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2/2F/wKhkGWXlFxuAekOEAAMjES3fNCw848.jpg)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2/2F/wKhkGWXlFxuAekOEAAMjES3fNCw8482.jpg)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2/2F/wKhkGWXlFxuAekOEAAMjES3fNCw8483.jpg)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2/2F/wKhkGWXlFxuAekOEAAMjES3fNCw8484.jpg)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2/2F/wKhkGWXlFxuAekOEAAMjES3fNCw84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文学活动中,“美”位于价值功能的核心地位,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从审美角度而言,以语言美、形式美等表现方式具体呈现,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并与情感相融,赋予读者美感与理解力。第一,语言的图画美。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山居秋暝》,王维以朴素平直的笔尖勾勒诗意,通过捕捉事物的光、影、声、色,使其充分自然地表现于诗作中。袁行需曾这样评析:“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诗句中“空山”“新雨”“明月”等意象的运用,使雨后山间的清新景象跃然纸上,正如苏轼所称道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而这种语言的图画美引人遐想,营造身入其境之感,是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因素。第二,技巧的创造美。宗白华曾言:“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由此可见,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而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试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其中跳、乱二字,以珠拟雨,灵动而传神地将骤雨的杂乱无序描绘出来,不得不叹服其技巧之精妙。同时,此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杜甫的“俄顷风定云墨色”以及白居易《悟真寺》中“赤日间白雨”等诗句。苏轼将化用的艺术手法运用得稳妥精当、浑然天成,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与审美价值,体现了意蕴新生的美学特征。但技巧亦是需要把握尺度,力撰硬语易露出斧凿之痕而失天籁之自然。正如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形象不清晰以及过于强调技巧如“雾里看花”,会增加读者理解时的隔阂,易造成意蕴的流失。将技巧与文本的意蕴相结合,纵意所如,不落俗套,可以达到水中着盐的妙境。这种看似“隔”实为“不隔”的高超技巧,使得作品的韵味渐显,以恬然回甘,予以读者更自然的审美感受以及回味的空间。又如修辞、炼字等手法的使用亦使语言表达更为适切,读者于反复的字句推敲中可以感受到意蕴的变化,文学奇巧尖新的魅力也由此体现。(摘编自李苏宁、武岳《“审美化真实”视野下试析文学价值中美与真的关系》)材料二:文学艺术不只是一般地反映生活,而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点构成文艺的特殊品质。它决定我们评价文艺作品,不只是要考察这种反映是否真,是否体现了善,还要考察它的形象是否美。美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读者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苏轼曾经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特点。鲜明的图画性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第二,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文学艺术作品需要把各种分散的生活现象,加以剪裁取舍,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种的组织和安排,我们习惯称之为艺术结构。它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好的结构总有一个共同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闻、见、想,分别描写了春雨的形态、特质和环境,层次分明,中心突出。这种情景交融、结构紧密的特点,历来为文学艺术家所称道。可以看出,在美的艺术作品里,没有偶然的、游离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各个部分都是紧密衔接,不可缺少的。第三,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以形象来反映生活是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然而,它们用以反映生活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如绘画的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文学的表现手段则是语言。创作者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各具匠心,但仍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寻,那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文学艺术,由于不可能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它总是要用简练的手段来体现丰富的内容。因此,文学艺术家们总把“惜墨如金”“缀字属篇,必须练择”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然而,艺术上的精炼并不是艺术家主观静思默想的结果,而是凝练感情和掌握生活要点的产物。只有十分准确地把握生活里富有本质特点的现象才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他们又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万取一收”“锤字艰而难移”作为达到艺术精炼的必由之路。精炼与准确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它们也是各类优秀的文艺作品共有的标志。(摘编自范欣欣、石宏伟《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把文学作品的“美”视为与“真”“善”无关的概念,来论述其相关特点的。B.材料一指出,文学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而文学作品必须是美的,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语言和形式上。C.材料一从苏轼对雨的描绘,联系到杜甫和白居易的相关诗句,说明苏轼在艺术技巧上巧妙地继承了前人。D.材料二认为,不同的文艺门类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创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手段,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的方方面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论述,说明文学作品的技巧应为文本的意蕴服务,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相得益彰。B.文学作品不是直接呈现画面,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绘,触发读者的相关联想,在其脑中形成画面。C.文学美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美,需要作者通过对生活的“闻”“见”“想”等主观体验,对其加以筛选,用语言将其熔炼为一体。D.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凝练,在形象塑造上追求具体生动,在艺术技巧上追求适度自然,这是文学家共性特点。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其中“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的使用,使文章条理清晰。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每个分论点在理论分析之后都结合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析,理据结合,论证充分。C.材料一赞同宗白华关于艺术形式的论断,并以此为依据,指出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D.材料二末段使用“不可能”“必须”“总”等表意绝对的词语或短语,语气坚定,表明了作者明确的态度。4.两则材料的第二段论述的内容,同中有异,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体现出的艺术之美。【答案】1.C2.D3.B4.相同点: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图画美(性)。不同点:①材料二论述的范围更广,包括文学艺术,材料一论述的是文学作品。②材料二强调文艺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图画必须是典型的,材料一没有提到。5.①这两句诗写诗人回忆两次前线征战的场景,在两个不同的作战地点,“瓜洲渡”“大散关”,诗人选取了“楼船”“铁马”两个意象,并结合能反映当时季节特点的景物,刻画出了富有典型性的战场画面。②在艺术手法上,这两句诗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将几个名词组合起来,勾画出鲜明的战争画面,显示出精炼而准确的艺术技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把文学作品的‘美’视为与‘真’‘善’无关的概念”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可知材料一认为“美”建立在“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B.“文学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美’位于功能价值的核心地位,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可知选项加了“就是”二字,原文文学功能不止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D.“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不可能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可知选项主观臆断。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D.“这是文学家的共性特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最后一段“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以形象来反映生活是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然而,它们用以反映生活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如绘画的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文学的表现手段则是语言。创作者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各具匠心,但仍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寻,那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文学艺术,由于不可能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它总是要用简练的手段来体现丰富的内容”可知,这里说明的是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没有说明语言风格简洁凝练。可见,“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凝练”并非所有文学家都追求这种语言风格,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都结合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析”理解错误,材料二中“第一,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第三,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两个部分没有结合具体文学作品。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而这种语言的图画美引人遐想,营造身入其境之感,是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因素”和材料二第二段“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可知,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图画美(性)。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如《山居秋暝》,王维以朴素平直的笔尖勾勒诗意,通过捕捉事物的光、影、声、色,使其充分自然地表现于诗作中。袁行需曾这样评析:‘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诗句中‘空山’‘新雨’‘明月’等意象的运用,使雨后山间的清新景象跃然纸上,正如苏轼所称道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知材料一论述的只是文学作品;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鲜明的图画性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可知材料二论述的范围包括文学艺术,论述范围更广。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一,语言的图画美。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可知,材料一只是论述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图画美;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可知,材料二强调文艺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图画必须是典型的,而材料一没有提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一,语言的图画美。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和材料二第二段“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读者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可知,文学作品应刻画图画美。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的意思是“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这两句诗写诗人回忆两次前线征战的场景,在两个不同的作战地点,“瓜洲渡”“大散关”,诗人选取了“楼船”“铁马”两个意象,并结合能反映当时季节特点的景物,刻画出了富有典型性的战场画面。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而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可知,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两句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战斗的情形跃然纸上,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显示出精炼而准确的艺术技巧,让读者有了更深厚的审美体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手吴宏庆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士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士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棚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李士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李士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几天后,李士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还有什么东西?”李士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士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那这个呢?”李士方指着玉玺问。“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士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士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五十万?”“五万!李士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什么?”帅子跳了起来。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土方当时紧张的心理。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7.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小说中的李士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C7.①第一段写“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照应题目“高手”;②交代人物身份,是“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③“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④“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8.①外表普通,长相土气。“此人矮壮结实,……农民打扮”,从外貌上看,很普通,非常土气。②狡诈,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从中间一步一步将帅子引导到“套”中的表现来看,他非常狡诈,很善于伪装自己,比如“神神秘秘”“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犹豫起来,半天才说”。③制造赝品水平高。从大师对他的评价来看,“这造赝人真是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侧面衬托其制造赝品的水平之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错误,由原文“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可知,“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正确,但是“自愧不如”原文没有相关表述。B项,“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错误,由文中大师的话“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可知,李士方当时的“紧张”是装出来的,并不是他的真实心理。D项,“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错误,文中“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是对李士方的正面描写,“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是对李士方的侧面描写,所以“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说法错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作品的重要段落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从情节结构上看,由文中“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可知,帅子也是鉴定高手,照应标题“高手”;由文中“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可知,帅子没有选择留在师父身边,而是自立门户,为下文写李士方来找他鉴定古玩做铺垫;由“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可知,大师原本要他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他鉴别赝品的方法,但是因为他太急于自立门户了,为故事结尾他因学艺不精而吃亏上当埋下伏笔。从塑造人物上看,由“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可知,第一段交代了人物身份,他是一位古玩鉴定家。【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由文中“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可知,的文章通过对李士方的正面描写表明他是一个外表普通,长相土气的人。由文中“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李土方感激地说”“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李士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等语句可知,文章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了李士方狡诈,富有心机,且善于伪装自己的形象。由文中“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可知,文中通过大师的话侧面衬托李士方是一个制造赝品技艺高超的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枭雄有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赴樊。权遂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艏炉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羽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委羽而降,即父子俱获。(节选自《反经·三国权》)材料二:(陆)逊遗书与羽,极其推崇。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浔阳,尽伏其精兵腊护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登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直抵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粟,道不拾遗。蒙旦幕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问。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吏士无斗心,羽遂成擒。(节选自《智囊·诡道卷》)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征A虏B守C南郡D潘璋将E游兵F万人G循江H上下I应敌J所在K蒙为L国家M前据N襄阳。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B.委,舍弃,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中的“委”意思相同。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同。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谋划对其动手。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2)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13.吕蒙在占领南郡、擒获关羽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计策?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答案】9.DIK10.A11.D12.(1)于是吕蒙声言病重,孙权于是用一封不加缄封的文书将他召回,暗中与他商议计策。(2)有一个抢百姓一顶斗笠来覆盖将领盔甲的人,这人是吕蒙的同乡,(吕蒙)流着眼泪将他斩首。13.①假装回建业养病,以迷惑关羽。②趁南郡空虚,突袭攻取。③抚慰关羽部下家属,使其失去斗志。【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征虏将军关羽驻守南郡,潘璋率一万游击军队沿江上下活动,随时应敌。我吕蒙替国家在前据守襄阳。“守”的主语为“征虏”,宾语为“南郡”,中间都不能断开,应在“郡”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的主干是“潘璋循江上下”,“将游兵万人”是状语,“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句意完整,即在I处断开;“蒙为国家前据襄阳”为主谓句,其前断句,即在K处断开。故在DIK三处断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上奏章”错误。均为“名词,奏章”;句意:吕蒙向孙权上奏章说。/劝谏太宗十种思想的奏章。B.正确。均为“舍弃”;句意:都纷纷离开关羽向吕蒙投诚。/弃城而逃。C.正确。“送/丢弃,放弃”;句意:陆逊写了一封信给关羽。/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D.正确。均为“都”;句意:都知道家中平安无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错误,关羽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除了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外,还轻信了吕蒙回建邺养病的假消息。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病笃”,病重;“露檄”,不加缄封的文书;“阴”,暗中。(2)“系”,是;“垂涕”,流着眼泪;“垂涕斩之”,省略句,补充主语“吕蒙”。【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可知,假装回建业养病,以迷惑关羽。由原文“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可知,趁南郡空虚,突袭攻取。由原文“蒙入据城,尽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可知,抚慰关羽部下家属,使其失去斗志。翻译:材料一:刘备命关羽镇守荆州。东吴大将吕蒙被封为汉昌太守防备关羽,他了解关羽很勇猛,素有吞并东吴的野心,而且关羽的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双方和平相处的形势难以持久。吕蒙于是偷偷向孙权献计说:“现在征虏将军关羽驻守南郡,潘璋率一万游击军队沿江上下活动,随时应敌。我吕蒙替国家在前据守襄阳。这样的话,对曹操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又何必要依赖于关羽?”此计将要施行的时候,恰逢关羽攻打樊城,并留兵防守南郡。吕蒙向孙权上奏章说:“关羽攻打樊城却留下许多守军,一定是怕我在他后方打主意的缘故。我时常生病,人们不以为怪,希望您扬言说我带兵回建业养病,关羽听说这个消息,一定会撤走南郡的守军,将他们全部调往襄阳。到那时候,我们出动大军,昼夜兼程沿江而上,攻击他的薄弱环节,这样南郡即可拿下,而关羽也就会束手就擒了。”于是吕蒙声言病重,孙权于是用一封不加缄封的文书将他召回,暗中与他商议计策,关羽果然信以为真,陆续撤走南郡守军并将其调往樊城。孙权于是派吕蒙为先锋,在大船中埋下精兵,让士兵穿着白色的商人服装摇橹,日夜赶路,沿途遇到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统统捆绑起来,因此关羽对此全然不知。吕蒙顺利地占据南郡,将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全部俘获,然后挨家抚慰,并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关羽从樊城班师途中,多次派人向吕蒙探听情况,吕蒙总是热情接待他派来的使者。关羽派的使者回去后,大家都得知家人平安,受到的待遇比平时还好,所以关羽的将士们丧失了斗志,都纷纷离开关羽向吕蒙投诚,随即关羽父子被吕蒙抓获。材料二:陆逊写了一封信给关羽,极力推崇关羽的功绩。关羽见信大为心安,就陆续撤走南郡守兵开往樊城。孙权听说这件事后,就发动军队攻击关羽。孙权先派遣吕蒙做先锋,吕蒙到浔阳,把精兵全部埋伏在船舱中,让士兵穿着白色的商人服装摇橹,昼夜兼程。而关羽派往长江沿岸的侦察员,全部被吕蒙捉住,所以关羽一点消息都没听说,吕蒙的军队长驱直入南郡。守城将士傅士仁、糜芳都出城投降。吕蒙占据南郡后,捕获关羽及士兵们的全部家属,并挨家安抚。有一个抢百姓一顶斗笠来覆盖将领盔甲的人,这人是吕蒙的同乡,(吕蒙)流着眼泪将他斩首。于是军中震惊,以致路不拾遗。吕蒙每天早晚都派亲信去慰问老年人,询问他们缺少什么,凡是生病的都予以治疗,饥寒的也派人赐予衣食,城中府库珍藏的财宝,吕蒙也下令贴上封条,等孙权来后再处理。关羽回奔南郡,沿途多次派人向吕蒙打听情况。吕蒙总是礼貌周到地招待关羽的使者,让他在城中到处参观,拜访各家百姓,或者请士兵的家属亲笔写信托使者带回,等使者回来后,士兵们私下打探,都知道家中平安无事,受到的待遇比平时还好,所以他们都失去战斗的意志,关羽于是被吕蒙擒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注】范成大,南宋诗人,江苏苏州人,号“石湖居士”,石湖位于苏州西南。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把荷花比喻为仙女,综合运用了嗅觉和视觉,写出荷花的芳香和颜色。B.三四句写荷花早上迎着朝露有意开放,然后被无情的阳光晒得收起了花瓣。C.诗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生长在污泥中的藕根,再由藕写到水面开放的荷叶。D.“接天云锦”写荷花盛开的景象,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有异曲同工之妙。15.同样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答案】14.B15.(1)相同点:两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高洁,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不同点:①周文侧重托物言志,借荷花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②范诗尾联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象自己家乡石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归隐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能力。B.“然后被无情的阳光晒得收起了花瓣”错,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荷花在夕阳中收起了叶子,显得高冷无情。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该题需要联系所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内容,以及本诗全诗进行作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借写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自己坚守道德理想,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联系本诗前三联可知,堂前的小池之中,一丛丛荷莲如凌波而行的女神,在静静地散发它们的芳香。在阵阵的微风中,它们翩翩起舞,如贵妃醉酒一般。早晨,朝露普降,莲荷开放得精精神神,如有情有意的姑娘;傍晚,斜阳西下,荷莲显得无精无采,满含委屈送走晚霞。它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但它洁白如雪,一尘不染……所以该诗同样表达了对荷花高洁的喜爱和赞美。细读诗歌尾联,联系诗歌注释可知,该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尾联中却提到自己的故乡“石湖”,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任官之际赏花却想到故乡的花、物,从侧面隐隐传达出诗人的归隐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先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在厄境中的事例,后总结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礼运》)(3)周邦彦《苏幕遮》中荷花触动诗人思乡之情,描写荷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渲染了黄昏江边让人惆怅的氛围,表现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开元十五年(727),27岁的李白在湖北襄阳岘山结识了著名诗人孟浩然,两人①,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三月,李白在江夏(今武汉市)游历时,又遇到孟浩然。在得知好友即将前往扬州时,李白非常高兴,挥笔写下《黄鹅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诗重在写离别之情,但后人却从中读出了另外的信息:烟花三月的扬州城②,草长莺飞,桃红李白,应是天下最美的所在。扬州,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优越,商贾云集于此。唐代扬州的城市规模虽小于长安和洛阳,但其繁华富丽的景象是长安与洛阳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因此有了“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李白对扬州也不陌生。开元十四年(726)的“烟花三月”,他离开金陵后,就赶往扬州。到达扬州后,这座城市远胜于金陵的繁华景象被李白迷住了。他好交朋友,挥金如土,在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竟“散金三十余万”。如此的豪爽,让人想起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后来回忆:“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可是,谁能想到,李白在扬州由富转贫,竟一度③,后来还生了病,幸赖朋友孟少府照料,才得以慢慢痊愈。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_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一见如故②春暖花开③穷困潦倒18.示例:到达扬州后,李白被这座城市远胜于金陵的繁华景象迷住了。他好交朋友,挥金如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竟“散金三十余万”。【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本处是说李白和孟浩然一见面就感觉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二人结下很深的友谊,可用“一见如故”。“一见如故”,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②本处根据后面“草长莺飞,桃红李白”,可知此时的扬州应是春天百花盛开,气候宜人的时节,可用“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③本处是说李白的遭遇,由富转贫,后来还生了病,说明此时的李白生活很不如意,可用“穷困潦倒”。“穷困潦倒”,生活贫困,失意颓丧。【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语句有两处错误:一,“这座城市远胜于金陵的繁华景象被李白迷住了”主客体颠倒,应为:李白被这座城市远胜于金陵的繁华景象迷住了;二,“在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前后矛盾,不合逻辑,可删去“左右”。(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大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精美绝伦的景致,有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源于它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和它偏远封闭的地理位置。大凉山的美,美在优美的山水。山的代表是位于西昌市南30公里远的螺髻山,因山峰①而得名。此山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始古冰川刻槽遗址,号称我国山地中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山上不但有雄奇壮观的冰川角峰、刃脊,还有五彩缤纷的冰川湖泊,以及被誉为“水帘洞”的大漕河温泉瀑布等。②。此湖是我国第三大深水湖泊,因名字更多和云南丽江的旅游宣传结合在一起而广为人知。位于西昌市盐源县的泸沽湖清澈透明如宝石,水下透明度达12米。每年夏秋季节,湖面满是“水性杨花”,仙气十足,非常惊艳。大凉山的美,③。与世隔绝的大凉山里住着8000多个摩梭人。摩梭族是中国南方一个独特民族纳西族的分支,其居住地被称为“美丽的东方女儿国”。和其他地方的摩梭人一样,生活在大凉山腹地的摩梭人不但沿袭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等原始习俗,部分族人还保持着罕见的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这些习俗让当地人变得更加团结。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五个较短的句子,请以“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开头,将其改写为一个长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加点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本次列车开往深圳,途径石家庄、郑州、武汉等地。B.等我写完这封信你再走吧,要不然我写不下去了。C.他家有爷爷、爸爸、妈妈、小红、弟弟等五口人。D.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答案】19.示例: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和偏远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精美绝伦的景致和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20.①像少女头上的青螺发髻②水的代表是泸沽湖③美在神秘的风俗21.A【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本处要求将五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并且以“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开头,根据“这些都源于它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和它偏远封闭的地理位置”,可见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和偏远封闭的地理位置是大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精美绝伦的景致和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原因,所以可改为:独特神秘的地形地貌和偏远封闭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精美绝伦的景致和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本处是螺髻山得名的原因,山因其形而得名,所以山峰就像青螺发髻,可填“像少女头上的青螺发髻”。②上一段在说山的代表,而这一段则是在说水的代表,根据“位于西昌市盐源县的泸沽湖清澈透明如宝石”,可见水的代表为泸沽湖,可填“水的代表是泸沽湖”。③句式应该与“美在优美的山水”一致;根据“和其他地方的摩梭人一样,生活在大凉山腹地的摩梭人不但沿袭着‘母系大家庭’和‘走婚’等原始习俗,部分族人还保持着罕见的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这些习俗让当地人变得更加团结”,可见本处说的是大凉山的习俗,可填“美在神秘的风俗”。【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原文中的“等”为助词,表示列举未尽。A.“等”为助词,表示列举未尽;B.“等”为介词,等到;C.“等”为助词,表示列举后煞尾;D.“等”为助词,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故选A。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青春逢盛世,你我如何能够成为“钱学森式”的人才?请全面思考材料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文学活动中,“美”位于价值功能的核心地位,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从审美角度而言,以语言美、形式美等表现方式具体呈现,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并与情感相融,赋予读者美感与理解力。第一,语言的图画美。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山居秋暝》,王维以朴素平直的笔尖勾勒诗意,通过捕捉事物的光、影、声、色,使其充分自然地表现于诗作中。袁行需曾这样评析:“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诗句中“空山”“新雨”“明月”等意象的运用,使雨后山间的清新景象跃然纸上,正如苏轼所称道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而这种语言的图画美引人遐想,营造身入其境之感,是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因素。第二,技巧的创造美。宗白华曾言:“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由此可见,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而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试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其中跳、乱二字,以珠拟雨,灵动而传神地将骤雨的杂乱无序描绘出来,不得不叹服其技巧之精妙。同时,此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杜甫的“俄顷风定云墨色”以及白居易《悟真寺》中“赤日间白雨”等诗句。苏轼将化用的艺术手法运用得稳妥精当、浑然天成,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与审美价值,体现了意蕴新生的美学特征。但技巧亦是需要把握尺度,力撰硬语易露出斧凿之痕而失天籁之自然。正如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形象不清晰以及过于强调技巧如“雾里看花”,会增加读者理解时的隔阂,易造成意蕴的流失。将技巧与文本的意蕴相结合,纵意所如,不落俗套,可以达到水中着盐的妙境。这种看似“隔”实为“不隔”的高超技巧,使得作品的韵味渐显,以恬然回甘,予以读者更自然的审美感受以及回味的空间。又如修辞、炼字等手法的使用亦使语言表达更为适切,读者于反复的字句推敲中可以感受到意蕴的变化,文学奇巧尖新的魅力也由此体现。(摘编自李苏宁、武岳《“审美化真实”视野下试析文学价值中美与真的关系》)材料二:文学艺术不只是一般地反映生活,而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点构成文艺的特殊品质。它决定我们评价文艺作品,不只是要考察这种反映是否真,是否体现了善,还要考察它的形象是否美。美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读者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苏轼曾经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特点。鲜明的图画性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第二,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文学艺术作品需要把各种分散的生活现象,加以剪裁取舍,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这种的组织和安排,我们习惯称之为艺术结构。它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好的结构总有一个共同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闻、见、想,分别描写了春雨的形态、特质和环境,层次分明,中心突出。这种情景交融、结构紧密的特点,历来为文学艺术家所称道。可以看出,在美的艺术作品里,没有偶然的、游离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各个部分都是紧密衔接,不可缺少的。第三,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以形象来反映生活是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然而,它们用以反映生活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如绘画的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文学的表现手段则是语言。创作者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各具匠心,但仍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寻,那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文学艺术,由于不可能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它总是要用简练的手段来体现丰富的内容。因此,文学艺术家们总把“惜墨如金”“缀字属篇,必须练择”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然而,艺术上的精炼并不是艺术家主观静思默想的结果,而是凝练感情和掌握生活要点的产物。只有十分准确地把握生活里富有本质特点的现象才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他们又提出“立片言以居要”“万取一收”“锤字艰而难移”作为达到艺术精炼的必由之路。精炼与准确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它们也是各类优秀的文艺作品共有的标志。(摘编自范欣欣、石宏伟《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把文学作品的“美”视为与“真”“善”无关的概念,来论述其相关特点的。B.材料一指出,文学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而文学作品必须是美的,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语言和形式上。C.材料一从苏轼对雨的描绘,联系到杜甫和白居易的相关诗句,说明苏轼在艺术技巧上巧妙地继承了前人。D.材料二认为,不同的文艺门类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创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手段,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的方方面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论述,说明文学作品的技巧应为文本的意蕴服务,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相得益彰。B.文学作品不是直接呈现画面,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绘,触发读者的相关联想,在其脑中形成画面。C.文学美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美,需要作者通过对生活的“闻”“见”“想”等主观体验,对其加以筛选,用语言将其熔炼为一体。D.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凝练,在形象塑造上追求具体生动,在艺术技巧上追求适度自然,这是文学家共性特点。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其中“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的使用,使文章条理清晰。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每个分论点在理论分析之后都结合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析,理据结合,论证充分。C.材料一赞同宗白华关于艺术形式的论断,并以此为依据,指出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D.材料二末段使用“不可能”“必须”“总”等表意绝对的词语或短语,语气坚定,表明了作者明确的态度。4.两则材料的第二段论述的内容,同中有异,请简要说明。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体现出的艺术之美。【答案】1.C2.D3.B4.相同点: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图画美(性)。不同点:①材料二论述的范围更广,包括文学艺术,材料一论述的是文学作品。②材料二强调文艺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图画必须是典型的,材料一没有提到。5.①这两句诗写诗人回忆两次前线征战的场景,在两个不同的作战地点,“瓜洲渡”“大散关”,诗人选取了“楼船”“铁马”两个意象,并结合能反映当时季节特点的景物,刻画出了富有典型性的战场画面。②在艺术手法上,这两句诗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将几个名词组合起来,勾画出鲜明的战争画面,显示出精炼而准确的艺术技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把文学作品的‘美’视为与‘真’‘善’无关的概念”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可知材料一认为“美”建立在“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B.“文学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美’位于功能价值的核心地位,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可知选项加了“就是”二字,原文文学功能不止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D.“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不可能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可知选项主观臆断。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D.“这是文学家的共性特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最后一段“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以形象来反映生活是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然而,它们用以反映生活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如绘画的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文学的表现手段则是语言。创作者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各具匠心,但仍然有共同的规律可寻,那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文学艺术,由于不可能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它总是要用简练的手段来体现丰富的内容”可知,这里说明的是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没有说明语言风格简洁凝练。可见,“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凝练”并非所有文学家都追求这种语言风格,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都结合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析”理解错误,材料二中“第一,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第三,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两个部分没有结合具体文学作品。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而这种语言的图画美引人遐想,营造身入其境之感,是艺术美的重要构成因素”和材料二第二段“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可知,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图画美(性)。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如《山居秋暝》,王维以朴素平直的笔尖勾勒诗意,通过捕捉事物的光、影、声、色,使其充分自然地表现于诗作中。袁行需曾这样评析:‘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诗句中‘空山’‘新雨’‘明月’等意象的运用,使雨后山间的清新景象跃然纸上,正如苏轼所称道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知材料一论述的只是文学作品;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鲜明的图画性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可知材料二论述的范围包括文学艺术,论述范围更广。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一,语言的图画美。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可知,材料一只是论述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图画美;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们联想的典型画面”可知,材料二强调文艺作品提供给读者的图画必须是典型的,而材料一没有提到。【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第一,语言的图画美。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和材料二第二段“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读者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可知,文学作品应刻画图画美。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的意思是“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这两句诗写诗人回忆两次前线征战的场景,在两个不同的作战地点,“瓜洲渡”“大散关”,诗人选取了“楼船”“铁马”两个意象,并结合能反映当时季节特点的景物,刻画出了富有典型性的战场画面。②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而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可知,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两句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一处在秋天!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战斗的情形跃然纸上,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显示出精炼而准确的艺术技巧,让读者有了更深厚的审美体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手吴宏庆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士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士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棚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李士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李士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几天后,李士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还有什么东西?”李士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士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那这个呢?”李士方指着玉玺问。“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士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士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五十万?”“五万!李士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什么?”帅子跳了起来。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士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B.小说中“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土方当时紧张的心理。C.帅子故意不买李士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士方的下怀。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7.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小说中的李士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C7.①第一段写“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照应题目“高手”;②交代人物身份,是“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③“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④“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为故事结尾埋下伏笔。8.①外表普通,长相土气。“此人矮壮结实,……农民打扮”,从外貌上看,很普通,非常土气。②狡诈,富有心机,善于伪装自己,从中间一步一步将帅子引导到“套”中的表现来看,他非常狡诈,很善于伪装自己,比如“神神秘秘”“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犹豫起来,半天才说”。③制造赝品水平高。从大师对他的评价来看,“这造赝人真是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侧面衬托其制造赝品的水平之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错误,由原文“李士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可知,“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正确,但是“自愧不如”原文没有相关表述。B项,“细致地刻画出李士方当时紧张的心理”错误,由文中大师的话“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可知,李士方当时的“紧张”是装出来的,并不是他的真实心理。D项,“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错误,文中“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是对李士方的正面描写,“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是对李士方的侧面描写,所以“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说法错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作品的重要段落的内容和作用的能力。从情节结构上看,由文中“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可知,帅子也是鉴定高手,照应标题“高手”;由文中“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可知,帅子没有选择留在师父身边,而是自立门户,为下文写李士方来找他鉴定古玩做铺垫;由“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可知,大师原本要他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他鉴别赝品的方法,但是因为他太急于自立门户了,为故事结尾他因学艺不精而吃亏上当埋下伏笔。从塑造人物上看,由“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可知,第一段交代了人物身份,他是一位古玩鉴定家。【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由文中“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可知,的文章通过对李士方的正面描写表明他是一个外表普通,长相土气的人。由文中“李士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李士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李士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李土方感激地说”“李士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李士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李士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等语句可知,文章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刻画了李士方狡诈,富有心机,且善于伪装自己的形象。由文中“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可知,文中通过大师的话侧面衬托李士方是一个制造赝品技艺高超的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枭雄有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病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赴樊。权遂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艏炉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羽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羽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委羽而降,即父子俱获。(节选自《反经·三国权》)材料二:(陆)逊遗书与羽,极其推崇。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浔阳,尽伏其精兵腊护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登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直抵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粟,道不拾遗。蒙旦幕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问。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吏士无斗心,羽遂成擒。(节选自《智囊·诡道卷》)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征A虏B守C南郡D潘璋将E游兵F万人G循江H上下I应敌J所在K蒙为L国家M前据N襄阳。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上奏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思相同。B.委,舍弃,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委而去之”中的“委”意思相同。C.遗,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遗”意思不同。D.咸,都,与《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中的“咸”意思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谋划对其动手。B.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2)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13.吕蒙在占领南郡、擒获关羽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计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1850.1-2024机械振动机器振动的测量和评价第1部分:总则
- U-48520-生命科学试剂-MCE-8289
- Asante-potassium-green-1-AM-APG-1-AM-生命科学试剂-MCE-2611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健康产业股权转让协议示范文本合同
- 2025年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联合开发合同
- 2025年度美缝工程智能化施工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务咨询与管理优化合同
- 2025年度画家与设计师合作签约合同
- 施工现场施工排水管理制度
- 施工现场施工防地震灾害威胁制度
- 《梅大高速茶阳路段“5·1”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专题警示学习
- 2024年09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917)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健康解读》课件
- 2025年度交通运输规划外聘专家咨询协议3篇
- GB∕T 41461-2022 自助银行网点服务要求
- 学校委托管理协议书范本
- 重医大《护理学导论》期末试卷(两套)及答案
- 部编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重要知识点归纳
- 重点时段及节假日前安全检查表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2018年
- 物理调查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