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春诗篇青春呐喊——《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比较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教学摘要:随着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提出,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教学理念、学习要求方面的变革。本文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比较阅读为例,借助赏诗韵、析诗源、辨诗情三大学习任务展开教学,力求探索单篇阅读、比较阅读两种教学手段的最佳契合点,探索诗歌教学的新途径,通过史料的再现与爬梳,力求引导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掌握素材使用的方法。关键词:比较阅读;现代诗;大单元教学一、整体思路与课堂组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高一学生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之后,能够大致具备通过意象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为现代诗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两首新诗各有特点,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不同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学风格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文学作品的多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浸润”与“体验”为主要手段,着眼言语、审美、文化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通过前后勾连的问题将课堂思维推向深化,构建“文本·文学·文化”的纵深式思维模型,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思维路径,感受认知发展过程。二、教材分析与学习目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和“青春激扬”人文主题。“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对学生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二是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青春激扬”人文主题则从两个角度对青春进行了阐释。一是诗体的青春,在五四时代,新诗这一充满活力的诗体成为除旧布新的重要载体;二是主题的青春,郭沫若的诗展现出雄强劲健的胆识与活力,闻一多的诗则展现了青春对祖国的赤诚。针对青春主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主题、形象、诗体、诗艺等多角度感知、分析这股力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如下:1.学习目标:归纳鉴赏角度,学会鉴赏诗歌;理解诗歌含义,感悟青春主题。2.教学重点:找准鉴赏角度,结合具体内容,准确、规范地鉴赏诗歌。3.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多元价值。三、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赏诗韵子任务1:阅读两首诗歌,你更喜欢哪一首?简要阐述理由。设计说明:在诵读中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以浅显、感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子任务2:依据诗歌阅读经验,初步梳理现代诗歌鉴赏角度。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角度,自主鉴赏诗歌。问题1:一首优秀的现代诗可能会具备哪些特点?经过讨论,学生大致梳理出情感真挚、主题深刻、语言优美、形式灵活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展开下一环节的讨论分析。问题2:《红烛》是不是一首好诗?(1)情感角度:从标点变化入手,体会情感之变。《红烛》第二小节多用问号,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第四小节多用感叹号,如“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从问号到感叹号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于革命、启蒙的深入思考:红烛燃烧成灰然后放出光芒,所表现的正是革命者、启蒙者从疑问到坚定的自我牺牲精神。(2)主题角度:从矛盾冲突入手,品悟思想之深。《红烛》中的“残风”与“流泪”分别代指什么?“残风”吹灭红烛,“红烛”本该“愤恨”,为何却“着急得流泪”?“残风”代指反动势力,也代指未被启蒙的民众。启蒙者为启蒙民众而牺牲,鲜血却唤不醒愚昧的民众。然而,启蒙者并未“灰心地、失望地流泪”,而是“着急得流泪”,这更加写出了启蒙者反抗绝望的精神。(3)形式角度:从句式、音韵入手,感受诗歌之美。诗歌每一小节均以“红烛啊”开头,带有整饬之美。诗中既有对仗工整的句子,又有长短结合的句子,形成了一种错落有致之美。闻一多提出的诗歌“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诗中都有体现。问题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否符合好诗的标准?(1)情感角度:从题目入手,把握诗歌意蕴。“放号”,是对力的赞美。这种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有着破旧立新的能量;更是与人类的情感、思想紧密相连的根本力量,它是“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地球边上”,既是空间上的,指作者身处的日本海滨;也是时间上的,指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浪潮。“立”字突出人的力量,是人的觉醒。(2)形式角度:意象气势磅礴,句式灵动整齐。诗歌的意象充满力量,句式上既有气势豪迈的长句,又有斩钉截铁的短句。问题4:阅读思考后发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虽然基本符合优秀诗歌的标准,但读后仍觉得算不上“好诗”。本诗在郭沫若诗歌中意义非凡,在文学史上也有着很高的评价。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教师提供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新青年》鼓动“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暴风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浑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搞文学是想鼓动起热情来改革社会。这改革社会的要求,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郭沫若诗集》自序)从阅读材料中不难发现,郭沫若不仅把现代诗当作一种文学样式,更把它当作改革社会的手段,现代诗形式本身就具有革命意味。由此可知,评价现代诗歌,既要看它本身的文学价值,又要考虑它的文化价值,以及它所承载的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子任务3:总结梳理,鉴赏现代诗的角度及现代诗的价值。明确1:鉴赏角度,包括意象、意境、形式、音韵、情感、主题、影响等。明确2:诗歌价值,包括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社会价值等。设计说明:本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情感、语言、主题、意象、意境、音韵、形式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从感性认知入手鉴赏《红烛》,进而进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性思辨阅读;从感性认知的“差诗”与文学史的高度评价的矛盾入手,理性思考文学价值的内涵,以此深化思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习任务二:析诗源两位诗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两首诗都处在新诗的初创期,却表现出巨大差异,原因是什么?尝试结合郭沫若、闻一多简介与年谱、《1919—1923大事年纪》等阅读材料,从美学追求、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等角度探究原因。子任务1:阅读《天狗(节选)》与《死水(节选)》,体会诗歌美学追求的不同。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天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死水》)明确:诗歌鲜明地反映了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风和闻一多诗歌的“三美理论”。子任务2:结合诗人年谱,分析人生经历与性格的不同。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1911年,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闻一多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同年任清华文科学生会主任。19201921年,任清华大学学报总编。1922年7月赴美留学,家信中写“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房宇——中国的人”。1923年1月家信中写“美利加非我所能久留之地也,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明确:从郭沫若年谱推测,他一直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弄潮儿”的特性在他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其诗歌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从闻一多的家信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文化充满眷恋和深情,因此其诗歌呈现出向传统诗歌的致敬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子任务3:结合两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二者诗歌风格不同的原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此时,俄国十月革命刚刚结束,中国五四运动热潮方起。远在日本的诗人,听到的大多是胜利的消息,所以他的诗歌中充满迫切的希望和强大自信。《红烛》写于1923年。此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遭武力镇压,史称“二七惨案”。6月1日,长沙日军枪杀平民。9月,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此时的中国,有革命的火种,但也不乏鲜血和牺牲。前途虽然明朗,道路却愈发曲折。因此,《红烛》的情感自然更加深沉含蓄。学习任务三:感诗情问题: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歌在主题上有何相同之处。明确:两首诗歌都呈现出对时代、社会、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意识,与五四时期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作为五四青年,郭沫若、闻一多、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自觉地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五四先烈传递给当代青年的精神薪火。两首诗从形式来看是“青春的诗篇”,从内容来看是“青春的呐喊”,它们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学习任务四:练诗笔学习了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百合花》《哦,香雪》等文章,你对青春的色彩、青春的追求、青春的责任有了怎样的认识?你对青春有了怎样的理解?请写一首现代诗,并从某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四、设计说明与教学理念本课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落实新课标要求,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变,顺应了教学理念、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变革。传统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单篇阅读,遵循由点入面、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板块:(1)细节入手,逐层分析;(2)深入探究,拓展延伸;(3)纵深理解,总体把握。这种设计体现了由微观到宏观的教学理念,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大单元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板块:(1)设计宏观目标;(2)组织宏观活动;(3)指导实施过程;(4)形成学习成果。这种设计体现了成果引领下的由宏观到微观的教学设计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综合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成果具体化、学习能力综合化、思维提升可视化。新课标对学习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掌握知识”阶段,教师充当的是全知全能者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具备能力”阶段,教师充当的是引领者、示范者的角色,是能力的展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