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影响中国公务员制度第6
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
)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各国制度互相学习、借鉴官员的选拔与管
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社会
治理的必要前提。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西
方中
国皇帝的烦恼选官制
君权
度
相权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烟;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地方
考核与监制度
察制度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第
二
单
元
官
员
的
选
拔
与
管
理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
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
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
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张九龄第5课考核制度影响:(消极)重血缘、轻才能,形成贵族政
治,长远看不利于人才选拔积极:世官制给贵族和官吏以充分共享政权的机会,在当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周王朝统治。“大人世及以为礼”
;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
世官制选拔标准:血缘、门第、等级余嫡子及庶子等降一级天子诸侯卿、大夫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封建与宗法制关系图庶人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2.春秋战国:
举荐与军功爵制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史记·商君列传》从世官制向荐举功劳制的转变,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选官标准:
血
缘
→
尚贤
选官权力:贵族垄断
逐渐集中于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选官
制度变化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背景:(1)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思考:战国时期各国选官的途径和标准是什么?途径:荐举、军功;标准:才能、军功。(3)诸侯争霸图强,认识到人才的重(2)私学兴盛,士人阶层兴起;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一定程要性,尚贤思想兴起。高,地主阶级兴起;
材料二: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
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
—《史记·李斯传》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材料三: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利等级世袭的中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影响: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造成文化专制。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3.秦朝: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的制度“以法为教”是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以吏为师”是指向官吏
学习法律而为官的制度选官标准:法律选官途径:向官员学
习律令而
为官---------------材料一: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
亡恻隐之实。
《汉书》材料二: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开始推广行“以儒取仕”的察举制。
—王震亚《论汉代的察举制度》材料三:元光元年,
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
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选拔方式——
自下而上举荐◆主要标准——
道德品格(孝廉)◆选拔程序
——
先考察而后推举,
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4.汉朝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征辟制自上而下选拔官吏,主要由皇
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积功劳为官和征辟制是两汉选官制度的补充察举制贤察根据材料,概括察举制的影响: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开创我国选官制度的新途径选拔官员走向制度化;推动儒学发展。材料一
察举制内容科目特科明法
明习法令。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
族操纵,后期难以
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材料二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
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三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孝廉讲求孝行、廉洁。举茂才超群逸伦、智略出众人才。良方正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明经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常科1.(2022·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模拟预测)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
“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
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
”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
)A.
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B.
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D.
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C5.魏晋南北朝:九
品中正制
220年
曹丕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
省部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定为九品。——杜佑《通典》…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赵翼《廿二史札记》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
只看家世
选拔途径:中正举荐评价:积极: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选官权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后期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士)族”的局面,阻碍社会阶级流动;逐渐成为维工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寸-一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2.
(2022·湖北·高考真题)
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
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
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
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A.
士庶界限日渐模糊
B.
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C.
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D.
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①常举:
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
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②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③铨选: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
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隋唐科举制形成原因:社会经济(地主经济)→
阶级力量(地主阶级)
→统治需求(维护中央集权)
→
人才群体(重用儒生);旧制弊端(九品中正制过时)
……①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难以维持;②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③统治者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吏部选官标准:身(仪表气质)
言(语言表达)
书(书法遒美)
制(文字表达)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6.隋唐——明清
科举制(
2
)
方
式(
3
)
内
容(1)背景: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和明经两
科最为主要。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扩大了科举取士的
人数,首创了武举
和殿试。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不允许考试发挥
个人见解实现南北卷制度;1905年废除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1313年,元朝颁科举诏,
恢复科举制,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仍时断时续,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6.隋唐-明清——科举制(4)发展历程:宋朝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取士不问家世)锁院、糊名、誉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注
士(
头
名
称
状
元
)贡
士(
头
名
称
会元
)举
人(
头
名
称
解
元
)股
试会试(春闱)乡试
(
秋
闱
)元朝(5)影响:
【探究】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Ⅱ想大上打础了直门册族对政么切力的龙断估国灾
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材料二: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子,文章可材料四: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
W
++
楼下%行血出,暑谓侍良曰:“大下
英雄,入吾彀中矣!”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五:
(科举制度)
“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计三四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
对西方又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6.隋唐-明清——科举制材料六: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也
。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项
买
此:人(1)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
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2)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4)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5)被西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1)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2)科举选拔标准单一,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积极
影响消极
影响曾祖
、
祖
父
或
父
亲
任
官
情
况宰
相
人
数北
宋
(
7
1
)
←南
宋
(
6
2
)←高级
官
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
级
官
员
←12<38<3无
官
职
记
录24<36<5.明代,
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
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
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
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宋代
宰
相
祖
辈
任
官
情
况
表表
14生
。【真题研做】
(2020·全国Ⅱ卷高考)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
完
善
,C项正确;科举制创立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
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
D项错误。朝代制度标准演变趋势演变原因先秦世官制血缘①选拔标准:②选拔方式:③选拔原则:④选拔基础: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拔;体现出公平、公开、
客观的原则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阶级力量统治需求人才群体旧制弊端军功爵制军功汉代察举制才能品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科举制才学明清八股取士秦汉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专制【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秦汉官员考核:
上计制
思考1:何为上计?
思考2:如何监督?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中央:西汉前期
:御史大夫
西汉晚期:
御史中丞地方:
刺史制度情况汇集到郡特点: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意味着中央加强了地方财政控制郡
: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性质:是中央政府用
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
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
制度。县: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上
计二、
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2.魏晋南北朝
士族门阀势力强大、战乱频仍,使考核多流于形式材料:大小之官,
悉由吏部,考核部门
尚书省的吏部
纤介之迹,皆属考功。《隋书·儒林传》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向中央汇报,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考核方式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
品德
明著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4.宋朝:
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唐代考核制度
宋代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称为“磨勘”,由
值守
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南宋在御史台设考课司,共掌考核,标准:“四善四最”。二十七最懈勤匪恪称平可公闻义有德3.隋唐四
善清慎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满明朝考核考察四格:
守、才、政、年四个方面
(操守、才干、政务、年龄)
八法:
官员不合格的八个方面(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
罢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二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初考再考通考京察外察考察京官考察外省文官称职平常不称职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考核标准
四格八法清朝:考课制度升迁降调京察大计三年一次明清结果依据内容5.时期制度相关法律
/规定考核标准/内容考核机构秦汉
魏晋上计汉《上计律》西晋《五条课郡县法》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东汉)尚书台隋唐考课《唐六典》品德和才能
(四善为先)吏部明清考察
考满《考成法》贪、酷和不作为
(品德+才能)中央1、考核方法与考核法规完善2、品德与政绩并重3、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4、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
5、监察监督人员介入考核过程
6、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小结:根据表格,结合所学,归纳秦汉以来的官员考核的变化的趋势或特点。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学习拓展】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考核问题的看法材料
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一定程度监督作用,
督促官吏励精图治,有利于提升官员素养,推动吏治清
明和提高行政效率等。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等现象对于当今社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
的启示意义。积
极局
限启三、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1、
秦汉秦朝监察御史大夫
监郡御史秦朝的中央监察机构是御史府,设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在各郡派
驻一名御史,称“监郡御史”,
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汉承秦制,在中央仍设置御史
大夫。而在地方实现刺史制度。目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评价:1、前期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
统一。2、后期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导致国家分裂。刺史特点:位低权重刺史职责:监察地方高官
和诸侯王刺史秩位不高,但是出刺时却是作为朝廷
的正式代表,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
也可以监督诸王。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刺史
制度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2、隋唐(1)中央: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地方: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
旷职耳。
——《旧唐
书·韦思谦传》中央:监察区
(道):州
:分工明确,相互配
合,形成一套比较
完整的监察系统。御史台巡御史监御史河北道
河道淮南商陇右道薄
道
~
道
南
南东
道关内
道山南道江剑南道冷排中央监察御史台
谏院宋代监察制度的重
大变化就是台谏合
一,御史拥有谏官
的议事权,谏官拥
有了御史的监察权。评价:提高了监察权的地位,完善了中国古代权力制约的体系。中央: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地方: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知州(或知府等)通判知县(或县令)中央路府州军监县三、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四监司
通判中央
监察3、
宋代肃
政
廉
访
司肃政廉访司从宋朝提点刑狱司[宪司]发展而来,名称改变意味着监察范围扩大,相当于宋朝四监司整体监察职责,常驻地方
高于路—府—州—县的一级政府,同时受御史台及其外派行①中央设有御史台,②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两级地方监察机关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
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
,从中央
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
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三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4、元朝内八道肃政肉察院御史台的领
导
。殿
中
司御史台廉访司察
院行台都省元儿【真题研做】
(2022·江苏卷)
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
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解析】根据材料
“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
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B
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
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
项;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三、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科
道5、
明
清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明朝:督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仍有监察百官职能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
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
定台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位卑
权重【真题研做】
(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
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根据材料中宋代规定御史和谏官不得“相率请对”,
说明宋代御史的监察权和谏官的谏议职能出现混通现象,呈现出台谏合一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不是对皇帝家事的过问,排除A项;材料中宋仁宗最终遣宰相告知废后理
由,并将孔道辅等贬,说明皇帝的权威并未降低,排除B项;宋代的宰相对皇帝
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并未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
项。【真题研做】
(2022·山东卷)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
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
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
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
范有效,
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
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朝代中央地方秦御史大夫汉朝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隋唐御史台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
派监察官巡回监察两宋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元朝御史台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都察院、六科御史巡按各省清朝都察院作用:①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
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局
限
:它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不
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实质:维护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工具。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作用。特点:1.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2.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管吏,皇帝不受任何监督。3.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以轻制重。4.监察方式多样。组织独立,自成体系趋势:逐渐制度化、专职化、体系化三、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演
变
趋
势①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210-2025增材制造标准测试件增材制造系统几何成形能力评估
- 离婚协议与财产分割合同范本
- 地铁建设项目施工及设备安装合同
- 新车购销合同书
- 施工合同安全责任书:版
- 客户预收款退款合同担保
- 4感官帮助我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冀人版
- 人力资源服务合同(二)
- 7 不甘屈辱奋勇抗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 度员工派遣合同范本
- 2025届东方电气集团校园招聘正式开启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DeepSeek科普学习解读
- 2024年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家政服务员(母婴护理员)五级模拟试题及答案
- 化工产品加工协议书范本
-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知识点默写小纸条(答案背诵版)
- 浙江省绍兴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农村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油管、套管等规格对照表
- 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