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重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重难点10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政治重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重难点10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政治重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重难点10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政治重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重难点10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政治重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重难点10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重难点10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本专题在高考中多以社会热点或生活化的情境为材料,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核心考点。微观考查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辩证否定观、创新意识等核心考点。常见题型有两类,一是侧重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选择题,包括漫画类、引文类、因果类等多种类型;二是基于知识能力,侧重于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启示做法类和体现说明类主观题。根据学习及考查内容的不同,可将此专题分为三个考向:一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二是联系观与发展观;三是矛盾观与创新意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3.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政治认同:认同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客观理性地认识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贯彻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精神: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分析生活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牢固树立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一步坚定、认同唯物主义信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以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为指导,预见事物发展前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考验;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辩证剖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事例公共参与:坚持以哲学为指导,开启人的智慧,坚持实践的观点,与时俱进,提高自觉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考点角度看,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运动的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从题型角度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1)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凸显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作用。近几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进一步加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人试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熏陶和教育。如2023年全国乙卷第22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理论创新提出的全新要求为情境,2023年山东卷第10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谈话为情境,2023年湖南卷第8题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为情境,2021年全国甲卷第40题第(1)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为情境对学生进行考查,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和重大实践意义,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提升学生在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科学认知与求真务实、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等方面的学科素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2)注重考查探索性、思辨性思维品质和在联系实际中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能力。思想政治学科关键能力是学生面对思想政治生活实践问题情境时能有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2023年辽宁卷第19题第(1)问,要求学生运用哲学知识阐述鞍钢人在桥梁钢研发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主体作用,以开放性设问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空间,增强对探索性、思辨性思维品质的考查。2023年山东卷第10题,2023年湖北卷第15题运用实践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深刻认识到想问题、做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2021年全国甲卷第40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从其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理论的实践价值等多维度展开,形成复杂情境,提供了学科知识和关键能力综合考查的空间。在考查认识论、文化自信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解析情境材料,综合运用论证与闸释、探究与建构等学科能力解决具体问题,完成情境任务,从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1.以“科学技术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议题,探究哲学的产生、哲学是什么、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议题,探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增强对这一思想路线的政治认同;结合党和政府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方针政策,阐释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3.以“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议题,探究实事求是的观点。可创设辨析性情境,剖析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学习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等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成功经验。(1)关注热点,孕育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方面,本专题把社会时政热点与日常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尤其是要关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积极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得人讲话精神,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对习近平同志重要理论成果的科到知,能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思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将自身学习与探索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追求真理。在学科素养方面,本专题把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科学认知世界的本来面貌,踏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培养高尚思想品质与道德情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对社会各类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责任担当。(2)加强必备知识储备,筑牢根基高考命题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由考查“基础知识”转向考查“必备知识”,要抓住高考关注的必备知识,注重必备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准确记忆。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必备知识的深度理解,强化易错易混知识辨析,做到理解为先、会用为上,时刻牢记理解比记住更重要;另一方面,要全面细致,做到“小、细、实、透”,对存在的知识漏洞要及时发现、及时弥补,不能因为知识点琐碎或是太小而轻视。本专题的知识跨度较大,学生要注意掌握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唯物论中要重点掌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认识论中要重点掌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实践的基础作用,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有关知识。(3)着眼高阶思维,培养关键能力新高考已从“考知识”变为“考能力、考素养”,课堂教学要采用新思路、新办法,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把握准新高考命题逻辑,多进行“主动思维训练”,通过多元、灵活、开放的情境式教学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从“静态知识”学习转向高阶思维能力训练,以思维为中心,突出深度学习的重要性。要注意答题方法的指导和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及时修正不良解题和答题习惯,提升审题能力,精准作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运用创新思维,多角度思考答题。世界的物质性尤其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在高考偶有考查。复习备考中结合人类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等,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概念,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以人类违背自然界客观规律而受到惩罚的具体事件或人类探究自然的最新成果等,考查对自然界物质性的理解;以国家针对自然界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而采取的各项政策,考查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本课在高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其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均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尤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更是高考的必考点。常见的考法是以漫画、名言警句、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现等事例为背景材料,设置体现类、措施类、原因类题型,考查人类应该如何利用规律。3.联系的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均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受到惩罚的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区域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乡村振兴、经济全球化等热点为背景材料,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的典型事例,考查对发展的实质与普遍性的理解;以国家集中整治生态环境领域的问题,考查事物发展的趋势;以引言、诗词、俗语、漫画、典例等为载体,考查对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细化理解。5.本课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考区域。尤其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均是高考的热门考点。以古诗词、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以漫画、现实热点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eq\a\vs4\al(|思维导图|)eq\a\vs4\al((一图串尽主干知识))(建议用时:50分钟)单项选择题。(共20道,每题3分,共60分)1.(2023·浙江·高考真题)《尔雅》是由汉初学者编纂的一部术语词典,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由此可知(

)①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

④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②④:《尔雅》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由此可知,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通过这些术语可以探求当时社会的状况,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表明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不体现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①与题意不符。③:材料强调这些术语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风貌,不体现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2.(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说明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①符合题意。②:错误,不能把对规律的认识作为依据,②排除。③: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周天子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也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③符合题意。④:错误,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确定节气、规划农时,指导农耕活动,④排除。故本题选A。3.(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清代画家王鉴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见,“如画”与“逼真”(

)A.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B.表明事物的存在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C.说明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D.反映了山水与丹青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答案】A【详解】A: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大致的意思是,人们看到壮丽山水,会说像画一样美;看到美丽的画画,会说,画的跟真的一样棒,可见“如画”与“逼真”体现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对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A正确。B:错误,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会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B错误。C:错误,观念可以反映客观现实,C排除。D:材料讲的山水和丹青都是客观事物,不涉及山水与丹青的联系,D排除。故本题选A。4.(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通过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这一活动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表达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人的世界观,①符合题意。②: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而不是在于人的经验感受,②说法错误。③: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将漆树汁液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③符合题意。④:价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能说哪个更有价值,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5.(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好茶,好水、好器、好火候,缺一不可,方能成就一杯好茶,这茶理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①②正确。③: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未强调整体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未涉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6.(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迎来送往,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等。这表明(

)①意识的内容可还原社会生活②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情感需求③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④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因此,意识的内容并不能还原社会生活,①错误。②:人的情感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需求。因此,意识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人的情感需求,②错误。③: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是通过社会历史体现出来,说明了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③正确。④:人们通过对湖北武汉的历史的认识,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说明了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④正确。故本题选D。7.(2021·福建·高考真题)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年规划的编制不仅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巨大魅力,更潜藏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密码。这表明五年规划是(

)①关于我国不同阶段经济社会的能动反映②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过程③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自觉选择的结果④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五年规划的编制不仅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巨大魅力,更潜藏着中国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密码,五年规划是关于我国不同阶段经济社会的能动反映,是我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自觉选择的结果,①③正确。②:五年规划属于意识范畴,不能是客观过程,②错误。④: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④错误。故本题选B。8.(2022·湖南·高考真题)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这表明(

)①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敢于超越事物发展的规律②面对挫折与考验,我们要懂得冷静思考、量力而行③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④我们要树牢底线思维,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超越规律,故①错误。②: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勇于挑战,坚定信心,尽力而为,战胜困难,而不是量力而行,故②错误。③: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说明世界历史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那些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故③正确。④: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面对重重挑战,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坚定信心、激流勇进。说明了面对挫折与考验,我们要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④正确。故本题选D。9.(2021·山东·统考高考真题)1956年2月,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中国共产党在一大召开时只有50多名党员,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中,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由“简”到“巨”的事实证明了(

)①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②凡是拥有强大力量的事物前途必定是光明的③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④量变向质变的转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详解】①③:中国共产党由“简”到“巨”的事实证明了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事物充满旺盛的生命,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③符合题意。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不是力量的强弱,②不符合题意。④:事物发展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更重要的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材料强调的不是量变引起质变,而是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0.(2022·辽宁·高考真题)漫画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欲借风力须顺风势

②任运自在随风飘荡

③驾伞乘风去我所向

④逆势而动方得如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漫画中文字“所谓借风,只是顺应了风的方向”其主旨重点在于顺应大势,借风而行,说明欲借风力须顺风势,驾伞乘风去我所向,①③正确。②④:“任”“自在”“随风”“逆势”均不体现借风而行,与漫画主旨不符,②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B。11.(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漫画描绘了插秧的劳动场景。该漫画表明(

)①“后退”与“前进”没有明确的界限②“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③“后退”与“前进”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④“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①:“后退”就是“后退”,“前进”就是“前进”,二者有明确的界限,故①错误。②④:“看似后退,实为前进”,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后退”的表象蕴含着“前进”的规定,“后退”与“前进”具有相互联结的属性,故②④符合题意。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材料主要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故③错误。故本题选D。12.(2023·辽宁·模拟预测)下列诗句与下图漫画蕴含的哲学智慧相一致的有(

)①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有些人感叹水滴的力量却忽略了水滴的坚持,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①:“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比喻高鹏远嘱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①排除。②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②④符合题意。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③排除。故本题选C。13.(2023·浙江·模拟预测)曾几何时,长期采煤采石给某市带来生态之殇,采煤塌陷地房倒屋塌、污水横流,宕口伤痕累累、满目疮痍。近年来,该市大力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使昔日“生态疮疤”成为城市风景。该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说明()①人类的需要是建立人为事物联系的基础②把握联系客观性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更容易改变④人类可以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详解】①:建立人为事物联系的基础是自在事物的属性,而不是人的需要,①错误。②④:大力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使昔日“生态疮疤”成为城市风景,这种变化说明把握联系客观性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也说明人类可以调整事物之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新的联系,②④正确。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虽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意味着更容易改变,③错误。故本题选D。14.(2023·河南·模拟预测)2022年5月15日,我国了开启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任务。执行此次任务所使用的“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系留浮空器,搭载了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和先进的观测仪,为揭示“亚洲水塔”水的来源提供关键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这说明(

)①先进的科技工具能够对珠峰高空大气作出能动反映②珠峰科考能够深化人们对珠峰大气运行规律的认识③科学观测手段和方法是人们获得新发现的重要条件④科学新发现会受到科研人员的科技素养等条件限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详解】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先进工具作为物的因素不具有能动性,①不符合题意。④:材料强调的是深化人们对珠峰大气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涉及科研人员的科技素养,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珠峰科考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第二次科考任务,为揭示“亚洲水塔”水的来源提供关键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据此分析珠峰科考能够深化人们对珠峰大气运行规律的认识,②符合题意。根据“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以及搭载的分析仪和观测仪等信息,说明科学观测手段和方法是人们获得新发现的重要条件,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5.(2023·湖北襄阳·三模)梵高用4个月完成流传后世的《向日葵》,达·芬奇用4年精雕细琢成就《最后的晚餐》,如今人们利用AI生成技术只需4分钟就能完成一幅色彩艳丽、别具韵味的AI画作。有人认为,面对AI画作的挑战,手绘画作依然更具生命力,因为它蕴含着绘画者的情绪与思想,优秀的画作还兼具学术和收藏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科学技术取代艺术是画作自我否定的必然结果②主客体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③AI画作不会有生命力是因其没有人的意识参与④画作传递的思想等信息不同会使其价值有差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详解】①:面对AI画作的挑战,手绘画作依然更具生命力,因为它蕴含着绘画者的情绪与思想,优秀的画作还兼具学术和收藏价值,科学技术会促进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取代艺术,这也不是画作自我否定,①不选。②④:有人认为,手绘画作依然更具生命力,因为它蕴含着绘画者的情绪与思想,优秀的画作还兼具学术和收藏价值,这表明主客体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而画作传递的思想等信息不同会使其价值有差异,②④入选。③:AI画作也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完成的,是人的意识参与的结果,③不选。故本题选C。16.(2023·浙江·模拟预测)杭州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蘑菇、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点菜品。这从一个方面说明()①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③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④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详解】①④: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中涉及的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这表明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①④正确。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的说法错误,故②错误。③:意识内容的多样性带来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的说法错误,故③错误。故本题选B。17.(2023·湖南长沙·联考二模)2023年3月,中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各地各领域要掌握最真实的情况,确保掌握的信息基础准确可靠。这需要(

)①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作风建设为根基②广泛凝聚共识,发挥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③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听真话、察实情④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旨在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掌握真实信息,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察实情办实事解难事,增强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③④符合题意。①:党的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①观点错误。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调查研究指向掌握真实情况,与发挥政协的作用、凝聚共识的指向不一致,排除②。故本题选D。18.(2023·湖北武汉·武汉市第一中学校考二模)“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我国传统艺术名瓷之一的薄胎瓷的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制作人为了进入平静的状态,会选择在深夜创作。随着坯子的杯壁越来越薄,匠人也进入“忘我”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②只有经过反复修琢的量变才能实现粗胚到成品质的飞跃③成品在形成之前就已经在制作人头脑中作为观念存在了④人们达到忘我状态,就可以摆脱客观条件对制作的影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详解】①:人们可以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经实践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①错误。②:材料中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最终成功,说明只有经过反复修琢的量变才能实现粗胚到成品质的飞跃,②正确。③:意识具有目的性,成品在形成之前就已经在制作人头脑中作为观念存在了,经过实践真正被创造出来,③正确。④:无论何时都不可以摆脱客观条件对制作的影响,④错误。故本题选C。19.(2023·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校考模拟预测)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的基本法律,称为“管法的法”。时隔八年,经过调研,立法法又一次迎来了修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立法法的修改(

)①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确立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注重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不断提升我国立法质量,推动良法之治③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为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详解】①: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①说法错误。②:时隔八年,经过调研,立法法又一次迎来了修改,说明立法法的修改要注重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不断提升我国立法质量,推动良法之治,②符合题意。③: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的基本法律,称为“管法的法”,这说明立法法的修改有利于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符合题意。④:党的领导为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0.(2023·广西·模拟预测)2023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提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征程难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中国共产党愿继续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一道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这说明(

)①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②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推进④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征程难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不断推进,①③正确。②:人类社会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非选择题。(共40分)21.(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从哲学角度,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10分)【答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诗歌创作要坚持诗题和诗句的有机统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为“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属于原因类题型,需要调用哲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可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关键词②: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可联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关键词③:综合整体材料→可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22.(2023·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各大盐碱地集中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从自身的水盐条件出发,进行分类改造,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松嫩平原因季节性降雨不均,土地盐碱化严重,故采用培育耕层、以稻治碱、连通河湖的方法,涵养生态,沃土好水种出了优质稻。内蒙古河套灌区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耕地出现次生盐碱化问题,但不同地块的盐碱化程度不同,故分别采用“留”“用”“改”方法,科学灌溉,解开了次生盐碱化症结。新疆地区盐碱地全年干旱少雨,于是推广有机肥还田,培育种植“吃盐植物”,收效同样明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盐碱地与可耕地相互转化的条件。(8分)(2)运用《哲学与文化》其他知识,就如何综合利用盐碱地提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1)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国盐碱地集中区,盐碱地是“沉睡”的耕地资源,是潜在的可耕地,在遵循水盐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分类改造,可以转化为可耕地;可耕地是现实的耕地资源,但当水盐条件发生变化时,诸如发生不合理的灌溉时,在水盐运动规律的作用下,可耕地也会盐碱化,从现实的耕地资源变成潜在的耕地资源。(2)参考答案示例:建议:通过实地调研,在弄清楚土壤的实际水盐条件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培育、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或在盐碱洼地养殖喜咸的水产,还可以建设可供研究和参观的盐碱地实践基地等。理由: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注意观察矛盾的特殊性,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是矛盾基本属性,设问指向是分析我国盐碱地与可耕地相互转化的条件。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可联系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关键词②:我国各大盐碱地集中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从自身的水盐条件出发,进行分类改造,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可联系盐碱地是潜在的可耕地,在遵循水盐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分类改造,可以转化为可耕地。关键词③:内蒙古河套灌区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耕地出现次生盐碱化问题→可联系当水盐条件发生变化时,诸如发生不合理的灌溉时,在水盐运动规律的作用下,可耕地也会盐碱化,从现实的耕地资源变成潜在的耕地资源。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2)本题具有开放性。可结合材料中“运动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