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基础全面练】1.[2023春·杭州高二统考期末]秦汉时期,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造纸术逐渐传入西亚、欧洲等地B.大宗出口商品瓷器畅销北非C.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D.景福宫的样式参照中国皇宫【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为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结合所学,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C项正确;8世纪(当时中国处于唐朝时期)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排除A项;从8世纪(当时中国处于唐朝时期)起,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排除B项;朝鲜王朝的王宫景福宫始建于14世纪(当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2.[2023春·绍兴高二校考期中]有学者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华文化圈”。下边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②日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③越南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谚文④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B。根据“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可知,“中华文化圈”是以汉字为承载,所以朝鲜许多学者的汉文造诣深厚,日本曾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和首尔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都体现了以汉字为承载的“中华文化圈”,①②④符合题意;越南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是喃字,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3.[2022春·嘉兴高二校考期中]朝鲜王朝的考试除了每三年一次的“式年试”,还有各种不定期的“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国王还会亲临考场,例如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B.朝鲜王朝完全效仿唐朝科举考试C.规范的考试推动朝鲜社会发展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解析】选A。根据材料“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可以看出朝鲜王朝以儒生作为考试对象,说明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的影响很大,A项正确;“完全”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未涉及科举对朝鲜社会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对朝鲜王朝影响较大,不能看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状况,排除D项。4.[2022春·金华高二第一中学校考期中]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深受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制度以唐制为蓝本②大约在2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③越南移植中国的赋税制度④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A.①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制度以唐制为蓝本,①正确;大约在4世纪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排除②;越南的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排除③④。故选A项。5.[2023春·浙江高二统考阶段练习]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就在东亚一直处于文明辐射中心的地位,精神的“火焰”一直燃烧得比较炽热。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喃字,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谚文B.瑞典首都的中国宫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C.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D.中国的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在印度产生了影响【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处于文明辐射中心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C项正确;在汉字的基础上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排除A项;瑞典在欧洲,排除B项;印度在南亚,排除D项。6.[2023春·温州高二校联考期中]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顺治帝曾说:“尔汤若望来自西洋,精于象纬,闳通历法。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据此可知 ()①传教士有助于中学西渐②西方科技明显优于中国③明清统治者主张向西方学习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特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材料“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体现的是传教士有助于中学西渐,并且通过传教士,中华文化也输往西方,说明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特点,①④符合题意;明朝时期科技并不落后西方,②错误;清朝时期的统治者闭关锁国,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③错误,故选B项。7.[2023春·杭州高二学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解析】选A。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商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中国纺织品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8.晚明时期,徐光启在《辩学章疏》中说到,“佛教东来千八百年,世道人心未能改易”,如果“必欲使人尽善”,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的效果。由此可知,徐光启 ()A.推崇宗教信仰自由B.践行“经世致用”思想C.主张利用西学救国D.推动国人“开眼看世界”【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明时期。根据材料“晚明时期……如果‘必欲使人尽善’,可以采取西方基督教,达到‘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裨益当朝’的效果”及所学可知,晚明时期,社会危机严重,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徐光启主张利用西方宗教的合理因素,挽救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主张利用基督教的合理因素,而非推崇宗教信仰自由,排除A项;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爆发后,推动先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现象出现,排除D项。9.1920年,甘肃籍旅京学生在北京创办《新陇》月刊。《新陇》发刊词对其创刊缘由介绍道:“人则一日千里,我犹故步自封;人则采摘精华,我犹株守旧物。……输入适用之知识于本省,传播本省之状况于外界。”由此可知,《新陇》月刊的创办()A.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 B.动员了学生革命力量C.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 D.推动了社会思想启蒙【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人则一日千里,我犹故步自封;人则采摘精华,我犹株守旧物。……输入适用之知识于本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陇》月刊创办的目的是给甘肃传播外界的新文化新思想,促进甘肃地区的进步,其结果必然会推动社会思想启蒙,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已于1915年兴起,A项时间不对,排除;材料只涉及《新陇》月刊创办的目的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不涉及动员学生革命力量,排除B项;《新陇》月刊创办的目的是给甘肃传播外界的新文化新思想,促进甘肃地区的进步,不仅仅是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10.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C.普及中华文化智慧D.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华文化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并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D项正确;“辐射其他国家文化”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不全面,排除A项;“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只体现了外来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B项;“普及”表述过于绝对,材料说的是文明间的交流,排除C项。11.1906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机关刊物《民报》: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可以说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A.使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思想深入人心B.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发奋自强的动力C.对改良派的维新变法主张影响至深D.让中国儒家思想主体地位彻底动摇【解析】选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促进思想解放、振奋“民气”,激发人们排外、排满,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发奋自强的动力,B项正确;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主要在知识分子中宣传,“深入人心”的表述过重,排除A项;改良派的维新变法早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排除C项;“儒家思想主体地位彻底动摇”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2.有人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指出:启蒙思想家们简单地看待传统,进而企图以一种“浪漫主义”化的“科学”和“民主”来覆盖中国的文明特性,将之作为解决现代化和文化认同的途径,这种取向显然是忽视了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观点()A.揭示了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距B.引发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批判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理性反思【解析】选D。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简单地看待传统,用“科学”和“民主”来取代中国的文明特性,来解决现代化和文化认同,忽视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偏向,这种观点是对新文化运动进行的理性反思,D项正确;材料未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只是个别人的观点,不知是否会引发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排除B项;据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而且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13.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肇始,以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等为代表的大批耶稣会士相继来华传教,将“西学”传入我国,与我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对“碰撞与交融”解读正确的是 ()A.丰富国人看世界的视角B.实现中国科技的现代转型C.淡化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推动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解析】选A。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明末清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并将西学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西学东渐丰富了国人看待世界的视角,A项正确。当时中国科技仍是传统科技,排除B项;当时国人只有王朝观念,没有民族意识,排除C项;甲午战败后,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4.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影视公司拍摄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一时风靡全球,以致“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得益于美国资本对外扩张C.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提高D.反映了区域经济量全消除【解析】选A。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增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非美国的资本对外扩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影响力,非经济影响力,排除C项;“全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经济的联系,排除D项。【综合应用练】15.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东亚多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反对侵略恃强凌弱,实行国家无大小和睦相处,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等原则。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西方文化的改头换面B.儒家文化的推陈出新C.绝对平均主义的盛行D.个人自由主义的传播【解析】选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东亚国家)。根据材料“东亚多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反对侵略恃强凌弱,实行国家无大小和睦相处,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等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亚大部分国家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现代化时,专注国家发展,反对侵略,实行国家间的平等合作,B项正确;西方文化对东亚国家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至于改头换面,排除A项;这一时期绝对平均主义并不盛行,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东亚国家发展,与个人自由主义无关,排除D项。16.[2022春·浙江高二校联考期中]19世纪中叶,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这一时期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不包括 ()A.招揽传教士来华传播西学B.设立京师同文馆C.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D.引进和翻译西方书籍【解析】选A。由所学知识可知,传教士来华传播西学发生在明末清初,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正确;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排除B项;清政府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排除C项;1868年,专门翻译、引进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排除D项。17.[2022春·温州高二校联考期中]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解析】选D。据材料可以看出,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将会是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民重建战后新文明的秘诀。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D项正确。材料中辜鸿铭只是指出了中国传统文明在一战后对西方人的价值,而不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绝对肯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文明的评价,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排除C项。18.[2022春·杭州富阳区第二中学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 ()A.历史悠久 B.革故鼎新C.幅员广阔 D.诗歌发达【解析】选B。据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意思为“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旧邦新命”也是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革新,故B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强调不断革新,推进历史发展,未涉及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内容,A、C排除;材料是借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故D不是材料主旨。19.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当时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外交流主要局限于佛教的传播B.佛教成为主流思想及普遍的信仰C.佛教与道教及儒家思想相互融合D.包容的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高僧来华”“中国名僧西行取经”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力减弱,整个社会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很高,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儒学都有所发展,故材料可表明包容的中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项正确;中外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佛教的传播,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主旨是包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佛教传播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道教、儒学,更不能说明三者是否相互融合,排除C项。20.现代日本企业很多管理者将儒家学说视为工商界的“圣经”,尤其注重管理者品行修养;日本企业致力于为员工创造“家文化”,宣扬和为贵的工作理念,也正因此,员工才能真正尽心为企业服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与中国的一致B.儒家文化助力日本经济的发展C.经济发展中人们必须有奉献精神D.家文化决定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解析】选B。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史(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现代日本企业很多管理者将儒家学说视为工商界的“圣经”,尤其注重管理者品行修养,可见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与中国并不相同,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儒家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强调奉献精神,排除C项;家文化一定程度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道:“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摘编自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解析】第(1)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得出,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据材料一“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道:‘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过不断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2)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据材料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得出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据材料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得出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综上可知,儒学传播一定程度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答案:(1)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学渐渐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宋明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宋明理学。(2)影响: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答对三点即可)22.[2023·浙江校联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材料二妈祖文化起源于中国福建莆田地区。宋雍熙四年,林默(妈祖)在拯救遇难船只时不幸牺牲,为感念其恩德,莆田湄洲岛上的村民为其建庙祭祀。宋以来历代君王的褒封,确立了妈祖“海上女神”的地位。郑和等人信仰妈祖,每次出海前,都会祈求妈祖保佑航行顺利,而安全抵达后,他们在当地捐建妈祖庙。于是,妈祖文化随着漂洋过海的航海者和华人传播到东南亚,成为东南亚华人的共同文化记忆。——王心、宋建晓《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妈祖文化——基于民族认同的视角》材料三中国之所以在18世纪的法国受到欢迎,主要是其道德观迎合了当时法国人的精神需要。那是一种不是建立在宗教教条和经验原则基础上的道德观。伏尔泰认为这种伦理学“严格,同时合乎人情”。重农学派学者魁奈也是一位中国迷,几乎言必称孔子,对中国文化颂扬备至,认为中华文明是符合自然秩序的完美典范,他也因此获得“欧洲孔夫子”的雅号。——何平《欧洲历史上的“中国热”》(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别写出①②两国的国名。7—8世纪,①国人频繁来唐,请分析其历史背景。(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围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解析】第(1)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7—8世纪的中国、阿拉伯帝国、新罗。结合所学可知,①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