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河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使用时间:2023年11月日编印人:罗云凤审核:高二语文组班级:高二()班小组:组姓名:第一次评价:第二次评价: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的生平。2.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其独特的人格风采。3.分析文章艺术特色,学习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一、辨识通假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2.屈平既绌()3.齐与楚从亲()4.乃令张仪详去秦()5.厚币委质事楚()二、词类活用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蝉蜕于浊秽()4.其后楚日以削()5.谗谄之蔽明也()6.悲其志()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8.明道德之广崇()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0.正道直行()11.惠王患之()1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14.同死生,轻去就()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颜色憔悴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4.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四、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译文:2.秦,虎狼之国。()译文: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译文:4.为天下笑。()译文:5.方正之不容也。()译文:6.不凝滞于物。()译文: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译文: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译文: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文: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五、作者简介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流传下来。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六、写作背景屈原,恰逢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人(如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七、文学常识《史记》《史记》记载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八、整体感知这篇文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九、文脉梳理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十、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分析人物形象[任务导引]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士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任务设计]1.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2.从文章中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任务探究二叙议结合,虚实相生——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任务导引]司马迁一改写史书之大忌,在有限的历史素材中,肆意加入自己的主观认知,边叙边议,议论抒情,使此文产生诗一般的语言、缠绵悱恻的情感、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任务设计]3.课文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作品《离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的?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4.从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278年,屈原两次被逐流放,期间做过什么,文中都未提及,既是历史素材的缺乏,又是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是如何将这段时光巧妙带过的?文章是如何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的?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和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的生平。2.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其独特的人格风采。3.分析文章艺术特色,学习叙议结合、虚实相生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一、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2.屈平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3.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5.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二、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效法,继承)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内:在内;外:在外)3.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4.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5.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6.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8.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10.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正:使……正;直:使……直)11.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1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动词的使动用法,存,使……保全;兴,使……振兴)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作名词,忠,忠诚之士;贤,贤良之人)14.同死生,轻去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把……看作等同;轻,把……看轻)三、1.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2.古义:骗人的假话。3.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4.古义:外貌,模样。5.古义:委婉得体。6.古义:当权。四、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译文: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4.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被天下人耻笑。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馋臣)所容。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译文:不为外物所拘束。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译文: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译文: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五、作者简介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流传下来。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六、写作背景屈原,恰逢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人(如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七、文学常识《史记》《史记》记载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八、整体感知这篇文章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九、文脉梳理①怀才不遇②赞其品格十、任务探究任务探究一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分析人物形象[任务导引]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士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任务设计]1.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政治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内政: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文学才能主要著作:《离骚》《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2.从文章中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怎样的感情?①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②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③感情: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任务探究二叙议结合,虚实相生——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任务导引]司马迁一改写史书之大忌,在有限的历史素材中,肆意加入自己的主观认知,边叙边议,议论抒情,使此文产生诗一般的语言、缠绵悱恻的情感、回肠荡气的艺术感染力。[任务设计]3.课文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作品《离骚》。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的?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作者从解题、成因、评价、内容、风格五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