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至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2.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3.陶冶性情,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文化典故[典故]烂柯人[出处]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任昉《述异记》)[解读]晋代王质进山砍柴的时候,看到几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质就到近前去听。有一位童子把一个形状像枣核一样的东西给王质,王质吞下了那东西以后,竟然不觉得饥饿了。过了一会儿,童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还不走呢?”王质这才起身,他看到自己斧子的斧柄已经完全腐烂了。等他回到人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经不在了。王质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这个故事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巨变。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就引用了这个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世的沧桑巨变所带给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觉。古人喜欢用神话去解释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云雾缭绕的深山,常常会被人们想象成不问尘世烦忧的仙人的居所。这个故事中,时间对山中的童子们是宽容的,而对人间却是冷漠的,其中所寄托的一种苍凉的意味,也使历来读到它的人们不由得发出怅惘的叹息。诵读鉴赏[原文]绿
衣
人
冯
至一个绿衣邮夫,低着头儿走路,也有时看看路旁。他的面貌很平常,大半安于他的生活,不带着一点悲伤。谁也不注意他日日的来来往往。但是在这疮痍满目的时代,他手里拿着多少不幸的消息?当他正在敲人家的门时,谁又留神或想,“这家人可怕的时候到了!”[鉴赏]意象鲜明突出
这个绿衣邮夫仿佛正是一个承担者,一个奔波在路上的形象,“低着头儿走路”,到甚至已经“大半安于他的生活,/不带着一点悲伤”,这样一个形象一方面是卑贱命运的承担者,另一方面也因为丧失了生命的活力而成为一个麻木不仁者。冯至通过这个邮夫的形象表达出自己当时的一种寂寥与冷漠:“谁也不注意他/日日的来来往往。”转换突兀
冯至在刻画完这样一个麻木的形象之后,突然笔锋一转,使这个寂寞的绿衣人的形象获得了一种抽象的力量,成为残酷命运的象征。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39年春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1942年5月,诗集《十四行集》出版。冯至的小说与散文均十分出色,1946年出版中篇小说《伍子胥》,1947年出版散文集《山水》。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是研究杜甫的专家,著有《杜甫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20世纪40年代,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冯至“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在‘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沉
钟
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成立于北京。因办《沉钟》周刊而得名。前身为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浅草社。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周刊于1925年10月创刊,至第10期停刊。1926年8月,改为《沉钟》半月刊,至第12期又停刊。1933年10月复刊,为第13期。1934年2月出至第34期停刊。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等。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翻译了俄国安德烈耶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作家的作品。创作方面,沉钟社成员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直抒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带有热烈而悲凉的艺术情调。沉钟社于1934年解散,此前时断时续,首尾将近10年。鲁迅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2.写对字形
词语易错字
词语易错字mù春暮jié然一身孑mù布幕孑jué孓青tái苔zhě色赭chī刑笞显hè赫风雨如huì晦nǎn然赧huì人不倦诲严jùn峻欺wǔ侮jùn工竣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4.词语辨析泄露
泄漏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一梳理脉络,理解文本内容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提示①衬托山林的荒寂;②与下文写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2.在第2段中,作者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意?提示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3.文章第6段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提示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二品读语句,把握文本情感4.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提到了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等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提示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②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5.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消逝的村庄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提示①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②山村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③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6.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提示①作者认为只要有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③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三品味特色,鉴赏散文表达技巧7.请就下面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提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三品味特色,鉴赏散文表达技巧8.一篇冷静的散文,突然引用了“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似乎有些令人费解。请分析此处引用的作用。提示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没有人给时间一个定义,因为时间是那样抽象,那样缥缈;就像没有人给生命一种定义,因为它看似随时流动在我们血液里,跳动在我们的胸腔,可我们始终不能知道它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时间与生命仿佛永远是成正比的,而且时间总是大于生命。像宗璞在《紫藤萝瀑布》里说的“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读完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请分享出来。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提示观点一:我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在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提示观点二:这个山村现在与过去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生出一个疑问:消逝的村庄,那么没有消逝的是什么呢?“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给了我们答案。诗句出自李之仪的《卜算子》,本指恋人两地相恋,这中间巨大的空间距离,此处却被暗喻为这历史长河间的时间距离。还是那澎湃的长江水,还是那片青山翠林,还是我们看到的那条石路。东西依然在,只是看的人不同了,看到这优美景致时的心情也不同了。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联想和想象作者冯至由眼前景生发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如文章第5段作者描绘眼前小溪——想象它曾养育昔日的人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文章以下各段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刻,更吸引读者,具有感染力;还能使文章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更加丰富多彩。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事,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秋叶飘零”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300字左右。答案示例落叶,是秋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在瑟瑟的秋风中,树上那已枯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它缓缓地、缓缓地落到了地上,发出哀怨的“沙沙”声。落叶啊!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它是在为来年付出自己的生命。落叶啊!你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天而结束,因为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去奔赴下一个春天。落叶啊!你也不必担心那光秃秃的枝头会被冰霜冻死,因为昔日的嫩枝已变成苍劲的粗干。飘悠悠,飘悠悠,落叶依然在盘旋着、零落着。它似乎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而只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高考考向
体会散文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理解这些句子,就可能影响到对文意的准确把握。“体会散文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是鉴赏评价散文的重要内容和探究疑难问题的基础支撑。文中重要的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①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③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④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语句。这类语句在文中往往是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抒情句或哲理句等。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和言外之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句子的深层含意指句子的哲理意义、隐喻意义(象征、比喻、双关),对有深层含意的句子要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根据具体语境和说话人的用意来理解。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1.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具体地说,首括句常常总起全文或概括段意,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内容、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索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2.从相邻语句入手对于关键性语句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这相邻的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3.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4.从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表达含蓄的句子,作者的创作意图密切关联着文章的主旨,是语句的深层含意所在。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订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知道就没事了?”“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参考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解析本文不是抒情散文,也不是哲理散文,结构上没有一条清晰可见的或者抑扬起伏的情感发展线索,虽然较为散淡,但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情感抒发的痕迹。大体上,讲述完小姑娘的花衬衣,文本从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转入到自我内心的感受,即干裁缝的辛苦。画线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也就出现在这个段落之后。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下文则以“是这样的”开头,转回去再写另一个故事。因为有了之前的内心感受的“引导”,读者再读这个“外部事件”就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会思考其“麻烦”“辛苦”之外的东西,那就会意识到“马蹄袖”带来的创造性和喜悦感。由此过渡到文末“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即裁缝生活令人难忘的独特的一面,也就非常自然了。画线句子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透露出的是作者对裁缝生活个中甘苦的评价,不卑不亢,不遮掩谋生的艰辛,不溢美劳动的自得。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学习目标1.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走进作者
本文是作者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涉及“人与自然”这一人文母题,属于“感悟自然”类的散文,表现了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它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结构明晰,主旨多元。背景介绍《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题目解说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的人生感悟。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层次结构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文本探究文章第2段中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文本探究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文本探究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文本探究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风雨如晦的时刻”指1942年,即作者写作本文的那一年,那是充满动荡与浩劫的一年。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子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以及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文本探究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文本探究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文章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文本探究文本探究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虛、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以许多滋养。文本探究中心思想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艺术特色(1)营造丰富意象。(2)凸显鲜明画面。(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4)赋予哲思理趣。艺术特色(1)营造丰富意象。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艺术特色(2)凸显鲜明画面。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艺术特色(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艺术特色(4)赋予哲思理趣。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A当堂检测1.下列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以作者的行踪作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文章先从森林和草原写起,是因为这是通往“消逝了的山村”的必经之路,这样使下文写村庄的出现不显得突兀。B.“我在那条路上走时……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C.作者在文中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D.这篇文章写于“风雨如晦的时刻(1942年)”,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解析:“以作者的行踪作为线索”错误,本文是以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独特的审美感悟来组织材料的。文章从森林和草原写起,是为了把人们进入森林、草原的感受和山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点出山村的特殊性,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当堂检测2.借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的拟人手法,对一种景物(也可以是植物)进行描写,要求赋予景物某种性格、气质,调动你的想象和情感,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200字左右。当堂检测答案:池塘里,告别了苞蕾的荷花,绽放着清丽的笑靥,在轻风拂送下,舞动着叠翠的裙裾,婷婷地妩媚着矜持的身姿,凝雾噙露,若一婉约的女子在轻轻吟诵“棹拂荷珠碎却圆”的诗句。隽秀的枝干无不在向你展示着夏的风情,让你不由得赞叹那绝佳的韵致,而同时,于蓦然回首中,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莲花,你有清正亷洁的高尚品质。你扎根污泥,珍爱自洁,保持天生丽质的本色。虽然环境冷酷哀凉,但你不叹世态炎凉,不怨时乖命蹇,不屈从环境,不沾污纳垢,照样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追求完美。污者管自污,莲花竟自洁。当堂检测解析:【写作指导】本题要求运用拟人的手法对一种景物(也可以是植物)进行描写,要求赋予景物某种性格、气质,调动你的想象和情感,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例如写荷花,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注意字数要求。当堂检测当堂检测3.将下面语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对偶句,不超过28个字。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地下没矿,山上无林,位于高县东南部的黄庄乡三合村曾是这里最穷的山村,贫困曾乌云般遮蔽三合人脱贫致富的希望。转折发生在2016年。美术专业毕业又在郑州办过4年美术培训班的青年冯亚珂,深知原生态村落的开发价值,他用筹集到的150万元资金在三合村建了首个农家宾馆,主要接待写生学生。开张半年,宾馆就营收20多万元。冯亚珂的成功让村里百姓看到了发展旅游的前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三合村改善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成了写生专业村。如今,25家农舍宾馆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年收入约400万元。近年来,更多像冯亚珂一样的青年回乡创业,三合村已逐渐发展为集写生、摄彩、研学、培训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2019年,三合村脱贫摘帽。答案:青年回乡创业办旅游,政府助力脱贫兴山村。解析:本题所给材料包括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的主要事件是青年冯亚珂回乡创业,创办旅游获得成功,第二段文字的主要事件是当地政府支持助力,让曾经的贫困村——三合村成功脱贫。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再结合题干“对偶句”这一要求来看,本题压缩的内容应该包括这两段内容,而且一般采用主谓式,即何人何事。当堂检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学习目标1、品读文章,涵咏主旨,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2、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3、学会鉴赏有深刻含义的句子;4、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和修辞技巧,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10)第三部分(11)居住山村眼前的景象自然风物兴衰史悟人生得启迪二、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什么?原文: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使我们想到有些地方曾经和人发生过关系,都隐藏着一小段兴衰的历史吧。明确:用石块砌成的旧路2、阅读第二部分,概括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明确: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麂子三、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讨论: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进一步研究课文中风物生发的联想以及承载的情思(或获得的感悟)。完成下列表格。自然风物特点联想内涵小溪清冽、养人曾养育昔日的人们人类声息相通自然风物特点联想内涵小溪清冽、养人曾养育昔日的人们人类声息相通鼠麴草谦虚、纯洁、坚强少女、村庄生命的宁静之美彩菌点缀、滋养滋养过山村里的人生命的美好有加利树速长、最高严峻的圣者生命的渺小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生命对疾苦的恐惧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幻境死亡的可怕
示范分析——以第五节为例
这一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
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探究一节,按照示例写每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小组展示要求:小组集体朗读该节,然后1人展示鉴赏性文字。第六节
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
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
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地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第七节
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
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第八节
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
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的渺小。第九节
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私人二手房购房定金支付与房产交易纠纷解决合同2篇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住房贷款合同编制细则2篇
- 2025版物业租赁安全生产安全责任保险理赔服务合同3篇
- 提升财务运营效益的探索与实践
- 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 民族医科护士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行政单位内部职员服务合同范本3篇
- 美食行业烹饪技巧培训回顾
- 塑料行业塑料工工作总结
- 监狱监舍门方案
- 煤矿安全生产方针及法律法规课件
- 宫颈癌后装治疗护理查房课件
- 员工内部众筹方案
-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初中班级成绩分析课件
- 劳务合同样本下载
- 聪明格练习题(初、中级)
- 小批量试制总结报告
- 2023年经济开发区工作会议表态发言
- 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01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