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IntroductiontoUserExperienceDesign第五章人的行为与交互王晨升,陈亮编著.用户体验设计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09.内容CONTENTS01人的行为与行为学研究02人的行为机制与行为规律04交互行为03人的行为要素与行为模式05影响行为的因素人的行为与行为学研究Humanbehaviorandbehaviorstudy01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研究的起源行为学研究及行为的分类行为的定义行为指人类或动物在生存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具体的方式,是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行为也是受意识支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外化的举止行动,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主要表现为生存行为,如取食、御敌、繁衍后代等。在学界,也有人把诸如意识和思维等他人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心理活动作为行为的研究范畴。从生理机制机制看,行为一般受神经和激素调节,需要有感受和应答的能力才能完成。如原生动物的行为一般只有趋性,能感受到环境中的刺激并靠近或远离之;腔肠动物有神经网、扁形动物以上的无脊椎动物已有神经节和感受器;脊椎动物更有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之分,感受器官也高度发达;无脊椎动物已有内分泌,而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系统更高级、也越来越复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构成了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学基础(图5-1)。图5-1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人类行为研究的起源人类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思想家艾尔弗雷德·埃斯比纳斯于1890年提出,但真正广为人知,则是始于奥地利第三代掌门、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的著作《人类行为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学界“制度学派”渐趋衰落,而“实证主义”则如日中天,前者以美国经济学界托斯丹·邦德·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为代表,强调非市场因素(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意识形态、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后者则以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为代表,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认为通过观察人类行为中可计量、可统计的规律性,构造出一些规律,然后可据此对行为进行预测、并用更进一步的统计证据来验证。本质上,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可被称为实证主义。行为学研究及行为的分类人类行为学也称行为科学、行为学,它研究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行为科学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按研究的范围来看,人类行为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宏观行为学的主要内容一是基础行为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社会行为学,研究社会群体行为的规律和后果、以及控制和监测的方法,为政府施政提供决策依据;微观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则十分广泛,如研究社会单位和组织行为规律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消费者行为规律的营销行为学,甚至研究罪犯行为规律的犯罪行为学等。人的行为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图5-2):图5-2人的行为分类示例人的行为机制与行为规律人的行为机制人的行为规律Humanbehaviormechanismandbehaviorlaw02人的行为机制行为机制是产生行为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及其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1.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状态。当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时,则产生动机;2.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也是一种内部刺激。动机本质上是个体行为的激活或唤起以及行为的强度与方向,是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3.行为:指受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是由动机所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动机和行为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非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类似地,同一动机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4.反馈(Feedback):反馈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行为由动机所推动,而行为的结果----即反馈----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退。需要动机行为反馈人的行为规律1.目标律。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即主体之外的某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职位、名誉等;目标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预期结果,“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2.动机律。指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动机启动并维持人类行为的生理、心理状态,包括欲望、需要、兴趣、信念、情绪等。人的行为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目标获得后人会产生新的动机。3.强化律,也叫结果律,指一旦某一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则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大,即预期目标或好结果能增大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4.遗传律。个体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如果遗传基因有缺陷,将导致人类行为的变态,如先天愚型病人的智力障碍,是因为其第21组染色体不是正常的一对,而是三个;此外,行为遗传学用选择性繁殖实验也证明了某些行为特征可以遗传给后代。5.环境律。人类行为除受遗传基因制约外,还受环境因素的支配,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研究证明,人的行为不仅受出生后的家庭状况、教育过程、社会活动等环境的影响,而且与出生前的环境有关。不同的情景要求一个人表现内心不同的侧面,因此,不能仅仅根据一个人在某一场合的特殊表现推测他的全部行为特征。6.发展律。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7.差异律。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工作态度、信念、动机等方面存在显著个别差异,源自于遗传、情境、职业和家庭等方面的不同。这也是劳动力多样性的重要方面之一;劳动力多样性还包括年龄、种族、性别、教育、婚姻状况、工作经验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一般认为,劳动力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8.本我律。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会考虑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个体在本质上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如果一个人的法律意识、道德良心薄弱、甚至泯灭,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一个群体、一个组织的情况亦是如此。这就是本我律。人的行为的要素与行为模式行为的构成要素人的习性与习惯人的行为特征行为模式及其分类Elementsofhumanbehaviorandbehaviorpatterns03行为的构成要素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1.行为主体:指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有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2.行为客体:指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3.行为环境:指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4.行为手段:指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5.行为结果:指行为对行为客体所导致的影响,也是主体预期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行为五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当行为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对行为的结果产生影响;对相同的客体来说,行为的主体不同,在同一行为环境中所采用的行为手段会有所不同,其行为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为结果人的习性与习惯1.习性指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习性”的概念与当代法国思想大师皮埃尔·布迪厄早期所从事的经验研究有直接的渊源。他试图从实践的维度消解在社会学乃至哲学传统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因而建构了习性、场域、资本等概念,提出了将个体与社会、主体与结构结合起来,从宏观视角分析问题的关系式方法。布迪厄关于习性的构想,受到了美国著名艺术史家埃尔文·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思想》的影响。潘诺夫斯基认为“心智习惯”不仅仅在制度、实践和社会关系中传递、渗透,它本身还作为特定条件下人的思想、行为的生成图式(一种“形塑习惯”的力量)起作用。2.习惯是与习性不同的概念。从神经学角度看,习惯是脑神经形成的某种固定的链接,是一个认知-行为-反馈的固定回路。习惯是人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和生活方式。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经常、反复地去做的动作。习惯分为个体习惯和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例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的人常对工器具的操作方向(前后、上下、左右、顺时针和逆时针等)有着共同认识,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共同一致的习惯。群体习惯有的是世界各地都相同的,也有的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的。习性:Habit,Habitualnature习惯:Custom,Beusedto人的行为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具有以下一般特征:1.自发的。人的行为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外力能影响人的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比如命令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2.有原因的。任何一种正常人的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原因的。行为通常与人的需求相关,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人的行为受其需求所激励,而不是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激励。对旁观者来说,有时一个人的需求也许是离奇而不现实的,但对这个人来说这些需求可能恰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3.有目标的。人类的行为不是盲目的,它不但有起因,而且有目标。有时在旁人看来是毫无道理的行为,对其本身来说却是合乎目标逻辑的;4.持久性的。任何行为在其目标没有达成之前,一般是不会自动终止的。也许会改变行为方式,或由外显行为转为内在行为,但它总是会不断地向着目标进行的;5.可改变的。人类为达到目标不仅常常改变其行为方式,而且还可以经过学习或训练而改变其行为的内容。这与受本能支配的动物的行为不同,反映出人类的行为具有可塑性。人类行为具有上述特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行为;无动机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人的行为还有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和整合性等特点。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标的持久性的可改变的行为模式及其分类行为模式指将人类行为习性、特点进行归纳,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与基本框架或标准。人类的行为模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再现模式:指通过观察分析已建成空间里人的行为,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和再现空间中个体行为的一种模式。常用于评价已建造空间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优化空间的属性;2.计划模式:指根据空间设计的内容,将人在其中可能出现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主要用于分析评价将要建造的空间对象,—般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适用于这种模式;3.预测模式:是将预测实施的空间状态表现出来,分析人在该空间中行为表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可行性方案设计就属于这种模式;4.数学模式:指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描述人的行为与其它因素的关系。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如前述的人类行为S-O-R公式就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数学表现;5.模拟模式:指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模拟人的行为,主要用于实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用计算机进行空间和环境的模拟越来越真实且普遍;6.语言模式:指用语言记述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模式。也有学者建议,按行为的内容将人的行为模式分为有秩序模式、流动模式、分布式模式、和状态模式等几类。
再现模式
计划模式
预测模式
数学模式
模拟模式
语言模式交互行为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交互行为六要素交互行为的特点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趋势Interactivebehavior04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也称人机互动(HCI或HMI),是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科。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系统和软件;用户界面(UserInterface,UI)是人与机器之间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对话接口,也是人机交互技术的物质表现形式。人机交互是与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图5-3),主要包括交互界面表示模型与设计方法、可用性分析与评估、多通道交互技术、认知与智能界面、群件及Web、移动界面设计和虚拟交互、自然交互等内容。现有的人机交互技术可分为基本交互技术(如鼠标、键盘交互)、图形交互技术(如图形界面、虚拟交互技术等)、语音交互技术、体感交互技术(如姿态、手势、眼动等方式)、多通道、多媒体及智能意识(脑)交互技术等。图5-3人机交互技术构成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1.初创期(1970年前):最早期的人机交互可以追溯到由指示灯和机械开关组成操作界面;1959年美国学者布赖恩·沙克尔发表了人机界面第一篇论文《关于计算机控制台设计的人机工程学》;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计算机专家约瑟夫·理克莱德首次提出人机紧密共栖(Human-ComputerCloseSymbiosis)的概念,被视为人机界面学的启蒙观点;196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人机系统国际大会,同年第一份专业杂志“国际人机研究(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MachineStudy,IJMMS)”创刊,被称为人机界面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奠基期(1970年~1979年):1970年国际上成立了两个HCI研究中心,一个是英国的拉夫堡(Loughborough)大学的HUSAT研究中心,另一个是美国施乐公司的帕罗·奥图(PaloAlto)研究中心,该中心提出了以WIMP(Windows,Icons,Menu,PointingDevices)为基础的图形用户界面;从1970年到1973年国际上出版了四本与计算机相关的人机工程学专著,为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发展期(1980年~1995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学术界又相继出版了六本相关专著,人机交互学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的架构。在理论体系上,交互技术从人机工程学中独立出来,更强调认知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范畴上,从人机界面(人机接口)拓延开来,强调机器对于人的反馈。人机界面一词也被人机交互所取代,HCI中的I也由Interface(界面)变成了Interaction(交互);4.提高期(1996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高速处理芯片、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智能化、多模态(多通道)、多媒体、虚拟以及人机协同交互等方面,也即“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技术方面。特别是近年更出现了脑、眼等新型交互模式,对智能化、自然交互技术的研究已蔚然成风。。初创期(1970年前)奠基期(1970-1979)发展期(1980-1995)初创期(1996年~)交互行为六要素一个“动作”及其相应的“反馈”构成了一个交互行为。有意识的交互行为离不开实施行为的主体(人)、行为的客体(对象)、动作、行为的目的、行为的方式或工具、行为发生的场景,这些构成了交互行为六要素:1.行为的目的:指交互行为产生的诱因,是导致交互行为萌发的深层次内在的因素。比如当人有了某种想法后才会开始谋划、行动;2.交互行为的主体:指实施交互行为的主动的一方,是交互动作发生的关键要素;3.交互行为的客体:指交互活动中的受体,即行为的对象。客体通常具有被动、从属的特征,如电子产品、服务设施等;4.动作:指主体实施交互时的行为;5.行为的媒介:指交互实施中使用的工具或介质等因素;6.交互场景:指交互行为发生的环境,包括物质及非物质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行为要素相比,交互行为更强调行为的目的性。交互行为六要素目的主体客体动作媒介场景交互行为的特点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和环境的共同影响,是需求和环境的函数。这就是美籍德裔著名心理学家库尔待·列文提出的人类行为公式:B代表人的行为(Behavior);f代表行为函数;P代表人的需求(Personalneeds);E代表环境因素(Environment)。交互行为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互换性:与一般意义上的行为相比,交互行为的主体和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主体和客体既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产品。对个体来说,其行为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对群体来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产品之间同样存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转换问题;二是和谐性:一般意义上的行为主要是单方面的或单向的,交互设计中考虑的行为则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二者的行为需要以协调为基础,即交互行为的和谐必须以相互理解为条件,否则必然存在冲突。同样地,构成三元交互的主体----人、产品和环境之间,也存在行为和谐性。图5-4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趋势自1982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ssociationforComputingMachinery,ACM)成立人机交互专门兴趣小组SIGCHI(SpecialInterestGrouponComputer-HumanInteraction)以来,人机交互已走过了近三十年历程,期间经历了三次重大革命:1.鼠标。198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大众普及电脑“丽萨(AppleLisa)”和鼠标。鼠标比键盘更加人性化,在位置指示上也更加精确,是“自然人机交互”的最初尝试,随后逐步成了个人电脑的标配;2.多点触控。苹果将多点触控推向大众,颠覆了传统基于鼠键的“交互模式”,带来全新的基于手势的交互体验(图5-5);3.体感技术。微软公司的Kinect(图5-6)被誉为第三代人机交互的划时代产品,它利用即时动态捕捉、影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多通道交互技术,实现了不需要任何手持设备即可进行人机交互的全新体验。图4-5苹果iPad多点触控图5-6Kinect体感交互未来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返璞归真的自然交互技术逐渐受到业界重视,包括语音、姿态、头部或视觉跟踪、脑电波等非精确、智能交互及多通道整合的交互输入方式等,极大地提升了交互的体验。未来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将体现在交互理念的变化和交互设备的升级方面。交互理念的变化,包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理解信息,从满足基本功能到强调用户体验。交互设备的升级,主要反映在输入输出的变化,包括交互方式的自然化和交互内容的多样化。智能交互技术,如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云计算推动下的人机交互,是交互技术发展的方向;意识(脑)交互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利用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实现自然交互的卓越体验,将是未来人机交互研究的重点。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遗传因素心理行为因素环境行为因素Factorsaffectingbehavior05行为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认为遗传影响人类的行为,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个,即遗传决定论、坏境决定论和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论。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这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之一。早在1883年,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英国生理和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就提出:人的体质、相貌、气质以及智能的高低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他在《遗传的天才》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随着现代遗传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在犯罪行为、利已或利他行为与染色体变异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英国行为生态学家克林顿·道金斯把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认为人的自私行为来自基因的“自私”性。遗传决定论把人类的行为差异如智力、犯罪、攻击、自私行为以及由精神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等,都归之为遗传差异,其论点可归纳为人的本性与生俱来,固定不变。行为遗传因素2.环境决定论,又称机械决定论,把环境条件看成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差异。它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环境决定论也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的观点之一。环境决定论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ofKos(Ἱπποκράτης),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约公元前426年~公元前347年)也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行为遗传因素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论。对于人的行为,在有人强调遗传重要性的同时,也有人强调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了所谓天性和教养的长期争论。争论的核心是:人类行为究竟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近年来的很多研究普遍采取了折中的立场,认为在决定动物和人的行为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往往是难以截然分离的。这就是所谓的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论。二十世纪初期,在遗传学发展的早期,一些学者就曾注意到行为与遗传的关系;五十年代中期,美国遗传学家杰瑞·赫什和多布然斯基·狄奥多西发现了多基因控制的果蝇趋光性行为的遗传学现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Genetics)逐渐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生物遗传学把行为形成时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反应规范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为行为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如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研究指出:人类行为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遗传与环境(后者主要是指文化),从而使人们在认识人类行为的过程中,将其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融为一体,强调了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人的行为这一理论。心理行为因素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受情绪、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的影响。1.情绪:是指人有喜、怒、哀、乐、惧等心理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人的情绪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原始的基本情绪,往往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第二类是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如疼痛、厌恶、轻快等;第三类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主要取决于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与各种标准关系的知觉,如成功感与失败感、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等;第四类是与别人有关的情绪,常常会凝结为持久的情绪倾向与态度,如爱与恨;第五类是与欣赏有关的情绪,如惊奇、敬畏、美感和幽默等;第六类是根据所处状态来划分的情绪,如心境、激情和应激状态等。现代情绪理论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这四种基本表现形式。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或一簇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这两方面去描述情绪与行为。例如当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与动作较快,反之亦然;而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会有反常的举动,可能导致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贯;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HappyFearAngrySad心理行为因素2.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使个体的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色彩。例如同样是积极工作,有的人表现为遵章守纪、动作及行为可靠安全,有的则表现为蛮干、急躁、行为效果较差。气质的体液学说(Humorism或Humoraetheory)起源于古希腊的医学理论。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了气质的概念,他设想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认为个体气质的不同是由人体内不同的液体水平所决定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曾提出,水是组成万物最根本的元素;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四元素说----以火、水、土、气为万物的根本。体液学说受到这两种说法的影响而产生,它以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分别代表这四大元素,称为四体液;认为个人的气质受个体体液所占比例的左右,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型、胆汁型、粘液型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其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图5-7所示。图5-7体液类型及其行为特征心理行为因素3.性格:也称为个性或人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具有可塑性。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不仅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上。性格具有复杂的结构,其特征有四个维度,即对现实和个体的态度特征,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傲等;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情绪特征(EQ),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理智特征(IQ),如思维敏捷、深刻、浅薄或没有逻辑性等。性格具有稳定的特点,因此不能用一时偶然的冲动作为衡量人的性格特征的依据。人的性格表现大体可分为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等类型,其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理智型用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其行动;情绪型的情绪体验深刻,其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意志型有明确目标,其行为表现是行动主动、责任心强。环境行为因素从体验设计的角度,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物质环境的影响。这里,物质环境指物理实在的自然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不锈钢水箱风险防范与违约责任合同
- 2024年度城市核心区域喷泉规划合同
- 2024年度广告投放合同投放内容详述
- 身体护肤乳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头发脱色剂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医疗设备采购合同及售后服务协议
- 2024年度服务外包合同:某足疗店与服务外包公司之间的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合同标的详细描述
- 2024年度市场营销合作独家代理合同
- 2024年度农产品采购与保密合同
- qq仪表dcs-io表热水循环泵出口压力
- 病理产科 死胎 (妇产科学课件)
- 翻身拍背课件
- 全套课件-中文版AutoCAD-2020基础教程-完整
- 2022最新 冰壶教案
- 中医穴位养生保健课件
- 属地管理课件
-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流程
- 国家开放大学《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形考任务2(实训二)参考答案
- 木薯淀粉预处理及其糖化工艺初步设计
- 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