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器官organ系统system与整体一器官organ定义:由不同的组织经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而构成,它能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二系统system定义:由一些结构功能相近的器官组成,在神经体液等因素控制之下共同执行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三形态与方位1形态头head:脑颅cerebralcranium面颅viscerocranium颈neck躯干:前面:胸chest腹abdomen
后面:背back腰waist骶sacrum
内部:胸腔thorax(膈肌分离)腹腔abdominalcavity四肢:上肢upperlimbs:肩shoulder
上臂theupperarm
肘ancon
前臂antebrachium
手hand
下肢lowerlimbs:大腿thign
膝knee
小腿calf
足pedalHeadCephalic(head)Cranial(skull)Frontal(forehead)Head,cont’dOccipital(backofhead)Oral(mouth)Nasal(nose)Ophthalmic(orbital,eyes)NeckCervical(neck)Thorax(chest)Pectoral(chest)Mammary(breast)Axillary(armpit)Vertebral(backbone)Costal(ribs)Abdomenceliac(abdomen)Pelvic(lowerportionofabdomen)Gluteal(buttock)Inguinal(groin)Groin(depressedregionofabdomennearthigh)Lumbar(lowerback)Sacral(wherevertebraeterminate)Perineal(regionbetweenanusandexternalsexorgans)Limbs(armsandlegs)Brachial(upperarm)Forearm(lowerarm)Carpal(wrist)Cubital(elbow)Palmar(palm)Lowerlimb(leg)Femoral(thigh)Popliteal(backofknee)Lowerleg(distaltotheknee)Pedal(foot)OtherCutaneous(skin)Regionsofthebody2方位标准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直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上和下:对部位高低关系的描述,近头测为上,远离头侧为下。前和后:腹侧和背侧,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内侧和外侧: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内和外:表示与空腔相互关系的描述,胸腔内外,腹腔内外。浅和深: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近为浅,远为深。三根互相垂直的轴:失状轴axisopticus:由前向后冠状轴:由左向右垂直轴verticalaxis:与身体长轴平行三个面:矢状面sagittal(vertical)plane: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正中的叫正中矢状面。冠状面(额状面)frontal(coronal)plane:将身体分为前后2部的切面。水平面transverse(horizontal)plane: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断面。条垂线。体表标志;胸部标志线:前正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线,后正中线。两条垂线。体表标志;腹部标志线及分区:两条横线:两侧肋弓的最低点,即第十肋的最低点相连。两侧髂结节的连线两条垂线:两侧腹股沟的韧带中点作两条垂线,或沿两腹直肌外侧沿作两分成9个区:腹上部分:腹上区左季肋区右季肋区腹中部分:脐区左外侧区右外侧区腹下部分:耻区左髂区右髂区将频率固定(即将条件3固定)时间强度基强度时值时间-强度曲线RCT特点:1刺激强度强,刺激时间较短也可兴奋,反之亦然。2上述反应关系只存在于两点之间的范围,超出范围的因变量为一最小恒定值,图中曲线不是渐进线。3R点右侧的点表明,当刺激强度小于这点纵坐标所表示的强度时,无论刺激时间怎样延长,也不能兴奋,此刺激强度称为基强度rheobase。4T点左侧的点表明,当刺激时间小于这点横坐标所表示的时间值时,即使大大增加刺激强度也不能兴奋。时值chronaxie:取两倍基强度为刺激强度,此时所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时间为时值,测定较难。阈值thresholdvalue:固定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和刺激时间,此时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或阈值,强度小于阈值时,称阈下刺激subthresholdstimulation。2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absoluterefractoryperiod,任何强度刺激均不引起反应的时间(2)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必须是高于阈值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的时间(3)超常期supemormalperiod:阈下刺激即能引起反应的时间(4)低常期subnormalperiod:必须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的时间。二生物电的产生机制可兴奋组织和细胞对刺激的任何反应形式,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均以动作电位为先导,而动作电位须以静息电位为基础。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定义: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值。经实验证实细胞内外存在电位差(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potential)膜电位外正内负细胞外电位高于细胞内电位,称膜的极化polarization膜电位相对恒定Measurementofrestingpotential(RP)除极depolarization:在某种因素影响下,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成为除极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使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复极repolarization:细胞膜先发生除极,然后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
1902年Bernstein最先提出:RP的产生可能与K在C内外不均衡分布及安静时膜主要对K+通透有关1939年Hodgkin对此加以证实。RP的产生需满足三个条件:①安静时C内外离子分布不均:C内K+、P-多,
C外Na+、Ca++、Cl-多。②安静时C膜对K+的通透性高。③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不能出膜,形成与K+隔膜相吸的极化状态。
膜内外K浓度比约
30
1(动力)
安静时K通道开放
(通透性)
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不能出膜,形成与K+隔膜相吸的极化状态。
K+
外流
电位差(阻力)
K+
平衡电位
=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浓度差(动力)
静息电位据Nernst公式:
Ek=RT/ZF×㏑[k+]o/[k+]i(mv)
Ek=60log[k+]o/[k+]i
(mv)
R:通用气体常数
T:绝对温度
Z:离子价
F:法拉第常数产生机制:细胞内高钾和安静时膜主要对钾离子由通透性。正常时,因为细胞内高钾,细胞外高钠,并且细胞膜只对钾离子有通透性。所以,静息时只有钾离子外移,无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导致膜内变负,膜外变正,即内负外正。这种内负外正将阻碍钾离子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浓度差与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位差这两种力量平衡时,钾离子不再有净移时膜内外电位差即为静息电位。钠离子,氯离子,有机负离子通透性很小,或不通透,忽略不计钠泵生电性作用:3个钠移出胞外,2个钾移入胞内,一个净正电荷移出胞外,膜内负值增加,但一般贡献不大。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定义: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去极化相:上升支(除极)超射overshoot:0mv以上正电位反极化状态:内正外负的膜电位,即超射复极化相:下降支恢复到静息前要经历波动:后电位(负后电位negativeafter-potential,正后电位positiveafter-potential)0mv-70mv-55mvActionpotentialRelationshipbetweenexcitation&AP除极相的产生机制:
上升支:细胞在安静时受到很强的内向驱动力,膜上的电压式门控式钠离子通道开放,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增高,引起钠离子快速内流
下降支:随着膜去极化程度的增加,钾的外向驱动力越来越大,同时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高引起钾离子外流静息时,细胞外高钠,膜上钠离子通道大多关闭。
受到阈上刺激时:电压门控式钠通道开放膜对钠离子通透性最高钠离子大量内流“内负外正”迅速消失当膜内正电位上升到足以阻止由浓度差引起的钠离子内流时,膜两侧电位叫钠离子平衡电位equilibriumpotential,构成上升支
下降支的原因:钠离子通道开放时间短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很快又下降。同时,电压门控式k+离子通道开放,膜内钾离子在浓度差和电位差推动下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电位又变负,直至静息电位。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均为易化扩散。
细胞每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导致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从而激活钠泵,逆浓度将细胞内钠离子运至细胞外,细胞外钾离子运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水平。动作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阈值为界,小于阈值不产生;达到阈值便达到动作电位最大值。不衰减传播:不局限于受刺激局部细胞膜,而是传遍整个细胞膜,幅度波形不变脉冲式发放:连续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不会融合,而是分离的脉冲式发放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1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和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的引起如将负极刺入膜内,正极置于细胞外,引起膜超极化,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反之引起膜除极,到某一临界值(阈电位),膜上钠离子通道大量激活,钠离子大量内流,膜进一步除极,更多钠离子通道开放,更多钠离子内流(再生性循环),使膜自动迅速除极,直至到钠离子平衡电位。
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是指膜的静息电位除极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小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下刺激subthresholdstimulation,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但能引起部分除极。2局部兴奋及其特征局部兴奋localresponse:阈下刺激能使受到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少量激活,使膜对钠离子通透性轻度升高,少量钠离子内流,造成一定程度的除极,但达不到阈电位水平,这种局限在受刺激局部范围内而不能运传的局部反应叫局部兴奋。特点:不是“全或无”allornonephenomenon,随刺激增加而增加电紧张性扩布,兴奋随距离增加而下降可以总和(时间总和temporalsummation,空间总和spatialsummation)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传导conduction: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也称神经冲动nerveimpulse。传导机理:局部电流速度慢小于1米/秒
----++++++++++++++++++--------------
传导方向++++-----++++++++----+++++--------无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
局部电流的传导机制在其他可兴奋组织上也基本相同,特殊情况脊椎动物有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为跳跃式传导saltatoryconduction。因为髓鞘myelinsheath不能导电,所以动作电位只能在郎飞氏结nodesofranvier处产生和传导,呈跳跃式,速度块,可达100米每秒。传导的特点:双向性“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另:完整性(结构功能)、绝缘性、相对不疲劳ConductionofAPalonganmyelinatedfiber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肉组织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骨骼肌是体内最多的组织,通过它的收缩作用,以关节为枢纽,以骨为杠杆,完成各种躯体动作,以骨骼肌为例,说明肌肉细胞的收缩机制。(一)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1肌原纤维myofibril
在骨骼肌纤维的肌桨中,其间有大量线粒体,糖原颗粒,与肌纤维长轴一致,数百至数千条,胶原纤维彼此平行排列肌小节sarcomere为收缩,舒张基本单位,暗带长度固定,明带长度随收缩舒张而变化。肌小节长度变化范围1.5-3.5um,安静时长度为2.0-2.2um。2肌管系统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由2种构成横管系统transversetubule(T管):走行与肌原纤维长轴垂直,由细胞膜向内凹入形成,穿行于肌原纤维之间,上有小孔,使横管内腔与细胞外液相通。作用:将肌细胞兴奋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传到细胞内部。
纵管系统longitudinaltubule(L管):走行与肌原纤维长轴平行,由肌桨网(内质网)形成,包绕肌小节的中间部分,在近肌小节2端T管形成膨大,叫终末池。作用:通过对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对肌小节的收缩,舒张。三联体结构triad:每一横管与来自2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它是将细胞膜的电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连起来的关键部位。3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信息传递神经-肌肉接头:接头前膜:失去髓鞘的轴突末梢的膜。接头后膜:(终板膜)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许多皱褶,增加面积容纳更多数量的蛋白质分子。间隙:前,后膜之间有一50nm间隙,充满细胞外液。Neuromusculartransmission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接头前膜上电压依从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轴突末梢触发轴桨中含乙酰胆碱的囊泡向接头前膜方向移动胞吐作用乙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受体结合接头后膜上钠离子,钾离子通道开放(以钠离子为主)钠离子内流去极化(这一电位叫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与局部兴奋性质类似,无全或无,总和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立即被存于间隙中,或被间隙和后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失活肌肉松弛剂:与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阻断传递,肌肉失去收缩能力,如美洲箭毒。有机磷,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导致乙酰胆碱在接头处大量聚集。
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化学性兴奋传递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影响4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原理粗肌丝:主要由肌凝蛋白myosin(肌球蛋白)组成,一条粗肌丝有200-300各肌凝蛋白组成。肌凝蛋白杆状部:均朝M线方向集合成束,形成粗肌丝主干。球状膨大部:裸露在粗肌丝主干的表面,成横桥,每一横桥均有一细肌丝对应。横桥crossbridge2个主要特征:可与细肌丝上肌纤蛋白action可逆性结合,同时横桥向M线扭动,使细向粗方向滑动,肌小节长度减小,肌肉收缩,反之横桥与肌纤蛋白分离,肌小节恢复长度,肌肉舒张。横桥有ATP酶作用,可分解ATP获能,作为其扭动和做功的能量来源,此作用只有与肌纤蛋白结合才被激活。细肌丝:肌纤蛋白action:(肌动蛋白)收缩蛋白2列球形肌纤蛋白分子单体聚合而成扭缠为双螺旋,是细肌丝主干,占细肌丝60%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原肌球蛋白):双螺旋,与肌纤蛋白质的双螺旋并列,安静时,它的位置正好在横桥与肌纤蛋白之间,阻碍两者作用。肌钙蛋白troponin(原宁蛋白):T,C,I三个亚单位,C带负电荷结合位点,对肌桨中钙离子有巨大亲和力。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为调节蛋白质,不直接参与肌丝滑行,但影响控制收缩蛋白之间的作用。Processofcontraction——filamentsliding(2)收缩原理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骨骼肌发生收缩之前,总是在肌细胞上先有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收缩,在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中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某一中介过程叫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安静时,钙离子在终末池。兴奋时: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到肌细胞深处,到三联体处,引起肌桨网膜上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浓度由终末池向肌桨扩散钙离子弥散到肌原纤维周围,可与肌钙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
收缩后,如何除去肌桨中钙离子?靠肌桨网膜上钙泵,本质为钙离子依赖式ATP酶。在肌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它分解ATP获能,逆浓度桨钙离子从肌桨运到肌桨网储存后,肌桨中钙离子浓度下降,与肌钙蛋白分离后,肌肉舒张。所以,兴奋-收缩耦联包括三过程:动作电位由横管系统向肌细胞深处传导三联体结构处信息传递肌桨网对钙离子储存,释放,再聚积。肌丝滑行学说slidingtheory:动作电位肌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构型改变这种改变传给原肌凝蛋白,使原肌凝蛋白构型也改变双螺旋扭转暴露了肌纤蛋白上结合位点横桥与位点结合横桥ATP酶激活放能横线向M线方向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方向拖动。
肌丝滑行学说slidingtheory:随后,横桥与肌纤蛋白分离,复位,再结合下一个位点,新扭动,反复表现为肌肉收缩。如肌桨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过程相反:钙离子与肌钙蛋白分离肌钙蛋白,原肌凝蛋白构型恢复肌纤蛋白上结合位点又被原肌凝蛋白掩盖横桥与肌纤蛋白作用被阻断细肌丝复位肌肉舒张所以,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分离是收缩,舒张关键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1外部表现:肌肉收缩时,长度,张力都可发生变化。(1)等张等长收缩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收缩时,肌肉长度不变,张力发生变化。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实际在人体内2者均有,肢体自由屈曲为等张收缩2肌肉的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单收缩twitch:肌肉对单个刺激发生的一次机械反应,可等张也可等长。分三期:潜伏期:施加刺激-肌肉开始收缩收缩期:肌肉开始收缩-肌肉收缩最高点舒张期:肌肉收缩最高点-恢复到收缩前的静息状态。一块完整肌肉收缩情况:刺激强度太低,肌肉无反应刺激强度到阈值:最小收缩反应强度再增加,更多单位兴奋直至最大收缩反应。收缩的总和:连续2个有效刺激(在第一个单收缩未完成时便施加第2个刺激)即可引起更强的收缩。脉冲刺激:频率低,产生一连串各自分离的单收缩。第一节感受器receptor一感受器的种类1感受器:专门感受刺激并将刺激的能量转变为电信号的特殊结构,如视网膜上的视锥、视杆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2感觉器官:除含某种感受器外,还有其他附属结构,如视觉器官除光感受器外,还包括折光系统,人体感受器主要有视觉、听觉、前庭、嗅觉。3感受器分类:根据不同分类标准,(1)根据分布部位不同:外感受器:位于体表或接近体表(视、听、嗅、味、皮肤感受器),感受相应外界刺激,产生传入冲动至脑高级部位,引起主观感觉。内感受器:位于身体内部(血管、内脏、骨骼肌、肌腱、关节、内耳前庭等)感受内环境变化:感受内脏器官的活动和机能状态,如内脏压力感受器或牵张、化学感受器感受身体在空间的位置或运动状况,如肌肉、肌腱中的牵张感受器和前庭器官的位置觉和平衡感受器(2)根据接受刺激的性质不同,可分:机械mechanoreceptor、温度thermoreceptor、光photoreceptor、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1某种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就是它的适宜刺激,如视网膜,视锥、视杆细胞适宜刺激为一定波长光波,耳蜗毛细胞为一定频率声波。2适宜刺激需有起码的刺激强度称感觉阈。(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都能将它们接受的形式不同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向中枢的生物电能,即神经动作电位,即感受器的换能作用。(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在感受刺激的过程中,不仅有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可将刺激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的某种特有的序论,传入中枢,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作用,通过这种特定的排列组合进行分析综合,最后才获得了对外界的各种主观感觉。1.概念:在换能同时,把刺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AP的组合和序列之中。2.刺激性质编码:①感受器种类;②特定传导通路;③大脑皮层特定部位。3.刺激的量(强度)编码:①感受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波动方向等;②单一神经纤维AP频率;③参与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数目。(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1.概念:某种刺激长时间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可出现感觉神经冲动的发放频率逐渐下降,称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此时主观感觉也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如皮肤适应快,有利于机体再接受其他新刺激。2.分类及功能意义:①快适应感受器:如环层小体;有利于探索新异刺激;②慢适应感受器:如颈动脉窦;有利于对机体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监测,并随时调整。3.适应不是疲劳。第二节视觉器官视觉系统:视觉器官:眼,视觉感受器:视网膜的视锥、视杆细胞视神经视觉中枢人脑获得的全部信息中,至少有80%以上来自视觉系统。眼的感觉功能:折光:外界的光线经眼内一系列透明折光组织发生折射,最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感光: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将物象的光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再由视神经传入大脑。一眼球eyeball的构造眼球在眼眶内,大致呈球形,后面有视神经连于脑(一)眼球壁:中、外膜和视网膜1外膜:纤维性膜,致密结缔组织前部1/6角膜cornea:凸而透明,无血管含丰富感觉神经末梢,用棉花球刺激角膜,会引起眼裂闭合的保护性反应,叫角膜反射其余白色巩膜sclera:不透明2中膜含丰富血管、色素从前到后虹膜iris:圆盘形中央孔为瞳孔,颜色各异,
2类平滑肌环行:瞳孔括约肌sphincterpupillae,收缩减小瞳孔辐射:瞳孔开大肌dilatorpupillae,收缩扩大瞳孔睫状体ciliarybody:上有突起,睫状突ciliaryprocesses,突上附有交错的悬韧带,与晶状体连。睫状体内有睫状肌,收缩时放缩悬韧带,增加晶状体凸度,增强折光力。脉络膜choroid:占中膜大部分,含丰富血管、色素、营养眼球,和虹膜一起起暗箱作用。3视网膜retina:即内层,多层细胞构成,紧贴脉络膜的为色素上皮层,紧贴色素上皮层的为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为视锥、视杆细胞。此外还有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神经节细胞,通过突触联系,传递和初步加工视觉信息。视网膜的色素层与脉络膜紧密相连,难以分离,而色素层和神经层之间连接疏松,病理情况下可造成二者分离,即视网膜剥离症。C:视锥细胞R:视杆细胞MB:侏儒双极细胞RB:视杆双极细胞FB:扁平双极细胞A:无长突细胞H:水平细胞MG:侏儒节细胞DG:弥散节细胞视神经:整个视网膜全部神经节细胞轴突集中后穿出眼球,视神经乳头,无感光细胞,光线落在此处无视觉冲动产生,叫盲点blindspot。黄斑maculalutea:视神经乳头外侧,中央有一直径为1.5毫米的中央凹,除边缘,大部分只有视锥,而无视杆。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视网膜内面,视神经起始处的一直径为1.5mm、边缘稍隆起的圆盘状结构,因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3.5mm的稍下方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圆形区称之,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处感光细胞最为密集,是感光最敏锐的地方。(二)眼的折光物质: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1房水aqueoushumor:澄清液体前房:角膜后,虹膜前后房:虹膜与玻璃体前缘之间。房水循环:睫状突产生房水眼后房眼前房角膜巩膜交界处的巩膜静脉窦房水作用:营养角膜,晶状体,保持眼压,使角膜保持一定曲度紧张度。如房水回流受阻,增加眼内压,导致视网膜血液循环受阻,影响视力,青光眼。2晶状体lens:无血管神经,形状功能凸透镜,借悬韧带与睫状突相连3玻璃体vitreousbody:无色透明胶状物,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晶状体核:晶状体中央部较硬的部分。晶状体皮质:核周围较软的部分。晶状体囊:晶状体皮质表面包有高弹性的被膜
二眼的辅助装置支持,保护眼球,是眼球运动的结构基础1眼睑dyelids:眼球前方,保护眼球,上、下睑,睑裂,睫毛。眼轮匝肌收缩,闭合眼睑,上睑提肌收缩提上睑,开睑裂。睑内,睑板腺,导管开口于睑缘。2结膜conjunctiva连接眼睑与眼球薄膜,富血管,可分泌粘液,润滑,减少角,结膜摩擦球结膜:贴在眼球前面的结膜,终于巩膜和角膜交界处睑结膜:贴在眼睑内部的结膜穹隆结膜:贴在球、睑结膜移行处。结膜囊:闭眼时,全部结膜形成的囊状腔隙,经睑裂与外界相通。结膜炎时结膜可明显充血;沙眼时结膜上可形成滤泡3泪器泪腺lacrimalgland:眼眶外上方泪管:泪小管lacrimalductule、泪囊lacrimalsac、鼻泪管nasolacrimalduct、进入鼻腔4.眼外肌:眼球周围,有上、下、内、外直肌,上斜、下斜肌6条,可使眼球多方向运动。眼球的正常转动是两眼数条肌肉协同收缩的结果,当某一肌肉的力量减弱或麻痹时,可引起眼球的斜视并出现复视现象。
三眼的折光功能(一)眼的折光系统:包括4种折光系数不同的传光介质(角膜,房水、晶状体前面,晶状体后面)角膜折射作用最强。
6m以上远平行光线成像在后主焦点即视网膜上简化眼reducedeye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和简化眼参数可计算出正常眼能看清物体的最小视像(ab)大小为5m。(以AB=1.5mm,Bn=5m计)E1.5mm(二)视调节视调节(视近调节):正常人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地增强,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这种通过折光系统调节力的加强,仍能看清进物的调节过程叫视调节,整个眼的调节包括三方面作用。1晶状体的调节晶状体有弹性似双凸透镜,视调节主要靠晶状体变凸,增强折光能力。看近物:物像模糊,付交感兴奋,睫状体内环行肌收缩,睫状体向前、内移动,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向前、后凸出。增强折光能力。人眼看近物,取决于晶状体变凸的最大限度,用近点表示,指人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近点愈近,表示晶状体弹性愈好,眼调节力越好。
视近物时视像前移过程眼调节前后晶状体形状改变
左:安静右:视近物睫状肌环行肌收缩睫状肌环行肌舒张AccommodationAdjustmenttoDistancesFocusCiliaryMuscleLensDistantCiliarymusclerelaxes;ligamentsaretautLensisflattened.NearCiliarymusclecontracts;ligamentsarerelaxed.Lensismorerounded2瞳孔调节和对光反射看近物,反射性双瞳缩小,即瞳孔调节反射当用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眼球,瞳孔大小可随光强改变,叫瞳孔对光反射,临床作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全麻深度和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3双眼球汇聚视近物时,双眼球同时向鼻侧聚合,由于眼球内直肌收缩,使两侧视网膜上的物像分别落在对称位置,更加清晰。(三)眼的折光异常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因眼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形态改变,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1近视myopia:眼球前后径过长;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力过强。视远:平行光线不能聚焦视网膜,而在前,模糊视近:近物发出的辐射状光线成像较后,眼无需或较小调节变可看清。矫正:加一凹透镜。2远视hyperopia:眼球前后径过短视远:像点位于视网膜后视近:成像更加靠后,晶状体调节最大也难看清近物,近点较正常人远。矫正:凸透镜3散光astigmatism:正常眼折光系统的各个折光面都是正球面,即折光面每一条经纬线的曲率都是一样的,如折光面(通常为角膜)在某一方位上曲率变大,另一方位上变小,这样通过角膜射入眼内的光线就不能在同一平面上聚焦,视物不清。矫正:圆柱形透镜。角膜呈非正球面水平面上曲率半径大,焦点位于B;垂直面上曲率半径小,焦点位于G;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进行矫正*表示眼处于安静未进行调节时角膜垂直径和水平径不等(图中呈椭圆形),
平行光线聚焦于不同的焦平面上*四眼的感光功能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2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1视锥系统(明视觉系统,昼光觉系统)由视锥细胞和与它有关的传递递质如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组成,视锥细胞主要在视网膜中央部分。视锥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差,只在较强光线下才兴奋。
主要功能:白昼视物,分辩颜色,视物精确度高视网膜的主要细胞层次2视杆系统(暗视觉系统,晚光觉系统)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连结的传递细胞组成。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在昏暗环境种可兴奋。
主要功能:在昏暗环境中视物,无颜色感觉,视物精确性差。视觉的二元学说: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2种功能不同的感光细胞,组成了2个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就是视觉的二元学说。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数量多(1.2×108)
少(6×106)
外段呈圆柱呈圆锥分布周边部中央凹连接会聚式单线式视色素视紫红质三种视锥色素功能晚光觉昼光觉无色觉有色觉分辨力低分辨力高
两种感光细胞的比较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锥系统视杆系统 组成光敏感性色觉分辨率视锥细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低有高(会聚程度低)视杆细胞和与之相联系的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高无,只辨明暗低(会聚程度高)
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Rhodopsin
的光化学反应
视紫红质=
视蛋白+11-顺视黄醛视蛋白全反型视黄醛
11-顺视黄醛
Vit
A(全反型视黄醇)
夜盲症Nyctalopia强光下分解暗光下合成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1.未光照时:RP=-30mV~-40mV(小于一般细胞RP);
此时外段膜Na+通道开放,Na+内流入细胞(去极化);而内段Na+泵不断把胞内Na+泵出胞外,维持膜内外Na+的平衡。形成了从内段流向外段的暗电流(darkcurrent)。2.光照时:视紫红质吸收光量子→构象改变→变视紫红质Ⅱ中介→激活transducin(Gt)的G蛋白→激活cGMP磷酸二酯酶→外段胞内cGMP分解→cGMP浓度下降→Na+通道关闭→暗电流减弱或消失→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视锥细胞和色觉Conesandcolorvision
三原色学说
红绿蓝
4:1:0
红
2:8:1
绿三种视锥细胞
红、绿、蓝420nm534nm564nm色盲:缺乏色觉;色弱:辨色能力低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visualimformationprocessing
光→两种感光细胞→超级化型感受器电位→以电紧张形式扩散到终足→释放递质Glutamate→双极细胞(促离子受体、促代谢受体)→部分双极细胞产生去极化慢电位、部分双极细胞产生超极化慢电位(提供了对比机制)→神经节细胞→两种慢电位总和→神经节细胞去极化→阈电位→神经节细胞产生AP.五视觉现象(一)暗适应darkadaptation与明适应lightadaptation1暗适应:从明亮处到暗处,最初什么东西也看不清,经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增加,才恢复暗处的视力。暗适应的产生与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再合成的速度有关。暗适应能力下降,夜盲症nyctalopia,与维生素A供应不足有关。2明适应从暗处到明处,最初只有耀眼的光感,看不清物体,需经一段时间恢复视觉,叫明适应。(二)色觉辨别颜色,是视锥细胞的重要功能,色觉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后在人脑引起的主观感觉。(三)视敏度visualacuity,也称视力指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通常以辨别2点(或2平行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四)视野visualfield
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正常人由于面部结构,鼻侧视野小,颞侧大各种颜色,视野也不一样,白色视野最大,黄,兰次之,绿色最小。甲:双眼(左眼为虚线,右眼为实线)视野乙:
和单眼(右眼)视野(五)双眼视觉
2眼视物,2侧视野大部分重叠,2侧视网膜上各形成一个完整的像,由于所形成的物象正好落在2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所以传入大脑只产生一个“物”的感受,双眼视物可:扩大视野,增加对物体距离及大小判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FunctionofPartsoftheEyePartFunctionLensRefractsandfocuseslightraysIrisRegulateslightentrancePupilAdmitslightChoroidAbsorbsstraylightScleraProtectsandsupportseyeballCorneaRefractslightraysHumorsRefractlightraysCiliarybodyHoldslensinplace,accommodationRetinaContainssightreceptorsRodsMakeblack-and-whitevisionpossibleConesMakecolorvisionpossibleOpticnerveTransmitsimpulsetobrainFoveacentralisMakesacutevisionpossible第三节听觉器官听觉以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为适宜刺激,感受器为耳内的毛细胞,经听神经传入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特殊感觉。耳听觉器官自身运动状态及头部位置觉的感受器和平衡器官
听阈与听域
Auditorythresholdandaudiblearea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20~20000Hz(1000~3000Hz最敏感);声强:0.0002~1000dyn/cm2一耳的结构与功能分外耳、中耳、内耳内耳有:声音感受器、位置和平衡感受器(一)外耳externalear1耳廓auricle,漏斗型,大部分以弹性软骨为基础,外覆皮肤,下方无软骨部为耳垂耳阔前外面有一大孔,外耳门,一般哺乳动物耳阔很发达,可运动,有助于收集声波。2外耳道externalacousticmeatus:弯曲管道,一端外耳门,一端鼓膜,2.5cm长。
外1/3
软骨部,皮肤上有汗毛,皮脂腺,汗腺,耵聍腺-分泌黄褐色粘稠物耵聍,可粘灰,异物,保护作用。
内2/3
骨部3鼓膜tympanicmembrane:卵圆形,半透明薄膜,0.1mm厚,直径10mm左右,弹性强,质地坚韧。浅漏斗型,凹面向外向下,声波可引起振动,外耳、中耳分界处。(二)中耳middleear包括鼓室tympaniccavity,咽鼓管auditorytube1鼓室颞骨中一小空腔,容积1-2cm3,内有听小骨,听肌,韧带等。内覆黏膜听小骨:锤、砧、镫三块。形成关节,连成听骨链,界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的前庭窗之间,周围有韧带封闭。当鼓膜随声波振动时,三块听小骨相串运动,镫骨底板在前庭窗上来回振动,推动内耳外淋巴液振动,声波传入内耳。2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长3.5-4cm.
咽鼓管鼻咽部开口平时关闭,吞咽,打呵欠,喷嚏开放,空气入鼓室,鼓室内气压=外界,保证鼓膜正常振动维持听力,乘飞机上升或下降时,气压下降或升高,咽鼓管未开,鼓膜外突或内陷,耳闷或耳痛,可张嘴吞咽,平衡鼓膜内外压。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宽,接近水平位,咽部感染易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导致中耳炎(三)内耳internalear颞骨内,复杂,内耳迷路,分骨迷路bonylabyrinth,膜迷路membranouslabyrinth1骨迷路致密骨质,互相沟通的三个部分,前庭,骨半规管,耳蜗。(1)前庭vestibule:骨迷路中部,椭圆形小腔,前腔的外壁上有开向鼓室的卵圆窗(前庭窗)和圆窗(蜗窗),其上有膜封闭。(2)半规管semicircularcanal:三条,上、后,外半规管,互相垂直(3)耳蜗cochlea:螺旋型骨质管2膜迷路:套在骨迷路的膜质管和囊,包括椭圆囊utricle、球囊saccule、膜半规管、蜗管cochlearduct。椭圆囊、球囊:位于前庭内膜半规管:分套在三条相应的骨半规管内。蜗管:耳蜗内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为外淋巴液,膜迷路之中内淋巴液。内耳、耳蜗为传导感受声波的构造,前庭、半规管为位置、平衡感受器。(四)耳蜗绕蜗轴二圈半骨质螺旋板:由蜗轴向管的中央伸出的一薄骨片,游离缘连一强有力纤维膜,基底膜,与耳蜗外壁的螺旋韧带相连,将耳蜗分为上下二部。前庭阶:耳蜗上部:一端为前庭窗鼓阶:耳蜗下部,一端为蜗窗前庭膜:骨质螺旋板接近基底膜处还有一片薄膜,叫前庭膜,斜向上伸到外侧壁。蜗管:前庭膜,基底膜和一部分螺旋韧带围成一膜质螺旋形小管,即耳蜗内的膜质管,内充满内淋巴液。它们的另一端在蜗顶处通过蜗孔相通。螺旋器spiralorgan:螺旋形盘曲的基底膜,长约30mm,基底膜上有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为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毛细胞等组成,毛细胞为声波感受细胞。毛细胞haircell:耳蜗内视觉纤维末梢分布于螺旋器内与毛细胞有突触联系,毛细胞游离面有听毛,每个毛细胞约30-60根,与微绒毛相似,毛细胞上方有盖膜,一端加按在螺旋缘上,另一端游离,盖膜悬浮于内淋巴液中,与毛细胞的纤毛接触。耳蜗纵行剖面(甲)和耳蜗管的横断面(乙)蜗孔:骨螺旋板至蜗顶附近离开蜗轴,形成镰状的游离骨片(称螺旋板钩),骨片与蜗轴之间形成一个小孔即为蜗孔,前庭阶和鼓阶经此孔相通。
二、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
Soundtransmissioninexternalandmiddleear(一)外耳的功能
1.耳廓:①集音;②判断声源;
2.外耳道:①传音作用;②共鸣作用:与
波长4倍于其长度
(2.5cm×4=10cm)的声波发生共振,据此计算,最佳共振频率约为3800Hz,强度增强10decibel(dB)(二)中耳的功能
1.鼓膜特性:频率响应好,不失真,复制外加振动频率,与其同始同终。
2.听骨链增压作用:交角杠杆(增压22.4倍)
长臂(锤骨柄):短臂(砧骨长突)=1.3:1
鼓膜:卵圆窗=55mm2:3.2mm2=17.2:13.鼓膜张肌与镫骨肌作用:减小听骨链振幅,保护感音装置
4.咽鼓管的作用:平衡鼓室内外压力(三)声波进入内耳的途径:二种,骨,气传导1气传导airconduction正常听觉主要途径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前庭外淋巴液鼓阶外淋巴液蜗窗蜗管内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空气传播)(外耳)(机械传播变压扩音)(中耳)(内耳)(神经冲动)(迷路后)(中枢分析大脑)声波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基底膜的振动若卵圆窗膜内移→前庭膜和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外移;
若卵圆窗膜外移→相反方向移行波理论(travelingwavetheory)
振动波自蜗底开始,向蜗顶行走高频波: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愈近蜗底低频波:行波传播愈远,最大振幅愈近蜗顶耳蜗初步分析声频的原理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感受不同声频2骨传导boneconduction定义: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内的淋巴振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传导低得多。传音性耳聋:鼓膜,鼓室病变,气传导受损,骨传导相对增强。感音性耳聋:耳蜗病变,气、骨传导均受损。正常:气导>骨导传导(音)性耳聋:气导<骨导感音(神经)性耳聋:气导、骨导均减弱三内耳的感音功能内耳的感音功能是把传到耳蜗的机械振动转变成听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即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这一转换过程中,耳蜗基底膜的振动是一个关键因素。(一)基底膜振动的行波理论travelingWavetheory1.以行波方式从底部开始,向蜗顶传播;2.声波频率不同,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现部位不同:
蜗底
声波频率愈高→行波传播愈近→最大振幅→靠近卵圆窗即蜗底;
声波频率愈低→行波传播愈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
∴蜗底受损影响高频音听力;蜗顶受损影响低频音听力;3.对声音频率(音调)的分析:
(1)每一频率声波都有一个基底膜最大振幅区→此区毛细胞受刺激最强→该处的听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最多。(2)来自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听神经纤维的传入冲动→达听皮层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
(3)外毛细胞与基底膜的谐振频率相同。声波达基底膜谐振区时,该区外毛细胞发生伸缩活动可:①增强基底膜振动,抵消基底膜本身阻尼→增强了基底膜对声波反应灵敏度和频率分析能力;②同时亦提高了内毛细胞的频率选择性。(二)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
excitationandreceptorpotentialofthehaircells1.毛细胞兴奋过程:外毛细胞顶部纤毛受盖膜与基底膜振动剪切力作用,内毛细胞顶部纤毛受内淋巴冲击作用而发生弯曲和偏转→引起了毛细胞兴奋→将机械能转变为生物电;2.感受器电位变化方向与纤毛受力方向有关:纤毛向一个方向弯曲,出现去极化电位;向相反方向弯曲,出现超极化电位。四听阈和听力听阈:人类能听到的音频范围为16-20000Hz,范围之外的振动波人耳听不到,对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产生听觉所必须的最低振动强度,称为听阈。听力:表达人们听觉的灵敏度,可用dB分贝作为相对单位,临床用dB数表示听觉灵敏度丧失情况。第四节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三个半规管一椭圆囊、球囊:感受直线加速,减速运动和重力二半规管感受角加速度,即旋转由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组成椭圆囊球囊蜗窗(圆窗)前庭窗(卵圆窗)外半规管前半规管后半规管壶腹三前庭反应当前庭器官受刺激兴奋时,除引起一定的位置觉、运动觉以后,还能引起各种不同的骨骼肌及内脏功能的改变,即前庭反应。(一)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当进行直线变速运动时,可刺激椭圆囊和球囊,反射性地改变颈部和四肢肌紧张的强度,以维持姿势平衡。当进行旋转运动时,可刺激半规管。(二)前庭器官的植物性反应前庭器官过强过久刺激,可引起一系列植物性功能反应,如恶心、呕吐、眩晕、心率增加、血压下降(三)眼震颤nystagmus
由于半规管受刺激,反射性引起眼外肌活动,造成眼球反复移动。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及其电位变化耳石器官功能
Functionoftheotolithorgans
椭圆囊球囊毛细胞存在于囊斑中囊斑的适宜刺激是
直线加速度:1.椭圆囊囊班平面与地面平行,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上方,适宜刺激为水平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如汽车启动及急刹车时,对人体平衡的调节。2.球囊囊班平面与地面垂直,位砂膜在毛细胞纤毛外侧,适宜刺激为垂直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如电梯突然升降时,对人体平衡的调节。半规管功能
Functionofthesemicircularcanals感受装置为:壶腹嵴头右转停左半规管
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
角加速度
三、前庭反射和眼震颤
Vestibularreflexandnystagmus
晕车、晕船、航空病FunctionofPartsoftheEarPartFunctionExternalEarPinnaCollectssoundwavesAuditorycanalFiltersairMiddleEarTympanicmembraneandossiclesAmplifaoundwavesAuditorytubeEqualizesairpressureInnerEarVestibule(containsutricleandsaccule)Helpstomaintainbalance(staticequilibrium)SemicircularcanalsHelpstomaintainbalance(dynamicequilibrium)CochleaTransmitspressurewavesthatcausetheorganofCortitogeneratenerveimpulses,resultinginhearing第五节其他感受器一嗅细胞
嗅觉感受器:嗅细胞,位于鼻腔上端嗅黏膜中,此处为一隐窝,位置较高,平时空气很少到这里,用力吸气,气流上冲,可刺激嗅上皮细胞。
嗅觉适宜刺激为有气味的物质二味蕾
味觉感受器为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表面和舌缘,化学感受器,适宜刺激为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味觉:甜舌尖敏感酸舌两侧咸舌两侧前部苦软腭舌根部三皮肤感受器皮肤内多种感受器产生触压觉、冷觉、温觉、痛觉触觉:皮肤浅层触觉感受器,轻微机械刺激、适应快压觉:皮肤深层触觉感受器受较强机械刺激,适应慢冷觉:肤温小于30度时发放冲动温觉:肤温大于30度时发放冲动温度觉
温度觉
第一节呼吸器官respiratoryorgans一呼吸道respiratorytract呼吸系呼吸道传导气体的部分,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lung气体交换鼻-气管上呼吸道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下呼吸道胸膜,胸膜腔辅助装置。1鼻nose呼吸器官嗅觉器官外鼻externalnose:鼻+软骨鼻翼鼻腔nasalcavity:前开口鼻前孔,后与咽通。副鼻窦:上颌,额,蝶,筛内有粘膜与鼻粘膜延续。2咽pharynx肌性管道消化道与呼吸道交叉部(咽交叉)前方:自上-下鼻腔、口腔、喉腔后方:1-6颈椎体及颈深肌群。2侧:大血管神经3喉larynx呼吸发音上舌骨下气管后借喉口与咽相通。
4气管trachea和支气管树气管:trachea15-20半环行软骨+韧带上-喉下-左右主支气管支气管bronchia左细长倾斜右短粗垂直异物易进入主支气管入肺门后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反复分支气管树(中小支)小支气管细支终末细支
2根呼吸系细支肺泡管肺泡囊alveolarsacs肺泡alveolus气管支气管壁内-外粘膜杯状细胞分泌粘液上有纤毛粘膜下层外膜夹角65-80女大于男
二肺lung圆锥体上:肺尖胸廓口下:肺底膈穹隆上外:肋面内:纵隔面肺门动静脉淋巴结左肺:2叶右肺:3叶肺泡上皮(单层扁平鳞状上皮)1型(呼吸细胞)占总面积95%,参与气体交换,机械支持肺泡。11型(分泌细胞):占总面积5%但细胞数大于1型。合成,分泌储存,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肺泡间的结缔组织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可扩张具弹性叫肺泡隔。呼吸膜:肺泡腔与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整个结构可分七层。
第二节肺通气pulmonaryventilaton一肺通气原理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一)呼吸运动肺本身不能主动扩张,缩小,靠胸廓运动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压<大气压吸气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参与呼吸的肌肉:参与吸气膈肌、肋间外肌辅助的有: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参与呼气:肋间内肌,腹壁肌平静呼吸eupnea,吸气为主动: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大,辅助吸气肌不收缩,耗能。呼气为被动:呼气肌不参与收缩,主要由吸气肌舒张,肺弹性回缩力回缩。用力呼吸forcedbreathing吸气:吸气肌和辅助吸气肌均收缩呼气:吸气肌和辅助吸气肌舒张,同时呼气肌收缩。腹式呼吸:以膈肌为主的收缩与舒张运动,腹壁起伏明显。胸式呼吸:以肋间肌舒缩引起的呼吸运动,胸部起伏明显。一般:腹+胸式呼吸小儿:腹式为主妊娠后期和腹水病人:胸式为主。
(二)肺通气的原理1肺通气的原理呼吸肌收缩舒张为原始动力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压力差为直接动力2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肺,胸廓弹性物体的阻力70%非弹性阻力:呼吸过程中气管对气流的阻力和惯性阻力等。30%(1)弹性阻力:任何弹性物体在外力作用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和回位的倾向,同等大小外力作用,弹性阻力大变形小,反之亦然。胸廓、肺顺应性compliance:单位压力变化(ΔP)所引起肺或胸廓容积的变化(ΔV)所以肺,胸廓阻力常用1/肺胸廓顺应性来表示即肺顺应性=ΔV/ΔP
弹性阻力=1/顺应性肺的弹性阻力来源肺的弹性纤维肺泡内层液泡的表面张力(11型细胞分泌的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可降低表面张力)肺的顺应性可因肺充血,水肿,不张,表面活性物质增减而改变。肺的弹性阻力总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胸廓的弹性阻力来源:胸廓的弹性组织自然位置(平静吸气末,肺容量/肺总量=67%)=0<自然位置(<67%)回缩力向外,吸气动力,呼气阻力>自然位置(>67%)回缩力向内,吸气阻力,呼气动力所以呼吸器官的总弹性阻力=肺+胸廓的弹性阻力1/总顺应性=1/肺顺应性+1/胸廓顺应性(2)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气流速度气道口径惯性阻力可忽略气道阻力发生周期性变化:吸气肺泡扩张牵引小气道壁胸膜腔内负压呼气口径减小,阻力增加所以支气管哮喘,呼气比吸气困难。可对气道阻力影响气道口径增加,阻力下降3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pressure胸膜腔的形成:脏层、壁层之间形成的密闭腔隙,少量浆液将它们粘在一起,可减少摩擦,润滑,不易因胸廓增加或肺减小而分开。胸膜腔内压力变化:呼吸时容积不变,压力改变,负压(<大气压)胸膜腔内负压成因:婴儿出生后,肺随胸廓扩张增大,此时负压很小。以后,胸廓发育>肺胸廓欲向外肺欲向内,而二者不能分。所以胸廓容积<其自然容积,肺容积>其自然容积
如剪胸腔使与大气压通,则肺向内萎缩,胸廓向外扩大,证实为负压。胸膜内压由加于胸膜表面的压力间接形成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泡回缩力在吸气,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若为0)则胸膜腔内压=-肺泡回缩力吸气时,肺体积增加肺弹性回缩力增加负压绝对值增加。呼气,相反。负压对循环影响:可使心房,腔静脉,胸导管容积增加,血压增高,有利于静脉血回心。所以气胸时(胸膜腔与外界通),胸膜腔正压,不仅影响血压,也影响循环。4Laplace定律与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内表面的液体分子之间相互吸引造成内聚力(表明张力)Laplace定律:P=2T/r,P-肺泡内压力T-肺泡表面张力r-肺泡半径如T相等大肺泡小肺泡肺泡内压力小大吸气时进入气体多少如大小肺泡通所以小肺泡越来越小,塌陷,大肺泡越来越大,膨胀破裂(但实际不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furfactant:由11型细胞分泌,可降低表面张力:(1)维持肺扩张,减小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2)小肺泡或呼气时,活性物质密度大,降低表面张力作用强,防塌陷。大肺泡或吸气时,活性物质密度小,降低表面张力作用弱,防膨胀。(3)阻碍肺泡内液体生成,防肺水肿。二肺容量与肺通气量(一)肺容量pulmonaryvolume:指肺能容纳的气体量,可用肺量计测定,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潮(流)气量tidalvolume:每次吸入/呼出的气体量,平静呼吸约400-500ml,深呼吸大。补吸气量inspiratoryreservevolumeIRV: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程设计及格多少绩点
- 齿轮转动课程设计
- 研讨课 课程设计
- 运料车plc课程设计
- 牛鞭效应课程设计
- 邮政课程设计
-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货车载
- 艺术赏析课程设计理念
- 支挡课程设计
- 轴心受压构件课程设计
- 上海某建筑基础及上部结构加固工程施工方案砖木结构 砖混结构
- 精神病医院财务后勤总务管理制度
- 停车场施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GB/T 37238-2018篡改(污损)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湘教版)
- 河道治理工程监理通知单、回复单范本
- 超分子化学简介课件
- 高二下学期英语阅读提升练习(一)
- 易制爆化学品合法用途说明
- 【PPT】压力性损伤预防敷料选择和剪裁技巧
- 大气喜庆迎新元旦晚会PPT背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