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Ⅰ历史试卷_第1页
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Ⅰ历史试卷_第2页
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Ⅰ历史试卷_第3页
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Ⅰ历史试卷_第4页
新疆玛纳斯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Ⅰ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卷历史1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答案】C【解析】据材料“孙叔敖等出身低下的人却可以位居高位。而战国时期采取了选贤任能的选官方式”结合所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可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选C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不利于宗法等级的保持,排除A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说明冲击世卿世禄制,排除B项;据所学,此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衰落,不是材料现象导致的,排除D项。2.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不能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故选D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因为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排除A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宰相、州长),而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后才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效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排除C项。3.唐代京兆府(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越州(浙江)尼皆善织,谓‘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山西)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A.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

B.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C.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交流

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答案】C【解析】唐代隔织生产工艺在浙江与西安均存在,唐代贡品中的南方四川的交梭罗在后期也在北方出现,说明唐代丝绸工艺南北交流频繁,故选C项;题干反映南北均出现同类丝织工艺,并非强化了地域特色,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南北丝织业水平的比较,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南北之间的长途贸易活跃现象,排除D项。4.1880年7月法国政府宣布:“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巩固。法国政府赦免政治犯,既包含激进的巴黎公社战士,也包含支持复辟帝制的君主派人士,联系法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分析其目的,可知C项正确。5.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A.科举废除导致青年入仕无门B.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中“且非军人”可知,军人的地位不高,B项错误。由材料中选女婿要“成名成业”可知,当时婚姻观念没有发生剧变,C项错误。由“民国前期”“在科举已废的今天……实不可多得”等信息可知,当时国内政局动荡,社会权势发生转移,故D项正确。6.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时间1931年11月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7年9月主要史实成立于江西瑞金撤离江西苏区转移至陕甘苏区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A.伴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演变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对峙—合作的历程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答案】A【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国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化的过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D明显错误;B不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就表明国共处于对峙状态;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7.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进行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A.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B.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C.宣传革命的艰难曲折D.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答案】C【解析】材料中彼得格勒起义者是和平占领冬宫的,但是苏联官方坚称进行了激烈战斗,在这个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别缘于苏联政府的政治需要。兵不血刃更能衬托列宁的智慧和英明,故A项错误;没人愿意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革命总是代价越小越好,如果迫不得已,应尽量减少牺牲,故B项错误;在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势下,塑造出激烈战斗的场面有利于进行政治宣传,故C项正确;苏联政府掩盖了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8.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规定的代表名额,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1979年,《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被修改为1:1。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投票方式的变化说明中国民主政治的确立B.人大代表名额由城乡平等转变为城市多于乡村C.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D.选举法的修改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选举法的修改越来越体现出城乡平等,选举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这有助于人民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D项正确。9.1987—1992年台湾与大陆通过香港的间接贸易状况(单位:百万美元)年份台湾向大陆出口大陆向台湾出口台湾的顺差19871226.53288.94937.5919882242.22478.691763.5319892896.49586.902309.5919903278.25765.362512.8919914667.151125.853541.3019926287.931118.975168.96阅读上表可知()A.台湾、大陆与香港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D.直接“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7—1992年海峡两岸的间接贸易状况,客现上说明了海峡两岸与香港之间在经济方面的互补作用,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牺牲”,B项错误;C项中“决定作用”说法错误,应是重要作用,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D项错误。10.“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答案】C【解析】题干中“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说明此事件涉及的国家有过殖民地的经历。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A项涉及美国,B项涉及日本,D项中包括的国家笼统,有曾经受殖民的国家,也有殖民的国家。11.在中日两国的某项文件中有这样的条目: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该文件内容()A.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B.使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C.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亚太地区关系的缓和D.解决了中日间历史遗留问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使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与日本战后经济恢复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日本摆脱美国的控制,故B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没有解决两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故D项错误。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说:“美国是鲨鱼,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主要是美苏()A.人都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答案】B【解析】由材料“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可知短期内不会发生热战,故B项正确。13.下图是反映美国2003年出兵伊拉克后的一幅漫画。标题为“布什——力不能及”。漫画中的“花”和“树”分别代表民主和反美风潮。下列最能体现其寓意的是()A.多国结成政治同盟,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B.多国反对美国对外推行西方民主和价值观C.美国向全球推行单边主义的政治企图受阻D.大国间的斗争不利于世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国结成政治同盟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很多国家并不反对美国对外推行西方民主和价值观,故B项错误;依据漫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2003年出兵伊拉克,是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是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的具体表现,而“反美风潮”则反映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政治企图受到阻碍,故C项正确;漫画没有涉及大国间的斗争对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的影响,故D项错误。14.哈佛大学专家史迪文在20世纪90年代曾说: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像“9•11事件”“巴以冲突”这样的“突发新闻”,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对此段材料理解最全面的是()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是和平的保障C.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答案】B【解析】史迪文肯定了当今世界和平的大环境,但现实也表明在这一和平的大环境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A项过于片面,B、C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符合题意。15.《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兴起B.牛耕已出现C.开始使用铁器D.宗法制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题中材料的意思是: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的苦难,想在晋国擅政,如今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原本是祭祀宗庙的牛,现在变成在田亩中辛勤耕作。人的变化,何日不在发生呢。A项,小农经济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记录的范围是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之交。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因此材料中记载的并不是小农经济的兴起。故A项错误。B项,从题中“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以得出当时牛耕已出现。故B项正确。C项,题中没有提到铁器,因此不能判断是否开始使用铁器。故C项错误。D项,题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度相关的内容。故D项错误。16.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A.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主旨是一些地主、富农雇佣无田农民种地,获取利润,二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而是雇佣劳动关系,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17.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B.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D.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答案】C【解析】商朝时期青铜器在农业上并不广泛使用,故A项错误;青铜器在商朝主要用于礼器,只有贵族使用,故B项错误;三星堆出土文物与中原地区不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并不能充分说明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故D项错误。18.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答案】D【解析】材料先说“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然后进一步指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很明显,这突出了商品经济对租赁关系的影响,而租钿关系属于封建生产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到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A项错误;而B项只是概括了“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这一句话,不全面,故B项错误;C项只是与"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相对应,也不全面,故C项错误。19.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足以证明本题答案是.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桓谭建议例行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是本题的题眼,因为提到了(重本抑末)。另外,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足以证明“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所以答案是C。A错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错在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是存在的。20.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插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答案】D【解析】14~16世纪的二幅插画的风格都受到人文主义影响,不是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只是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而不是形成,另外,插画的服饰是不同的地区风貌,不能体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错误;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等就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是16世纪才开始,故C项错误;从中国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的误解到穿对了衣服,说明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21.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答案】A【解析】题目材料大意是: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最终确立西方国家在世界的领导地位。22.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A.核能的运用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答案】C【解析】“新能源的大规模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说明不是核能的使用,故A项错误;重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故B项错误;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说明新能源改变了工业结构,故C项正确;“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说明不是直接导致经济垄断,故D项错误。23.下图为民国时期的一则女鞋广告,广告语反映了当时()A.民国教育商业色彩较浓厚B.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C.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D.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提倡国货运动的相关内容。A项,材料中的先生并没有进行商业教育,只是询问并鼓励学生使用国货。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的学生“专用国货已多时”,材料中的先生呼吁诸生使用国货,说明国货运动得到师生支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B项正确。C项,实业救国强调的是兴办实业以拯救中国,国货运动强调的是百姓使用国货,两者是不同概念。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只提到先生鼓励学生使用国货,而没有提到民族资本家的教育情怀。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24.下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手工业的产值增长及比重情况的变化()1887年产值(单位:亿元)1911年产值(单位:亿元)1920年产值(单位:亿元)1936年产值(单位:亿元)18871911年均增长率(%)19111920年均增长率(%)19201936年均增长率(%)整个工业11.9429.9354.27105.903.96.14.0近代工业3.4810.6632.1911.86.71手工业11.9426.4543.6173.713.45.13.1据此可推知,辛亥革命后A.传统手工业逐步被市场所淘汰B.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加C.我国经济结构在进一步地优化D.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状况。A项,经济结构是就整个经济体系而言,但表格中看不出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如何。故A项错误。B项,从表格可看出辛亥革命后整个工业的年均增长率不断增高,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故B项正确。C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手工业其实也在增长。故C项错误。D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控制是在一战爆发后,一战开始时间是1914年,而辛亥革命是1911年,时间上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II卷本卷包括四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25.(14分)文化、制度创新和国家统一材料一元大都的设计思想,基本遵循《周礼·冬官考工记》城市建设规制,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始皇本纪》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材料四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掌国庶务,统郡真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从元朝行省地方化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它与前代王朝的“行台省”、“行省”有某种联系,但仅凭前代的影响,尚远不足以使它在元朝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制度。其制度定型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与行御史台一样,仍然是“元王朝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及需要”、“对征服区域控制的政治军事课题”。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使得行省制度蒙上了一层与汉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方,所谓“蒙汉二元制”。——张帆读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材料五1247年,蒙古皇子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中外历史纲要》(上)萨班灵骨塔遗址

材料六海外岛夷之族,澎湖最近,分三十六岛,有七澳介其间。其地属泉州晋泉县。土人煮海为盐,酿秫为酒,采鱼虾为食。至元初,设巡检司,东为琉求,与澎湖相对。——《新元史·琉球传》(1)结合上图,请指出太庙是(写序号即可);社稷坛是(写序号即可)。(2分)(2)结合材料二、三、四及所学,分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的背景及特点。(8分)(3)结合材料三、四、五、六及所学,简要说明元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意义。(4分)【答案】(1)①是社稷②是太庙(2)背景(6分):秦朝统一六国,西周后期分封制弊端日益显露(3分)(一点2分,两点3分)元朝疆域空前广大,民族成分复杂。(3分)(一点2分,两点3分)特点:(2分)秦朝郡守县令(长)皇帝任命,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任意一点1分)元朝其一,是元朝行省同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两重性质。其二,是元朝行省虽然具备汉族官制的表象,但本质上仍是蒙汉二元混合的制度。(任意一点1分)(3)意义(4分):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影响直达当代;巩固边疆(西藏)。(2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2分)【解析】(1)由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知元大都将太庙立于齐化门内,社稷坛立于平则门内,得出①是社稷②是太庙。(2)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得出秦朝统一六国,西周后期分封制弊端日益显露;由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特殊的民族统治背景”得出元朝疆域空前广大,民族成分复杂。第二小问特点,由材料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得出秦朝郡守县令(长)皇帝任命,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由材料四“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得出是元朝行省同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两重性质;由材料四“使得行省制度蒙上了一层与汉地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不甚协调的外方,所谓蒙汉二元制”得出元朝行省虽然具备汉族官制的表象,但本质上仍是蒙汉二元混合的制度。(3)由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得出疆域空前辽阔;由材料四“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得出行省制度,影响深远,影响直达当代;由材料五“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得出巩固边疆;由材料六“海外岛夷之族,澎湖最近,分三十六岛,有七澳介其间”得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由材料四“蒙汉二元制”得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26.近代以来,民族企业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当时在中国垄断纯碱市场的是英国卜内门公司,于是在中国的英商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卖,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当时中国久大精盐公司的创始人范旭东决意雪耻制碱,聚拢了一群跟他意气相投的青年科学家研究制碱工艺,其中就包括后来因独创的“侯氏制碱法”而闻名世界的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侯德榜。1918年,永利制碱公司成立,1926年,永利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并于当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质奖章,1928年,永利在英国卜内门公司发动的商战中取得胜利,其后永利碱厂事业蒸蒸日上。后来,范旭东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整编自吴晓波著《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材料二1997年,高尚全在参加中共十五大报告起草时,有人给中央写信“举报”华为科技公司,说它姓“资”不姓“社”。理由是:华为国家没有投资,是非公有制企业,又搞了职工持股,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高尚全敏锐地感觉到,这关系到改革中必须弄清的重大原则和方向。他主动提:出去深圳实地调研。调研的结果令他很兴奋。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以2.1万元起步,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企业却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就业,职工也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这样的企业,应该是改革的典型啊!怎么不姓“社”呢?高尚全认为,它恰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摘自李舫主编《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旭东制碱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高尚全认为华为科技公司“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理由。中共十五大又是如何给以华为科技公司为代表的非公有制企业吃下“定心丸”的?(5分)【答案】(1)原因:“实业救国”思想(或民族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重视人才。(4分)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推动其他行业(织布业)的发展。(3分)(2)理由:华为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另一方面提升了职工的生活水平,这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也符合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华为科技公司也进一步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4分)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决意雪耻制碱,聚拢了一群跟他意气相投的青年科学家可得“实业救国”思想;重视人才。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永利碱厂事业蒸蒸日上”可得推动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一“在英国卜内门公司发动的商战中取得胜利”可得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据所学民族工业的意义可得有利于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2)第一小问理由,结合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材料二“企业却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就业,职工也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可得华为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另一方面提升了职工的生活水平,这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也符合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华为科技公司也进一步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第二小问问题,结合邓小平理论中中共十五大内容可得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近代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华民族陷入深重苦难。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那时的中国历史,写满了民族的屈辱和人民的悲痛。——引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材料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8分)【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2)方案:“一国两制”。根本点在“一国”。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港澳回归丰富“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解析】(1)1840年后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等方面回答。(2)第一小问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国两制”。第二小问根本点,即回答“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第三小问其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国”“两制”两方面解释。第四小问“一国两制”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