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件_第1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_第2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_第3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_第4页
社会学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绪论2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社会学的视角和想象力3第一节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2.社会学研究对象分歧的原因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4第一节一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

社会整体对社会整体有不同解释,使用不同的概念表述。例:形式、进步、结构、社会、过程、规律、现象间关系。

社会整体剖面或以剖面、方面研究整体;选择不同剖面、方面。例:关系、文化、互动。

社会某一领域、部门、方面选择不同领域、方面、部分。例:行为、组织、生活方式、问题。5第一节一2分歧的原因

社会的复杂性,认识的角度不同,形成认识的局限性

社会进步充分展示,认识能力和认识提高,新发现

学科不同阶段研究的侧重,侧重引发见解

学科发展广泛和学术分工越细,学者的兴趣差异、有限和强调各自的兴趣和发现社会与认识学科与研究

6第一节一3研究对象的界定

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以多种角度和多种层次,综合研究以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内容的社会整体的组成、构成、形式、模式、运动(行)和规律及社会要素之间相互性。7第一节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研究或分析单位个人、家庭、单位、行为、关系、制度

2.以研究主题结构、分化、分层、行动、关系、制度、问题、变迁

3.以研究范围人的行为、人们关系、生存方式、结构及之间关系、变动及规律

8第一节三社会学的视角和想象力1.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2.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3.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定时态与动时态)4.社会平衡与社会失调5.社会稳定与社会变迁独特视角归纳为5个:9第一节三1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

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认识到个人经历与广阔社会相联系的心智素质或自觉的强烈意识及能力、素质。

人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个人特定经历和经验反映社会状态个人从有限的生活空间获得有限的经验,通常是从有限的空间认识社会有限空间和经验造成认识广阔社会的局限和障碍,以致很难理解社会原因、社会力量必须具备的:将个人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跳出个人经历、有限空间和经验,去认识和理解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0第二节社会学理论知识一、社会学理论知识的类型二、社会学主要范畴理论三、分支社会学理论11第二节一社会学理论知识的类型1.派别理论或理论流派的特点2.范畴理论的特点3.专门理论或分支理论的特点12第二节一1派别理论或理论流派的特点学科发展中由一个或若干社会学家创建和发展有假定或前提,概念、命题之间有着逻辑联系有一定整体性、系统性13第二节一2范畴理论的特点

不来源于某一种派别理论,不只被某一派别理论或社会学家认可、使用,共同认可、使用的“学科话语”,主体或基本理论主要和最重要的概念,发展出更多的概念,形成有逻辑联系的解释体系

相对独立,分别研究、解释社会某一方面、领域、剖面

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共同构成学科研究和解释框架(对逻辑联系有不同的解释)14第二节一3专门理论或分支理论的特点

随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程度不同

分别有概念、命题和相对独立的解释系统,以范畴理论或派别理论为基础

相对而言,分别研究和解释社会的某一方面、领域

之间不存在必然逻辑联系,与范畴理论研究和解释的范围有区别,也可能出现不同派别

说明:关于对些某具体现象的具有普遍规律的、并针对这一具体现象的研究有指导意义的结论15第二节二社会学主要范畴理论

1.关于社会组成方面——从个人到社会2.关于社会构成方面——模式及要素排列组合3.关于社会存在状态方面——静态与动态16第二节二1关于社会组成方面——从个人到社会

社会行为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行(为)动目标,行(为)动过程,情境(定义),行为方式,行(为)动体系,集体行为,个人行为,理性行为、非理性行为,逻辑行动、非逻辑行动,等等。

社会关系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初级关系、次级关系,关系网络,社会网络,强关系、弱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等等。17

社会角色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理想角色(角色期望)、认知角色(领悟角色、角色认知)、实际角色(角色行为)、角色差距,角色表演,功利性角色、表演性角色,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先赋角色、自致角色,等等。

社会化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化内容,社会化阶段,社会化环境,社会化主体,社会化条件,社会化目标,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畸形社会化,自我,等等。18第二节二2关于社会构成方面——

模式及要素排列组合社会群体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初级(首属)群体、次级(次属)群体(社会组织),小群体,正式群体(组织)、非正式群体(组织),家庭,邻里,组织管理、组织制度、科层制、组织权威,等等。社会分层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结构,阶级、阶层、职业、集团、身位、地位、威望,社会流动,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非结构性流动,等等。19

社区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区位结构,社区要素,社区结构,城(都)市化,城市定位,城市带(圈),社区建设,等等。社会规范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道德、法律、纪律、政策、宗教教义、习俗、时尚、制度,制度化、制度化优先,制度功能,制度显功能、制度潜功能,制度负功能,原始(生)制度、派生制度,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等。20社会生活方式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时间、生活空间,生活环境,闲暇方式,等等。

社会文化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区、文化圈,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文化、亚(副)文化,制度文化,象征文化,文化传播,文化堕距,文化断裂,文化评价,等等。21第二节二3关于社会存在状态方面——

静态与动态

社会秩序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平衡、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等等。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等等。22

社会控制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社会变迁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社会进化、社会革命,社会解体,文化变迁、生活变迁,等等。23社会现代化

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工业化、后工业化,后现代化、全球化、社会一体化,等等。24第二节三分支社会学理论

1.研究对象——4类2.研究特征——2类25第二节三1研究对象——4类人类社会与生存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某个领域、方面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的过程和规律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思维(意识、心理)与社会的关系26

第一类人类社会与生存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即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境社会学、资源社会学、气象社会学、地震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等等。27第二类社会的某个领域、方面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即社会结构、社会诸方面状况及发展对社会某个领域、方面的影响,社会某个领域、方面对社会结构、社会诸方面状况及发展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28

第三类人类自身的过程和规律与社会的关系

即人的发展中自然特征与社会特征的关系,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人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影响。

人口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性别社会学、妇女社会学、老年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儿童社会学、性社会学等等。29第四类人类的思维(意识、心理)与社会的关系

即社会状态及变迁对人的思维、意识、心理的影响,人的思维、意识、心理特征对社会状态及变迁的影响。心理社会学、逻辑社会学、语言社会学等等。30第二节三2理论特征——2类

第一类学科各种范畴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发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直接应用性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第二类具有社会学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形成具有学科融合性的新的理论知识体系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31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社会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32第三节一社会学学科研究方法的内容

1.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研究方法2.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三个层次或部分33第三节一1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是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的含义是以一定方法为基础,运用一定手段、技术并依一定程序,通过观察、搜集、分析的过程,对社会现象(或一定社会现象)予以了解、描述、说明和解释,寻求和揭示社会规律的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被误解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有三个原因34第三节一2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

三个层次或部分方法论指导研究过程的思维、逻辑的方法或哲学基础。基本研究方式

四类两种性质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具体方法技术运用各种基本方式,在各类研究过程和各个研究阶段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技巧。(包括4类:程序方法技术、操作化方法技术、积累资料方法技术、分析资料方法技术35第三节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1.实证性或经验性的重要性2.基本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的多样性3.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一体性4.研究方法的可评估性36第三节一1实证性或经验性的重要性重视直接的、可检验的第一手资料实证研究具有重要地位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例“开开经济学家的玩笑”37第三节一2基本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

术的多样性既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有自然科学的可依研究主题选择方法可以综合研究相互弥补缺陷38第三节一3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的一体性对任何主题方法与理论紧密联系研究设计中方法依理论来选择方法与理论同步产生39第三节一4研究方法的可评估性

比较完善、成熟,形成系统的规范,保证运用的规范性、科学性

运用及过程的恰当性、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都可以进行评估

对一项研究或成果首先评估方法40第四节社会学的和特点一、社会学是科学二、社会学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三、社会学的主干学科地位及特点41第四节一社会学是科学

仅仅只是研究日常生活的研究的结论似乎是众所周知的理论是常理、常识性的是人人都懂得的怀疑是否是科学,至多是浅显易懂的生活科学什么都研究,似乎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算不上科学或者至多只是“剩余学科”

对社会学的误解:42社会现象不同(日常生活与研究对象)

个别的、具体的现象来源于众多个别、具体,但研究的却是高于日常、抽象的、规律的43获得途径不同(熟悉的事情、情形与研究结论)

通过感知得到的,是经验性的,局限性使之不一样,不可推而广之

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技术和程序,经过科学研究,可以推而广之44性质和意义不同(常理、常识与理论)

具有片面性或者偏见,甚至是错误的,不能说明规律和本质,不具普遍意义理性认知和科学知识,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45第四节二社会学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领域性的学科

主要研究社会某一个领域或人类行为的某一个方面的现象及其规律性,一般很少涉及社会其它领域、其他行为。——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心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综合性的学科

研究社会整体,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

46第四节二1社会学与领域性人文、社会

科学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研究社会各领域、人类行为各方面研究社会某一个领域、人类行为某一方面联系:涉及社会不同领域、人类行为各方面关系时,与领域性的各学科形成联系和交叉点47第四节二2社会学与综合性人文、社会

科学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研究的时、空对象,研究的纵横角度联系:涉及时空关系、纵横角度形成多种交叉点48第四节三社会学的主干学科地位及特点1.社会学是主干学科之一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3.社会学学科的功能49第四节三1社会学是主干学科之一诸学科的诸种分类人文、社会科学主干学科的三种观点50第四节三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对人类行为、人类生活、人类社会的研究最全面研究或理论、方法出发点的整体性累积、研究和发展了一套研究社会的科学系统方法能与最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相对具有最为广泛的功能51第四节三3社会学学科的功能提供科学描述社会的知识提供解释社会的知识提供预测社会的知识提供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方法知识提供整合、发展人类知识体系的途径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功能52第一节社会学学科的诞生一、社会背景——五因素二、思想渊源——三方面三、产生及名称53第一节一社会背景——五因素

总体上: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但矛盾重重;剧烈动荡时期,发生重大变化

1.经济上发展与矛盾

2.政治上斗争加剧

3.社会结构重大变化

4.意识形态迫切需要

5.科学技术促进进步54第一节一1经济上发展与矛盾经济发展生产力高度发展,超过以往人类创造的总量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资本主义生产占了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摧毁,走向市场经济阶级分化,财富转移引发社会矛盾资本与雇佣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殖民地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55第一节一2政治上斗争加剧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将形式的自由、平等当作民主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合法无产阶级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越来越具政治斗争的性质三大工人运动(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作为政治力量登上舞台56第一节一3社会结构重大变化

工业经济占主导,工业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工业都市兴起,人口迁移,社区结构变化主要为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同时阶层复杂化,分层结构变化组织化程度提高,组织结构变化57第一节一4意识形态迫切需要资产阶级需要新的思想。反封建的武器反宗教的唯物主义被抛弃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自由、平等等口号失灵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要求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产生,第一次科学说明社会

58第一节一5科学技术促进进步

自然科学取得新的成就,文艺复兴繁荣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独立与分化,从哲学中分化形成独立的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交通和通讯使国际学术活动开展,科学打破国界59第一节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渊源1.思想理论自古希腊哲学家起的社会学说、政治学说,及对近代社会的认识古典政治经济学,近代的经济学说2.思想方法或方法论自然科学成就对研究社会的启迪主要是实证方法的影响3.早期经验研究

早期社会调查收集社会现象资料统计在调查数据中的运用60第一节三社会学产生及名称1.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1798-1857)

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生长在法国

16岁进入巴黎工艺专科学校,期间汲取了圣西门的思想

1818年结识圣西门,直到1824年跟随,当国圣西门的秘书2.出版《实证哲学教程》1830年第一卷,1842年出完第六卷

1838年10月第4卷出版时用了Sociologie

前三卷一直用PhysiceSocial

同时提出学科的框架和方法61第二节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和代表性理论

一、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三、当代前期的社会学理论四、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62特点: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AugusteComte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2.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Herbertspencer赫伯特·孔德(1980–1920)英国

第二节一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的理论

(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63主要著作: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论》、《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最主要社会学理论观点: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社会静力学核心范畴是社会秩序,研究社会体系和社会构成的规律。社会动力学核心范畴是社会进步,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规律。第二节一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64第二节一2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主要著作:

《社会静力学》、《进化的假说》、《综合哲学》(包括《第一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论理学原理》、《生物学原理》)最主要社会学理论观点:(1)社会有机论:

a.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b.内部不同的功能系统:生产组织——营养系统,政治组织——神经系统,商业、交通、通讯、银行组织——循环系统

c.社会与生命有机体一致的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的方面(2)社会进化论:

a.进化规律同样支配社会

b.社会进化的方向是多元的,进化的历程是非线性的

c.社会进化中有两种基本社会类型:军事社会——强制性合作的社会,工业社会——自愿合作和个人自我制约的社会651.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2.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3.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4.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5.韦伯的理解社会学6.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7.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第二节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的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66第二节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代表人物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1858—1917)法国腾尼斯(F·Tonnies1855—1936)德国齐美尔(G·Simmel1858—1918)德国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fredoPareto1848-1923)意大利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德国索罗金(Sorokin,PitirimAlexandrovitch1889—1968)(俄国)美国卡尔·曼海姆(KarlMannheim1893—1947)(匈牙利)

67第二节二1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主要著作:

《自杀论》、《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态》。

最主要社会学理论观点:(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a.是社会事实——行为方式;

b.物质性的社会事实(组织、阶层、分工、自杀率等)与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宗教、道德、习俗、情感、时尚等);

c.更关注物质性社会事实(2)实证方法论:

a.社会事实是客观事务;

b.正常的或规则的社会事实与反常的或不正常的社会事实;

c.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3)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68主要著作:

《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与社会》、《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最主要社会学理论观点:(1)理解的社会学:

a.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性动;社会行动有主观意向和动机,因此要理解社会行动,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b.理解的两种类型:直观理解——通过直接观察就可知其意义,解释性科学——根据动机把握行动者的行动意义。(2)社会性动的理想类型:目的理性(或手段-目的的理性或工具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3)科层制:科层制的特点;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4)社会分层的标准:

a.社会分层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现象;

b.财富、权力、声望三个分层的基本标准。第二节二2韦伯的社会学理论69第二节三当代前期的社会学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交换理论4.符号互动理论70特点:在吸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不同流派的理论;标志社会学理论乃至学科走向成熟;并对社会思想、社会思潮、社会科学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代表理论流派: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第二节三发展时期的社会学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前后)71第二节三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美国默顿(R.K.Merton,1944-2003)美国主要著作

《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体系》、《社会行动的一般理论》、《现代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论理论社会学》、《社会理论与功能分析》72第二节三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1)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行动(2)基本行动的构成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3)行动者的行动途径或模式变项:先赋性—自致性,广泛性—专门性,情感性-情感中立性,特殊性-普遍性,集体性-自利性(4)社会系统(5)功能系统(6)越轨理论:个人为适应社会提供的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采取五种不同的方式: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7)功能分析概念和基本形式(8)中层理论73第二节三2冲突理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刘易斯·A·科塞((LewisA.Coserl913一)美国达伦多夫(RalfDahrendorf1929一)德国主要著作

《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冲突的功能续篇》、《贪婪的组织》、《结构与冲突》、《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冲突与自由》、《民主、变迁与组织》、《新自由》、《生活机遇》

74

(1)冲突的起因三个层面的分析;起因的三个命题(2)冲突的功能性质: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功能;外部冲突判定其功能的两个尺度;内部冲突判定其功能性质的三个尺度(3)冲突的类型及功能分析: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内部与外部,个人性与非个人性。(4)冲突的“安全阀”机制(5)冲突的起因和形成(6)冲突的程度(7)冲突的调节方式(8)冲突的结果第二节三2冲突理论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75主要代表人物霍曼斯(GeorgeC.Homans1910-1989)美国布劳(PeterBlau,1918-)(奥地利)美国埃默森(RichardM.Emerson1925-1982)美国主要著作

《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返回到人》《社会交换的性质》《社会整合理论》《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互动:社会交换》《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不平等的异质性》《社会结构研究的途径》,《权力-依赖关系》《社会交换理论》《交换网络中的权力,平衡和承诺》。第二节三3交换理论76第二节三3交换理论主要社会学理论观点(行为、结构、网络)(1)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投资,利润,剥夺,满足,价值,惩罚,期望。

(2)交换里理论的基本命题: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攻击—赞同,理性。

(3)交换中的“公平与分配”原则77第二节三3交换理论

(4)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交换,报酬,期望,公平性(5)交换的形式和条件:三种形式的交换;交换条件的三类情况(6)微观结构中的不平等交换(7)宏观社会结构中的间接交换(8)基本交换概念:行动者,行为,交换,报酬,选择性,代价,交换关系,依赖,均衡,权力,资源。(9)五种网络形式: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分工式交换关系,社会圈,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中心网络交换关系78第二节三4符号互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赫伯特.米德(GerogeHerbertMead1863-1931)美国赫伯特.G.布鲁默(HerbertGerogeBlumer1900-1987)美国欧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1922-1982)(加拿大)美国主要著作

《心智、自我与社会》,《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日常接触:关于互动的两项社会学研究》,《交换的形式》79第二节三4符号互动理论主要社会学理论观点(1)人类的心智能力两个方面:理解象征符号,运用象征符号(2)自我:自我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主我”和“宾我”;“组织化的自我”—社会。(3)符号互动论的三个理论前提(4)符号互动论的七个基本原则(5)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四个)观点(6)表演框架:剧本期望,剧情,剧组,表演区域,假面具,印象管理801.后现代社会理论2.社会学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第二节四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81第二节四1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特点:激烈批评以现代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传统文化;对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造成极大的冲击(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法国丁.布西亚(JeanBaudrillard,1929—)法国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1024—1999)法国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1934—)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谴责现代性的后果,批判理性,多元化,多视角82第二节四2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特点:普遍的理论综合,出现一系列的“综合性”理论。主要代表人物

J.哈贝马斯(J.Habermas)A.吉登斯(AnthonyGiddens,1938—)英国

J.S科尔曼(JamesSamuelColeman,1927—1995)美国

P.布迪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法国83第二节四2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沟通行动理论

结构化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84第三节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学在大陆的传入和发展二、社会学在大陆的调整和中断三、社会学在大陆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四、社会学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85第三节一社会学在大陆的传入和发展

1、将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重要人物2、社会学课程开设和专业设置3、社会学研究团体和研究刊物

86

谭嗣同1896-1897著《仁学》,1899在日本出版《清议报》和上海出版的《亚东时报》上发表,其一篇“仁学界说”第25条提到“社会学”,中国最早使用“社会学”的文献。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于1903年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

章太炎翻译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第三节一1将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重要人物

87社会学课程开设

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

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0年京师大学堂,1912改为国立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设置

1916年国立北京大学开设社会学班

1921年厦门大学设历史社会学系第三节一2社会学课程开设和专业设置

88第三节一2社会学课程开设和专业设置1947年秋,全国独立大学或学院设立社会学人类学系22个,其中设独立的社会学系19所;中央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大学、东吴大学、光华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大学、珠海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广东法商学院、乡村建设学院、广州法学院等。89第三节一3社会学研究团体和研究刊物

1922年余天休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会刊《社会学杂志》192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许仕廉创办了《社会学界》1928年孙本文、吴泽霖、吴景超发起成立了“东南社会学会”,出版《社会学刊》90

第三节二社会学在大陆的调整和中断

1950年8月,教育部下设的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规定社会学系的培养目标为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如内务部、劳动部、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所需工作干部及中等以上学校师资。

1952年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全面展开,只保留了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两个社会学系。

1953年,教育部对高校院系作了进一步调整,社会学系全部取消。当时社会学科学学术活动基本上依靠大学进行;社会学系取消和合并意味着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终止。91第三节三社会学在大陆的恢复、重建和发展1.社会学的恢复、重建2.社会学的发展92第三节三1社会学的恢复、重建1979年3月15—18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集了“社会学座谈”;

1979年3月18日,“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会长费孝通,总干事王康;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93第三节三2社会学的发展

目前高校设有社会学系(专业)约50个,硕士点大约30个,博士点15个,在校学生约6000人;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社会学科学院大都有社会学研究所;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的社会学科学院大都有社会学学会;主要刊物《社会学研究》、《社会》;出版专著几千种;94第三节四社会学在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发展1.社会学在香港的发展2.社会学在台湾的发展95第三节四1社会学在香港的发展

1951年崇基学院创办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1956年联合书院成立社会学系

1959年新亚书院成立哲学及社会学系三学院1963年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

1952年香港大学开设社会学若干课程,1967年成立社会学系

50年代初开设社会学的课程和开始做研究;60年代中期是发展的重要时期;70年代后成为热门的学科。9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第三节社会结构97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含义二、社会的类型98

第一节一什么是社会1、社会概念的来源和演化2、对社会的理解3、社会概念界定99第一节一1社会概念的来源和演化

中国古籍:“社”—用来祭神的地方;“会”—聚集之意;“社会”

——民间节日集会、祭神中的庆典、集合在一个地方进行某种活动。西方: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êtê都源出于拉丁文socius一词——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将英文society一词翻译为“社会”。19世纪末,中国学者在译介日本社会学著作时,沿用了此概念。从“集会、活动”发展到其现代的含义。

100第一节一2对社会的理解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虚名”,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学研究个人及其共同或相互的行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是真实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社会学研究客观存在的社会。

社会结构论:社会的存在决定个人的行动只能在既定的“结构”中展开;个人却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行动对这种既定的“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发展;社会活动是诸多个体行动的建构;社会与个人互为条件、互相创造。101

第一节一3社会概念界定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含义:个人的生存依赖于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构成社会;人们之间的第一种关系是生产关系,是其他关系的基础;社会的特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102界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人际交往为纽带,人们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结构和能动性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03第一节二社会的类型

依生存方式进行划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与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依社会形态:依社会结构:依文化发展:依权利关系:依社会制度:

……104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人口要素二、自然环境要素三、文化要素105

第二节一人口要素1、人口定义2、人口构成(横向结构状态)3、人口过程(纵向变化的状态)106第二节一1人口定义

人口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相联系,进行生命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群的总称。

107第二节一2人口构成(横向结构状态)

一定时点、一定地域、人口的有意义的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包括三个方面的构成。①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以人口的自然属性为标识的人口构成,体现人口的自然属性。主要为两个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性别构成:两性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分布,即性别比。②人口的社会构成:以人口的社会属性为标识的人口构成。体现人口的社会属性,主要为民族、受教育、职业、层级、婚姻五个构成。108第二节一2人口构成(横向结构状态)③人口的地域构成:是以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城乡分布状况为标识的人口构成,体现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即总人口在各个空间地域的数量和密集程度。

109第二节一3人口过程(纵向变化状态)

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人口变动状况及规律。包括三类变动。①自然变动:由出生和死亡导致的人口变动。基本指标:出生率:一年内新生婴儿数/总人口死亡率:一年内死亡人数/平均人口或年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新生婴儿数减死亡数/总人口②迁移变动:人口跨区域的变动,包括迁入和迁出。③社会变动: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变化,包括结婚、离婚、入学、就业、失业等等110

人口构成与人口过程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方都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等方面也可能对任何一方面产生影响。

111

第二节二自然环境要素1、自然环境定义2、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制约3、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护112第二节二1自然环境定义

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总和及相互作用状态。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活动、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也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它的发展和变化深深打上了人类社会的烙印。113第二节二2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制约①自然界生态平衡制约着人类的生存②条件直接影响对社会发展③条件影响人类社会的内部构成

114

第二节二3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与环境保护

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四种关系,即依赖、顺应、掠夺和协调破坏(1)植被遭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2)生产、生活的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3)建造大型工程导致生态系统失衡(4)引进物种带来生态系统的失衡

115

第二节三文化要素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特征3、文化的功能116第二节三1文化的定义

英文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ra——农耕和对植物的培育,15世纪纳入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20世纪以后,文化概念进一步扩展。中国古代:

“文”——文字、文章、文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教化、教行

“文化”——社会治理,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117第二节三1文化的定义

最早的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在1891年出版《原始文化》。界定:广义:人类的创造物。与未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物相区别;狭义:行为方式、知识、社会观念、社会意识等非物质的现象

118第二节三2文化的特征①依产生和发展:创造性和累积性②依本质属性:社会性(共同创造和享有;在社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反映社会状况。)③依构成:结构性和系统性④依文化的传承:后天获得性⑤依文化传播:适应性和渗透性(即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传播中不同模式、民族、地域、时代等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

119第二节三2文化的特征

文化特质——特殊形态、功能、历史的文化个体,最小单位。文化丛——一些文化特质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联接体文化模式——一些文化丛彼此紧密联系,构成固定内容、形式、结构并以稳定形式反映和影响人们生活的文化体系文化背景——一定时期中影响人们生活的特殊文化模式(环境)

120第二节三3文化的功能①文化是区别各种社会的标志②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③为个人提供了社会化模式(或导引社会生活)④制约、指导着人的行为⑤社会整合的基础说明:具体文化的具体功能可能是多方面的;具体文化的具体功能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功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121第三节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广义:社会中各要素、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有规律的、稳定的排列组合状态及相互关系。狭义:社会中各阶级、阶层、民族、职业人群等地位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有规律的、稳定的排列组合状态及相互关系。122第三节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2、群体3、规范或制度123第三节二1地位

个人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个人地位具有多重性;多重标准的地位形成多种社会排列的序列;地位也分成多种类型124第三节二2群体

人类组合体(而非人群)群体与人群的区别125

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一节:互动的涵义及要素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第三节:互动的分类第四节: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126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要素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二、社会互动的要素三、社会互动的意义127第一节一社会互动的涵义1、两种理解或界定2、包括的涵义128第一节一1两种理解或界定

一定的行为主体的角度:人们对周围的人采取行动和做出反应的过程。客体或中立的角度:人们之间相互和共同作用的过程。129第一节一2包括的涵义

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必须发生了相互依赖性才发生;必须以信息的传递为条件;并非面对面才会发生;总在特定情景下发生;必然产生一定的后果。130第一节二社会互动的要素1、社会互动的主体—自我2、社会互动的媒介—符号3、社会互动的选择—情景定义4、社会互动的模式—角色131第一节二1社会互动的主体—自我

自我——个体将自己作为客体对待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体能够针对自己采取“行动”,能够就像针对他人采取行动一样。

“镜中我”——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我们会想象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判;在他人的形象和评判基础上自己会产生情绪体验。132第一节二2社会互动中的媒介—符号

符号——人们所认可的任何能够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东西。包括: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有形物体等。人类与动物符号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语言,也包括打上人类烙印的有形物体。

133第一节二3社会互动的选择—情景定义A.人们并不依赖彼此的行为做出反应,而依赖对彼此行为的理解作出反应。

B.人们行动之前,有一个自我考虑和审视的阶段。情景定义非个体纯主观、毫无依据的活动;存在一些人们相互认可的规则;人们常常按规则去进行情景定义。134第一节二4社会互动的模式—角色

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的行为方式:共同认可;可以预期;比较固定135第一节三社会互动的意义1、人们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理解的基础2、人们之间发生联系、关系、活动的基础、形式和过程3、个人社会化的基础4、形成和维护社会规范、行为模式的基础5、形成社会力量的基础6、构成社会和社会发展、全部社会现象的基础136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二.拟剧理论的主要观点三.常人方法学的主要观点四.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137第二节一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符号的理解、定义进行互动;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行动前经历内部解释的过程;符号具有象征意义;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变革社会。138第二节二拟剧理论的主要观点

互动构成剧本期望剧组表演区域

139互动的过程理想化表演;行为是人们制造印象及他人根据自己制造的印象作出反应的过程;行为动机由满足个人自己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需要;神秘化的措施。140第二节三常人方法学的主要观点

对现实的生活、人们总是存在某种共同的约定;人们的日常互动建立在共同对现实约定的基础之上;人们需要、必须遵守共同的约定。141第二节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提出六个命题解释交换行为会发生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②刺激命题:如果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而且现在的刺激越类似于过去的刺激,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③价值命题:一个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④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事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142第二节四社会交换理论⑤侵犯—赞同命题:A.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的时候,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B.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到预料中的惩罚的时候,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⑥理性命题:人们会在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那些在当时情境下他认为具有更大酬赏且有更大的获得酬赏的可能性的那些行动。

143第三节社会互动的分类一、依社会互动的媒介二、依社会互动的程度三、依社会互动的形式144第三节一依社会互动的媒介1、语言沟通

2、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个人空间—环境个人四周的直接区域145

第三节二依社会互动的程度

1.焦点互动人们有意识、目的比较明确的互动

2.无焦点互动无明确的目的、内容,但有明确的彼此相互意识的互动146第三节三1模仿

受一方一定行为或符号的影响,另一方自觉或不自觉摹拟即仿效的过程。类型: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合理与不合理的

147第三节三2合作

人们之间有意识或无意识为达到共同目标,各自以语言、表情、动作相互配合、协助的行为过程。

类型:直接与间接,组织性与非组织性,契约性与指导性合作148第三节三3冲突

人们之间意图、希望、目标彼此对抗,以抑制、压倒对方为直接目的行为方式和过程类型:依主体或规模: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体—群体依原因:经济、资源、权利、理念、信仰、规则……

依形式:口角、拳头、械斗、诉讼、争鸣、战争……149第三节三4竞争

人们之间为达到一定目标,相互各自尽力发挥自己的能量,彼此超过、战胜对方的行为方式和过程。150第三节三5强制

一方将意志、意图、目标、方式强加于另一方的行为方式和过程。151第四节社会互动的特殊形式—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特点和表现二、集合行为理论152第四节一集合行为的特点和表现1、集合行为的特点

2、集合行为的表现形式153第四节一1集合行为的特点和表现

无组织、领导、自发产生无明确、具体的计划、目标、期望无约束,不遵从现行的规范,无新的规范个人无固定角色,角色匿名状态狂热情绪,缺乏理智时间相对短暂154第四节一2表现形式恐慌——火灾、地震、大堤决口、沉船、空袭、抢购聚众——围观、游行、怠工、灭火骚乱——停电、断片、裸奔、打砸狂热、狂欢——演出、影星、球星公众舆论——街头巷尾、闲言、传闻、谣言时尚——赶时髦、服饰、语言155第四节二集合行为理论1、基本条件理论

2、模仿理论

3、情绪感染理论

4、匿名理论

5、控制转让理论156第四节二1基本条件理论①环境条件——物质条件、社会条件。②结构性压力——社会中的因素对人们产生现实或潜在的压力③概念化信念或普遍的情绪——由压力发展成为坚信的概念或共同的情绪④诱发因素——导火索,使信念、情绪被证实⑤动员或鼓动——传递压力、信念、情绪的信息,对一些人产生鼓动、动员的作用⑥社会控制机制——抑制、消减、疏导上述五个因素累积力量的可能性和程度157第四节二2模仿理论

在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日常的规则失去作用,人们失去理智思维和自我控制能力,力求与在场大多数人行为一致。158第四节二3情绪感染理论

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失去理智思维,相互被情绪制约、感染、支配两种情况下易发生:主体同质性强,彼此的共性使情绪蔓延;主体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上,情绪感染加快。159第四节二4匿名理论

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很少甚至根本没做过的行为,是因为个体处于匿名地位。因为社会约束力或规范遵从降低:责任分散心理;群体压力减弱。160第五章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第一节:社会关系第二节:社会网络第三节:社会资本161第一节社会关系一、社会关系的涵义二、社会关系的类型162第一节一社会关系的涵义

马克思:“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涵义: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伴以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发生的、并存在于人们生活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163第一节一社会关系的涵义意义: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相当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就是一种社会结构。社会角色关系——反映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共有的行为模式,提供了一套行动的准则构成社会“网”——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角色丛”,有多种社会关系,形成社会关系网络。164第一节二社会关系的类型1、依社会关系中联系人们纽带的性质2、依社会关系产生的终极原因3、依社会关系发生的社会领域4、依社会关系中的交往原则5、依社会关系中发生互动的性质165第一节二1依社会关系中联系人们纽带的性质

血缘——人类生育、繁衍而自然形成的关系地缘——以人们活动在空间地域的联系,形成的区位关系自然——以人们生物基础、自然能力为基础形成的自然分工合作关系业缘——以共同劳动中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的行业分工合作关系情缘——以某种感情为基础,形成的关系趣缘——以某种兴趣、爱好为基础,形成的关系166第一节二1依社会关系中联系人们纽带的性质

志缘——以某种志向、目标、宗旨为基础,形成的关系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关系167

第一节二2依社会关系产生的终极原因

先赋关系——个人先天就有的,伴随个人生命体产生出现的,个人自身无法选择的关系派生关系——个人后天产生的,伴随个人社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个人自身具有选择性的关系168

第一节二3依社会关系发生的社会领域

经济关系——由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而发生的关系政治关系——

宗教关系——

家庭关系——

社交关系——

……169

第一节二4依社会关系中的交往原则

正式关系——发生关系有比较具体、明确、严格的规范,甚至具有一定的模式的关系。是一种规范化甚至制度化的关系。非正式关系——发生关系没有比较具体、明确、严格的规范,具有较多的个人感情色彩、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关系。170

第一节二5依社会关系中发生互动的性质

初级社会关系——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简单的、初步的、直接的、最密切、最了解、最有影响的关系。次级社会关系——在原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的,复杂的、直接或直接接触的,亲疏不等、密切程度不等、影响不等的关系。171第二节社会网络一、社会网络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取向二、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功能三、主要的社会网络关系模式四、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172

第二节一社会网络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取向

1、社会网络的涵义2、社会网络的研究对象3、网络结构观4、社会网络研究的取向173第二节一1社会网络的涵义

由个体之间特定的社会联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状态和关系模式个体——个人、群体、国家……

关系——人际、行业、血缘……

三个要素:行动者,关系,结构174第二节一1社会网络的涵义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比较

相似:成员之间的互动;成员的认同感;彼此共同目标、期望。

区别主体宽泛,不仅是个人;难有清晰的范围和界限;成员之间的关系欠密切;规范约束性弱;无机构设置;一致性行动的能力弱;更多发挥工具性功能。175第二节一2社会网络的研究对象

社会网络研究的性质: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一套社会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社会网络研究的起源:英国人类学对社区的研究社会网络研究的发展:分析社会关系的计量方法;对小群体的实验;对信息传播、发明推广的影响;与社会资源;网络结构对个人、社会的影响,……渗透到诸多领域:阶层、流动、社会工作、组织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的研究社会网络研究的对象:社会网络的形成和结构,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及模式176第二节一3网络结构观

观点: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的社会结构;任何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结构观与地位结构观的区别:

a.从关系认识个体的社会位置;按照个体属性特征规定个体的社会位置。

b.个体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网络;按个体属性进行分类。

c.分析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嵌入性”;注重身份和归属感。

d.关注人们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强调人们是否占有和占有多少某种社会资源。

e.指出了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网络资源的多寡、优劣的重要意义;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等。177第二节一4社会网络研究的取向A整体社会网的取向:研究有一定自然边界的人群,分析所有成员及其关系的构型;探讨个人在网络中的结构位置、网络的结构特征。

B自我中心网取向:研究以某一个体为中心的网络构成情况;探讨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其人际网络的影响,如何通过人际网络结合为社会团体,个体所处直接社会环境的连带状况。178

第二节二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1、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2、社会网络的功能179

第二节二1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

A.规模——网络的大小或范围。包括点——成员规模,线——交往关系规模

B.密度——网结构紧密程度或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

C.中心性——个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有三种形式或指标:程度中心:最有社会地位或权力的人亲近中心:以距离为概念来计算一个节点的中心程度中介性:个人作为媒介者的能力,即占据他人快捷方式重要位置的人180

第二节二1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

D.关系强度——从四个维度测量: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

E.互惠性——相互的价值性、有益性、支持性等。181第二节二2社会网络的功能A.信息传递

B.资源配置

C.社会支持——个体从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金钱、情感、友谊等资源的支持

……182第二节三主要的社会网络关系模式含义:社会网络内复杂关系形态的较稳定的基本形式1.弱关系——强关系模式2.中心性模式3.小团体模式4.闭合——开放模式5.结构洞模式183第二节四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略)184第三节社会资本一、社会资本的含义二、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特征三、社会资本的功能四、社会资本的测量185第三节一社会资本的含义1、研究社会资本的三个层面2、社会资本的4种定义186

第三节一1研究社会资本的三个层面

个体:关注个人已获得的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等效用的最大化;或关注个体获取有利的人际关系网络的途径、能力中观:关注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特定位置对资源的可获性宏观:关注在团体、组织、社会或国家中,某一行动群体对社会资本的占有187第三节一2社会资本的4种定义A.社会关系网络

B.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社会结构获取资源的能力

C.行动主体所动员的具有回报预期的社会结构资源

D.嵌入在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之中,对社会行动产生影响,人们通过自身有目的的行动可以获得或改变流动方向的一种资源188第三节二社会资本的构成及特征1、社会资本的构成2、社会资本的特征189第三节二1社会资本的构成A.社会网络B.规范C.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