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_第1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_第2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_第3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_第4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中考考点】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断句停顿,划分节奏。

3、句子的翻译。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文言字词(一)文言实词的考查文言实词: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

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异义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3通假字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4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动词作名词;

(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形容词作动词。

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二)文言虚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1)以: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2)之: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介词。(3)其: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4)而: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5)为: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6)于: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7)乎:可译为“呼、吗、于、对”。(8)焉: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

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2、归纳记忆。文言文字词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二、文言文断句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词语断例: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2、主谓之间断句例:潭中鱼/可百许头。3、发语词后停顿。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5、介词前停顿。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1、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2、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3、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答题方法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例:“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换。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古代意思。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句中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调。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三、考查方向(一)内容

中考要求:诵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二)答题方法

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谴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怀念他。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这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选自《旧唐书》,有改动)【注释】①牸(zì)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圆形草房在那里守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他,他便把总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以德教训下教训;教育训导。B.县司累政不能决累政:几任执政者。C.其人诸武阳质于允济质:质问。D.牛孳产至十余头孳:繁殖。C(评判)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他努力用德行教育老百姓,老百姓非常怀念他。B.武阳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在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却不肯归还那头牛,那人就请求允济评判,允济却无法解决这次纠纷。C.张允济在武阳任职期间,政绩尤其卓异。在武阳县境内,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境况,远近之人都称赞张允济。B(此人原是元武县人,不是武阳县人。而且张允济解决了这次纠纷。)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4分)②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3分)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一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4、

理解文章内容例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技巧】理解文言文内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①记叙性文,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②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应当特别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这样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做综合分析,从而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解析】

本文共记叙了两件事情:①张允济______帮人讨牛;这两件事从正面表现了张允济政绩卓著。设计智捉②张允济_______偷葱贼;【中考真题】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选自《后汉书·承宫传》)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1)见而欲笞之(2)遂通其经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3.读完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参考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有上百名学生。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而(一心一意地)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就精通了这本经书。1.(1)用鞭(杖或竹板)打

(2)于是,就2.幼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译对“孤”“牧”等关键词1分,语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2分)3.示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想要收获,必须付出;好好学习,珍惜学习机会。(2分)(三)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