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03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_第1页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03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_第2页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03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_第3页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03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_第4页
上海市高三历史等级考(高考)复习03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专题三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时政蒸点】

【热点背景】

2021-05-26来源:人文岭南第112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研究”

(18BKS10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研究”(GD20YMK01)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燕燕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材料原文摘引】

城市新移民是伴随城市化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文化认同问题也如影随形,成为新移民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深度解读】

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博弈与互动

多元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

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人口迁移,不同文化伴随新移民的空间转移而汇聚于城市,与城

市原住民文化共同绘制了多元多样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这幅图景呈现出多维的复杂特征。

改革开放后,大量新移民涌入城市,改变了城市的文化图景,使其既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色彩,又着染了统一的

文化主色。多元的文化色彩,主要源自于新移民固有文化的异质性,这一特性反映在其文化的内部关系上。因为新

移民的固有文化并不是一种无差别的文化整体,而是因流动共性汇合成的文化集合,其内部包含着多种迥然相异的

文化样态;同时,这一特性也反映在其文化的外部关系上,因为新移民的固有文化与城市原住民文化产生于不同的

文化场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统一的文化主色,主要源自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无论是城市的文化,抑或是

新移民的固有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本质。

在移民过程中,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进行整体流动,往往会引发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冲突与

融合。每一种文化都形成于一定的时空场域,但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空间扩张力。在城市文化图景中,新移民的

固有文化会竭力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则会奋力守护其生成的时空场域。这时,碰撞和冲突便无

可避免。与此同时,融合的可能性也产生于这一过程。因为在空间的争夺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与城市原住民文化

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解决其主体在城市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并非绝对的对立,毕竟无论是新移民

还是城市原住民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基础,这就为二者和谐共生奠定了基础,

也为二者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在城市文化图景中,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既有处于边缘地带的,也有处于中心位置的。这

些位置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由新移民在城市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确定的。当新移民以强势姿态进入城市,取代城市

原住民,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就会在城市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城市中

心文化,而城市原住民文化则会退出中心位置,转为城市的边缘文化,甚至消失。当新移民以弱势姿态进入城市,

成为城市的边缘性群体,新移民的固有文化或衍生的新移民文化就会在城市中处于劣势,居于边缘位置,而城市原

住民文化则依然居于中心位置,只是会从这些边缘文化中汲取营养,继续保持优势。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博弈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文化形成认可与归属的倾向,它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具有确认自我身份、追寻生存意

义的作用。迁移活动带动文化流动,促使城市文化图景中多元交织的特性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对新移民固有的自我

身份和生存意义产生冲击,使其思想在文化认同的变与不变之间进行博弈。

当新移民没有改变文化认同的意愿,就可能保持其固有文化认同。若是新移民的数量和规模较小,他们可能会

成为城市的“局外人”;反之,新移民就有可能入主城市,出现同化的情况。当新移民存在改变文化认同的意愿,

则可能改变其固有文化认同。或许经过城市“熔炉”的锻造,被城市文化完全同化,成为城市的“同类人”;或许

徘徊于两种文化的边缘,既不接受城市原住民文化,也不完全认同其固有文化,成为双重“边缘人”;或许在固有

文化与城市原住民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一种新文化一一新移民文化,兼容不同的文化认同,成为城市文化共同体的有

机组成部分。

无论选择变或是不变,新移民文化认同博弈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如果选择变,新移民就需要打破

固有文化认同的平衡态,但文化认同是在一定的文化积累中形成的,文化积累的时间越长,文化认同平衡态的稳定

性和惯性也就越强,而新移民在移居城市前大多是成年人,都已具有较长时间的文化积累,因此打破固有文化认同

平衡态本身就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何况,新移民还要形成新的文化积累,寻找并建立新的文化认同平衡态,

这也不是一项短期工程。如果选择不变,新移民就需要进行文化移植,维持固有文化认同,但每一种文化都需要建

立在适宜的“土壤”上,以特有的“生存经验”供养。这就意味着,新移民坚持固有文化认同,就需要对移植的文

化进行长期管理和维护,保持其“土壤”不变质,给养不断供,否则移植就可能失败,无法维持固有文化认同了。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互动

在城市中,多元多样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不仅为新移民文化认同提供了博弈的空间,也为新移民文化认同提供

了互动平台。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互动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基于历史性维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互动。新移民来到城市

后,无论是否选择改变其固有文化认同,都可以从其固有文化中,为“现在”或“未来”选择的文化提供可以传承

或借鉴的文化因素,也可以从其固有文化认同中,为''现在"或“未来”的文化认同寻找到合理存在的证据。二是

基于共时性维度的自我与他者(相对新移民而言)的互动。在多元文化的时空中,文化很难孤立地存在,必然需要

与他者的文化有所互动。通过互动,新移民一方面可以了解城市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差异中强化对文化认同

的自觉,将他者的文化因素吸收到自我身份的建构中来,推进自身文化认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城市中的

他者传递其独特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坚定自身文化认同的立场,维护甚至扩大自身文化认同的发

展空间,毕竟“文化具有传递认同的功能”。

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互动实质上是文化对话协商的开始。它超越了狭隘的地域意识,克服了冲突的对立思维,突

破了身份的偏见心理,充分地展示了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对身份多样性的包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新移民文化

认同博弈中的冲突性和对抗性,为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找到了一种协商共赢的路径。在这一路径上,新移

民不仅可以为自身文化认同积蓄文化力量,也可以为他者文化认同提供文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自我与他者的相互

借鉴、相互切磋,可以增强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彰显城市文化求同存异品格,激发更多城市主体意识和共同体

精神,促使其将自我利益、他者利益与城市利益有机融合,凝聚最大的文化共识,化解文化认同所引发的冲突和矛

盾,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如此看来,无论是对新移民或是对城市中的他者,还是就城市本身而言,互动

都是一条通向共赢的道路,也是博弈的最优结果。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现实图景中,博弈与互动为新移民文化认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机制。前者立足于利益竞

争的逻辑,后者立足于对话协商的逻辑,尽管二者不尽相同,但却是相伴相生的,始终贯穿于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发

展过程之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研究”(18BKS100)s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当代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研究”(GD20YMK01)阶段性成果)

【高考视角】

视角一人口问题与人口移民

一、经济全球化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二战后

表现:(1)西欧、北美和大洋州等地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2)20世纪70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地区)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4)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3.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的工作是制造业部门的体力劳动和公共服务行业。

(2)20世纪80年代,出现“精英迁移”趋势。在跨国公司表现突出。

如美国的“硅谷”是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

原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来源: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移民。

2.分类: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

3.发展:(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印度支那等地区。

4.保护措施一一国际社会的努力

(1)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2)1951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了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3)1966年,联合国制定《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4)2000年12月,联大规定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5.现状: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救助上做了很大努力,但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救助难民

任重道远。

视角二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在形成各类移民社会。移民社会里存在着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

化认同问题。

2.美国,典型的移民国家。

(1)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移民文化。

(2)影响: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同时多元文化传统使文化认同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3.中国上海1843年开埠,城市居民来源广泛

(1)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

(3)作用: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歹h

1.文明的进程

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

(1)某学习小组编写历史长河墙报,请将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涵填入示意图中。(填写字母)(16分)

A玛雅神庙壁画B爱迪生发明电灯C出土的铁制农具D甲骨文

W物施L一

LyMllMv

E瓦特改良蒸汽机F印度印章文字G第一台计算机H罗马斗兽场

(1)生:产工(4)等科技成

具的进步推动果使社会发展进

/农业发展入信息时代

图(7)

理环

是此地区

同的文明代

地表

Ix明

图(8)

是此地伙

的文明代

(2)根据填写的历史长河墙报信息,概括文明进程的历史特征。(4分)

2.人类古代文明

最初的人类文明出现于东亚、西亚、南亚、北非,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在这些地区产生了

一系列文明国家。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些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璀璨的文

明成果。

(1)根据所学,在表格中把古代文明与文明成果准确匹配。(填写字母)。

文明成果(填写字母)

(1)古代西亚文明

(2)古代埃及文明

(3)古代中国文明

(4)古代印度文明

(5)古代希腊文明

(6)古代美洲文明

文明成果

3.中华文化的发展及传播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

一,要研究中华文化的起源,首先要找到其多元一体的核心一一华夏族,其华夏认同观念对中国后世发展有巨大影

响。

(1)中原各国自称“华夏”,中原民众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是在()(单选)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

头。

(2)将以下思想家与其主张准确对应。

①孔子A.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

②老子B.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邹衍C.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④韩非子D.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⑤墨子E.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先秦之后,中华文化继续发展。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

学的正统地位。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到了宋代,吸收佛、

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等人批判理学,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

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改编自《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3)阅读以上文字,结合所学,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琉球王国为例:1372

年琉球诸国与明朝通过朝贡册封建立宗藩关系,1429年中山王尚巴志建立起统一的琉球王国,仍然一直与中

国保持着宗藩关系。从14世纪末起,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出

于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琉球王国以中国儒家思想的"德治"、"家天下"为治国理念,但“家文

化"下的宗族观念在琉球社会已经发生变异,如记录家谱时,琉球久米村不严格区分辈分,记录先人事迹时不

避讳敢于直言事实,这与怀着对长辈尊敬之情扬善避恶记录先人的中国不同;......琉球墓葬礼仪虽沿用中国习

俗使用龟甲墓,但墓地规模略小,男女墓地相同,并不体现男尊女卑之差异,办理丧事程序简单,允许女性

参加墓葬祭祀活动。清明节祭祀祖先完毕后,会将祭祀贡品吃掉,表示与祖先共进食,而在中国因重视孝道

鲜有吃祖先祭品的现象。

——刘晓飞《古代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发展与变异》

(4)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在琉球王国的传播?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上述古代文明形成多元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古代埃及很早即在底比斯和雅典殖民,目前仍存在于底比斯北面的土质砖顶梯形金字塔,系埃及二十一

王朝时期的建筑。灌溉技术、战车、剑等,均由埃及传入。而希腊人崇拜的许多神祇,希腊人的哲学、文化

等,也都受到埃及的影响,所以古代希腊才较快发展出辉煌的文化。

----马克在《世界文明史》(注:埃及第二十一王朝存在时间为前1085—前945年)

(3)以上材料的内容与“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的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4.儒学的流变

儒学,既绘就了中华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将下列思想家与其观点匹配。(填序号,10分)

①朱熹②韩愈③孔子④董仲舒⑤孟子

言论思想家

A.仁者爱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博爱之谓仁,行而

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E.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F.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2)你认为上述哪一观点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儒学流变的重要转折,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1)(16分,每格2分)

①.C②.E③.B④.G⑤.A⑥.H⑦.D⑧.F

(2)(4分)

纵向上:文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与进步;

横向上:文明在早期既多元分散,又相互交流与影响。(抄材料不得分)(每点2分)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农业生产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这与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的内涵相一致,故

(1)处填写C;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使得社会的生产方式由手工劳动发展为大

机器生产,这与“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大机器生产的变革”的内涵相一致,故

(2)处填写E;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与''以技术为代表,第二次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的内涵相一致,故

(3)处填写B: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是计算机的出现,这与“等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4)处填写G;根据地图信息可知,

(5)位于中美洲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文明曾非常繁荣,故

(5)处填写A;根据地图信息可知,

(6)位于东南欧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的斗兽场就位于该地区,故

(6)处填写H;

(7)是古代中国,在安阳殷墟遗址所出土的甲骨文就是其代表性文明,故

(7)处填写D;

(8)时南亚地区的古代印度,印章文字就是其文明的典型代表,故

(8)处填写F。

(2)从纵向上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耕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全球化时代”,据此

可知其“历史特征”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横向上来看,世界早期文明呈现出“既

多元分散,又相互交流与影响”的特征。

2.【答案】

(1)

(1)古代西亚文明:F;

(2)古代埃及文明:C;

(3)古代中国文明:D;

(4)古代印度文明:A;

(5)古代希腊文明:B;

(6)古代美洲文明:E。

(2)原因:(教科书: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古代文明受到生产力发

展水平的限制;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古代文明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任2点,4分)

(3)不矛盾。(1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1分)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一定程度受到埃及文明传播的影响,但并不影响古希腊文明的独立发展进程。(2分)

由于古代希腊文明兴起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与古代埃及不同,所以其文明发展也呈现出与埃及不同的结果。

(2分)如政治制度不同,古埃及为法老专制统治,而希腊则是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寡头政治

(2分)。

【解析】

(1)结合所学古代各大洲文明代表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1)古代西亚文明: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是乌尔王陵出图的文物,乌尔王陵属于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属

于两河流域的西亚文明,所以代表古代西亚文明的是F;

(2)古代埃及文明: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是古埃及墓葬壁画的一部分,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牛的场景,所以

代表古埃及文明的是C;

(3)古代中国文明:《礼记》是中国古代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

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所以代表古代中国文明的应该是D;

(4)古代印度文明:印章文字是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刻在印章上的文字,所以代表古代印度文明的是A;

(5)古代希腊文明:绘有重装步兵的陶壶出土于意大利半岛,这是反映古希腊公民捍•卫城邦利益的出土文物,

所以代表古希腊文明的是B;

(6)古代美洲文明:羽蛇神金字塔是位于尤卡坦半岛的古代美洲玛雅文明的代表,所以代表古代美洲文明的

是E。

(2)由所学古代多元文明的相关知识可知,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除了

所学知识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生产力和自然地理环境、交通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生产力角度

看,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各地发展也不平衡,所以文明发展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从地理环

境角度看,古代文明位于不同的大河流域或者濒临海洋,导致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从而

影响到文明的表现形式不同;从交通条件看,古代文明受到交通条件的限制,彼此间交流受到限制,从

而使得各地文明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3)第一小问是否矛盾,不矛盾。第二小问理由,需要从文明的联系和独立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

说,从联系角度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但是

这种联系相对较少,影响也不大;材料中提到古希腊文明发展受到了埃及文明的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

事实,但是这并不影响古希腊文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从各文明独立发展角度看,由于古代希腊文明

兴起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与古代埃及不同,所以其文明发展也呈现出与埃及不同的结果。举例来说,如二

者的政治制度不同,古埃及为法老专制统治,而希腊则是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寡头政治,这

都取决于古希腊与古埃及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而不是取决于古希腊受到古埃及文化的影响。

3.【答案】

(1)D春秋。

(2)①孔子:B;②老子:D;③邹衍:A;④韩非子:E;⑤墨子:C0

(3)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佛、道交汇融通;吸收佛、道思想;批判继承;向西方学习;科学

与民主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推动。顺应中外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发展(应时代变迁而发展)。新的经

济基础推动文化变革如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

化;统治者的需求与推动;学者的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创新。

(4)观点: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14世纪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琉球王以“德治”“家天下”为治国理

念;“家文化”下的宗族观念在琉球社会已经发生变异;琉球墓葬礼仪与中国习俗同中有异。

中华文化在琉球王国的传播既展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强大辐射力与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

的世界意义,又体现了各国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而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2

分)

随着明朝通过册封与琉球王国建立起宗藩关系,中国移民进入琉球,不但传入了中国先进生产技

术,更将琉球统治者需要,用来维护中央集权的儒家治国理念与宗族观念传入当地(1分)。琉球

王国家宗族观念在孝道方面与中国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相通的,都重视家文化,维护体现家族利益,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2分)

但琉球“家文化”却表现出尊重女性、追求平等、崇尚节俭等形式上的改变,这种变异反映了一

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与接受国融合,其传播效应才会更持久。(2分)文化的变异带

来了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1分)

【解析】

(1)结合所学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的相关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

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故选D春秋。

(2)①孔子: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认为当时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春秋时期则属于“天

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孔子对应的主张是B;②老子:老子提出过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是其主张,所以老子对应的主张是D;③邹

衍: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题干中的''五德

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则是这一理论的体现,所以邹衍对应的主张应该是A;④韩非子:韩非

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题干中的“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

吏为师”就是其表现,所以韩非子对应的主张应该是E;⑤墨子:墨子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主张兼爱、

非攻等,题干中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就是其体现,所以墨子对应的

主张应该是C。

(3)由材料”为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可得,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由材料“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

通的景象”可得,儒、佛、道交汇融通:由材料“到了宋代,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

成”可得,吸收佛、道思想;由材料中的“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黄宗羲等

人批判理学,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可得,批判继承;由材料中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可得,向西方学习;由材料“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

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标”可得,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影响;由

材料“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可得,马克思主义推动。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顺应发展潮流、经济根源、借鉴吸收、统治者和文化工作者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

来说,从趋势上来讲,任何时候的文化发展都应该是顺应中外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发展(应时代变迁而发

展)。从文化发展的根源来讲,新的经济基础推动文化变革如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晚清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从借鉴吸收角度看,我国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化而得到发展;从统治者角度

讲,统治者的需求与推动也是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从文化工作者角度看,各时期学者对中华文化的改

造与创新,使之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由材料“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直接得出观点,

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需要从中华文化在琉

球王国的传播史实、意义来进行即并举例说明即可。具体来说,从传播的史实看,由材料“从14世纪末

起,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可得,14世纪中国先进的生产

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由材料中的“出于维护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琉球王国以

中国儒家思想的‘德治'、'家天下’为治国理念”可得,琉球王以“德治”“家天下”为治国理念:

由材料“'家文化'下的宗族观念在琉球社会已经发生变异”可得,“家文化”下的宗族观念在琉球社

会已经发生变异;由材料“琉球墓葬礼仪虽沿用中国习俗使用龟甲墓,但墓地规模略小,男女墓地相同,

并不体现男尊女卑之差异,办理丧事程序简单,允许女性参加墓葬祭祀活动。清明节祭祀祖先完毕后,

会将祭祀贡品吃掉,表示与祖先共进食,而在中国因重视孝道鲜有吃祖先祭品的现象”可得,琉球墓葬

礼仪与中国习俗同中有异。从中华文化在琉球王国传播的意义看,中华文化在琉球王国的传播既展现了

中华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强大辐射力与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又体现了各国在世界文化交流

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而促进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具体举例来说,从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角度看,随

着明朝通过册封与琉球王国建立起宗藩关系,中国移民进入琉球,不但传入了中国先进生产技术,更将

琉球统治者需要,用来维护中央集权的儒家治国理念与宗族观念传入当地。琉球王国家宗族观念在孝道

方面与中国宗族观念本质上是相通的,都重视家文化,维护体现家族利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

从文化变异带来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角度看,琉球“家文化”却表现出尊重女性、追求平等、崇尚节

俭等形式上的改变,这种变异反映了一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只有不断与接受国融合,其传播效应才

会更持久,所以文化的变异带来了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