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升级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技术革新的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产业升级不仅关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本文旨在对产业升级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对产业升级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本文首先界定了产业升级的概念和内涵,明确产业升级的含义及其在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接着,文章回顾了产业升级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了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和模式,包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升级等方面。文章还关注了产业升级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以及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就业结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产业升级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家提供实践指导,为学者提供研究思路。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产业升级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期望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二、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经济学领域,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创新驱动理论等。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认为,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来推动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理论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角色。产业升级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比较优势理论也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理论则是产业升级的最新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创新驱动理论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应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推动产业升级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理论基础外,产业升级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理论,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资源环境理论等。这些理论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产业升级的本质和规律,为产业升级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三、全球视角下的产业升级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升级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孤立进行的过程,而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视角下的产业升级研究,主要关注跨国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路径选择以及产业升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关于跨国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普遍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形成,知识和技术的跨国流动加速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在影响因素方面,全球视角下的产业升级研究强调了制度环境、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的重要性。制度环境的优化能够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市场需求的变化则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升级。资源禀赋的差异则决定了各国在产业升级中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关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全球视角下的研究认为,各国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制定产业升级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产业升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方面,研究普遍认为,产业升级能够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也可能导致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引发贸易和投资格局的调整。因此,各国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实现共赢发展。全球视角下的产业升级研究不仅关注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还强调了产业升级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机制,为各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升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四、中国产业升级的现状与问题近年来,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实施,传统制造业正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发展迅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中国产业升级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依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升级还面临着人才短缺、市场需求不稳定、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五、中国产业升级的策略与建议面对全球产业变革的新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需求,中国产业升级的策略与建议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中国应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还应加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吸收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人才。同时,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提升整个产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都应围绕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加强监管和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产业升级的策略与建议应坚持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人才培养和完善政策等方向,全面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六、产业升级的未来趋势与展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和技术的飞速进步,产业升级的未来趋势正变得日益明显。在未来,产业升级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行业或领域,而是呈现出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数字化转型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各个行业都将经历深刻的变革。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将推动商业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未来,产业升级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普及。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新趋势。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未来,企业将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柔性制造技术,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将成为产业升级的新特点。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但本土化战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产业升级将更加注重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既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又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市场需求,实现本土化运营。展望未来,产业升级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也需要关注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如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问题、环境问题等。因此,未来的产业升级需要在创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七、结论本文旨在对产业升级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产业升级的内涵、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实现路径。通过这一综述,我们得出以下几点产业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演变,产业升级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产业升级的动力机制复杂多样,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这些动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产业升级的进程。其中,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创新研发、技术引进和改造升级等途径,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再次,产业升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国际贸易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或制约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制定产业升级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升级的规划和引导,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实施;社会应加强对产业升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全社会对产业升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产业升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产业升级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我们需要不断加深对产业升级的理解和认识,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话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各国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产业转型升级是指通过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等方式,实现产业从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向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的方向转变。其核心是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等。其中,市场需求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政策环境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引导和支持作用,人力资源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许多发达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成功实现了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德国则通过“工业0”战略,实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包括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从微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企业中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径: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从中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产业中产品的平均附加值提高。产品平均附加值提高的途径: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动力机制: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率和企业利润率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使整个产业的产品的平均附加值提高。产业升级、产业平均附加值提高不是仅仅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提高,而是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前的附加值提高是产业升级的量变,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升级的质变。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升级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阶段。从宏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产业结构升级,即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增长方式向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宏观的产业升级或产业结构升级既指旧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指新的、更高级的业态产生。无论微观、中观还是宏观,产品附加值提高都是产业升级的核心与灵魂,经济活动的主体性提高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根本。产品附加值提高不能和生产率提高划等号。根据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生产率提高只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虽然提高企业利润率和GDP增长指数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动力,但产品附加值提高也不能仅仅和企业利润率、GDP增长指数提高划等号。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不但可以带来利润率与GDP增长指数提高,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所以产业升级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增长和发展是统一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是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及各产业内部配置,如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简单的说,产业升级就是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发展为高技术企业。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可能在于就业的改变、就业方向的改变。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产业升级。这里面也要认真分析落后国家的特殊条件。我们有什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确实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是我们没有技术优势的产业。而我们有竞争力的行业和将来作为本土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行业,恰恰是传统产业。现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卖出去的东西基本上也是传统产业的产品。美国经济有很多东西在往外转移,他称为夕阳产业。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的那些市场对于美国来讲,可能不是带动经济的市场,他这些年的需求主要都是新经济带动的。他人均房子有两栋、车有三台,高速公路有了、旅游有了。没有新的需求,经济就不可能高速增长。所以美国为什么兴奋点都在新经济上,就是他靠大家买电脑、买手机,然后全世界买他的信息产业设备、买他的软件、买他的技术,对他来讲,新经济确实是增长的新动力。企业可以将其作为投资而在将来的经营中分期摊销,政府也愿意在这一部分加大投入,在某种约定俗成的政治规则下,国家部署的转型性投资将大部分集中于此,所以虽然这一部分的资金可能所需规模最大,但从结果看却是最有保证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损失,它的付出不会带来现实的生产力提高,所以这一类成本是企业不愿意付出、而政府也趋于回避的,产业升级虽声势浩大,但就是囿于前期成本问题难以前行。产业升级必然带来劳动生产力提高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由于人类生理条件的限制,人的转型比产业更加困难,部分劳动力向农业的回归是必然的,农业生产率可能会成为工业升级的牺牲品,其涉及到的补贴规模将更为惊人。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每次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是由新技术、新的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采取适合新技术、新经济内在要求的具体方式,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遵循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升级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生产过程、建立网上交易手段等。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使整个企业的运营,包括产品的设计在内,都在网络上进行。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实质上是形成一种迅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生产的组织不再以动力、物资等为中心。而是着重管理数据流。籍此,企业可以提供大量个性化服务,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市场。第三,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刷新。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以打破外资的垄断,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国企体制转轨的关键是政企分开,通过公司改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中国国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践中普遍出现了“翻牌化”等问题,体制转轨没有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著名学者李维安教授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对治理结构进行规定,还需要制订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非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迫切需要国企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在《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的指导下制订各企业自己的公司治理原则或准则。新经济呼唤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的职能运作独立而分工明确,而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强调企业内部的部门协调,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正常的联系机制,使企业管理更为系统化。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变革,传统的等级管理方式比较僵化,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决策的需要,现代决策需要一种更少约束、更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是把等级式管理与网络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新经济”内涵的分析,揭示出新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的升级又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中国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劳动资金双密集型、劳动技术双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国应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对优势产业的把握及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当引以为鉴。第三,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因为,传统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可以演变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如果中国不加快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升级和组织结构升级,势必在质量、规模、效率和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发达国家进一步拉大差距,失去原有的比较优势,同时,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也形成新的挑战。惟有技术升级可以确保原有的比较优势并可能增加新的比较优势。所以,立足于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不是对传统经济的消极维持,而是对新经济的积极促进。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劳动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新经济的主要内涵。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新经济不可能消除传统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在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主导技术、组织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它不会消失。新经济的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辅相成,具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它们共同促进着新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新经济既要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又要立足于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涵盖了传统产业升级。以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使社会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思维方式及其行为方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等有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新经济引发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对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将促进传统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科技不仅将成为全球各大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而且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必然导致产业部门和企业竞争能力的降低和丧失,而应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则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中国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鲁北化工绿色科技的开发、应用与推广,经历23年历程,创建了绿色科技,构建了绿色产业链,实现了源头控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使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工业完成了从“夕阳产业”向“绿色产业”的革命性转变。“鲁北”从一个只有40万元试验经费的小厂到发展为拥有50亿元资产的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的过程,体现了绿色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背后经济带来了新的人才观,新经济要求人才内涵升华,提出了人为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向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开发转化。这种新的人才观对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人才的日益重视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而以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开发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这些都是微观经济领域变革的主要动力。普通工人、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各种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使传统产业升级具备必要的人才力量和技术支持,给传统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希望。新经济赋予政府新的责任。新经济不仅要求政府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制定一系列协调一致的政策,还要求政府从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点研究知识经济的发展问题,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发展知识经济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做发展知识经济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这是因为,新经济的建设涉及新旧产业的各个领域,其广度、深度、规模和涉及的领域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只有采取政府行为、政府干预才能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新的经济需要新的经济基础设施,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高速数据信息网,只有政府才能承担如此巨额的工程投资。政府必然成为新经济的孵化器。在这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产业变革的竞争中,各国政府必将全力以赴,给企业以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政府将为产业的升级换代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其他社会条件。政府也将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促进力量。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世界产业经济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发达国家正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知识经济迈进。而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完全可以抓住机遇,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产业转移过来,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60一70年代的调整培育了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与历次的发展机遇失之交臂。而这一次,中国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给中国的机遇不谋而合,两者都聚焦于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经济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的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潜力将为传统产业本身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产业升级就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从微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企业中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径: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从中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一个产业中产品的平均附加值提高。产品平均附加值提高的途径: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技术升级、管理模式改进、企业结构改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动力机制:同一产业中的各个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生产产品的边际效率和企业利润率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最后使整个产业的产品的平均附加值提高。产业升级、产业平均附加值提高不是仅仅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提高,而是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前的附加值提高是产业升级的量变,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升级的质变。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升级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阶段。从宏观来看,产业升级指产业结构升级,即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如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运营增长方式向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宏观的产业升级或产业结构升级既指旧的产业结构升级,也指新的、更高级的业态产生。无论微观、中观还是宏观,产品附加值提高都是产业升级的核心与灵魂,经济活动的主体性提高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根本。产品附加值提高不能和生产率提高划等号。根据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生产率提高只是产品附加值提高的途径和手段之一。虽然提高企业利润率和GDP增长指数是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提高的动力,但产品附加值提高也不能仅仅和企业利润率、GDP增长指数提高划等号。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不但可以带来利润率与GDP增长指数提高,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所以产业升级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增长和发展是统一的。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是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及各产业内部配置,如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等。简单的说,产业升级就是从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产业结构。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发展为高技术企业。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可能在于就业的改变、就业方向的改变。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产业升级。这里面也要认真分析落后国家的特殊条件。我们有什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确实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是我们没有技术优势的产业。而我们有竞争力的行业和将来作为本土市场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行业,恰恰是传统产业。现我们能够在国际上卖出去的东西基本上也是传统产业的产品。美国经济有很多东西在往外转移,他称为夕阳产业。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传统产业的那些市场对于美国来讲,可能不是带动经济的市场,他这些年的需求主要都是新经济带动的。他人均房子有两栋、车有三台,高速公路有了、旅游有了。没有新的需求,经济就不可能高速增长。所以美国为什么兴奋点都在新经济上,就是他靠大家买电脑、买手机,然后全世界买他的信息产业设备、买他的软件、买他的技术,对他来讲,新经济确实是增长的新动力。企业可以将其作为投资而在将来的经营中分期摊销,政府也愿意在这一部分加大投入,在某种约定俗成的政治规则下,国家部署的转型性投资将大部分集中于此,所以虽然这一部分的资金可能所需规模最大,但从结果看却是最有保证的;它更多的表现为损失,它的付出不会带来现实的生产力提高,所以这一类成本是企业不愿意付出、而政府也趋于回避的,产业升级虽声势浩大,但就是囿于前期成本问题难以前行。产业升级必然带来劳动生产力提高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由于人类生理条件的限制,人的转型比产业更加困难,部分劳动力向农业的回归是必然的,农业生产率可能会成为工业升级的牺牲品,其涉及到的补贴规模将更为惊人。在人类经济发展中,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促成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每次产业升级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这是由新技术、新的经济形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新技术是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必须采取适合新技术、新经济内在要求的具体方式,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潮流,遵循新经济的发展规律。新经济形势下,传统产业升级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及其产业是新经济的支柱和先导,正是在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的强大推动下,人类开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成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一种新的控制财富的手段。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经济形势下,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也必然构成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信息化是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第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包括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生产过程、建立网上交易手段等。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企业的信息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使整个企业的运营,包括产品的设计在内,都在网络上进行。而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实质上是形成一种迅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生产的组织不再以动力、物资等为中心。而是着重管理数据流。籍此,企业可以提供大量个性化服务,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市场。第三,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科技革命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成果商品化更迅速。新经济时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它也对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一个产业、部门和企业如果不在技术上占据优势,就无法形成市场优势。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第二,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新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引进高层次的技术,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使技术层次的创新成果在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被刷新。新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而中国传统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分散、规模过小、质量与效率低下、核心技术薄弱、跨国经营尚未起步的状况。因此,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是中国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具体途径包括加快企业间的购并联合,提高产业整合度,及时组建与生产力相匹配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美国100家大型跨国公司中,进行过国内购并的占90%以上,进行过跨国购并的占70%。中国的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已有充分的条件采用企业的外部发展方式——购并。通过购并实行强强联合,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抗衡,以打破外资的垄断,并借此培育中国的世界级跨国公司。不过,国家不能忽视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培育,因为中小企业历来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的体制创新面临国有企业的体制转轨和各类企业的管理模式转变这两大任务。国企体制转轨的关键是政企分开,通过公司改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中国国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践中普遍出现了“翻牌化”等问题,体制转轨没有到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著名学者李维安教授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规对治理结构进行规定,还需要制订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非约束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统产业进行体制创新,迫切需要国企建立一套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并在《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的指导下制订各企业自己的公司治理原则或准则。新经济呼唤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的职能运作独立而分工明确,而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强调企业内部的部门协调,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正常的联系机制,使企业管理更为系统化。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也要相应变革,传统的等级管理方式比较僵化,难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决策的需要,现代决策需要一种更少约束、更为灵活的网络组织形式.根据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应该是把等级式管理与网络式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新经济”内涵的分析,揭示出新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新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传统产业的升级又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升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新经济”的概念是在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上首次提出的。当前,关于新经济一词众说纷纭,如有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智能(力)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称谓。当然,这些称谓都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新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笔者认为,新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为任何经济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经济活动,仍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新经济在本质上与传统经济有着同一性。新经济是信息推动或知识推动的经济,与传统的土地、劳力和资本经济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新经济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不会取代传统的经济活动,因为软件不能替代食品、服装和住房。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产业的主导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从而使产业结构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经济里某些资源经过整合、优化,而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在新经济活动中,新经济必然涵盖传统产业的升级。传统产业升级具体包括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升级、组织结构升级和管理水平升级等。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就不重要了,两者只有同时推进,互相促进,才能推动新经济的良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迫切要求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是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高性能的生产装备,如电脑芯片的生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为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例如,信息电子技术及其产业向汽车的产业的渗透,使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到2000美元,汽车电子部件市场的火爆为整个汽车电子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产值”。传统产业只有注入新技术,才能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实现自我的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催生出“新产业”,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WTO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汽车工业已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总成本的70%、普通汽车的1/3”在新经济形势下,由于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产业结构升级淘汰的不再是所谓的夕阳产业,而只是夕阳技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地完成产业革命,取决于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新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传统经济的基础不同,新经济的起点就不同。因而各国新经济的内涵是有其特殊性的。在确定发展新经济的具体产业结构模式和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和特殊性。例如,中国作为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家,其“新经济”必然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的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甚至不排斥在某些有基础的高新技术领域实施赶超战略,但其着力点应该是:通过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的生产模式,使传统产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与发展。在中国,传统产业内部的升级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必要性。第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传统产业升级。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中的代表产业如IT产业等都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市场壁垒较高,它的启动和生存必须建立在一定资金量的基础之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而中国装备工作的综合实力只相当于美国50年代初、日本60年代初的水平,仅处于以机械化为主、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数控机床拥有量仅占机床总量的7%,产品技术平均落后15—20年。高新技术发展已经受到了传统产业这方面的极大制约,不突破这种制约,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另外,中国人口多,劳动力数量大,而劳动者素质较低,只有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才能解决就业难题。否则,失业率过高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稳定,也势必威胁到处于萌芽状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分工规律。一国所具有的安全性的产业结构,是那种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一个国家只有按照国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产业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经济的安全度,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份制企业创立人合同书格式
- 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工程合同范本在线查阅
- 2024新版简单食堂承包合同书范本
- 简单股权转让协议书范本
- 建筑维修保养服务补充协议
-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服务业(原卷版)
- 1.1坚持改革开放(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个人投资合同协议样本
- 生物中图版自主训练: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染色体结构变异对性状的影响
- 初一期中考试英语教师发言稿
- DB11T 2003-2022 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新学期家长会模板
- 压滤机培训教材(贝莱特)
- DB11T 893-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 GB∕T 29626-2019 汽轮发电机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导则
- 荷塘月色简谱
- 卫生技术人员分类及岗位职责
-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1课件
- 连铸机热试车方案
- 第三章-农业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方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