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课后作业(原卷+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兼爱》课后作业(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皆以杏仁澄之
C.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D.过夕乃可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二、小阅读-课内
2.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
材料一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材料三: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途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D.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述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6.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7.“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
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
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
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
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2.《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③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节)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选自《墨子·兼爱》)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色相事人者。
B.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
D.“以实官府”中的“实”和《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意思相同。
15.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B.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三本”,才是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
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7.材料一第②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五、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是世界和平学的鼻祖,据说世界和平组织的一个徽志用的就是墨子头像。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也就是绝对的普遍的平等之爱;墨子和平思想的原则是非攻,①_______;墨子在兼爱和非攻的基础上提出以尚同为原则来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社会。墨子反对“攻无罪”,但支持自卫和“诛无道”,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②___________。
在墨子看来,仅仅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相亲相爱,③_________,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战争,必须提倡“兼爱”,否则任何团体或国家内部的“部分的爱”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请用“除非……”句式概括第二段中墨子的主要观点。再用一句话对该观点进行反驳,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每句话不超过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①,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无父(无君)是禽兽,
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
所以,墨家的兼爱是一种禽兽理论。
那么孟子的这个推断成立吗?当然不成立,因为这个小前提本身就是不真实的。为什么说小前提不真实呢?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这个小前提是如何得出的,便应该清楚了。墨家的兼爱强调无差别,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没有人、己、亲、疏的区别;而儒家的仁爱则强调有差别,②。孟子因此认定墨家的兼爱是无父,以三段论推理形式可作如下分析:
(),
(),
因此,墨家的兼爱是“无父”。
这个推论在结构上没有问题,但是它的大前提换一种表述就是:对待父亲与对待他人有差别就是“有父”。这显然是儒家的观点。孟子批评墨家“兼爱是无父”的观点,却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而非从共识出发,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因此孟子的整个推论也就不能成立。
墨家和儒家之间,互相批评、相互指责,从而构成了彼此之间长期的思想论争。其实,墨家和儒家,在“爱”的思想上,一个从外到内,一个从内到外,③,将有可能产生出更加合理而全面的思想。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1.参照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三段论推理结构,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补充完整孟子另一个推断的三段论推理分析。
六、语言表述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仿写。
《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新唐书》谈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都告诉我们:厉行节约,不可轻忽。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节约的美德,似乎被人淡忘。于是,有人把奢侈当作潇洒,将挥霍看成慷慨,在他们眼里,节约早已过时。要知道,节约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永恒的主题。物资短缺时代,节约是节衣缩食;物质富足时期,节约是文明理性。资源是有限的,节约的资源,能发挥无限的价值。越是进步,越要节约,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节约并非吝啬,而是深谋远虑后的利弊权衡。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被误解为“吝啬”,请你仿照示例,根据上文内容完成三句仿写,揭示节约的意义。
要求:每句不超过10个字,句式与示例一致,内容不重复。
示例:节约不是吝啬,而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①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②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③节约不是吝啬,而是
七、微写作
23.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下,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请以此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超过25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兼爱》课后作业(解答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皆以杏仁澄之
C.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
D.过夕乃可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用。C项,代词,它;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故选B。
二、小阅读-课内
2.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兼爱”和“仁爱”的异同点。
材料一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兼爱仁爱
观点句故亏父而自利;故亏兄而自利;故亏君而自利;若使天下兼相爱……故不孝不慈亡亲亲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共性儒家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爱的基础利益血缘
爱的含量无差等的,均衡的有差等的,以自己为中心
爱的关系双向交互不言回报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若使天下兼相爱……故不孝不慈亡”可知,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使损害君主受损失以自利;“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可见,“兼爱”的观点句是“故亏父而自利”“故亏兄而自利”“故亏君而自利”“若使天下兼相爱……故不孝不慈亡”,兼爱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
由“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知,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可见,“仁爱”的观点句是“亲亲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由“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体现了儒家的“泛爱众”,即广布爱心,对人要爱,要仁义;由“若使天下兼相爱……故不孝不慈亡”可知,体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可见,儒、墨两家的思想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从爱的关系上看,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可知,墨子认为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就不会有不孝的,即墨家的“兼爱”是双向交互的。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也就是说儒家的“仁爱”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从爱的含量上看,由“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臣若其身,恶施不慈?”可知,如果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就不会做出不孝的事呢,不会有不慈爱的;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就不会做出不慈的事。可见,“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由“君子之为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知,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可见,“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兼爱》)
材料二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中庸》)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孟子》)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孟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
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思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
传统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这就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从而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安石的《石钟山记》等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
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含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
(摘编自《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
材料二:
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
诗有诗法,画有技法,对创来说,掌握“技”并不太难,只要勤学苦练,便能驾轻就熟。而“道”的境界,则绝非常人所能企及,它需要极精微的感受、极透彻的洞察、极忘我的投入,即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
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养,具有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儒家侧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佛家侧重人与自我内心关系的和谐。雅正、飘逸、宁静之美,表面上各有不同,但究其实质,皆为“和谐”。仁爱、宽恕、谦恭、诚信的道德追求,对立统一、周而复始的圆形思维方式,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强身健体之道,一同滋养华夏民族的身心与情感,化育“文质彬彬”的完美君子人格。先学做人,后学为文,有坚实的“美育”作为基础,“美术”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入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阔视野胸襟,作品才会有深刻的内涵与蓬勃的生命力。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才能产生充沛、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在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文艺工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蕴藏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多读多学,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传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一个人的品格、修养、才思,离不开前人作品的潜移默化。只有善于从前人的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才能强大自己的心灵、高尚自己的品格、丰沛自己的才情、敏锐自己的艺术感受力与表现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大艺术”。
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得益于“道”的体悟。
(摘编自赵海菱《文艺的“技”与“道”》)
材料三: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具有历史的、文化的、民族审美的特质,也规范、引导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
B.文艺创作要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创要切实重视美育这条途径。
C.诗有诗法,画有技法,艺术之“技”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技巧,需要创勤学苦练。
D.艺术之“道”就是有关艺术创作的内涵、神妙与规律,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和评判都有着一个潜在的尺度,对情感的审美追求便是评定经典的一个重要条件。
B.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虽然其内涵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
C.重“技”还是重“道”,关系着文艺创作境界的高下,创只能从“道”上下功夫。
D.文艺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文艺工也必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B.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
C.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
D.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述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
6.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7.“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淹没”,你怎么看待中西方音乐的区别?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D4.A5.C6.①材料二首段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②材料二第二段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③材料二多处运用了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④材料二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7.(1)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述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眼,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注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2)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3.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项,“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错,材料二中只是说“就文艺作品而言,“技”表现为形式、工巧,“道”表现为内涵、神妙”,在文中没有“是做人的道德追求与文化遗产”的相关论断。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
B项,“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三段,“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和谐’”。所以,我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佛三家审美旨归总体上都是一致,但本质不是一致的。
C项,“创只能从‘道’上下功夫”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创作,离不开‘技术’的训练,但更益于‘道’的体悟”。
D项,“文艺工也必须将通过优秀作品书写时代的要求”说法不妥,表述绝对化,把宏观要求当成了必然要求。
故选A。
5.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主要提到东西方音乐的差别。
A项,说的是“音乐”是文化的外延,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B项,说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也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C项,“东西方音乐的差别是东西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作为材料三的论据是合适的。
D项,说的是“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述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也不能作为“东西方音乐的差别”这一问题的论据。
故选C。
6.本题考查分析材料中的论证特点的能力。
分析论证特点需要指出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材料二首段,“宰牛本是一项谋生的技能,而庄子笔下的庖丁解牛却升华为精妙的艺术表演。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技者,技术与技巧也;道者,内在规律也。人只有领悟内在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在行动中表现得天机自运、出神入化。文艺创作境界之高下,往往与创重‘技’还是重‘道’密切相关”,运用了例证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了“技”与“道”的内在关系。
材料二第二段,“同样写夏景,‘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是‘技’,‘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则入‘道’;同样是画“深山藏古寺”,在重峦叠嶂中露古刹一角是‘技’,老和尚以瓢舀泉水入桶则为‘道’”,选取诗句进行对比论证,从理论上详细地分析了“技”与“道”的区别。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歌德曾说:‘每逢看到一位艺术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汲取了前人的精华,正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运用引证法,引用了蔡元培、歌德等人的名言,使自己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材料二,“‘道’表现为内涵、神妙”“究竟如何超越‘技’的层面,抵达‘道’的化境?重视美育是一条切实的路径”由此可见:第二节重点论述了艺术创作之“道”,分别从“道”的内涵、实现“道”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由此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述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眼,因此比较主观。
“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由此可见:注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所以,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之一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
“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分析此句可知: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所以,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之二是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述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
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
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
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
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2.《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
8.B9.A10.A11.(1)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
(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12.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
“盗爱其室”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
“爱其室”“不爱异室”句式相同,动宾结构完整,应在“其室”后断句,排除C;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故贼人身以利其身”句式相同,结构完整,应在“以利其室”“以利其身”后断句,排除D。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错误。“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僻不当道者”的“当”,对着,面对。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错误,根据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可知,首段论证了混乱产生的根源,没有运用假设论证。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自爱”,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爱自”,爱自己;“亏”,使受损。
(2)“以……为”,把……作为;“恶”,怎么;“劝”,勉励。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可知,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根据原文“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③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节)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选自《墨子·兼爱》)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色相事人者。
B.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
D.“以实官府”中的“实”和《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意思相同。
15.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B.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三本”,才是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
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7.材料一第②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13.C14.D15.B16.(1)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
(2)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17.①选拔公正(不偏私)
②谨慎考察
③量才而用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
“举而上之”“富而贵之”结构一样,所以“富而贵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官长”只一个词语,是指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所以“官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C.正:严正。句意:所以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
正:匡正、端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两个“正”意思不同,选项正确。
D.实:充实。句意:以充实官家府库。
实:容下,装下。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
两个“实”意思不同。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交通”无中生有,“与四邻诸侯交接”指的是外交。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蚤”,同“早”;“莫”,同“暮”,傍晚;“耕稼树艺”,翻耕种植;“菽粟”,泛指粮食;“是以”,所以。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判断句;“治”,治理。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意思是“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据此可得出选拔公正(不偏私)。
原文“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意思是“之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据此可得出谨慎考察。
原文“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意思是“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据此可得出量才而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希望永久保持而不失,却怎么看不到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
②所以古时的圣王很尊崇贤人而任用能人,不偏私父兄,不偏重富贵,不宠爱美色。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于是人民相互劝赏而畏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之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因此,可以让他治国的,就让他治国;可以让他居官的,就让他居官;可以让他治县的,就让他治县。凡是派去治理国家、官府、邑里的,都是国家的贤人。
③贤人治理国家,早上朝而晚退朝,审听刑狱,处理政务,所以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贤人长官,晚寝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家府库,所以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积攒豆粟,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因此国家治理得好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上能洁治酒食,去祭祀上帝鬼神,外能制造皮币,与四邻诸侯交往;内可以使饥者得食,劳者得息,能够供养自己的百姓,外可以招徕天下的贤人。所以上则天帝鬼神给他赐富,外则诸侯与他结交,内则万民亲附,(外则)贤人归顺。因此谋事有得,做事能成,自守坚固,出征强大。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统一天下,征伐诸侯,也是用的这样的法则。
④既然有这样的法则,但如果不知道用以推行这一法则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不能办成。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措施)。什么叫三个根本呢?答道:爵位不高,人民不尊敬他;俸禄不厚,人民不信服他;政令不能决断,人民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高的爵位,厚的俸禄,实际的任务,决断的权力。这难道是给臣下以赏赐吗?为的是要把事情办成呀。
材料二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五、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是世界和平学的鼻祖,据说世界和平组织的一个徽志用的就是墨子头像。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也就是绝对的普遍的平等之爱;墨子和平思想的原则是非攻,①_______;墨子在兼爱和非攻的基础上提出以尚同为原则来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社会。墨子反对“攻无罪”,但支持自卫和“诛无道”,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②___________。
在墨子看来,仅仅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相亲相爱,③_________,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战争,必须提倡“兼爱”,否则任何团体或国家内部的“部分的爱”都将是徒劳无功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请用“除非……”句式概括第二段中墨子的主要观点。再用一句话对该观点进行反驳,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每句话不超过20字。
18.①也就是以德义服天下(或:也就是以友爱团结天下)
②也支持用武力来反对侵略
③若国与国之间不能相亲相爱19.除非提倡“全部的爱”,否则战争不能避免。
因为利益各有不同,所以“兼爱”无法保证。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和“墨子和平思想的原则是非攻……”这两者之间用分号隔开,也就说明两者在语法或内容上存在并列平等的关系。前一句中,后半分句“也就是绝对的普遍的平等之爱”是对“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的解释,因此挖空处也应当对“非攻”的和平思想进行解释,根据反对“攻无罪”“相亲相爱”等思想,可总结出:也就是以德义服天下(或:也就是以友爱团结天下)。
第二空,挖空处这一整句中,“墨子反对‘攻无罪’,但支持自卫和‘诛无道’”意思是指墨子既反对不合理的侵略战争,但也支持被侵略国家拿起武器保卫自身的利益。而后文“在守望和平主义理想的同时”是对反对侵略战争的映射,故可填:也支持用武力来反对侵略。
第三空,挖空处前文是“仅仅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相亲相爱”,挖空处后文是“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这说明前文仅仅一个国家内部保持和平还是不够的,必须维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而根据后文“战争和冲突仍将不可避免”的负面结果,可知此处应填国家之间不能维持和平的意思。故应填:若国与国之间不能相亲相爱。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提炼观点的能力。
第一小问,墨子在第二段中的主要观点可分成两个方面。第一句提出前提:若只有国家内部保持和平,国家之间不能保持和平,则战争、冲突仍无法避免。第二句则给出方法:必须提倡“兼爱”,而且是包括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全部的爱”,才能避免战争。将这两个意思合并起来,就是提倡“兼爱”,保证“全部的爱”,才能有效避免战争冲突。而试题要求使用“除非……”句式来进行概括,也就是采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答题时注意将单重肯定转变为双重否定,保持句意不变即可。
第二小问,因果关系是指前面(后面)的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前面)的分句说明结论或结果。相关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既然……就……”“由于……”“因而……”“因此……”“既然……那么……”“因为……”“之所以……是因为……”等。试题要求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对第一小问的观点进行反驳。原文观点是:只有提倡“兼爱”,保持“全部的爱”,才有保证避免战争,维护和平。那么,反驳内容就是:即使保持“全部的爱”,也未必能保证和平,完全避免战争。用因果关系来表述,可以是:因为利益各有不同,所以“兼爱”无法保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批评墨家的兼爱是“无父”的“禽兽”理论,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在反驳中所使用的方法是①,即将墨家的兼爱理论归结为“无父”或“禽兽”的错误结论,从而证明兼爱是不成立的。这里孟子运用的是一个隐藏了结论的三段论推理,而且把小前提前置了,还原一下这个三段论就是:
无父(无君)是禽兽,
墨家的兼爱是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呼兰河传》考试题及答案
- 2021高考英语人教版训练(7)及答案
- 【与名师对话】2021年秋高中物理必修一练习: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4.7
- 2025浙江台州市椒江爱康养老服务限公司招聘1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交易数据分析平台:深入分析交易数据
- 【备战2021高考】全国2021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10月):B4地球的圈层结构
- 企业文化与员工多样性:文化促进包容性
- 个性化室内植物设计与养护
- 2025年广东河源市龙川县林业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消防设施设备租赁及维修服务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天津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2024-2034年中国皮带输送机托辊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FZ∕T 73037-2019 针织运动袜行业标准
- (图文并茂)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MOOC 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测量-山东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 导诊服务意识课件培训总结
- 成人用品行业分析
- 幼儿园领域课程指导丛书:幼儿园美术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
- 投标人资格审查表(范本)
- eva乳液工艺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