业。”其斯之谓欤?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孔子曰:“君子耻有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行。”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孔子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存乎六艺者,著其末节也。夫陈笾豆、置尊俎、执羽籥、击钟磬、升降趋翔、屈伸俯仰之数也,非礼乐之本也。礼乐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诗》云:“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宴以敖。”此礼乐之所贵也。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也。君子兼之,则贵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其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

(取材于徐干《中论》)

解释:保氏;古代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舍采:古代学子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人之所不能已也已:完成

B.文质著然后体全著:显著

C.而可羞乎王公羞:推荐

D.四者无愆愆:过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知物而欲作

耻有其容而无其辞

B.事繁而莫之能理也

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C.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

爱敦则群生悦

D.其斯之谓欤

其致一也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阐明了“艺”与“德”的关系。

B.“六艺”之学内容丰富,古代君主会设立专门的官员来教授。

C.认为礼器设置、舞蹈动作等都不属于“艺”的范畴。

D.文章多处引用典籍、名人名言,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

10.君子为何要学“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6分)

6.(3分)A

7.(3分)C

8.(3分)C

9.(3分)参考解析:

通晓各种技艺的外在表现的人,可以和他讲习六艺之事。

“识”“华饰”各1分,句意1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参考解析:

①学“艺”以修身:君子通过学“艺”丰富技能,修饰仪态,培养德行,充实内在,以成为文质兼美的盛德之士。

②学“艺”以理民治世:君子学“艺”既要知晓“艺”的外在形式,也要通晓“艺”的内在实质,将内在品德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君子治世,可使百姓尊卑有序、和睦友爱,进而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①,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跖、蹻②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金利;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揫敛;防害用濡,禁焚用光;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人之能也。

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事邪?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邪?”法小弛,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故其人曰:“彼宜然而信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亦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具尽丧矣。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已。”法小弛,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

(取材于刘禹锡《天论》)

①拘于昭昭者:指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下文“泥于冥冥者”指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②跖、蹻:盗跖与庄蹻,古代传说中的两个强盗。下文“孔、渊”指孔子和颜渊。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与人实剌异剌:违背。

B.动物之尤者也尤:优异。

C.右贤尚功右:崇尚。

D.法小弛,则是非驳驳:反驳。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是茫乎无有宰者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

B.为善而然也而祸亦可以苟免

C.天何预乃事邪奚预乎天邪

D.或贤而尊显福或可以诈取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拘于昭昭或泥于冥冥,容易就天道与人事作出简单对应。

B.天之所长是促进万物繁衍生长,并通过抑强济弱来调和。

C.法令得以普遍推行时,赏罚依法而定,能为民众所接受。

D.人世的治或乱,都会对当时的人如何认识天道产生影响。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

10.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天”与“人”之间的关系。(6分)

6.D(3分)7.C(3分)8.B(3分)

9.(3分)参考解析:

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与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太糊涂了)!

评分参考:“穷通”“质”两点各1分;句意通达,1分。

10.(6分)解析要点:

①天与人各有所胜:天道胜在化育万物保证生长,人道胜在制定法令治理万物;

②天与人互相影响:天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人发挥才智弥补上天的不足;

③天与人互不主宰:天不会决定人世的治乱兴衰,人改变不了天时季节的轮转。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解析,言之成理亦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世人谈论天道的认识有两种。那些认定天以意志而主宰人间祸福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形体与影子、原声与回声的关系:灾祸一定是因为罪行而降临,幸福一定是因为善举而招致,就跟的确有一个事物天在发挥主宰作用的情形一样。”那些认定天与人完全没有关系的人,会说:“天和人其实是相违背不相同的关系:盗跖、庄蹻这样的人一生顺遂,孔子、颜渊这样的人却一生困厄,这说明天道昏昧模糊,并不存在一个发挥主宰作用的天。”

大凡有形的东西,都存在能或不能这样不同的情形。天,是有形体的事物中庞大的一种;人,是动物之中优异的一类。天能作到的,人一定作不到;人能作到的,天也有作不到的。所以我说:天和人的关系是各有所长。我的主张如下:天的规律是生养培育万物,它的作用是使万物或强或弱;人的规律在于制定法令制度,作用在于明辨是非。阳气升腾,万物旺盛生长,阴气弥漫,万物肃杀萧条;水和火可以损伤物体,木质坚硬,金属锋利;精气雄健者、体力强健者争相为主宰:这是天的作用。阳气升腾时种植培育,阴气弥漫时聚敛收藏;防治水害,也用水灌溉;杜绝火灾,也用火取暖;用正义来制止强暴和攻讦,用礼制来区分长幼尊卑;尊重贤德崇尚功绩,设立准则防止邪恶:这是人的作用。

人道能胜过天道的地方,是法令。法令得到普遍推行时,法令认定为正确的就是大家共同认为正确的,法令认定为错误的也就是大家共同认为错误的。天下的民众如果践行正道一定会得到奖赏,违反正道一定要接受惩罚。一个人得到奖赏,即使是被授予三公的尊位、超乎寻常的优厚俸禄,大家对待这样的情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善事所以这样。一个人接受惩罚,即使是遭受亲属族人被害、身受刀锯的酷刑,大家对待这样的情形时也都认为合适。为什么呢?因为是做了坏事所以这样。所以人们说:“天怎么能干预人们的事呢?福禄能够因为善举取得,祸患也就能够因为恶行招致,跟天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法令稍微废弛,那么是非就会混淆,受奖赏的不一定都是好人,受惩罚的不一定都是坏人。有人因为贤德而尊贵显赫,有时也会有品性不好的人位列其中;有人因为犯错而受到羞辱,有时也会有无罪的人置身其中。所以人们会说:“那些理所应当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是合理的;那些不应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难道合理吗?这是天命啊。福禄或许能够凭借奸诈的方式获取,祸患也能够凭借侥幸而得以避免。”人间的道义出现混乱,所以对天命的认识也就混乱了。如果法令完全废弛,那么是非颠倒,奖赏常常落在奸佞之辈,而惩罚常常落在正直人身上,道义不足以制服强暴,刑罚不足以战胜错误,人能够超出天的才能就完全丧失了。所以说,天能作的,是生养万物,人能作的,是治理万物。法令得以普遍推行,人们就会说:“天怎么会干预人事呢?我践行正道就行了。”法令完全废弛时,人们就会说:“天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不过是任人摆布罢了。”法令稍微废弛时,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就出现混乱了。现在凭借个人的困窘或显达,就想要评判天道是否存在,糊涂啊!

我说:天常常凭借它的能力来俯视人间,并不会干预人间治乱;人们常常凭借自身能力仰望天,也不能干预寒暑季节的轮转;生于太平之世的人,(因为)法令清明,都知道赏罚源于何处,所以不会去感激或怨恨天;生于乱世的人,(因为)法令废弛,赏罚的依据不可知,所以把人为的过失归结于天,这并不是天在干预人事。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

议法

古者以仁义行法律,后世以法律行仁义。夫三代之圣王,其教化之本出于学校,蔓延于天下,而形见于礼乐。下民被其风化,务为仁义,以求避法律之所禁。故其法律虽不用,而其所禁亦不为不行于其间。至于汉、唐,其教化不足以动民,而一于法律,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亦或相勉为仁义。唐为《刑统》,毫厘轻重,明辩别白,附以仁义,无所阿曲。但不能先使民务为仁义,使法律之所禁不用而自行如三代时。然要其终,亦能使民勉为仁义。而其所以不若三代者,则有由矣:政之失,非法之罪也。

是以宋有天下,因而循之,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比闾小吏奉之以公,则老奸大猾束手请死,不可漏略。然而狱讼常病多,盗贼常病众者,则亦有由矣:法之公而吏之私也。而况法律之间又不能无失,其何以为治

今夫天子之子弟,卿大夫与其子弟,皆天子之所优异者。有罪而使与氓隶并笞而偕戮,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故有赎焉,所以自尊也,非与其有罪也。夫刑者,必痛之而后人畏焉;罚者不能痛之,必困之而后人惩焉。今也,大辟之诛,输一石之金而免。贵人近戚之家,一石之金不可胜数,且不笞不戮,彼已幸矣,而赎之又轻,是启奸也。

夫罪固有疑,今有人或诬以杀人而不能自明者,有诚杀人而官不能折以实者,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由是有减罪之律,当死而流。使彼为不能自明者邪,去死而得流,刑已酷矣;使彼为诚杀人者邪,流而不死,刑已宽矣:是失实也。

今也贵人近戚皆赎,而疑罪不与,莫若皆重赎。彼贵人虽号为富强,苟数犯法而数重困于赎金之间,则不能不敛手畏法。彼罪疑者,虽或非其辜,而法亦不至残溃其肌体;若其有罪,则法虽不刑,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夫使有罪者不免于困,而无辜者不至陷于笞戮,一举而两利。斯智者之为也。

(取材于《苏洵集》)

解释:三代:夏商周三朝。比闾:乡里。大辟:死刑,古代五刑之一。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要其终要:总括

B.然而狱讼常病多狱:案件

C.必困之而后人惩焉惩:惩处

D.虽或非其辜辜:罪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求避法律之所禁其何以为治

B.而一于法律而彼固亦已困于赎金矣

C.比闾小吏奉之以公故其民惧法律之及其身

D.则大臣蒙耻而朝廷轻则法虽不刑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变其节目而存其大体

改变了一些条目,保留了它的基本内容

B.必痛之而后人畏焉

一定要痛恨有罪者并使后世之人畏惧

C.是皆不可以诚杀人之法坐

这些都不可用制裁真正杀人者的法律定罪

D.而疑罪不与

而证据不足的疑犯却不在赎罪之列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三代教化突出,虽有法却可不用,说明仁义廉耻是其立法的价值内核。

B.唐代的法令细致明晰,所以虽然法律没有施行,也能使百姓尽力奉行仁义。

C.宋代虽然沿袭唐代法令,但官吏偏私,法有漏洞,致使违法事件常有发生。

D.古代对疑罪者施以减罪之律和现代的“疑罪从无”,都是司法人性化的体现。

10.苏洵主张“莫若皆重赎”,请结合第三、四段内容概述其提出这一主张的依据,并对这一主张作简要评价。(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C(惩:戒惧,惧怕。)

7.(3分)D(D.连词,那么;A.连词,表目的/介,用;B.介词,引出动作对象/介词,表被动;C.助词,取独/代词,它。)

8.(3分)B(一定要使受刑的人痛苦,然后人们才会畏惧。)

9.(3分)B(“没有施行”错。)

10.(6分)

第一问解析要点:(4分)

(1)“轻赎之法”对犯罪的富贵者打击力度有限,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1分),甚至变相引发奸恶(1分)。

(2)“减罪之律”使无辜者因不能自我辩白清楚而获酷刑,使有罪者因无证据而免死(1分);导致量刑轻重失实(1分)。

学生从“轻赎”和“减罪”有害的角度概述依据,共4分。每个方面2分,各两个要点,每点1分;若从尾段重赎有益的角度答题,酌情处理。

第二问参考角度:(2分)

(1)立足于历史,认同苏洵主张。如:重赎有助于打击权贵肆意违法的嚣张气焰,能够使“罪疑者”中真正的罪犯受到严惩,也能使“罪疑者”中的无辜者免遭杀头,所以“重赎”能够发挥法律的作用。

(2)立足于现实,不认同苏洵主张。如:权贵虽然因重赎而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获得了免罪的特权;而无钱的疑罪者,依然会被判有罪,所以,重赎会破坏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起不到法律应有的作用。

(3)将以上二者结合,通过比较,辨证地评判。如:从苏洵的时代局限性角度谈重赎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再从现代法制观的角度谈重赎的局限性。

共2分。三个角度,任写一个,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

德彝重奏:“今见简点者云,次男内大有壮者。”

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征又不从,不肯署敕。

太宗召征及王珪,作色而待之,曰:“中男若实小,自不点入军。若实大,亦可简取。于君何嫌?过作如此固执,朕不解公意!”

征正色曰:“臣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若多点取人,还充杂使,其数虽众,终是无用。若精简壮健,遇之以礼,人百其勇,何必在多?陛下每云,我之为君,以诚信待物,欲使官人百姓并无矫伪之心。自登极已来,大事三数件,皆是不信,复何以取信于人?”

太宗愕然曰:“所云不信,是何等也?”

征曰:“陛下初即位,诏书曰:‘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即令所司,列为事条。秦府国司,亦非官物。陛下自秦王为天子,国司不为官物,其余物复何所有?又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百姓蒙恩,无不欢悦。更有敕旨:‘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若从此放免,并是虚荷国恩。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所免者皆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更征收,百姓之心,不能无怪。已征得物,便点入军,来年为始,何以取信?又共理所寄,在于刺史、县令,常年貌税,并悉委之。至于简点,即疑其诈伪。望下诚信,不亦难乎?”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珪绢五十匹。

(取材于《贞观政要·直谏》)

解释:给复:免除徭役貌税: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实大,亦可简取简:选拔,选取

B.焚林而畋,非不获兽畋:打猎,捕猎

C.今年白丁多已役讫讫:完毕,完成

D.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蔽:遮蔽,隐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虽未十八遇之以礼

其数虽众何以取信

我之为君乃人情不通

散还之后乃停中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

哪里是因为年龄小,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

B.逋租宿债,欠负官物,并悉原免

过去欠下的租税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全部免除

C.若已折已输,令总纳取了

若是已经开始服役或缴纳租税的,今年仍然收纳了结

D.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

处理事情常常像这样有过错失误,怎能治理好国家呢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点中男入军如同“竭泽取鱼”“焚林而畋”,体现封德彝等人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B.太宗多次下敕文,魏征坚持不从,便是面对太宗怒火也不退缩,可见他刚直尽责。

C.不把秦王府所征的租税和债物算入官物,说明唐太宗施政随心,不遵守条例规定。

D.刺史、县令等官员身负治理天下的责任,君主应把事务交给他们,不能独断专行。

10.魏征犯颜直谏,让太宗由“怒”而“愕然”,最后慨叹纳谏。魏征是如何做到的?请简析。(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D

7.(3分)B

8.(3分)A

9.(3分)D

10.(6分)

解析要点:

魏征先以“竭泽取鱼”“焚林而畋”类比,指出简点中男入军造成的危害;接着分析兵在于精不在于多,礼遇精兵可以提高作战能力,不必虚增细弱之民;再针对现实中的三件大事指出太宗失信于民的问题,朝令夕改,不信臣下,会造成臣民不知所从的后果。

魏征言辞恳切,层层反问突出观点,且与太宗以民为本、崇礼立信的治国方略一致,缓解了太宗的情绪,直言指出太宗自以为的诚信是失信,虽令太宗惊愕,但依据事实阐说,引起太宗反思自身,最终接受谏言。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测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以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义。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干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吴起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谪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遑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未有进者。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取材于《汉书·儒林传》)

解释:幽、厉:周幽王、周厉王。委质:归附。黄老:黄帝与老子,这里指道家。刑名:名与实,

特指战国时主张循名责实的学派。刑,通“形”。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乐则法韶舞法:使……为法则

B.子贡终于齐终:生命终结,去世

C.其事至微浅至:极,最

D.延文学儒者以百数延:招请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雅、颂各得其所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B.巍巍乎!其有成功也风乎舞雩

C.知我者其天乎其皆出于此乎

D.因为奉常不如因善遇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圣德遭季世

孔子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却遭逢衰败的时代

B.以学显于当世

孟子、荀子等人在当时凭所持学说而声名显扬

C.亦未遑庠序之事也

叔孙通没有时间顾及兴办学校的事情

D.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天下学士自然而然地向往并钻研儒学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周幽王、周厉王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