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_第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_第2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_第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_第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讲义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素养达标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这一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1.时空观念:掌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等有关内容。2.史料实证:通过具体史料,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3.历史解释:研思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础,进而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等有关内容。4.唯物史观:认知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变化等内容5.家国情怀:感悟宋元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建设知识精讲知识精讲一、儒学的复兴1.北宋儒学复兴⑴背景:儒家日益僵化;受佛教和道教冲击,社会影响力下降。⑵主张: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程朱理学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2.表现(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3)方法论:格物致知(4)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微点拨】历史概念——“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3.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知识拓展】理学的世俗化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1.文学⑴词:唐朝后期出现,宋朝鼎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⑵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⑶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也是早期的白话小说。2.艺术⑴书法:宋元书法比唐朝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⑵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三、科技1.三大发明⑴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⑵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由燃烧型发展为爆炸型、管形射击火器。⑶指南针: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2.著名科学家⑴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⑵元朝郭守敬:设计多种天文仪器,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⑶元朝王祯:编《农书》,记载南北方农业技术,农业工具介绍丰富。四、少数民族文字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3.西夏:出土大量西夏文佛经、法律、字典,以及汉译夏的经史著作。4.蒙古:⑴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用于修史《蒙古秘史》。⑵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及汉语等。能力拓展能力拓展考法01程朱理学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1)积极方面①程朱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通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①程朱理学为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阶级服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典例1】“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从根本上讲朱熹在强调A.教育旨在“明人伦”“正纲常”B.学校教育不能以词章为主C.学校教育要体现社会责任意识D.学习与修养要循序渐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故A项“明人伦,正纲常”正确。BD项属于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朱熹强调的是教育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学校教育要体现社会责任感,而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加强道德修养德,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考法02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①宋元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物质基础。②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③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丰富多彩。④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其奠定基础。⑤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⑥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2)特点①科技:科学技术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进步发挥重要作用。②文学:理学产生、宋词元曲繁荣,世俗文学出现。③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又各具特色。【典例2】古代的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表现出与风俗画截然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较于风俗画,文人画A.在理学的影响下逐渐兴起 B.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C.强调借物抒情和表现个性 D.艺术成就远远超过风俗画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为文人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强调个性,注重诗意,集中体现了创作者多方面的文化素养,C项正确;文人画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到北宋完备的教育制度和有史以来最为宽松合理的科举制度使通过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仕宦人数增多,其地位和影响都逐渐提高,于是他们找到绘画来作为体现他们趣味的、可以托物言志的文艺形式,A项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要,而不是市民阶层,B项错误;文人画和风俗画是两种不同的画风,在艺术成就上各有所长,D项错误。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以礼法加以节制,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故程颐主张(

)A.自我节制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重建纲常【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程颐认为自秦朝开始,各朝各代都没有构建起严密的纲常礼法,所以到了宋代应该重建纲常,D项正确;程颐是主张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重建纲常,而非自我节制,排除A项;发明本心和知行合一都是心学的主张,程颐是理学的代表,排除BC项。故选D项。2.据史书记载,北宋国子监刻印的书籍,“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且“工价低廉”。当时刻本书籍的价格只是抄本书籍的十分之一,“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人全书”。上述现象可以表明当时A.国子监书籍畅销于书市B.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C.政府大力推广活字印刷技术D.理学借助官方渠道扩大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表明当时雕版印刷推动文化传播,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例许世人纳纸墨钱自印”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推广活字印刷术,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书籍印刷费用成本低于手抄价格,没有涉及理学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3.据统计,宋元时期,“养浩”“宗孟”等名字,在文人中可谓备受青睐,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浩宇”“欣怡”。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B.科举文化日益深人民间C.理学的世俗化倾向 D.封建思想禁锢作用显现答案C【解析】材料“‘养浩’‘宗孟’等名字,在文人中可谓备受青睐”这主要和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有关,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C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文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封建思想禁锢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图是出土于河北邢台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的风俗画(

)图中的瓷绘反映了(

)A.市民生活丰富多样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市坊制度渐趋瓦解 D.绘画风格写意抒情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河北邢台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的风俗画类型多样,反映了市民生活丰富多样,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窑瓷的信息,与城市发展无关,更得不出市坊制度渐趋瓦解,排除C项;材料中的风俗画是写实风格,不是写意抒情,排除D项。故选A项。题组B能力提升练1.(2022·广东·广州市第五中学模拟预测)《朱子语类》记载:“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是如何而致?若分明见此,志自立,功夫自住不得。”此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A.“格物致知”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自强不息【答案】D【解析】材料是主要内容是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常人也可努力成为圣贤,意志坚定,自强不息,自然就能达到,故此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自强不息,D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的是探究事物,排除A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排除B项;崇德尚贤强调的崇尚贤德,而不是成为贤德,排除C项。故选D项。2.(2022·广东·广州市真光中学模拟预测)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在唐代被传为佳话的故事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 B.词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C.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 D.儒学复兴运动在宋代的展开【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宫女写情诗,唐玄宗将宫女嫁给士兵,这反映出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特点;但到宋朝时期“却被视为反面教材”,这主要是因为宋朝时期伴随理学思想的兴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伦理道德影响人们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信息叙述的主旨不是佛教姻缘观念,排除A项;“词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宫女写情诗,唐玄宗指婚说明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湖北·江夏实验高中模拟预测)北宋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载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规定;南宋朱熹修订该乡约时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表明A.“存天理灭人欲”观深入人心 B.乡约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C.程朱理学已经日益走向僵化 D.乡村自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朱熹在乡约中增加了“畏法令,谨租赋”,这些内容显然是将乡约和国家对基层的治理相结合,即乡约逐渐带有了国家基层治理因素,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排除A项;明清时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不是乡村自我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4.(2022·河南·模拟预测)朱熹说:“遇事触物,皆撞着这个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居处便恭,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亟须重塑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 B.以伦理道德规范人的日常行为C.通过内心反省实现个人的价值 D.不同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忠”“孝”“恭”“敬”均属于儒家伦理道德,朱熹所说的“这个道理”,强调的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B项正确;朱熹强调以伦理道德来规范人的日常行为,并不意味着要重塑传统儒家文化,排除A项;“内心反省”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排除C项;朱熹在此强调的不是社会责任,排除D项。故选B项。题组C培优拔尖练1.(2021年全国甲卷)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2.(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三模)宋代儒学家,兴起一股研究《易经》热,北宋时期的周敦颐专门写有《太极图说》主题,程颐和朱熹都专门为《周易》作注。这一现象的出现A.体现儒学深受道教影响 B.反映佛教与儒家有相通之处C.促进儒学的哲学思辨化 D.导致宋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宋代儒学家注重研究《周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易》包含大量哲学原理,而宋代儒学家研究《周易》推动了儒学走向思辨化和哲学化,C项正确;《周易》是儒家经典,排除A、B项;儒学的思辨化进一步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朱熹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