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复杂情境”的生成策略 论文_第1页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复杂情境”的生成策略 论文_第2页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复杂情境”的生成策略 论文_第3页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复杂情境”的生成策略 论文_第4页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复杂情境”的生成策略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复杂情境”的生成策略摘要:小学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将数学课堂上复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帮助低段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可以将数学中的复杂情境生成简捷而有趣的策略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关键词:低段数学;复杂情境;图文结合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应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思维,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形象为主,那么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解决问题时需要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帮助低段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学教学中复杂的问题基本上是对复杂情境的理解。复杂情境是发展思维和运用思维最好的途径。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上已经出现了复杂情境的数学问题,与简单情境相比,复杂情境更多地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我采用以下策略来应对数学课堂中复杂情境的生成。一、生活经验的渗入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为复杂情境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联系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能产生更多的数学思考,所以创设生活情境是教学中经常用的方法。例如,苏教二下教材中有这样一题,此题中隐含了一个生活经验,即“一个星期有7天”作为已知条件,若学生没有这条生活经验,将无法完成这题。又如这样一道生活情境题:第一种锅36元,第二种锅28元。妈妈带了6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锅,只能买哪一种?学生审题后知道妈妈一共带了30元钱去买锅。在现实生活中,带的钱一般要大于买东西的钱,如果学生具有这种生活经验,最后的选择就会迎刃而解了。显然,这样的生活情境题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还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二、图文之间的转换”图文结合”是小学低段教材内容中常见的呈现形式。这种鲜明生动的教材编排顾及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认知。复杂情境中的图文转换可以使数学信息更直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几与第几”时有这样的一道解决问题:小朋友排队做操,从左往右数,华华是第8个,从右往左数,他是第6个,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排队?部分学生根据文字叙述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及时引导学生画示意图来帮助理解,用示意图可以表示为:左○○○○○○○☆○○○○○右接着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得到:7+1+5=13(个)或8+5=13(个)从文字到示意图是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清晰地认识问题的数量关系,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比少”和“”、“最少”结的复杂情境是低段数学问题的难点由于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是反向的,部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如果将这样的文字描述转换为如下的示意图来表示,转换之后,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显然,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然后再来解答问题”“小强最少下?”从图上很容易看出:小军最多拍的也要比20下少,所以是20-1=19(下);小强最少拍的也要比20下多,所以是20+1=21(下)。图形表达是形象思维的主要载体,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把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图形语言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样的情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三、多余条件的介入二年级上册的教材编排中已经出现有多余条件的数学问题,而多余条件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一种是在题中对解题没有任何的作用,例如:冬冬浇了36盆花。小玉比南南多浇4盆,比冬冬少浇12盆,问小玉浇了多少盆?上述情境中“小玉比南南多浇4盆”是多余条件,对解决此问题没有任何作用,纯粹是来误导学生审题的,这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解题时根据需要选择有效的条件;另一种是必要多余条件:如上题中小芳家栽树的情境,此情境中“小芳家栽了2行桃树”是多余条件,但如果题中缺少这一条件,题目的表达就不够严谨。这样的“复杂情境”意在培养学生如何根据要求的问题去筛选条件。在二年级期末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条长50米的彩带,第一次剪去25米,第二次剪去18米,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判断题目中有3个已知条件。本题考查的是对问题的理解,一般思维是先求出现在彩带的长度,再求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当学生按这样的思维解答出来后,会发现本题的“长50米的彩带”是多余的条件,要求“现在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其实简单地理解为“现在短了多少米?”此时短的长度就是两次减去的长度之和。这样复杂的情境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意、筛选信息和选择策略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四、思维层次的递进数学教学讲究的是理解意义与计算的有机结合,只有在理解题目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才能解决问题。但一般的计算题都是对计算层面进行考查,重点检测学生“会不会”,做的“对不对”,如何兼顾算式的意义,检测学生“懂不/懂”以及“是真懂还是假懂”呢?比如,在学习乘法口诀后,有这样的一题:不计算,在○里填上<,>或=,6X6○5X6,这对于发展思维来说,显然是比较直观的。学生会在心里对6X6和5X6进行计算并很快得出答案,如果让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情况就会有所改观,难度也就相应增加了。有的学生能想到:6X6表示6个6相加的和,5X6表示5个6相加的和,所以6个6大于5个6;还有的学生利用6的乘法口诀:6X6对应的口诀是“六六三十六”,5X6对应的口诀是“”,“五六三十”是在“六的一句口诀,利用6的乘法口诀的顺序来判断此题。这样的思路打破了学生只能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惯用思维,发展了学生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能力。五、游戏环节的加入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低年级的数学课堂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常常需要加入游戏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自主的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和发展数学的目的。教学讲究寓教于乐,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课堂上常用的数学游戏有开火车、竞赛游戏、猜猜游戏、拍手游戏等,不同的课堂可以设计不同的游戏。例如这样的题目,指名几位学生,将准备好的卡片拿在手里,学生组成转盘。周围学生围着中间的学生按顺时针转,当听到“停”时,谁对着中间学生手里的卡片,就要快速说出乘法算式和得数。将两名学生看作是这两点,手里拉一根绳子,当绳子被拉直时,就成了一条线段。还是两名学生,同一只手里拿两根绳子,将两根绳子同时拉直,这两根绳子重合了,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换几组学生试一试,仍然是同样的结果,从而得出: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而且只能画一条线段。总之,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把复杂的数学情境变成丰富有趣的游戏,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六、内涵容量的丰富以深入研究教材为基础,对数学课堂上出现的琐碎情境加以整合,从而使情境的内涵更为丰富。例如在学习口诀求商时,即使学生把乘法口诀背诵的很熟,也不能快速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得商,因为他们很容易将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运用口诀的方法搞混淆,特别是当被除数很小的时候,很容易将被除数当成乘数。当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易错时,我就引导学生比较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运算符号,接着让学生通过做几道乘法和除法算式,总结运用口诀计算的方法,最后我们一起归纳出:当计算乘法算式时,从左往右运用口诀;计算除法算式时,从右往左运用口诀。也就是计算乘法算式和计算除法算式时运用口诀的顺序相反。从小小的一道乘、除计算题总结出解决这类乘、除计算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苏教二上教材有这样一题: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直接说出脑子里最先浮现的算式,往往说出两道算式后可能就不是那么顺利了,此时学生思维没有逻辑性,知识点都是散乱的。我就引导学生先总结方法再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像这样的乘除算式,归根结底就是考查乘法口诀的,所以我们首先根据算式找对应的口诀。如()×()=18,这道算式只告诉我们积是18,想想积是18的口诀有几句,再根据口诀写乘法算式,这样就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写出很多算式了。16÷()=()也是先想积是16的乘法口诀再写对应的除法算式,后面两题亦是如此。以上两类题型看似直白琐碎,但如若不总结方法,很难提高效率,这样将题目问题变化后,反而问题情境更有价值了,而且学生也更能体会到乘法口诀的价值。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