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_第1页
程翔《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_第2页
程翔《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_第3页
程翔《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_第4页
程翔《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翔《将进酒》课堂教学实录一、导课师: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以前都读过李白的诗,是不是?好,随便说说吧。读过他的什么诗,随便一说。说来讲?这位同学。生:《秋圃歌》《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师:你最喜欢他的那一首,你能不能背一下生:《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好,好,请坐,还有那位同学?生:我最喜欢李白诗中的一句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师:好,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后面那位。请你来说。生:《秋圃歌》师:你就是班长,是吧?生:不是,这位。师:水平不平班长差,是不是?怪不得你班长说你们班个个都是这个水平,还真是这个样子。师:好,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生:豪放、浪漫、读了后很痛快师:对,不像读其他人的诗,读了使人难受,是这样吧?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读后也很痛快淋漓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将进酒》(板书)同学们把这首诗先看一遍,看的时候要注意书的注释,一边看书一边看注释,有些关键的地方你认为重要的就划一下,圈点勾画。生看书3分钟(此时老师板书,巡视)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请放下。这首诗呢,是在高中三年级,就是现在高三的同学,第5册教材里面的,我们同学是高二的,因为今天要上课,同学们才要学这首诗,以前没看过的请举手。请放下。以前就看过的,举手我看一下。还是有几个同学。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吧。师:这位同学,请你来推荐一位同学,谁来读比较好。生:就请我们班长吧。师:就请你们班长,为什么?生:他的声音比较洪亮。师:他声音比较洪亮,刚才听到了,确实比较洪亮,那你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生:我胆小师:你胆小,我觉得问题就在这,班长整天发表演说,胆量已经够大了,不能再让他大了,再大就坏事了,就因为你胆量小,所以要练一练,对不对啊?那你说,你推荐谁来朗读?生:我自己(学生读诗)师:好,挺好的,这位同学我觉得他读的字音还挺准,声音也算洪亮,是吧?你别看他胆小,他已经不错了,以后慢慢的练,以后胆子会越来越大。是吧,同学?但是胆子大也要有个限度,不能太大,你说是不是这样?刚才他有一个字的读音读的特别准,那一个字啊?生:将(qiang)师:对,这个字啊,可是很容易读错,为什么读(qiang)呢?为什么呢?你说。生:因为在这里的“将”是请的意思。师:那“将”是请的意思,那么以前学过这个字音吗?生:没有师:我不信,学过的生:是在《诗经》里面的,学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师:对,非常好,请坐。这个字有几个读音,同学们?知道吗?(板书)第一个读音我们经常读的,是什么?生:jiang(一声掉)师:对,“将要”,第二个读音呢?生:jiang(四声调)师:对,“将领”,名词了,对不对?第三个,就是qiang,是什么意思?生:请师:将进酒,是什么意思啊?生:请喝酒。师:很好很好,下面我们来一齐读一遍。将进酒,一二。齐读中······师:停停停停,你们觉得读的怎么样?太快。读古诗要注意,当然该快的时候要快,是吧?但是基本上呢,是要稍微的舒缓一点,这是读古诗的一个基本的语调吧,要舒缓,速度放慢一点,同学们读得太快了。好,重新来,将进酒,一二齐读中······师:好,呼儿将(jiang)出换美酒,还是将(qiang)出换美酒?生:jiang师:什么意思?生:拿师:好,注意住。还有一个字的读音,“千金散尽还复来”,读hai还是huan,那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我觉得两个都行吧师:为什么呢?生:因为“千金散尽还(hai)复来”,就是他还会回来的;“千金散尽还(huan)复来”,还(huan)也有回来的意思师:言之有理啊,还有其他同学要说说的吗?这位同学生:我觉得应该念huan师:为什么呢?生:这样比较符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师:你对古人的语言习惯有研究啊?生:不是,因为古文里,大多数这个字都念huan师:对啦,很好,我觉得这位同学很细心阿,同学们,如果你查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你查到这个字的时候你就发现一个问题啦,什么问题啊?这个字是没有hai这个音的,也就是说,它在古代就只有一个读音的,对不对啊?那现在呢,现在汉语当中,它有了两个读音了。所以读古诗,遇到这个字的时候,读huan,是对的。那么你要是读成hai,有时候也是对的,是不是?根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有时候读成huan,有时候读成hai。读了两遍了,我觉得还不够,下面同学们自己放开再读一遍。生:大声自由读(第三遍读诗)师:读完了,下面咱们这个样子。同桌或前后桌你们自由结合一下,互相商量商量,讨论讨论,看看在读的过程中那个句子不好处理,怎么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师:为什么要同学们商量一下呢?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啊?生:抒情诗师:对,尤其是李白的抒情诗是豪放、飘逸的,这是李白诗的特点,因此你在朗诵这首诗时要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先请这位女同学把这首诗读一遍,我觉得不能叫朗读啦,应该叫什么?生:吟诵师:对,很好,叫吟诵,知道这个词吗?请这位同学吟诵一遍生读师:好,请坐。这位同学吟诵得,声音还是挺很好听的,吐字比较清晰,咱们哪位同学主动来试一试?这位同学。个别读诗第四遍读师:请坐请坐,读的也不错,同学考虑一个问题啊,李白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这首诗的?想一想,咱们请一位同学发挥想象,来叙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不好,你来说。生:那个时候李白应该在官场上应该处于不得志,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没有人去赏识他,然后他是相当的清高,也是相当高洁的人品,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然后就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师:你说地是当时一个大的背景,讲得挺好的,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镜头再缩小一下,让它聚焦到当时李白和他的几个朋友当时在干什么?想象这个情景。那位同学来说,好,这位同学,你来说。生: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和他的两个好友在一起喝酒,谈语间就谈到了官场的事情。师:李白说什么了?生:李白就说官场上是比较黑暗的,然后李白就跟他们说,人应该豪放一些,不应该被那些世俗所束缚,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师:好生:结果李白就非常的激昂地,心情非常的激动,结果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篇。师:好,很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同学?哪位同学要补充呢?刚才读这首诗时,你感受到一点醉意来没有啊?感觉出来没有?大家知道,武术里面有醉拳,是不是啊?谁打醉拳打得好?知道吗?不知道?武松啊。对不对?看过那个吗?水浒传。武松舞醉拳打谁呢?打老虎?打奖门人?那打得轰轰烈烈啊。还有醉剑,知道吗?耍醉剑,看过吗?同学们注意了,读李白这首诗要读出一点酒味来,要带着点儿醉意来朗诵这首诗,那才是有点味道的,我看见后面那位同学一个劲地点头,好像老师还是说得可以的,是不是?请你说一说生:李白是官场不得志,然后呢,与几位好友把酒痛饮,酒劲正浓,稍有醉意的时候,李白是借酒消愁,诗意大发,然后就才思如泉,如妙笔生花,大笔一挥,就写下了将进酒,成为万古不朽的名作。师:好,这是出口成章阿。不得了啊!那就请你吟诵一遍生:吟诵师:好不好啊?(鼓掌)同学们,这李白的诗,它确确实实是激动人心的,尤其是他这种抒情诗,因此我们在吟诵的时候呢,就要做一点技术上的处理,比如那一个字我要重读,注意啦,哪一个字我要重读。刚才那位同学有几个字就重读,很好。就重音啊。再就是节奏要注意,有些地方呢,可以把它排得密一点,像是机关炮一样的把它打出去,有的时候呢,要慢一点,非常舒缓,有的时候要高亢,有的时候要低沉。使整个吟诵赋予感情的起伏变化。再来试一遍。请举手,哪位同学试一下,哪怕就第一小段也可以啊。这位同学,好,来,你来试一下。生:读师:好好,请坐请坐,我觉得这位同学是用心在读,声音可以再大一些,再放开一些,好吧师:我点这位同学读,对,请你来朗读一遍生: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师:停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地上来了,是不是?示范(高亢),这才是从天上来啊,你说对不对啊?不能把天读成地,是不是?好,接着来。生:继续读师:好,有些地方,咱们商量一下啊,一个“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得很好,真的上了天了。但是他说的这句话,你看这我,(指着刚才那个同学),他说的这句话不是目的,他的目的是在第二句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示范),这就有点味道了,对不对?你请坐你请坐。所以这个吟诵啊,他是要以生命投入的,同学们,用自己的生命投入的,要把李白的诗变成你自己的语言,似乎李白就是你,你就是李白,你面对的那些权贵们,你要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示范)(掌声)这样就有气魄啊,这样你就是李白了。师:同学们啊,这首诗呢确确实实有这么一点感情的窍。(串讲古诗)师:大家看,“高堂明镜悲白发”,这是他感情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什么呢?这是什么一种感情呢?生:悲师:对,悲什么呢?悲的是朝如青丝,怎么了?暮成雪。什么意思啊?啊?生:人生苦短吗?师:对,人生苦短。人生已老,转眼之间,满头的青丝,已经变成了满头的白发。中国古代的文人,在面对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经常发出这样的一种感慨。尤其是那种有着宏伟远大志向的人。当他的这种志向不能够得以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一种人生易老的感慨。从诗经,到古时十九首,到李白这首,再到李白以后许许多多的历代文人都在感慨人生苦短。所以这是一个“悲”。悲的是人生苦短。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李白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什么观点啊?生:人生得意须尽欢。师:对,人生得意须尽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进入了他感情发展的第二阶段。由悲转成什么了,同学们?人生得意须尽欢。悲欢(板书),进入了这样一个阶段。欢,那么我问同学们,这种欢快,这种欢乐,是发自内心的吗?是吗?生:不是师: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为什么不是发自内心?你来说。生:我觉得这是李白的一种无奈。师:同学们要注意,在第一小节当中啊,有两句我觉得他放在那好像有点不太连贯,但是把这两句给摘出来呢,那诗歌就变得很连贯了,你们看一看,你们看一看第一小节当中有两句放在那呢实在是不太连贯,把它去掉之后啊,第一小节就格外连贯了,哪两句啊?学生回答师:恩,同学们都看出来了,都看出来,那么我们把它拿出来,让你放的话,你觉得放在哪个地方会比较好啊?啊?放在哪个地方会比较好?恩,你说一下。生:我觉得放在诗的末尾。师:哦哦,师的末尾,我同意你的意见。老师也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放在诗的末尾,就这一段的末尾,是吧?A,那李白为什么会放在这呢?大家想一想。一下就插进这么两句来,是吗?“天生我材必有用”。好,我有这么一个观点,同学们注意啦。有的人就说啦,这句话说得真豪放,表现了李白的一种特性。同意的举手。同意这种观点的举手。啊,还有不举手的啊。不举手的。请放下。哪位同学说,老师啊,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啊,你来说。生:我觉得李白的这句诗写在这个地方,我觉得他是为了自我,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感觉。他是在说,他人生需尽欢,然后他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时候,然后说,我是有才智的人,我一定会得到重用,一定会发挥我的才智的。就这样。师:好,哪位同学再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告诉读者,什么?你说你说。生:可能是,认为自己时间未到吧。师:哦,你来说。生:厄,他总有会被重用的一天的。师:厄,好的。恩,好,你来说。生:可能是说统治者他们对人才,他们不能够发现人才。师:好生:我觉得他这句话隐含着他现在还没被重用。师:好,请坐,你再说。生:厄,也许是真金不怕火炼。师:天宝二年,就是大概是公元742年,李白当时呢,是42岁,当时唐玄宗下诏书,宣李白进京,让李白呢,进京之后,这个时候李白呢就感觉到好像时机到了,他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这之前呢,李白进过长安一次,但是那次呢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在他42岁的时候呢,唐玄宗诏他进京了,他觉得这个时候可以了,结果他在长安待了两三年,就给了他一个待诏函令,没有怎么重用他,而且后来呢还客客气气地把他从长安打发出来了。打发出来之后呢,就到了山东,所以写了有一首诗,叫做《梦游天姥吟留别》(···几个字听吾清)。在那首诗当中呢,他就把长安的三年生活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最后发出了那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呢?大家看一看。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是,可以说是无望了,但是内心的深处仍然还燃烧着那么一团火,而这首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隐含意义就是那一个,就是说我有才,没得到重用。是不是啊?他如果已经得到重用的话,他就不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没得到重用。这实际上刚才那个同学说得挺好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什么呢,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或者是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一种气愤。对不对啊?师:所以这个欢乐,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再往后发展,大家看啊,再往后发展,这感情的发展阶段又到了什么呢?大家看一下。谁来说一下。好,你说。生:我觉得应该是醉。师:啊,是醉,好,你读一读。你说为什么是醉?生:因为他下面说的是“会须一饮三百杯”,再往后有“将进酒,杯莫停”,特别后面还有一句是“但愿长醉不复醒”。师:恩,好,我觉得这个字抓得很好。李白在这个地方呢,他把自己啊,好像是处于一种醉意当中,也有些学者研究李白的诗歌呢,说李白的诗歌就是透着一种醉意,读他的诗要有种醉味来,我觉得这确实是抓住了李白诗歌,一部分诗歌的特点。的确是这样。那么再往后发展,看下一段啦,再往后发展,李白的感觉到了什么呢?他认为啊,在这个世上,人活在世上,什么东西是不足贵?啊?你来说说。什么东西不足贵?生:厄,富贵豪华的生活。师:富贵豪华的生活,也就代指什么呢?生:官场,做官。师:恩,做官,还有什么呢?生:还有,做官,还有,就是权贵一样的。师:权贵、地位、金钱。对吧?这些东西,好,你请坐。作者认为人活在世上这些东西不足贵,这是说了一个,另外,他还说了另外一种人,这种人呢,在李白看来,好像也不值得去效仿。什么人?你来说。生:厄,就是那种追求权贵而趋炎附势的那种人。师:这上面有吗?生:还有一种是古来圣贤。师:你知道圣贤是什么吗?生:圣贤就是指那些很有作为的人。师:很有作为的人,(点另一个人)你知道圣贤是什么吗?生:我认为是那些品德比较高尚的。师:品德高尚的人就是圣贤,你能举一个例子吗?比如中国古代谁谁谁是圣贤。生:一般公认的都是孔子。师:孔子,孟子也是吧?生:恩师:恩,那么在李白看来,这些人,孔子孟子这些人“皆寂寞”,是什么意思啊?生:因为他们都得不到重用,就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却依然无法使自己的主张得到实现。师:哦,那李白活在世上一直追求的是什么呢?生:最值得追求的是那种乐师:哪种乐?生:那种长醉不复醒师:就是喝酒,对不对啊?是吗?是的。同学们,你们同意李白这个观点吗?····不足贵,那不如喝酒喝个一醉方休好,是吧?这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荣华富贵不值得去追求,做圣贤也不值得追求,唯有喝酒值得追求。同意这个观点的举手。谁来说一说,我为什么不同意?恩,你老举手,我不叫你了。啊,你来说一说。生:我认为不得志,他虽然诗上那么写,我想他一定有自己的抱负的,这不是他的最终目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师:哦,恩,好,还有要讲的吗,同学们?恩,好,你来说一下。生:我认为这种想法太消极了,人活在这个世上就要做一番事业,虽然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得到实现,但是他还是要尽力去做,因为不到最后,一切都没有定数。师;恩,好好,还有要说的吗?好,你来说一下。生:我觉得他这里这么说是因为,首先他比较有才华,应该可以称为一个圣贤,但是他就受不到重用,而且他在官场上又失利,所以他才认为这两种人不足贵。师:好,请坐,你来说。生:李白还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提到“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我觉得李白他的本意并不是要沉醉在酒的欢乐中,只是一时,通过这个酒来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托,一时沉醉于这种酒意当中。但是酒醒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的。师:还有要说的吗?啊,你说。生:我觉得李白是想通过这种纵情豪饮来掩饰内心的痛苦,使这些痛苦得到暂时的缓解。师:哦,好,说得很好。好,请坐。你说一下。生:我觉得李白所说的“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并不是他真正的本意,按理说他真的这么想的话,他之前也不会为了不被重用而那么烦恼,也不会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有愤怒的感情。他其实这么说只是为了说明自己很愤怒,说是我不被重用,那么我就沉醉于灯红酒绿中,看你怎么办,那种是,看着自暴自弃,其实是发泄心中的苦恼吧。师:借酒来发泄苦恼,这事挺好的,啊。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他,是要借这个酒,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那么这种不满当中呢,他发出了令人震惊的话: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面都无所谓了。其实李白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那些圣贤的,因为圣贤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给了后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从内心深处是尊重他们的。在这个时候,他确确实实是借酒来消愁,发出了一种狂吟。我们说他的这种感情呢,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种狂傲,一种精神就出来了。李白这个人是傲岸不屈的,对不对啊?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他不愿受到统治者的那种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我就明朝散发弄扁舟嘛,一叶扁舟啊,他是这样一种追求解放个性的一个人。他借这个时候就发出了一种狂吟。这就是李白的一种性格特点、表现。好,我们把第二段来一起读一遍。学生朗读中。师:恩,好,下面连起来读一遍。能背过的同学最好就不要再看书了。将进酒,一二。学生朗读中。师:恩,咱们试着来背一遍啊,不看了,不看书了,试着来背一遍。将进酒,一二。再一次······师:恩恩,有的同学还是时看时背,要求同学们呢,课下把这首诗呢,能够背过它,非常熟练地背过它,还要把它给默写下来,知道了吧?要默写下来。再就是,这首诗大家一定要勤于吟诵,一定要注意勤于吟诵,吟诵的时候呢,最好是找一个没人的地方,你自己呢,找一个地方,你可以发泄出来,是吧?你还可以手里边呢,好像是举了一个酒杯,更适于找一个月夜,没有辄在一个小旮旯里面,同学们你在那个地方发狂吟,狂吟,你就体会一下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的那样一种味道,很有意思的。真的很有意思的。再就是在吟诵的时候呢,有些句子啊,不要像我们平时读课文那时候读,那么规规矩矩的,不要那样读,要分开,你想怎么朗诵就怎么朗诵,(示范,鼓掌)。这样一种味啊,就放开,放开你就觉得挺痛快的,是不是这样?人生有的时候需要发泄一下的。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三、名课解读——《将进酒》教学实录解读1、以读促情,体味作者思想感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可以培养语感,使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和总体结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体诗,也是李白悲剧人生的写照。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教学开始之初,程老师很注意对课文多音字、生涩字的解读,和对部分句子句意的疏通,有效地扫除了学生朗读和理解的障碍。文言文阅读教学强调熟读背诵,所以“读”是程老师这堂课贯穿始终的主线,从一开始的初读到最后有感情的朗读,从全班齐读到个别学生诵读,“读”的形式可谓丰富多样。在读的过程中,程老师并不是放任自流,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根据学生初读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必要时还作亲身示范。如:在一名学生朗读后,他点评道:“节奏要注意,有些地方,可以把它排得密一些,像是机关炮一样地打出去;有的时候要慢一点,非常舒缓;有的时候要高亢;有的时候要低沉。使整个吟诵赋予感情的起伏变化。”指导鞭辟入里,形象生动,使学生很快就能领会到朗读的要点。通过师生间这种“尝试——指导”式的互动,学生很容易就拟请了课文的内容与思路,学习到作者精彩的遣词造句,感受到了作者澎湃的思想感情。2、激发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本质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当一个人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时,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思考、想象、判断和推理。想象是一个思维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交流时所迸发出来的耀眼火花。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只是有时候拘于文本的限制,措辞会相对单一,文字会相对晦涩。所以我们阅读时不能流于表面,理解不能局限在文字的表层,而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文学背后的深层含义。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他的作品豪放、飘逸,充满了奇思妙想。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也应该大胆想象,让思维随作者驰骋。程老师深深地认识到了这点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抓住课文中所提供的想象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程老师提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这首诗的?发挥想象,叙述一下当时的情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学生根本无法明确得知,所以惟有根据课文的关键字眼,进行大胆的猜想。作答的学生能够紧扣文本,进行想象,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在“提问—引导—展开想象—得出结论”的有效互动中共同获得了对课文崭新的理解。要注意的是想象,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天马行空。学生的想象必须是在对课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所脱轨,应马上纠正,并予以正确的引导。3、有效评价,让个性飞扬传统的阅读教学很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的方式往往比较固定、单一。一个所谓“标准答案”就旗帜分明地将学生划分为“对”与“错”两部分。这种量化的评价,不仅忽略了文章的文学性,而且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抑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其实,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过多地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必然带来优劣的比较,从而导致对部分学生的挫伤和打击。②描述性评价则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获得肯定的同时又得到教师的点拨,十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钱理群先生认为:“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的,而且常读常新。”因此,教师应重新树立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并以有效的评价为纽带,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程老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抽出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话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有的说作者太消极,有的说作者喝酒是感情的寄托,有的说作者用纵情豪饮来掩饰内心的痛苦,有的则认为作者是自暴自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进行分析,理解独特,富有个性,而老师则适时做出点拨,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程老师在《试论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中说道:“有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尤其是文学作品,见仁见智,自圆其说,各有其理。更重要的是,答案本身并不重要,培养学生地理思考的良好习惯才是目的。”的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能用僵化的评价标准,去折断学生个性飞扬的翅膀。四、巧设质疑,促进互动《全国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目标的阐述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说明了,在阅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呢?互动式阅读教学就是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良好方式。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忽视“人”的教育,忽视“人”在阅读教学中渴望“互动”的状态,遵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地“动”起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产生创造的意识和愿望。③特级教师程翔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出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预设质疑问题,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理解在质疑中加深,让思维在质疑中得到拓展。●经典案例《中国石拱桥》课堂教学实录师:好,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预习课文了,有的把课文读了三四遍,下面我们来明确我们这堂课训练的重点。第一,来看看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如何准确的表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准确的语言,我们来训练同学们表达事物、表达自己的心愿、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运用准确的语言。第二呢,说明文一定要突出特点,那么我们看看作者在写中国石拱桥的时候他是怎样突出特点的,从中我们体会一下怎样做才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第三,看看这篇文章它的说明的顺序是怎样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来安排。在文体上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体啊?生:说明文。(教师板书:说明文)师:下面呢,请同学们把书合死,老师画一个图。(教师画桥的简图1)。同学们看,(指着图)这个桥啊它有一个大拱,还有四个小拱。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这个图,你用自己的话,记住这个啊,用自己的话,把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来表述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表述的清楚。来,这位同学,你来说。用自己的话随便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怕说错。生:这座桥有一个大拱,上面有四个小拱……师:好了,请坐。这个同学她这样说的,这座桥有一个大拱,上面有四个小拱,那我可以按照这个同学的说法这样来画。(教师画简图2)。老师按照你的说法画的,老师画的对不对?生:不对。师:为什么不对啊,你说的这座桥有一个大拱,大拱的上面有四个小拱,我不就是在大拱的上面画了四个小拱么?这是你说的呀又不是我说的(教师微笑的看着学生)。生:我的意思是:这个大拱的上面的两个小拱是在这一个大拱的两旁……师:好,你请坐。这个同学纠正一下,说的是在大拱的两旁,而不是上面,是吧?那我再根据你说的来画一下。(教师画简图3)这是一个大拱,在它的两旁有四个小拱(边说边画)。你看,在大拱的两旁有四个小拱吧,对不对呀?还是不对,那你再说一说。生:这一座桥……这两个小拱,一共有四个小拱……(教师纠正:这一座桥一共有四个小拱。)……不是,这四个小拱分别在这一个大拱的两旁……每一旁有两个小拱,这两个小拱在这一个大拱的上边……师:你请坐,请坐!(教师爽朗地笑)这个同学呢,她是想表述清楚。但是呢,说了在上面,老师就按照你说的上面画了,你说了两边老师就按照你的说法画在两边了,但是你总是不满意,这就说明这位同学在表述上不太准确。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茅以升是怎样表述的。(学生翻书)找到的同学请举手。噢,这个同学找到了!找到的同学请举手。还有好多同学没找到,找到的就举手啊,我相信咱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教师环视全班)还有没找到的吗?还有这几个同学还没找到,找到了吗?好!这个同学还没找到,是吗?噢,找到了!找到了!我叫一个同学,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是吗?好,其他同学放下手。生: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师:你说作者用哪个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肩!师:好!刚才那个同学你注意了吗?茅以升用的是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他不是像你说的在大拱的上边有四个小拱,也不是说在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1]两肩*(加重语气),这个位置点得太准了!桥本来是没有肩的,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把桥呢说成像人一样还有肩膀,这个位置关系表述得非常准确。所以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这个语言呢准确了,读者他就体会得清楚;如果不准确,读者就模模糊糊的,搞不清究竟在哪个地方,你看这语言的准确性重要不重要!我看咱们从这个地方可以总结出一点:他说两肩,这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也就是说在说明事物的时候,为了准确的来说明,我们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语言。你们记下来。(学生记录。教师板书:1、形象化)。师:(擦黑板)同学们都读了这个文章了,里面介绍了赵州桥,还介绍了——?生:卢沟桥。师:卢沟桥。我们知道赵州桥一个大拱它的跨度是多少?知道不知道?知道的举手。好,你来说。生:37.4米。师:37.4这是个数字,作者为了准确的来说明,采用了数字这种说明的方法。这篇文章当中还有没有?光这一个地方吗?还有没有?还有,你来说。生:桥长265米,宽8米……赵州桥宽9.6米,长50.82米……师:好,不用多举例了,这些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了,这个数往上一标,同学们是不是就知道这个跨度有多少了?这是为了准确的来说明采用的什么呀?生:列数字。师:对,列数字。所以第二点呢我们可以这样来总结一下了:为了使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呢可以使用数字。(教师板书:2、数字。学生记录。)我相信同学们在以后写说明文的时候——比如你要介绍一下你家里使用的煤气炉子——你就可以用数字,这个煤气炉子长多少公分,宽多少公分,高是多少公分(教师边说边比划),这数字就出来了,出来就准确了;如果没有数字,你说大约一扎来长,这就不准确了,是吧?所以数字是准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师:这篇课文当中呢,我觉得作者有些话不够准确,是不是咱们给它改一改。打开书,看一下。(教师翻书)你们看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觉得这话就有毛病,这话不准确,应该给它改一改,老师认为应该这样改:“《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样才准确。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同意的举手。(学生默默思考。一男生举手。)师:好,这同学真不错,还支持老师呢。(许多学生笑)。你说这样的例子还有没有,这个文章里边?(该男生站起无语。教师拿过这个学生的书本)我觉得还有,咱俩一块找,咱俩现在是一样的,是吧?(该生笑),你看(凑近学生眼前,教师读)“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个“几乎”我觉得就不准确了,应该这样讲: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这样才准确!……不同意的举手!(教师作举手状)不同意老师观点的举手!谁来发表意见?(学生纷纷举手)生:因为它不是很确切。师:为什么呢?生:建于什么时候,确切年代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师:没有搞清楚……谁没有搞清楚?生:作者。师:没搞清楚就写文章,那行吗?(许多学生笑)这么大的学问家,这么大一个桥梁专家,你搞不清楚就能写文章吗?我觉得作者态度不大严谨吧。你请坐,谁来再说?生:因为作者的这篇文章在这里是表示的一种估计。师:估计就不准确了。你是桥梁专家为什么要估计呢?应该一是一二是二嘛!究竟建于哪一年干吗还要“大约”呢?生:嗯,因为他说的是282年,他不知道是……建在哪个确切的时间。师:为什么不知道呢?……好,你请坐。那位同学急于要回答,你说。生:因为历史的书里没有记载,所以他只能进行估计,来确定是不是中国最早的石拱桥。师:这资料全不全啊?生:不全。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认为还是有道理的。茅以升固然是桥梁专家,是很了不起的学者,但是很早的这个桥梁的记载啊……你想啊把所有的资料都找得这么全,而且古人对于桥梁的记载呢丢三落四,这些年来没有保存下来,现在人所看到的已经是很少很少了,找来找去找不到。找不到怎么办呢?就能写一个确切的年代了吗?不能这样写。估计一下,留有余地,说话有分寸。你比如说,“石拱桥我国几乎到处都有”,如果把这个“几乎”给去掉的话,那就是“我国到处都有”,这话准确不准确呢?生:不准确。师:我国有的地方是有,有的地方没有。你说这个“旅人桥”吧,如果你把这个“大约”去掉,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这话说得有点太什么了?生:肯定。师:太肯定了!太绝对了!那么人家就问了:你说建于282年,你把材料拿出来给我看看,哪本书上记载着282年呢?找不出来呀!那么,作者就根据自己的推测,大约是在这个时候,这话讲得留有余地,有分寸,看上去似乎是不准确,但是实际上是准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语言呢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反而是准确的。这就是语言准确的第三个方面:讲话要有分寸,说是留有余地也可以,不要太绝对。(板书:3、有余地)。实际上这种说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非常普遍的,你比如说我们要向你打听个人(一女生站起):张三多高啊?你呢没有给他量过啊,你怎么说呢?生:大约一米七左右吧。师:哎,对了,大约一米七左右就行了,就可以了,你看上去这语言不准确,但我没量过啊,你非要问我怎么办呢?大约一米七左右,这反而准确了。很好啊。你们看,这语言的准确,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体会出来:第一,形象化的语言;第二,用数字;第三,讲话要留有余地,特别是资料不全的时候,不要太绝对,不要把话给讲绝了,留有余地,讲究分寸。…………师:我再问同学们,作者在介绍赵州桥的时候,介绍完了赵州桥之后,讲了赵州桥的主要设计者是谁啊?生:李春。师:李春。我觉得作者这个安排就不好了。应该把李春放到前边去,介绍赵州桥首先讲它的设计者李春,然后再讲四个特点。作者把李春放到后边来了。你们同意吗?谁来讲讲道理?谁来讲讲道理?好,那位同学,你来说。生:本文主要是……(教师提醒声音大一点)主要是讲出桥的特点,而不是主要说桥的建造者。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顺序?作者写作的……写作的……?你请说!生:写作目的。师:哎,对,非常正确!你请坐!这是由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它的目的主要是讲赵州桥的特点而不是给大家讲李春。(板书:3、目的。学生记录。)好了,同学们看,怎样来合理的安排说明顺序呢?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第一,按照时间的先后;第二,按照主次;第三,按照写作的目的。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起立)老师再见!●案例分析《中国石拱桥》是人教版中学二年级的课文,作者茅以升在简朴的说明和淡雅的情趣之中,处处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文化的歌颂。在本课的教学中,程老师很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疑难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获得独立思考的成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良好学习态度。在上课之初,程老师想学生明确了课堂的训练重点,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为接下来的课堂互动打下基础,这足见程老师的高瞻远瞩。为了让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重要性,程老师故意对课文的语句提出质疑:“我觉得‘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句话有毛病,这句话不准确,应该给他改一改。”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反驳自己的错误观点,使学生在帮助老师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语言准确的重要性。在接下来几个理解的关键点上,程老师连续采用了提出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中学会质疑,并指正老师错误,从而树立自己的观点,破处迷信权威的思维盲点。●实施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教师巧设质疑问题,能有效地扬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在巧设的问题中,独立地思考、寻求答案。这种互动式的思辨阅读方法,不但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推到最高点,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播下质疑的种子—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好学好问,所以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尽可能耐心地引导并予以解答。不要随意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二、点燃质疑的火花—让学生敢于质疑传统的课堂上,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教学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发问、多质疑。对于学生经思考后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质疑,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班上提出,让大家讨论。这样做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质疑的自信和勇气就能得到增强。遇到质疑,教师先不要急于作出解释,而是把时间和机会都留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使他们在讨论和交流的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纠正,擦出质疑的火花,从而形成相对正确的观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提出质疑不难,但如果要学生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质疑,就得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把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踢翻提出问题。”(叶圣陶语)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地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猜测性的“质疑”。五、有效对话,加强互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此可见,促进这三者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对话,不是漫无边际、侃侃而谈,而是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而预设若干问题,再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不断融入课文,理解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因此,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但推动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碰撞,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促进了彼此的沟通,和谐了师生的关系。●

经典案例《散步》课堂教学实录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个人?

学生:四个人。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老师:对。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老师:对。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

老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老师:很好。你体会得很到家。母亲的第二句话怎么读呢?

学生:(大声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老师:用不着这么大声。母亲让儿子背着自己,提这点儿要求用不用事先跟儿子商量商量?

学生:不用。

老师:对呀。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课文)老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对母亲的描写。

(老师板书: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动作、语言)老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学生:他很孝敬母亲。

老师:哪里看得出来?

学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老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什么?学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老师:对。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作者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

学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老师:哪几个字应重读?学生:“太”、“总算”和“又”。

老师:好。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这是什么描写?学生:心理描写。

老师:对。那么作者的那句话怎么读?

学生:应该干脆利索:“走大路”。

老师:或者说是斩钉截铁。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学生:没有。

老师:对。说一不二。“走大路”。我们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刻画作者本人,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描写,也有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作者孝敬母亲心理、语言)老师:最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这个小孩没有坚持非走小路不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小孩。

老师:很正确。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学生:很聪明。

老师:对。

(老师板书:小孩懂事、聪明)

老师: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啦。最喜欢妻子的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人物。

老师:为什么?

学生:妻子没有说一句话。老师:不说话你就不喜欢?

学生: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就不听——

老师:就不听丈夫的。你是这个意思吧?

(学生点点头)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妻子难道一切必须听丈夫的吗?

学生:不行。

老师:对呀。丈夫说得对才听,说得不对还能听吗?那就另当别论了。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

学生:面子。

老师:对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妻子在外观上是很尊重丈夫的。但是回家就不同了。在家里夫妻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批评。这叫内外有别嘛!妻子没说一句话,那是因为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一旦丈夫说“走大路”,妻子就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的意见,也走大路。妻子不说一句话,正说明她是一位默默奉献,更多地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她说得少而做得多,同学们不喜欢这样的妻子?反正我喜欢。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教师在这里没有让学生去交流成人的夫妻关系问题,而是主要由教师来读解,这很合适,因为孩子们没有经验、感受,便谈不上交流的。另外,教师在这里强调了“我喜欢”,也就是说教师承认这是他的个人观点,不强求学生苟同。说明教师讲课能够将结论区分对待,注重了语言的社会性。)

学生:同意。

老师:喜欢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看法发生变化了,这就是理解了。好,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妻子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老师:同学们,这一段内容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表示。

学生:爱。

老师:对。

(老师板书:爱)

老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案例分析《散步》一课主要以散步为主线,通过散步过程中分歧的产生和解决,凸显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体谅、互相爱护的品质。由于这是一篇洋溢着温情的课文,所以程老师打破了一般阅读教学模式,采用了对话式互动教学这一极富人文关怀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展开了一场温馨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散步的吗?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一句拉家常式的开场白,就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轻易地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大家交流。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暖情怀,为下面的互动交流作出了完美的铺垫。整个课堂,都围绕着“四个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人物的性格的闪光点,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过程中,程老师还根据学生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促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和反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而活跃。当学生提出他们不喜欢妻子的原因是:“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但回到家里就不听”时,程老师马上作出了调整,以反问、征询意见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真正意思,民主平等、以理服人,从而避免了因不当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实施方法一、改变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似乎总是高高在上,难以企及,而正是这种心理,阻碍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抛开所谓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一起共同建立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意识到“我和老师是朋友”,从而乐于敞开心扉与教师一道平等交流。二、创设情境,与学生轻松对话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人说话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对话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积极发表个人见解,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自信在肯定中树立,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三、预设问题,与学生有效对话预设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必须立足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等等。教师只有对课文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与学生更有效地对话,要注意的是,预设的问题不能抛开文本自身的意义,否则就会错误地引导学生,对话就会脱离轨道而变得毫无意义。六、强调个性,升华互动过去,阅读教学只重视教师的阅读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说课堂阅读是对文本的理解,倒不如说是教师对权威理解的机械印证。如此的教学方式,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沦为教师手中没有思想、失去个性的木偶。因此,我们主张还给学生一片自由阅读的天空,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互动式阅读教学的一种,是重视学生的自由感受,充分维护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当成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灵感的个性活动。●经典案例《雷雨》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简介《雷雨》之后.看看你的课本,《雷雨》选自什么?生:答师:(简介不同版本《雷雨》的细微区别.<雷雨>在曹禺大学期间写成,开始郑振铎一看,说"乱",后来巴金在<文学期刊>社见到<雷雨>剧本,说"好",这样<雷雨>一下成名.后来在剧院上演雷雨戏剧,一举成功!二、教学过程:1、让学生自主分角色朗读(给定时间)师:读完的举手(可能没有读完,所有的学生都不举手,又给了点读的时间,后来学生举手)2、师:课文是戏剧,对话是重点。对话的特点是阶段性、分组。<雷雨>的对话可以分为四组。师:第一组是围绕着什么而展开的对话?生答师:第一段对话是回忆一个人?两人是互相认识的吗?生:不是,梅侍萍是讲述她自己。周没认出梅小姐。师:同是要回忆梅小姐,两人对梅小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