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解析)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9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各小题。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季书写于字里行间,带我们(领悟/领略)时序之美。春天,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传递/传达)着春的气息,①惹得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热烈而又粗犷的夏雨迫不及待,它的到来,就更是另一番风情,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②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③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那是秋天来了,给人们以丰收的喜悦。夜晚,玻璃窗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这些文学作品已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1)(4分)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lì临

②liáo亮

③粗犷

④zhù蓄

(2)(2分)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语段中的处分别选填括号内的“领略”“传达”比较合适。

B.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四季”“喜悦”“风情”“响声”都是名词。

C.画波浪线的①②③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语段中两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3)(3分)文段末画横线语句有语病,请把它修改后写下来。

2.(10分)默写填上空。

(1)“”,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2)“”,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朱自清《春》)

(3)夕阳西下,。(《秋思》)

(4),若出其中;,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表述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牵挂、关心之情的句子是:,。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中的自然景物,暗含哲理的诗句是:,。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方来势汹汹,咄咄逼人,我们可别先乱了阵脚。

B.“怀文大舞台”上的俏姑娘和帅小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C.第十届“沭阳花木节”期间,同学们利用假期呼朋引伴,纷纷前往活动现场参观。

D.得知沭阳籍运动员朱江获得杭州亚运会奖牌的消息,我们都喜出望外。

4.(3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推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彩。

②《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③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

④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

⑤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二、古诗文阅读。

5.(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2分)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晴明风口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所展现的画面。

(2)(4分)后两句是如何来表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6.(19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撇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2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期/日中,过/中不至

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3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的褒贬却已在其中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文“尊君在不”中的“尊君”,就是尊称对方的父亲,而“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

C.两则小故事都有对话描写,故事虽短,却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两则都出自该书的《方正》篇。

(3)(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

④相委而去

(4)(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6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虽然篇幅都很短,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文中“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氛围。文用“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侧面表现了元方的形象。

三、现代文阅读。

7.(7分)课内阅读,完成各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1)(3分)下面对这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来写的。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写蜜蜂和蝴蝶正是为了表现春花的烂漫与香气,表现出春花的惹人喜爱,烘托出一个种热闹的氛围。

D.朗读这段文字时语速要快,语调要高昂,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4分)斟词酌句。

①“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一词有何作用?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8.(20分)课外阅读,完成各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时,妈又要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你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见我恼了,旋即又笑哈哈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了院子,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蒸得我眼前发白。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妈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淘气的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吧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

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儿站着他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似乎走了好久好久,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

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3分)阅读选文②~④段,围绕妈妈为“我”做的事情,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①→妈妈拆开包裹并对因此恼火的“我”表示歉意→②

(2)(3分)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处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傍晚夜色刚刚降临时天空的景象,也暗示“我”初入大学时新奇、活跃、急切地心情。

B.文中处写“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与“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这一情节相矛盾。

C.文中处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特意准备穿着,表现父亲对“我”上大学这件事的重视

D.文章⑦和段都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意思是“我”终会长大成人,但父母对“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是“停留在原地的”。

(3)(4分)阅读第⑩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揣摩“我”此时想对父亲说的内容,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4分)根据要求赏析语句。

①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从描写的角度)

(5)(6分)联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

四、名著阅读。

(多选)9.(4分)下列对《朝花夕拾》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两项是()

A.《五猖会》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B.《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C.在《二十四孝图》中,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顺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D.在《无常》中,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爽直公正,具有人情味。

E.在《父亲的病》《琐记》中,少年鲁迅认为衍太太品行恶劣,成年后才消除对她的误解,呈现出儿童、成人双重视角。

10.(9分)下面三个语段出自《朝花夕拾》,涉及鲁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指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从此完全消灭了。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大声道:

“读书”!

一一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节选自《藤野先生》

(1)(3分)请根据语段内容,完成下表。

对应语段重要他人关键事件“我”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长妈妈①发生新的敬意

寿镜吾②敬重

藤野先生添改讲义③

(2)(3分)仿照下面的批注示例,对文中画线句子做批注。

示例: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批注:连用两个“不常用”,写出先生对学生惩戒的温柔,既不体罚,表现了我们对先生惩戒方式的认可和接受,由此

画线句子: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3)(3分)这三个人为什么会成为鲁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请分别用一句话表述。

五、写作。

11.(6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处处皆风景,只要你留心观察,最美的风景就在你身边。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家庭的温馨甜蜜,生命中的点滴触动

请以“那抹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意义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3)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宿迁分校七年级(上)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

参考解析与试题解答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9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各小题。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季书写于字里行间,带我们(领悟/领略)时序之美。春天,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传递/传达)着春的气息,①惹得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热烈而又粗犷的夏雨迫不及待,它的到来,就更是另一番风情,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②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③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那是秋天来了,给人们以丰收的喜悦。夜晚,玻璃窗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这些文学作品已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lì临莅

②liáo亮嘹

③粗犷guǎng

④zhù蓄贮

(2)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A.语段中的处分别选填括号内的“领略”“传达”比较合适。

B.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四季”“喜悦”“风情”“响声”都是名词。

C.画波浪线的①②③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语段中两处的标点符号应当是顿号。

(3)文段末画横线语句有语病,请把它修改后写下来。

见解答。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根据字词积累,“lì临”写作“莅临”,“liáo亮”写作“嘹亮”,“粗犷”中的“犷”读作“guǎng”,“zhù蓄”写作“贮蓄”。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词性、修辞方法、标点符号。根据各归纳点的掌握作答。

A.有误,处应选填括号内的“传递”;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文段末画横线语句语序不当,应将“这些文学作品已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为“我已对这些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解析:

(1)①莅

②嘹

③guǎng

④贮

(2)A

(3)我已对这些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2.(10分)默写填上空。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2)“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朱自清《春》)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表述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牵挂、关心之情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中的自然景物,暗含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见解答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析:

(1)吹面不寒杨柳风

(2)一年之计在于春(注意“计”的书写)

(3)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4)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意“郎”的书写)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注意“生”的书写)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方来势汹汹,咄咄逼人,我们可别先乱了阵脚。

B.“怀文大舞台”上的俏姑娘和帅小伙,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C.第十届“沭阳花木节”期间,同学们利用假期呼朋引伴,纷纷前往活动现场参观。

D.得知沭阳籍运动员朱江获得杭州亚运会奖牌的消息,我们都喜出望外。

B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ACD.使用正确;

B.使用有误,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该成语用错对象。

故选:B。

4.(3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推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彩。

②《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础则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③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

④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

⑤有人把文章的感彩分为挚爱和憎恨、悲哀和喜悦、惊惧和欲求、急切和冷漠、愤怒和疑惑等不同种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B

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③句点出说明的内容“感情基调”,应为首句,故⑤为次句。④②是举例说明,《春》的感情基调是”,由“比如”“则是”可知。可排除D选项。

故选:B。

二、古诗文阅读。

5.(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桑茶坑道中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晴明风口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所展现的画面。

(2)后两句是如何来表述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绿油油的野草丛生,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2)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表现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桑茶坑道中》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描写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同时描绘了儿童牧牛与牛吃草的动态画面,营造了生机无限的意境。全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诗中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雨后晴天,雨水蒸发,岸边丛生野草,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童子柳阴眠正着,睡梦正甜,越走越远。因为牧童的安然静止睡眠,悠然地动着,又活动起来,和谐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表现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解析:

(1)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岸边绿油油的野草丛生。

(2)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表现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译文:

雨后的晴天,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直吃到柳林西面,形成原始朴素的美感,运用了动景结合的手法。

6.(19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撇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期/日中,过/中不至

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的褒贬却已在其中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文“尊君在不”中的“尊君”,就是尊称对方的父亲,而“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

C.两则小故事都有对话描写,故事虽短,却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两则都出自该书的《方正》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大体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④相委而去舍弃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虽然篇幅都很短,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文中“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文用“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惭愧后悔的心态及知错能改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侧面表现了元方的形象。

(1)C

(2)D

(3)①大体;②趁,乘;③约定;④舍弃。

(4)①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和睦、融洽、欢快、轻松惭愧后悔知错能改

参考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分清层次,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ABD.正确。

C.有误,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据此断句为:期/日中。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BC.正确。

D.有误,出自该书的《言语》。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差,大体。

②句意为: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因,趁,乘。

③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④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①中重点词语有:欣然,高兴的样子;似,像?”

②中重点词语有:引,拉;顾,回头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甲文中“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和睦、欢快。从“惭”“下”“引”三个动词来分析,体现出友人知错能改的态度和行为。

解析:

(1)C

(2)D

(3)①大体;②趁,乘;④舍弃。

(4)①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5)和睦、融洽、轻松知错能改

三、现代文阅读。

7.(7分)课内阅读,完成各题。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1)下面对这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段文字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来写的。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

C.写蜜蜂和蝴蝶正是为了表现春花的烂漫与香气,表现出春花的惹人喜爱,烘托出一个种热闹的氛围。

D.朗读这段文字时语速要快,语调要高昂,读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斟词酌句。

①“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一词有何作用?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1)D

(2)①“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②不可以。因为“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繁忙劳动的热闹景象,既有声音,又有情态。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春花多、艳、甜的特点。

本阅读语段出自朱自清先生的《春》,选段内容短小,描写的是春花图,按由上到下的顺序,写了果树的花与地上的野花,同时又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春花的数量多,花色艳,花味甜。全文运用多种修辞描写春天,表述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朗读这段文字时语速要快。朗读这段文字时语速要慢,读出对春天的喜爱。

故选:D。

(2)本题考查词句分析。

①“仿佛”是“好像、似乎”的意思,虚写了诱人的丰收美景。

②从语境来看,“闹”字用得更好,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情感过于平淡。

解析:

(1)D

(2)①“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令人心醉。

②不可以。因为“闹字”不但写出了“嗡嗡”的声响,既有声音。同时、艳、甜的特点。

8.(20分)课外阅读,完成各题。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具体的感知,是十四年前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时,妈又要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你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见我恼了,旋即又笑哈哈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了院子,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蒸得我眼前发白。妈的脸挤进了车窗里,我望着她

⑤十八年来,这似乎是我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看她,看她的脸。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我望着她,妈也凝望着我,我在她水汪汪的眼睛里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见她,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几颗淘气的白星已经急不可待地在湖蓝色的夜幕上眨着眼睛。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父亲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我们坐了一夜的绿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我与他也就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父亲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们却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吧第一次,对父亲,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头,泪就“吧嗒”掉下来了。

走了几步,我停下往回看,爸依旧在那儿站着他穿着卡其色的夹克,宽宽的黑色裤子,擦得锃亮的黑皮鞋,那是他为了来送我上大学而特意添置的新行头。他一动也不动,我突然有些逃离般地加快脚步往学校里跑,似乎走了好久好久,只见父亲还在那里,只是,我已看不清楚他的模样。

这个男人,曾经是我心中的天地,头顶的日月,我才意识到,他只是我的父亲

这一次,是我送父亲,但最后远去的依然是我,还是父亲。

(选自《读者》2023年第6期,有删改)

(1)阅读选文②~④段,围绕妈妈为“我”做的事情,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①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妈妈拆开包裹并对因此恼火的“我”表示歉意→②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

(2)下面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文中处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傍晚夜色刚刚降临时天空的景象,也暗示“我”初入大学时新奇、活跃、急切地心情。

B.文中处写“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与“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这一情节相矛盾。

C.文中处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特意准备穿着,表现父亲对“我”上大学这件事的重视

D.文章⑦和段都提到“远去的”是“我”,停留在“原地的”是父母,意思是“我”终会长大成人,但父母对“我”的爱是永远不变的,是“停留在原地的”。

(3)阅读第⑩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揣摩“我”此时想对父亲说的内容,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根据要求赏析语句。

①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润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舅舅的车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②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右耳的鬓边几缕青丝也已成了白发。(从描写的角度)

(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

解析:

(1)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

(2)B

(3)爸爸,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我知道您的付出,懂得您对我的爱,我想对您说一声:“谢谢您!”

(4)①比喻,将母亲比作蚂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搬运行李时忙碌的,表现母亲的细心周到,对远行孩子的担忧。

②外貌描写,“我”突然发现妈妈老了,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感到愧疚。

(5)指已经到了该出发的时间,还指岁月流逝,父母老去之快,感悟到回报父母要及时。

本文记叙了家门口,读大学待出发,热热闹闹;道路边,母亲送我离开,难分难舍;校园内,“我”送父亲返乡,回望身影。文章告诉我们岁月匆匆,要珍惜爱自己的人,珍惜当下的生活。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自顾自地来来回回,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裹都塞进了车里”可概括为:妈妈为“我”准备。根据“她跑进院子,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可概括为: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ACD.正确;

B.有误,不矛盾,但舍得花钱给“我”的舍友买苹果。

故选:B。

(3)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结合“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挨个放在大家的桌子上”“我和父亲走在校园的路上,我在后,这场景是多么相似,看看父亲的背影”分析,结合语境。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运用比喻修辞,连拖带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为“我”准备行李忙前忙后的样子。

②结合“她的眼角已不知何时爬上了皱纹,曾经光滑的额头已藏不住淡淡的褶子,是对妈妈的外貌描写,青丝已成了白发看出,可是“我”以前并没有注意到。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感到愧疚。

(5)本题考查标题理解。“时间不等人”有两层含义:指“我”去济南上大学临行前,怕耽误时间赶不上火车,而父母却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老去,对自己之前行为的愧疚。

解析:

(1)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

(2)B

(3)爸爸,虽然我们交流不多,懂得您对我的爱!”

(4)①比喻,将母亲比作蚂蚁,表现母亲的细心周到。

②外貌描写,“我”突然发现妈妈老了。

(5)指已经到了该出发的时间,还指岁月流逝,感悟到回报父母要及时。

四、名著阅读。

(多选)9.(4分)下列对《朝花夕拾》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两项是()

A.《五猖会》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B.《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C.在《二十四孝图》中,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顺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D.在《无常》中,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爽直公正,具有人情味。

E.在《父亲的病》《琐记》中,少年鲁迅认为衍太太品行恶劣,成年后才消除对她的误解,呈现出儿童、成人双重视角。

AE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A.有误,《五猖会》表述的是对封建强权教育扼杀孩子天性的强烈谴责。

BCD.正确。

E.有误,鲁迅认为认为衍太太是一个和蔼的人。

故选:AE。

10.(9分)下面三个语段出自《朝花夕拾》,涉及鲁迅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指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请阅读并完成问题。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从此完全消灭了。

——节选自《阿长与<山海经>》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大声道:

“读书”!

一一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节选自《藤野先生》

(1)请根据语段内容,完成下表。

对应语段重要他人关键事件“我”对他们的情感态度

长妈妈①为“我”找来《山海经》发生新的敬意

寿镜吾②教导我们读书敬重

藤野先生添改讲义③感激

(2)仿照下面的批注示例,对文中画线句子做批注。

示例: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批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