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模拟_第1页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模拟_第2页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模拟_第3页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模拟_第4页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模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模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从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转变的过程,并基于潜在增长率的模拟分析,揭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改革红利则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本文首先概述了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及其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最后通过模拟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来释放改革红利,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红利方面,本文回顾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充分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实现的高速经济增长。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成为当务之急。在改革红利方面,本文强调了深化改革对于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性。通过改革创新,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当前面临的改革任务,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并探讨如何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来释放改革红利,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变入手,通过潜在增长率的模拟分析,揭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二、中国人口红利的历史回顾中国的人口红利,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逐渐优化的人口结构,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回顾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年轻化,劳动力资源丰富,形成了典型的人口红利。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参与到工业化进程中,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口红利进一步显现。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商品。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因此,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实现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变。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挑战,中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潜力,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三、改革红利的概念及其潜力改革红利,通常指通过制度性改革和政策调整,激发经济活力和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潜在收益。在中国特有的语境下,改革红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改革红利的核心在于通过改革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享受了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转向改革红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挖掘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红利的潜力巨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创新创业;三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是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为了实现改革红利,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税收结构、加强金融监管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为释放改革红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还有更多的改革红利有待释放,这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改革红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挖掘经济增长新动力,中国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四、基于潜在增长率的模拟分析为了深入理解中国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变,我们进行了基于潜在增长率的模拟分析。这种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的发展模式,还能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向。我们回顾了人口红利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中国通过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接下来,我们分析了改革红利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改革红利主要来源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要素市场改革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动潜在增长率的提升。为了具体量化改革红利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中国数据的经济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人口结构、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等因素,对潜在增长率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我们还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评估不同因素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潜在增长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人口老龄化则对潜在增长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潜在增长率的模拟分析表明,中国从人口红利向改革红利的转变是必然趋势。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充分发挥改革红利对潜在增长率的提升作用。也需要关注人口老龄化等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风险。五、政策建议与展望面对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我们需要从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增长。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与展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劳动力素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劳动力素质成为关键。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应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包括提供研发资金、优化创新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力: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促进资源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改革红利: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关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从人口红利转向改革红利,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六、结论通过对中国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转变过程的深入分析和模拟,本文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因此,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改革红利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有效激发经济增长潜力。本文的模拟结果显示,改革红利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还发现,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顺利过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政策环境,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创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有效激发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参考资料:人口红利,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总理2018年10月24日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说,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人口红利,经济学术语,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李克强总理2018年10月24日应邀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说,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一种估算人口红利的方法便是使用时间序列的宏观人口经济数据,用多元回归的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带入人口及其他各种因素,观察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解释能力的贡献。另一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人数,然后把这两类人数的比例作为抚养比。注意,这里所使用的抚养比与通常所说的抚养比不一样。这种计算人口红利的方法是,把经济变化的指标——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两个部分,即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抚养比的增长率。这两个组成部分中,第一个是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是人口因素。在假设有效生产者人均产出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抚养比增长率的变化便可直接等同于其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也即人口红利。实际上,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仅包括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还包括扩大积蓄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与回报上升。由于人口在40岁-60岁年龄段积蓄的可能性最大,更多的人能活到这个年龄,就会带来更多的积蓄。更多的储蓄意味着更多的资本。每个劳动者资本占有量提高,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期望寿命的延长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造成了更多技术发明使用的机会,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一个更健康的人口也就是一个更富有生产力的人口。健康的作用远不限于增强体力,而更在于智力思维的开拓与使用。由此可见,人口红利的计算需综合考虑就业、收入及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的影响,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只依靠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同时,随着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重复的,也不存在所谓“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人口红利”的影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人口红利”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在1965~1970年间“人口红利”已显现,并且创造积累了国民经济基础。2000年以后更多地感受到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严重困扰着经济的增长。10年间,切实感受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当“人口红利”期结束的时候,我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弄清楚“人口红利”是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供给上。从劳动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如果按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则城镇每年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设想中国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时大多数人口如70%的人会选择居住在城镇,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可见的将来,我国似乎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劳动力供给来看,“人口红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年龄人口丰富的“人口红利”期结束并非“人口红利”的真正结束,只要能够发挥好储蓄的资金效率,让资本得到合理的回报,则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可能为经济增长继续注入“活力”。无论从生产还是从消费和储蓄来看,“人口红利”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人口红利”回报最丰厚的时期。从今后20~30年左右的时间来看,我们不仅没有理由怀疑我国的经济增长会失去动力,相反,经济增长将会更加强劲。世界银行《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报告会上说,中国的青年人口在1978年左右达到顶峰。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这种赡养率下降的窗口可以保持大约40年,取决于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然后会重新关闭。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这个窗口里。这一窗口在中国和泰国将于10年内关闭,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关闭。根据一些中国机构的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1)、如,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就造成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的不充分。这样一来,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成为需要社会负担、抚养的人口,而这部分人却不能创造财富,从而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2)、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分布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群从土地中走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发达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5%,其中第二产业占7%,建筑行业占80%。因此说,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发展程度。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这一事实决定着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不可能太高。2003年中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口资源问题报告”显示,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33年,而城市为20年。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预测,就业,但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与培训。低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同时决定了创造力也相对较低。比如:制造业1小时劳动力的价格,美国是30美元,中国大约是2美元,而美国的劳动率也比中国高10-20倍。可见,只有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成本,中国才能更好地兑现人口红利。(3)、由于农民进城收益并无提高,进城成本却明显上涨,消减了农民进城的愿望。这就是免除农业税(即务农收益相对提高)之后,我国部分地区一度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之一。①、农民进城务工的经济收益不高。有资料显示,近20年来,农民工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上涨。②、农民进城务工获得的技能收益相当有限。更为糟糕的是,农民进城就业或失业均无保障,从而使进城农民随时面临生存危机,而不得不选择返乡务农。另外,他们从城市生活中获得的文化收益并不大。这是因为较低的经济收入和较低的知识文化背景、使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文化生活受到局限;并且城市文化对农民工产生的“排他性”也使其游离于城市文化圈之外。从长期看,一国的“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人口转型理论告诉我们,“人口红利”期只是一国人口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即当人口出生率尚未显着下降,而死亡率明显下降的阶段。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的逐渐下降必将导致总劳动人口的下降。另外,中国开始呈现较快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因此,从长期看,中国总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将减少,中国经济所享有的“人口红利”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人口的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供给速度的持续下降,将经由劳动力要素供给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储蓄和资本积累两方面,制约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有一个值得提起的问题是: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有利时期,能否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最大特点,老年人口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增加,将使社会负担日益加重,社会保障资源面临巨大压力。而且,由于农村流动人口数量巨大,将引起未来农村老化程度高于城市,这也是中国老龄化的另一个显着特点,如何在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也建立起一套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促进协调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鼓励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经济。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转移的另一个层面是要积极推进人口的对外交流,具体方式包括:留学深造,外派劳务,人员交流等等。当然这种人口向外流动的方式在缓解人口数量压力上可能作用甚微,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交流,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发展。继续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赋予全国居民统一的国民待遇。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中国家庭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理念。城市人口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了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制度的逐渐完善,解决了大多数家庭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广大的农村人口,还不能被纳入这两大保障系统之中。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享受工作所在地的社保,医疗,子女入托和受教育等福利和权利。这不仅不利于人口的有效流动,还容易滋生城乡人口的对立矛盾,引发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将所有居民,不论城乡,不论本外地,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提倡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并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真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从而提高全国人口素质。在成人教育上,一方面应该降低门槛,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将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吸引进入学校,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包括社区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并存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全民终生教育氛围,使国家的人口素质逐步提升,这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状况引入到由数量型转变成为一种质量型的发展轨道,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需要指出的是,“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人口红利”也不例外。具体来看,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劳动力的负担和成本加大;老龄化会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第三,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将严重影响到劳动生产率。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竞争能力,并进一步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活力。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而要有效地化解将来的“债务”,我们必须做好这样两件事:一是必须长时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12与9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上指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而回归实体经济就要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调动民间积极性。厉以宁称,新人口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新改革红利正在替代旧的红利。他指出,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中国正在从技工时代转向高级技工时代。同时,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在产生新的资源红利,相对于旧资源红利而言,新的资源红利主要在于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资源,治理沙化增加的土地,振兴草场业增进土地资源的利用等;而新的改革会给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厉以宁强调,中国贫富差距特别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次分配有问题,西方是“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缩小差别,而中国则是二次分配扩大了一次分配的差距。”厉以宁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就是老城区加新城区加新社区,新城区就是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新社区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着重点应该放在两方面,一是保证农村公共服务到位,二是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如果这样做,不仅可以绕开中等收入陷阱,即使将来进入高收入社会,也仍然会继续前进。”厉以宁表示。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我们应当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够准备。“判断一国是否拥有人口红利,要看两个指标,一是劳动年龄人口,一是将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分母、其他年龄组如年幼、年老者作为分子得到的人口抚养比。”蔡昉说,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人口抚养比一升一降,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蔡昉坦言。在人口相对减少的条件下,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口大国,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盘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虽然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但是规模依然是庞大的,中国依然预留了开发人口红利的人口机会。蔡昉认为,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将使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潜在增长率由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生产率进步决定,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对这三个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不言而喻,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会使劳动力减少。除此之外,还会使资本投入增长率放慢。蔡昉解释说,过去我国抚养比低,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投资,今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另一方面,如果劳动力短缺,就会出现资本投入报酬递减现象。“打个比方,如果劳动力充裕,1台机器对应10个劳动力,那么有多少资本就可以买多少机器;一旦劳动力不足,1台机器对应1个劳动力,甚至10台机器才能对应1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的体力、智力能照顾得过来吗?买相同数量的机器,其产出自然会减少。”蔡昉说,“报酬递减,资本投入就会减少。”“一句话,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会因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而减速。”蔡昉说,“‘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5%。我们预计,‘十二五’时期将降至19%,‘十三五’时期更是减为08%。”“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趋势、坦然接受、积极应对。”蔡昉说,“应对之策,可以分为不该做的和应该做的两块。”不该做的,就是不甘心经济减速,企图用过度扩张投资、增加需求的方式人为把经济增速拉上去。“今后,一些人或许会提出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等等。这些有驾轻就熟的手段、有实施的抓手,而且过去干得也很成功。”面对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应该做的,就是科学地提高潜在增长率。“潜在增长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蔡昉说,劳动力投入方面还能挖潜,比如,今后劳动力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劳动参与率可以提高。“6亿进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从而没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他们通常40岁左右就退休回乡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