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以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为例一、本文概述湘西苗族,作为中国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以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为例,深入探讨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策略。文章首先将对湘西苗族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包括其历史渊源、主要特点以及现状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如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教育方式的局限等。随后,文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传承的方式,将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包括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文章还将对湘西州凤凰县苗族在教育传承方面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文章将提出针对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策略建议,包括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师资力量等方面。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二、文献综述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使其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兴起,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现有的研究中,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它包括了苗族的语言、服饰、歌舞、节庆、手工艺、信仰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关于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多数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传统技艺后继无人等。这些问题使得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再次,关于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策略,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建议。其中包括在学校教育中加入苗族传统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同时,也建议加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通过师徒传承、技艺培训等方式,确保传统技艺得以延续。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到了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这些研究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不应被简单地视为落后的象征,而应通过创新和发展,使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三、研究设计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包括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文献分析,以深入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教育传承的实际状况。定量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凤凰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进行量化评估。研究对象为湘西州凤凰县的苗族群体,特别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学习者。我们将选择不同年龄段、性别和社会背景的苗族人作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以获取全面的数据和信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调查苗族传统文化在当地的传承方式和途径,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再次,分析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策略和建议。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对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传统文化进行初步了解;第二步,设计并发放问卷,收集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量化数据;第三步,进行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获取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质性资料;第四步,整理和分析数据,总结研究发现;第五步,撰写研究报告,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全面了解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我们期待这一研究能为当地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提供借鉴和参考。四、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概述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是湘西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实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多种方式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湘西苗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中,苗族语言是基础,它是苗族人民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工具。在湘西,苗族语言的使用仍然十分普遍,无论是日常生活交流还是宗教祭祀活动,苗族语言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苗族服饰也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色彩、图案和工艺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认同。湘西苗族传统文化还包括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苗族歌舞、苗族银饰制作技艺、苗族挑花技艺等都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苗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宗教信仰方面,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宗教和巫术信仰具有深远的影响。苗族人民崇拜自然、敬畏祖先,通过祭祀、巫术等活动表达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这些信仰和习俗也是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对于保护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传承,可以将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传递给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教育传承也可以促进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分析湘西州凤凰县,作为湘西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苗族传统文化在此地得到了深厚的积淀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教育传承方面,凤凰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家庭、社区和学校三个层面。家庭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课堂,许多苗族家庭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接受着苗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社区则是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举办各种苗族节日、庆典等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然而,家庭和社区传承方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城市生活,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承方式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化传承的高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凤凰县的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将苗族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会意义。一些学校还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然而,学校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苗族文化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和趣味性;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衔接不够紧密,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区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传承体系,并不断创新传承方式和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六、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策略探讨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苗族的历史、信仰、艺术和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一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效地传承和发扬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特别是通过教育途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湘西州凤凰县的学校教育中,应增加苗族文化课程的比重,将苗族语言、苗族历史、苗族艺术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苗族文化。同时,应培养一支懂苗族文化、会教苗族文化的教师队伍,确保苗族文化教育的质量。学校和社会应定期举办苗族文化传承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苗族手工艺制作、苗族节庆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制作苗族文化教育资源,如苗族文化专题片、苗族文化互动游戏等,使苗族文化的传承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学校应与当地苗族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苗族文化教育活动。通过邀请苗族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进校园,让学生直接接触和学习苗族传统技艺,提高传承效果。对苗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育策略。建立反馈机制,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苗族文化教育体系。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构建苗族文化教育体系、开展苗族文化传承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以及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等策略,可以有效推动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七、结论与展望本研究以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为例,深入探讨了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以及访谈等多种方法,揭示了苗族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在凤凰县得到了较好的保持与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承人才的短缺、传承方式的单一以及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等。在结论部分,本文强调了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性,指出这不仅关系到苗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也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教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未来的传承工作提供了参考。展望未来,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工作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为传承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传承人也应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创新传承模式,使苗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还应加强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才能确保苗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参考资料: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传承和弘扬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成为值得我们和探讨的问题。当前,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意识淡薄,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缺乏认同感。教育传承方式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政策支持不足,教育传承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导致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凤凰县作为湘西苗族的主要聚居区,具有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资源。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该县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凤凰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凤凰县积极开展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例如,在中小学开设苗族传统舞蹈、音乐、美术等课程,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凤凰县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组织非遗文化节等活动,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凤凰县还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展苗族传统文化研究项目,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以湘西州凤凰县苗族为例,阐述了该县在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通过教育手段来传承和弘扬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高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意识,创新教育传承方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凤凰县在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今后,湘西地区应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湘西苗族传统文化,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苗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30。湘西苗族鼓舞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当地苗族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从先秦时代起,苗族曾经历过七次大的迁徙。在迁徙过程中,鼓作为联系的重要工具进入了苗族的社会生活。《祭鼓词》中“敲石传不远,击木响嘭嘭”、“你敲木喊话,我击木应声”以及《苗族儿歌》“先击石,后击鼓”的唱词,都反映出迁徙中的苗族曾通过击打响器和铜鼓来相互联系的事实。唐宋时期,当苗族迁入武陵五溪地区定居后,苗民可用于开展鼓舞活动的时间增多了,鼓的体积因不再迁徙而有所增大,铜鼓文化进人了鼎盛期,铜鼓也越来越常见于古代典籍。唐刘恂《岭表录异》写道:“蛮夷之乐,有铜鼓焉。”《新唐书·南蛮传》载:“有东谢蛮……赏有功者以牛马、铜鼓。”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中的一条资料更展示了宋时湘西苗族鼓舞项目的丰富多彩:“鼓之节不一,有暗箭鼓、集人鼓、犒设鼓。飨客亦以此,远远听以为准。酒憩,少有参商,则声随变,终席无他者,名客鼓。”在湘西苗族的坐堂鼓、邀请鼓、欢迎鼓、拜访鼓中还可见到其遥远的印记。明清时期,铜鼓依然在云贵高原腹心地区流行,但湘西地区在汉文化影响下,已经盛行外观简朴、造价低廉的木皮鼓了。清人严如煜《苗防备览·风俗考》中就有“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的记载。木鼓的出现大大促进了鼓舞的发展和普及。明清时期,椎牛祭鬼活动兴盛,鼓舞成为这一活动的重要内容。《古丈坪厅志》卷十载有“倘家门不顺,则椎牛祭鬼”的风俗。清人严如煜对湘西苗族的椎牛祭鬼情景作了详细记述:“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20世纪30年代,民族学学者凌纯声等对湘西苗族鼓舞有了较为详细的纪录。据《湘西苗族调查报告》所记,鼓舞分捶舞和拳舞两种。前者包括梳头舞、插花舞、背剑舞、猴子舞等22种,后者包括花朝天开舞、爆竹舞等8种。该书对每种舞蹈的跳法也做了详细记录。1940年,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将苗族鼓舞分作庆年、庆神两类,强调了它们的不同功用:“庆年俗谓年鼓,于夏历正月初四起至月半止,每晚餐后相约无事,拾鼓于宽坪中行之,娱乐以热闹新年;庆神俗谓之神鼓,于秋冬时,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典,宾客毕至,演乐行法时行之。但年鼓是出于公众游戏,神鼓是用于典祭庆祝。”两书所记为我们展示了湘西苗族鼓舞的近代形态。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鼓舞开始进入各地歌舞团和大专院校(如北京歌舞团、广州歌舞团、广州军区部队文工团、沈阳舞蹈学院、吉首大学音乐系等)。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过去为祭祀而进行的鼓舞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商业活动中。鼓舞逐渐与祭祀脱离,走上大众舞台,成为娱人的项目。鼓舞还与旅游业挂钩,在景区、节假日以及各种重大活动中都有其身影。按性别分,苗族鼓舞可分为男子鼓舞、女子鼓舞以及男女合鼓的形式。其中,男子鼓舞舞姿矫健,粗犷豪放;女子鼓舞舞步轻盈,动作妩媚;男女合鼓场面宏大,激荡活泼。按人数分,又可分为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形式。双人鼓舞和四人鼓舞的表演风格粗犷有力,妩媚柔美;团圆鼓舞的表演风格则是边歌边舞,柔慢抒情等。按功能分,苗族鼓舞可分为庆年、庆神两种。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舞艺术传承的变化。苗族鼓舞的表达方式发生相应变化,鼓舞不仅仅用作祭祀,而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在农历四月每年春节前后、赶秋、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送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舞敬神娱人,以鼓舞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按制作材料与表演方式分,可分为木鼓舞、铜鼓舞、踩鼓舞等。一是木鼓舞,木鼓是由框、皮、槌等部件组成,两头蒙牛皮,击鼓时或击边或击鼓面。木鼓舞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打鼓面和打边,这也是苗族鼓舞所特有的表演方式,在其他民族中都无法找到。二是铜鼓舞,铜鼓是用青铜制作的乐器,初始是用于苗族的祭祀活动,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演变成一种娱乐性的乐器。铜鼓的形状大小不一,背后空心,击鼓时用木棒前后敲动。三是踩鼓舞,踩鼓舞主要流行于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地区,属于一种娱乐性的鼓舞。踩鼓是一种皮鼓,鼓身不大,只能由一到两人击打,其余的人围绕着踩鼓跳跃,根据鼓点来进行舞蹈。按形态分,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的特点十分鲜明,表演者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三步:即左右脚在前面交叉替换,用表演生产劳动动作,如插秧、挑谷等动作;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此步伐为女子鼓舞动作,其动作幅度不大,柔软优美。此步伐源于古时女子因无镜照面,借水显影,故而形成小踢腿动作;滚翻身法:即打鼓时身体滚翻,方向不一,旋转打鼓,灵活轻快,变化多端,用于表演上山、下山、过坳等动作;踩三角走三步:此类步伐主要用于表演武术动作;表演时眼扫两边,挡住刀枪,防卸袭击,动作干净,出手有力,变幻无常,最高境界打出3/8节奏,这种打法现今仍然用于锻炼身体。表演鼓舞的男女穿节日盛装,男子上穿合身满襟衣短衣,无领,胸部及下边滚花边,下着长花裙(巴裙)或大口花裤,脚穿男式船头花鞋,夏天多穿麻草鞋,头戴丝绒大黑头帕或花帕,耳挂碗口大小银耳环,颈部配一至三根银项圈,手戴银手镯。女子更为隆重,头戴银帽或重叠大黑头帕或花帕,耳饰龙头耳环、瓜子耳环,颈部配三至八根银花项圈,手戴二至四幅银手镯。胸挂银链、银花、银牙签、银铃、银蝴蝶、银牌、银披肩等装饰品,身穿镶花大肩衣,下穿百褶裙或镶花大花裤,腰系绣花围腰,脚穿女式绣花鞋。男女服装色彩艳丽,耀眼夺目。一场鼓舞表演,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服饰展演会,更是一道精美的苗族文化大餐。苗族人民的民族信仰和生存环境的交替变更,使苗族鼓舞在民族劳动、发展中的社会地位较高。苗族鼓舞融入了一些抵抗侵略、民族起义、英勇抗战的民族英雄传记性内容,因此使苗族鼓舞在民众中起到了传播民族历史,承递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石顺民,女,苗族,1949年生,湖南湘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族鼓舞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洪富强,男,苗族,1936年生,湖南湘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族鼓舞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原中南民族学院聘请苗族第一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女鼓王龙英棠为客座教授,专门传授苗族鼓舞。1994年,凤凰县山江乡、古丈县龙鼻嘴乡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苗族花鼓之乡”称号。2015年5月2日,在湖南省吉首市寨阳乡坪朗村成立湘西苗族鼓舞传习所。吉首大学体育学院,将苗族鼓舞列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中。吉首市民族中学与矮寨中学,都将苗族鼓舞列入音乐舞蹈课程与体育课程之中。另外,苗族鼓王或鼓舞传人在吉首市也开办了一些苗鼓培训机构,专门教练苗族鼓舞。吉首市峒河公园有个“心连心”苗族鼓舞艺术团,天天在公园义务教鼓舞。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湘西苗族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湘西苗族鼓舞”项目保护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1955年,在波兰华沙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苗族鼓舞在其中得到展示。1991年,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中,苗族鼓舞在其中得到展示。2007年,在湘西州50年州庆的文艺会演中,苗族鼓舞“撼山鼓”在其中得到展示。1956年7月,古丈县《花鼓舞》参加省民族民间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86年7月,古丈县默戎镇龙自莲,参加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苗族跳鼓舞获优秀节目奖和个人表演奖。2005年,龙启忠老师的苗族龙鼓队表演的苗族鼓舞在中国鼓文化鼓舞大赛中获二等奖。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多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生廉政教育课件
- 沙水区大城堡课程故事
- 中国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 2025年山东省工艺品出口合同
- 2025装修工劳动合同样本
- 2025年华南农行柜员劳动合同及劳务派遣面试
- 2025搅拌机租赁合同书范文租赁合同
- 2025合同管理与招投标实践题目
-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设计
- 2024-2025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 河流专题复习-重点课件
- 企业风险管理-战略与绩效整合(中文版)
- 2022年全国职工书屋推荐书目
- 哈萨克斯坦铁路车站代码
- 装配式建筑设计设计专篇
- 《教育心理学》教材
- 绥满公路大庆黄牛场至齐齐哈尔宛屯段扩建项目B4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
- 身体红绿灯课件
- Pentacam白内障应用(第二版)
- 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与联合应用
- J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培训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