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费许多力气替宋诗拨乱反正,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旧时意象旧时情怀,一如宿命般余音袅袅,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追求新变。所以,在以唐诗为参照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
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诗诸人的风格,并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倾向,即要从唐诗较浓丽膏腴的风格中摆脱出来,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他们作诗讲究锤炼语言,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从运思造境到雕字琢句和韵调音节,都是费尽周折。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但是,这种情形也存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弊病。不过,作为风格的这种平淡之中要藏有山高水深,需要有意境之高深配之以精约的语句,才可以达到。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所以,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
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唐诗重情,往往抓住人生中的瞬间,投入浓烈的感情,凝缩而简洁,但其视界的广度也因此受限。宋代理学兴盛,理性的思辨使得宋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表现出看问题的广阔视野。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长于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以理取胜。这样,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深造有得。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诗的创作必须由感落到思,没有无感的诗,也没有不思的诗,在这点上,唐诗、宋诗乃至一切诗都是相通的。只是宋诗中的感情被理性化了,宋人冷却了由热情而来的冲动,滤去不相干的成分,析出其所感的本质,将其表现在诗里。由此宋诗表现出叙述性和思辨性的风格,看问题时也显示出一种达观的态度,显得冷静而从容,不出理性的逻辑范围。然而天真的感情自身即是艺术性的,成熟的感情便含有反艺术的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可以说,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
(摘编自李素军《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材料二:
首先,唐人的感情是自然生发的,真纯如赤子,是浪漫的激情;宋人的感情则受过人文精神的陶钧,冷静而深邃,充溢着智慧。宋代社会流行理学,主张压抑人的欲望,弘扬理性精神,这种环境不利于外向性情感的生成。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徐复观先生说:“(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乃是对感情的冷却澄汰,冷却由感情而来的冲动,澄汰去实际上是不相干的成分,以透视出所感的内容乃至所感的本质,并将其表现出来。此即所谓宋诗主意。‘意’是经过理性的澄汰而成为更凝敛坚实的感情。”然而不管是自然纯粹的情,还是凝练坚实的意,直接表述都是有难度的,需要借助意象来彰显。唐人的感情浩浩荡荡,浑无涯际,充斥着生命力,这种感情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述的,故诗人习用自然意象来寄托此感情,其实是由于自然万物与充溢着生命力的情感相通。宋人的情感含蓄渊渟,整饬条畅,直抒而出则显枯涩板滞,故诗人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寄托人文情怀。
其次,唐代诗人多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歌哭,多是为己而发。宋朝诗人则在自我之外,重新发现了国家与民族的苦难,其胸怀更为广阔博大。唐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来自诗人对自身的关注。边塞从军之豪迈与哀怨,山水隐逸之适意与寂寥,随侍君王之自得与惶恐,诗酒联欢之忘忧与纵恣,羁旅远行之超脱和依恋,日徂月迈之绝望与无奈,这些都是唐人发之于心,系之于己而难以摆脱的情愫。只有杜甫这样才性健全的诗人对国家、对大众发生了人溺己溺的关切与同情,而有唐一代同调甚少,直至宋代才蔚为大观,这与宋朝人文教化之盛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在北宋的和平时代,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在南宋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这种情怀又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任聪颖《试论唐宋诗转型的情感因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由于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所以宋人才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逃脱唐诗苑囿开辟出新的境界。
B.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宋人善于以理性的思辨融入生活,尤爱在琐事微物间逞其才技,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哲思,但也使宋诗缺少了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
C.和唐人一样,虽然宋诗在创作中也注重感和思的表述,但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追求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浑融于一的理趣,从这一点来看,宋诗更为成熟。
D.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把原本复杂的情感经过澄汰析出其本质,打破了唐诗借助意象抒情的传统,转而寻求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的情感多为纯真浪漫,宋人的情感多为冷静深沉,这种现象与唐人、宋人情感的生发、形成有关。
B.宋人把很多唐人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写入诗中的材料写入诗中,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宋诗有一种渊雅不俗的风格。
C.唐诗中的边塞、山水、羁旅等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但其中抒发的情感大多来自诗人对自己的关注。
D.宋代诗人对国家大众有着人溺己溺的关怀,宋人比唐人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真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宋诗中“责任与担当”的一项是()
A.陶尽门前土,顶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C.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晨源炊漆公店》)
D.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观点上的同和异。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没有一点儿人之将死的迹象,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从市里到县里再到村里,平时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上方横着两片太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我的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一直走到三爷的家。三爷的家门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中,理出三爷的死因。
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耳聋,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时震耳欲聋的声响。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啊,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
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亮了,天也晴了,天是湛蓝,地是洁白。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许多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响起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爷的街灯突然陈旧不堪,以至一碰就散架,这说明街灯确实已经老旧,也暗示传统街灯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落地,暗示了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D.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而“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B.“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和“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文中叙写三爷死因的内容,属于小说故事讲述中的插叙部分,既表现了三爷对街灯的特殊感情,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对猫头鹰的生动描写,运用了象征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8.
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材料二: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材料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节选)
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
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②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14.
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①谢玄晖:名谢眺,南齐著名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
B.颈联中“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的“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尾联话中有“话”,意思是李白与谢眺精神相通,谢眺的诗李白能理解,但是今日李白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之感,使全诗浑然一体。
16.
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念奴娇过洞庭》化用苏轼文词击节叹咏夜色美好的诗句:“,。”
(2)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3)
《谏太宗十思疏》中,劝皇帝虚心纳谏,端正自己,疏远小人的两条是:“,。”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圆盘四周有哨口。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如同松涛海浪。
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抖空竹是靠四肢巧妙配合完成的运动项目,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各种花样技巧时,上肢与下肢的很多关节,再加上颈椎、腰椎,都在不同程度地运动着,因此抖空竹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①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城市的飞速发展,②空竹存续的文化空间面临萎缩,③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B.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
C.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继承和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主要任务
D.很多技术在今天又有继承和创新,抖空竹的技术技巧成熟完备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1.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北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恐龙曾是地球上的统治者。到了白垩纪晚期,①____,一小部分进化成了鸟类,得以继续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去哪里寻找恐龙呢?②____。科学家先后在中国23个省区发现了数百种恐龙骨骼化石,日前,中国已经研究命名的“有姓有名”的恐龙有308种,涵盖不同时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
虽然恐龙家族早已灭绝,但在地层之中,却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恐龙蛋化石,让我们人类去探寻恐龙世界的奥秘。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③____,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扁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
22.下列引号的用法,与文段引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钟扬教授的足迹延伸到植物学家的“无人区”,为种子库标本采样做出了突出贡献。
B.随着城镇化发展,不少老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C.平常人读小说,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解析解答部分
1.D
2.B
3.C
4.开门见山,首段直接明确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
结构上采用“总—分”的论述形式。开篇提出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如“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等。
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梅尧臣的话论证宋诗技巧精细的特点,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如“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突出宋诗内容更为广阔的特点。
5.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认为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且内容更为广阔。
不同点:①技巧运用不同。材料一认为宋诗在技巧运用方面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材料二认为宋诗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②材料一认为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它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材料二认为宋诗的理性特色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据支撑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要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把握文本的行文思路,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循着的行文思路去梳理,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的观点态度,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筛选整合信息,最后概括整理。
结合“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等分析,两则材料都认为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内容更为丰富广阔
1.A.“由于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所以……以逃脱唐诗苑囿开辟出新的境界”错误。结合“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分析,宋人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并不是因为“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选项强加因果。B.“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哲思”错误。结合“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分析,应该是宋诗多睿智哲思。
C.“宋诗更为成熟”错误。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分析,只是分别介绍了唐诗和宋诗抒情的特点,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并没有比较两者谁更成熟。
故解析为:D。
2.B.“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宋诗有一种渊雅不俗的风格”错误。结合“这样,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分析,选项忽略了“理趣的渗入”。故解析为:B。
3.结合“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在北宋的和平时代,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在南宋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这种情怀又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分析,宋诗中“责任与担当”,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及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A.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
B.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传世名篇。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符合题干要求。
C.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不能体现宋诗中“责任与担当”。
D.刻画官府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述了对农民坚信劳作和生存艰难的同情之情。能体现宋诗中“责任与担当”。
故解析为:C。
4.结合材料内容“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等分析,首先交代唐诗对宋诗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宋诗形成自己风格的具体表现,如“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等,分别从技巧、内容、情感表现等角度分析。采用“总—分”的论述结构。
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结合“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分析,引用梅尧臣的语言,强调宋诗技巧运用方面更为精细等。如结合“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分析,运用比喻论证,突出唐诗对宋诗有着很大的影响。
故解析为:开门见山,首段直接明确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结构上采用“总—分”的论述形式。开篇提出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如“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等。
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梅尧臣的话论证宋诗技巧精细的特点,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如“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突出宋诗内容更为广阔的特点。
5.结合“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宋人的情感含蓄渊渟,整饬条畅,直抒而出则显枯涩板滞,故诗人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寄托人文情怀”分析,主要从技巧方面分析,材料一认为宋诗技巧运用更为精细,侧重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等。材料二认为宋诗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结合“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宋代社会流行理学,主张压抑人的欲望,弘扬理性精神,这种环境不利于外向性情感的生成。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分析,材料一认为宋诗的理性特色由议论而来,材料二认为宋诗的理性思绪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故解析为: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认为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且内容更为广阔。
不同点:①技巧运用不同。材料一认为宋诗在技巧运用方面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材料二认为宋诗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②材料一认为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它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材料二认为宋诗的理性特色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6.B
7.A
8.①忠于职守。三爷几十年如一日地挂街灯,视街灯为儿女,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街灯而晕倒病逝。②充满爱心,急人之难。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接生婆到“我”家。③不愿劳烦他人。三爷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便亲自做白灯笼、搭设冥床,也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自己的冥床。
9.①“街灯”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②三爷虽又聋又哑,但他富有爱心,默默奉献,“街灯不语”象征了三爷的高尙品质;③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街灯不语”形象而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中国现当代小说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小说标题含义及作用。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具体作答时,可从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述等几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6.B.“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错误,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通过“呆若木鸡”的神态描写,是正面反映。
故解析为:B。
7.A.“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错误,意在表明对三爷突然离世的意外和对三爷的怀念,从而坚定回家的决心。
故解析为:A。
8.“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三爷的眼前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可见,三爷尽忠职守,一生兢兢业业地挂灯,得知不要自己挂灯后甚至急火攻心晕倒;“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为他人着想,自己给自己处理后事,不愿麻烦他人;“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有爱心,在寒风凛冽时为“我”的出生背接生婆来家。
故解析为:①忠于职守。三爷几十年如一日地挂街灯,视街灯为儿女,得知不再需要自己挂街灯而晕倒病逝。②充满爱心,急人之难。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接生婆到“我”家。③不愿劳烦他人。三爷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便亲自做白灯笼、搭设冥床,也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自己的冥床。
9.挂“街灯”是三爷的职业,他的命运与街灯紧密相连,文中的三爷因街灯而生活充实,也因不需再挂街灯而晕倒病逝,是全文的线索;“不语”暗扣三爷耳聋不说话的形象特点,“街灯”又寓意着三爷温暖而充满善意的心灵,烘托出三爷的形象;根据对联“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可见,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地包容世界,带来温暖和光明,揭示作品主题。
故解析为:①“街灯”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②三爷虽又聋又哑,但他富有爱心,默默奉献,“街灯不语”象征了三爷的高尙品质;③人要像街灯一样,默默传送光明和温暖,“街灯不语”形象而含蓄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0.D
11.B
12.D
13.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14.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围绕关键词“泰山”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述的观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解析。
译文:
(甲)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丙)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0.本句中,“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河防”后面停顿;“纡道”是“泰安”的谓语,“泰安”后面停顿,排除AC;“乘山轿”,“山轿”是“乘”的宾语,后面停顿,排除B。本句译为: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故解析为:D。
11.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晦’干支纪年一样,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说法错误。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是干支纪日。故解析为:B。
12.D.“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说法错误。薛文最后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故解析为:D。
13.第一句得分点:“旧例”,名词用作状语,按照旧例;“惟”,只有;“骤”,突然;
第二句得分点:“俄”,不久;“夷”,平坦;“向”,先前;“遽”,立即。
故解析为:①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②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14.本题题干是“(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结合“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以得出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结合“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分析,可以得出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结合“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以得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故解析为: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
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美来自艰辛的付出。
15.D
16.颔联中用得好的字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述技巧类题目;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的把握和理解分析能力。诗词之所以传神就在于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艺术,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5.D.“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之感,使全诗浑然一体”,说法错误。诗歌体现出的是苍茫、悲凉、沉郁的基调,突出诗人的寂寞和忧愁的情感。
故解析为:D。
16.阅读全诗,赏析颔联:“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摇”滴”二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诗眼分别是“摇”“滴”。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故解析为:颔联中用得好的字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17.(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辟邪说;不为拒谏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名句;名篇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舷、邪、谏、壅蔽、黜恶。
故解析为:⑴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⑵辟邪说不为拒谏
⑶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18.
我以晴朗看无常,胸怀底气自不惧
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生活中难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人生也是如此。下雨没带伞,是人生中突如其来的困境;带伞没下雨,是徒劳无功的无奈。而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命运颠簸?我们不得而知。在人生中,所遇的无常事居多,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我们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我们可能曾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但逆风中仍然要保持着一颗前行的心;我们或许在奋斗中收获甚少,但依旧要相信时刻准备着总会迎来曙光,这才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汪国真写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无可避免的,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积极调整心态,以心中的晴朗,笑对人生的风雨。李白不得志,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一斗酒和数篇诗傲绝天下;苏轼被贬黄州,还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不管身在何处,总能够找到体会清欢的心灵栖所。若墨菲定律一定成立,又何不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坏事发生的可能性?做到纵使泰山崩于前,依然处惊不变。
拥有平常的心态,不仅仅能直面挫折,更能笑对人生的得与失。“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得与失,显与隐,都是风景与风情。”我们的不懈努力可能会付之东流,但与此同时你收获了沿途的风景;我们或许有一天荣光加冕,但高光过后总会归于平淡。杨绛先生即便当时遭受时代磨难,依旧顽强乐观地活着;在功成名就之后也依旧保持着“安得遨游此,絛然自脱俗”的淡然心态。诚如杨绛先生这般,真正的平静与强大,是追求内心的丰盈。人生本就是一个失去与获得的过程,而在我们不断找寻之时,应该时刻揣着一颗热爱的心珍藏所得,不计较所失,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心境明朗之后,我们更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时刻准备着,掌握生活的主导权。在人生的重重障碍下,史铁生思考个人遭遇,诘问宿命,关怀残疾,敬重自己最深处的灵魂。他用残缺的身体道出了健全的理想,也告诉了我们最深刻的道理:把命运交给上帝,把快乐和勇气留给自己。既然必须经历坎坷,为何不选择不断磨练自己,用苦难浇灌出花儿来?英雄机长刘传建的传奇背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他不断历练,用确保万无一失的坚守造就了平凡的伟大。我们准备好一切,可能一时派不上用场,汗水之后也可能没有收获硕果,但我相信,这不是无用功,这是你为未来的挑战积蓄的力量,等到真正属于你的时刻来临,你不会与机遇失之交臂。
生命不是一道铁轨,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驶向的是何处,路上究竟会遇到怎样的变化。只愿你我在行进之时,无论是下雨或是天晴,都时刻准备好雨伞,这不仅仅是遮风挡雨,更是一种镇定自若的心态和走出困境的底气。阴雨绵绵,我亦可雨中哼唱,水中起舞;雨未来时,我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材料作文;漫画作文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先分析漫画内容,关键句——“下雨没带伞,带伞不下雨。就像人生”,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下雨”象征着人生道路中的困难;“伞”象征着我们为迎接困难所做的准备。下雨没带伞,意味着没有准备却遭遇突如其来的困境。带伞没下雨,意味着努力之后却徒劳无功的结局。这就像人生。因为人生也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人生无常,几多风雨,我们难免毫无准备而措手不及。人生艰难,几多不易,我们的心血随时可能付诸东流。但是,“下雨没带伞”,我们可以淡然处之,享受风雨,也可以想办法与意外抗争,让自己免受风雨的侵袭。“带伞没下雨”,我们可以坦然接受,承认失败,也可以继续养精蓄锐,不因此就丢弃我们手中的伞。
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把伞、雨等象征意义阐释清楚,并且落到实处,用具体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际去解读,尽力做到力透纸背,而不是隔靴搔痒。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作文不仅仅是阐释说明这一人生道理,而应该有建设性意见。比如,首先可以引出人生无常的现状,然后指出不管人生中有怎样的风雨,我们都应该积极调整心态,以心中的晴朗,笑对人生的风雨。然后从两个角度来论证拥有平常心的重要性:比如,拥有平常的心态,不仅仅能直面挫折,更能笑对人生的得与失;还可以说心境明朗之后,我们更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时刻准备着,掌握生活的主导权。最后,则可进一步点题,并升华主旨。
1.生如逆旅,心中灿烂。
2.人生之常是无常,做好准备最关键。
3.放平心态,笑看风雨。
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观点要明确,最好不要持中立态度。
19.B
20.A
21.①中“生活方式”改为“生活方式的变化”;②将“面临”改为“逐渐”“日益”,或“萎缩”改为“萎缩的现状”;③删除“刻不容缓”。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句子的衔接
(1)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辨别修辞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要能够区分。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常见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19.根据“出现了‘蚂蚁上树’‘鹞子翻身’等新动作”可知,括号中的内容应涉及“创新”,这就排除AC。D项先说“继承和创新”再说“成熟完备”,不合逻辑,这就排除D。故解析为:B。
20.原文为比喻修辞,把声音比成“松涛海浪”。A.比喻。把“愁”比成“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B.夸张。“黄河之水天上来”运用了夸张修辞。
C.用典、对偶。运用了庄周和亡帝的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和“望帝春心托杜鹃”又是对偶句。
D.拟人、借代。“花不语”运用了拟人修辞,“红”运用借代修辞,代指“花”。
故解析为:A。
21.“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成分残缺,应改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面临萎缩”成分残缺,将“面临”改为“逐渐”“日益”,或“萎缩”改为“萎缩的现状”。“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空竹进行保护刻不容缓”重复赘余或句式杂糅,可删去“刻不容缓”。
故解析为:①中“生活方式”改为“生活方式的变化”;②将“面临”改为“逐渐”“日益”,或“萎缩”改为“萎缩的现状”;③删除“刻不容缓”。
22.A
23.大部分恐龙灭绝了;它们其实遍布祖国大地;恐龙蛋也是形态多样。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标点符号在文本中的运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掌握逗号、分号、省略号、引号等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进行情景补写的能力。补写语句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话题中心,然后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和判断。
22.文段中引号用于表示特殊含义。
A.引号用于表示特殊含义;
B.引号用于特定称谓;
C.引号用于强调;
D.引号用于表示引用。
故解析为:A。
23.第一处,结合后文“一小部分进化成了鸟类,得以继续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再结合常识恐龙灭绝在白垩纪晚期,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大部分恐龙灭绝了”;第二处,根据前句“去哪里寻找恐龙呢”,可知此处是说恐龙在哪里。再结合后文“科学家先后在中国23个省区发现了数百种恐龙骨骼化石”。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而科学家在中国23个省区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所以此处填写意思为“恐龙遍布祖国大地”的句子;第三处,结合前文“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以及后文“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扁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可知推断出此处填写意思为“恐龙蛋也是形态多样”的句子。
故解析为:大部分恐龙灭绝了;它们其实遍布祖国大地;恐龙蛋也是形态多样。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潍坊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2023高一下·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费许多力气替宋诗拨乱反正,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旧时意象旧时情怀,一如宿命般余音袅袅,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追求新变。所以,在以唐诗为参照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
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诗诸人的风格,并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倾向,即要从唐诗较浓丽膏腴的风格中摆脱出来,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他们作诗讲究锤炼语言,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从运思造境到雕字琢句和韵调音节,都是费尽周折。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但是,这种情形也存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弊病。不过,作为风格的这种平淡之中要藏有山高水深,需要有意境之高深配之以精约的语句,才可以达到。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所以,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
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唐诗重情,往往抓住人生中的瞬间,投入浓烈的感情,凝缩而简洁,但其视界的广度也因此受限。宋代理学兴盛,理性的思辨使得宋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表现出看问题的广阔视野。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长于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以理取胜。这样,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深造有得。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诗的创作必须由感落到思,没有无感的诗,也没有不思的诗,在这点上,唐诗、宋诗乃至一切诗都是相通的。只是宋诗中的感情被理性化了,宋人冷却了由热情而来的冲动,滤去不相干的成分,析出其所感的本质,将其表现在诗里。由此宋诗表现出叙述性和思辨性的风格,看问题时也显示出一种达观的态度,显得冷静而从容,不出理性的逻辑范围。然而天真的感情自身即是艺术性的,成熟的感情便含有反艺术的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可以说,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
(摘编自李素军《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材料二:
首先,唐人的感情是自然生发的,真纯如赤子,是浪漫的激情;宋人的感情则受过人文精神的陶钧,冷静而深邃,充溢着智慧。宋代社会流行理学,主张压抑人的欲望,弘扬理性精神,这种环境不利于外向性情感的生成。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徐复观先生说:“(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乃是对感情的冷却澄汰,冷却由感情而来的冲动,澄汰去实际上是不相干的成分,以透视出所感的内容乃至所感的本质,并将其表现出来。此即所谓宋诗主意。‘意’是经过理性的澄汰而成为更凝敛坚实的感情。”然而不管是自然纯粹的情,还是凝练坚实的意,直接表述都是有难度的,需要借助意象来彰显。唐人的感情浩浩荡荡,浑无涯际,充斥着生命力,这种感情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述的,故诗人习用自然意象来寄托此感情,其实是由于自然万物与充溢着生命力的情感相通。宋人的情感含蓄渊渟,整饬条畅,直抒而出则显枯涩板滞,故诗人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寄托人文情怀。
其次,唐代诗人多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歌哭,多是为己而发。宋朝诗人则在自我之外,重新发现了国家与民族的苦难,其胸怀更为广阔博大。唐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来自诗人对自身的关注。边塞从军之豪迈与哀怨,山水隐逸之适意与寂寥,随侍君王之自得与惶恐,诗酒联欢之忘忧与纵恣,羁旅远行之超脱和依恋,日徂月迈之绝望与无奈,这些都是唐人发之于心,系之于己而难以摆脱的情愫。只有杜甫这样才性健全的诗人对国家、对大众发生了人溺己溺的关切与同情,而有唐一代同调甚少,直至宋代才蔚为大观,这与宋朝人文教化之盛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在北宋的和平时代,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在南宋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这种情怀又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任聪颖《试论唐宋诗转型的情感因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由于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所以宋人才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逃脱唐诗苑囿开辟出新的境界。
B.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宋人善于以理性的思辨融入生活,尤爱在琐事微物间逞其才技,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哲思,但也使宋诗缺少了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
C.和唐人一样,虽然宋诗在创作中也注重感和思的表述,但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追求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浑融于一的理趣,从这一点来看,宋诗更为成熟。
D.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把原本复杂的情感经过澄汰析出其本质,打破了唐诗借助意象抒情的传统,转而寻求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的情感多为纯真浪漫,宋人的情感多为冷静深沉,这种现象与唐人、宋人情感的生发、形成有关。
B.宋人把很多唐人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写入诗中的材料写入诗中,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宋诗有一种渊雅不俗的风格。
C.唐诗中的边塞、山水、羁旅等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但其中抒发的情感大多来自诗人对自己的关注。
D.宋代诗人对国家大众有着人溺己溺的关怀,宋人比唐人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真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宋诗中“责任与担当”的一项是()
A.陶尽门前土,顶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C.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晨源炊漆公店》)
D.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5.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观点上的同和异。
1.D
2.B
3.C
4.开门见山,首段直接明确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
结构上采用“总—分”的论述形式。开篇提出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如“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等。
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梅尧臣的话论证宋诗技巧精细的特点,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如“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突出宋诗内容更为广阔的特点。
5.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认为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且内容更为广阔。
不同点:①技巧运用不同。材料一认为宋诗在技巧运用方面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材料二认为宋诗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②材料一认为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它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材料二认为宋诗的理性特色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据支撑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去分析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平时要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把握文本的行文思路,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循着的行文思路去梳理,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把握的观点态度,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去筛选整合信息,最后概括整理。
结合“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等分析,两则材料都认为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内容更为丰富广阔
1.A.“由于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所以……以逃脱唐诗苑囿开辟出新的境界”错误。结合“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分析,宋人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并不是因为“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选项强加因果。B.“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哲思”错误。结合“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分析,应该是宋诗多睿智哲思。
C.“宋诗更为成熟”错误。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内容分析,只是分别介绍了唐诗和宋诗抒情的特点,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并没有比较两者谁更成熟。
故解析为:D。
2.B.“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宋诗有一种渊雅不俗的风格”错误。结合“这样,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分析,选项忽略了“理趣的渗入”。故解析为:B。
3.结合“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在北宋的和平时代,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在南宋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这种情怀又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分析,宋诗中“责任与担当”,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及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A.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
B.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传世名篇。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符合题干要求。
C.善于从日常生活里人们习见的现象中,敏感地发现和领悟某种新鲜的经验,并用通俗生动而又富于理趣的语言表现出来,能给人以某种联想与启示。不能体现宋诗中“责任与担当”。
D.刻画官府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述了对农民坚信劳作和生存艰难的同情之情。能体现宋诗中“责任与担当”。
故解析为:C。
4.结合材料内容“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等分析,首先交代唐诗对宋诗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宋诗形成自己风格的具体表现,如“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等,分别从技巧、内容、情感表现等角度分析。采用“总—分”的论述结构。
材料一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结合“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分析,引用梅尧臣的语言,强调宋诗技巧运用方面更为精细等。如结合“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分析,运用比喻论证,突出唐诗对宋诗有着很大的影响。
故解析为:开门见山,首段直接明确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结构上采用“总—分”的论述形式。开篇提出观点“宋诗受唐诗很大的影响并形成自己风格”,然后从不同的方面分析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如“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等。
采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引用梅尧臣的话论证宋诗技巧精细的特点,具有说服力。对比论证,如“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突出宋诗内容更为广阔的特点。
5.结合“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宋人的情感含蓄渊渟,整饬条畅,直抒而出则显枯涩板滞,故诗人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寄托人文情怀”分析,主要从技巧方面分析,材料一认为宋诗技巧运用更为精细,侧重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等。材料二认为宋诗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结合“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宋代社会流行理学,主张压抑人的欲望,弘扬理性精神,这种环境不利于外向性情感的生成。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分析,材料一认为宋诗的理性特色由议论而来,材料二认为宋诗的理性思绪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故解析为:相同点:两则材料都认为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且内容更为广阔。
不同点:①技巧运用不同。材料一认为宋诗在技巧运用方面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批注式阅读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城市管理学》万字笔记
- 2024年国家缆索式起重机司机操作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数据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 Python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日历
- 湖南省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强化税收工作中的法治观念
- 轴用唇形密封圈
- 专项24-垂径定理-十大题型
- 被执行人执行和解申请书
- 安全生产隐患识别图集 问题图片和整改图片对比 危险源识别(上)
- 会计学专业导论PPT
- 《雅思考试介绍》课件
- 中建铁路路基排水沟施工方案
- 幼儿园安全教育课件:《危险的小圆珠》
- 部编初一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答题模板与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
- 门诊特殊病种和治疗项目申请表
- 第四课+はじめまして【核心知识精讲+能力提升拓展】初中日语七年级人教版第一册
-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检索技术-多模态数据融合
- 厂精益道场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