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新高考专用)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练)(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新高考专用)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练)(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新高考专用)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练)(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新高考专用)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练)(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新高考专用)专题04 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分层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明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命题点0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命题点0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明至清中叶政治的变化与版图奠定】1.(2023·辽宁高考·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国家一统C.调整民族关系D.规范文书体例【答案】B【解析】据材料“蒙古、汉人,同属臣民”“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知,乾隆皇帝认为蒙古、汉人都是清朝臣民,不应厚此薄彼,更不能将其视为歧视性的夷,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以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而材料强调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乾隆谕的内容,而不是目的,排除D项。2.(2023·北京高考·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与制衡皇权无关,排除B项;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排除D项。3.(2023·高考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可知朱元璋通过采取对社会百姓邻里之间的相互监视的措施,从而达到加强对民间社会控制的目的,故选B项;朱元璋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倡工商皆本的理念,排除A项;材料中朱元璋的做法意在通过对社会成员从事职业的掌握来达到强化社会控制的目的,材料中并没有禁止人口流动的信息,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朱元璋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无法推出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4.(2022·辽宁高考·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重心是强调被谪戍到东北地区的一些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这有利于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材料没有明确谪戍之人的民族成份,其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所以排除ACD三项。5.(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对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故选A项;通过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为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排除B项;材料中御史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列举其他对地方监察渠道,“拓宽”说法错误,排除D项。6.(2022·湖北高考·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7..(2022·湖南高考·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央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要表达周兴岱更愿意使用“南书房行走”来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相比之下不愿用“户部侍郎兼官钱局二品大员”的身份,官员俸禄并不是题目的主旨,且题目根本没有提到官员俸禄是否入不敷出,排除B项;南书房在军机处设置之后地位就不如军机大臣了,但是题目中是在拿“南书房行走”与“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作比较,来突出皇帝的高度集权,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中央吏治是否混乱的问题,而是提到官员借助皇帝的权威为自己谋利问题,排除D项。8.(2021·重庆高考·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答案】B【解析】由材料“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材料强调长期战乱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项;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项。9.(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A【解析】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命题点02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关系】1.(2023·河北高考·3)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图1)图1这可用于说明,明代()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C.种植物种日渐增多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答案】A【解析】据材料“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全新耕织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中的农具制作、嫁接、移栽等都属于提高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技术的精耕细作,故选A项;农具制作只是图1部分信息,并且仅凭图片无法得知“工艺革新”,排除B项;“种植”只是图片部分信息,并且仅凭图片无法得知“物种增多”,排除C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的基本模式,不是“集体劳作”,是个体劳作,排除D项。2.(2023·福建高考·5)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可知当地乡村地区原本种植桑树的土地用来种植鲜花用于市场买卖,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高,故选D项;“流行以鲜花为头饰”说明头戴鲜花只是当地平常的流行头饰,不存在奢侈的说法,排除A项;桑田中种植的鲜花是直接用于市场消费,材料中不存在产品加工的现象,排除B项;以鲜花取代桑树种植只能反映土地种植作物的变化,并未体现农民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精细化,排除C项。3.(2023·北京高考·4)下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据材料“山东商帮”“山西商帮”等可知,它们位于北方,“都分布于南方”说法错误,故①错误;据图可知,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故②正确;据材料“主要外贸港口”“前往日本”“前往占城”可知,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故③错误;据材料“广东商帮”“福建商帮”可知,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4.(2023·广东高考·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据材料“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可知明中后期人们对商业的态度逐渐从排斥转向认可,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冲击,新的市民价值观逐渐形成,故选D项;明朝时期的心学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儒学信仰,封建礼教纲常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逐渐发生动摇,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依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马少卿的身份是缙绅,广义上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排除C项。5.(2021·海南高考·6)表1反映了()表1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年代总额地丁银%盐课%关税%杂赋%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3424282382.438811.31223.6912.71724年(雍正二年)3649302883.038710.61353.7992.71753年(乾隆十八年)4266296469.570116.445910.81423.3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4254299170.357413.554012.71493.5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答案】A【解析】题干提及从1685年到1753年,清朝财政收入总额增长,而在1766年却下滑,地丁银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关税有增长但比重不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康雍乾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增长乏力,未抓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的时机,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A项;“发展停滞”不合史实,与关税收入不断增长相悖,排除B项;“出现”不合时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后期,排除C项;“土地兼并”不合题意,题干未见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信息,排除D项。6.(2022·江苏高考·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驰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答案】A【解析】据材料“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可知明朝中后期除农业、渔业外,手工业在家庭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说明经济社会多元发展,故选A项;明朝中后期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明清时期朝廷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排除C项;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属于思想教化方面,而材料强调经济生活,排除D项。7.(2022·北京高考·4)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及图可知,编刻者画像印在版画上,上下左三处配以刻书堂名、书名,以及本书主要内容,构成了一幅很好的图书形象广告,塑造了品牌,即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选C项;唐代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明代刻本书籍的广告,与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无关,排除B项;“摆脱”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7.(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答案】A【解析】清代出口瓷器众多,“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的现象,这说明当时广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排除B项;“在中国颇受欢迎”的说法范围扩大了,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8.(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解析】据材料“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人们才有财力修建园林,且园林俗气扑人,说明园林主人文化素养不高,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江南中产以上的人家喜建园林,且园林俗气扑人,他们不一定是士大夫之家,更多的是市民阶层,排除A项;据所学,世俗化审美趣味早在宋代已经出现,排除B项;据所学,明后期士农工商社会结构有松动,有弃儒经商、弃农经商的士农,但达不到“解体”的程度,排除C项。9.(2021·河北高考·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明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而实施“海禁”政策,排除C项。10.(2021·福建高考·5)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闽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B.新农作物的传播C.饮食结构的改变D.人地矛盾的加剧【答案】B【解析】据材料“‘募闽人种红薯’……大力推广种植”可知红薯种植传播,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红薯种植的效果,不能体现富民思想,排除A项;饮食结构仍然是南稻北麦,没有改变,排除C项;新农作物的传播缓解人地矛盾,排除D项。11.(2023·山东高考·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6分)(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8分)【答案】(14分)(1)矛盾:人地矛盾;棚民与土著的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矛盾;一些族人将族产共产私下出租。(2)特点: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中央批示地方实际处理;发挥地方民间组织协调作用;注重伦理孝道;分类处理,兼顾多方利益;发挥法律与乡约作用。【解析】(1)据材料“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可知人地矛盾;据材料“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与土著的矛盾;据材料“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生态环境破坏;据材料“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可推知玉米与传统农作物种植矛盾;据材料“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可知一些族人将族产共产私下出租。(2)据材料“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可知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主要目的;据材料“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可知中央批示地方实际处理;据材料“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可知分类处理,兼顾多方利益;据材料“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注重伦理孝道;据材料“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发挥法律与乡约作用;据材料“地方处理意见”可推知发挥地方民间组织协调作用。12.(2022·广东高考·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2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解析】(1)第一小问价值,根据材料“明代财政收入”、“《明实录》”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属于官修史书,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收入方面的状况,以及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根据材料“《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属于文学类史料,描绘了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根据材料“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信息可知,材料三属于学者研究类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2)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表2明代财政收入”可知,明代政府财政收入中银(万两)占比上升,白银逐渐成为主流货币,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政府税收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推行“一条鞭法”赋税改革;根据材料二中“《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等信息可知,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三中“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等信息可知,白银货币化加重了人民负担,扩大了贫富差距。(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除了上述材料中官修史书、文献史料、文学类史料、学者著作外,我们还可补充书信、日记、账本、方志、笔记等类型的史料,或补充外国文献、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图像资料等类型的史料。【命题点03明至清中叶的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1.(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由材料“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商人从事牟利的商业活动,满足了社会需求,读经和做生意并不违背,符合满足民众需求就是道的思想,故选A项;陆九渊强调“心外无物”,主张要通过内心寻求道,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克服自身的欲望探索真理,与材料中商人学习儒家文化和追求经济利益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中国封建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且材料只提及商业并未提及手工业,排除D项。2.(2021·辽宁高考·4)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可知,明万历年间,儒者讲席遍天下,禅宗借势而起,融佛入儒,即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故选D项;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明朝灭亡,排除A项;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与“儒、释……处处同其义味矣”不符,排除B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无关,且当时主流思想仍是程朱理学,排除C项。3.(2021·江苏高考·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答案】A【解析】由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可知扬州作为两淮盐业中心,经济发达,城市繁荣,进而推动文化的繁荣,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选A项;八股取士是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文人素养,而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排除C项;扬州重视文化的氛围与奢侈之风无关,排除D项。4.(2021·江苏高考·4)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必转向诗歌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答案】D【解析】由材料“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可知明代文学家倡导盛唐时期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深受理学束缚的“理作理语”,故选D项;“必转向”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反对理学对文学创作的束缚,明代程朱理学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的诗歌创作风格,并未提及彼此的交融,排除C项。5.(2023·辽宁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材料二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答案】(15分)(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解析】(1)据材料一“通过观测……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历法”结合所学得出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据材料一“人们对月亮……神话形象”结合所学得出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吸纳了……科学知识”“详述了月地距离……介绍月亮知识”结合所学得出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徐光启等编撰……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结合所学得出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据材料二“天文学家……质量等内容”结合所学得出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6.(2022·江苏高考·17)(16分)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10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6分)【答案】(16分)(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2分)(答: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1分);知行合一(1分);博学多才(知识渊博)(1分);崇尚气节(2分)。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4分)(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2分)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2分);君主专制的覆灭(1分);民族危机的加深(1分)。【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天下为主,君为客”可知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一“上承阳明,知行合一”可知知行合一;据材料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可知博学多才;据材料一“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可知崇尚气节。第二小问途径,据材料一“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从祀文庙”可知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包括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2)第一小问动机,据材料二“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可知劝勉时人、振兴学术。第二小问背景,据材料二的时间“1936”年并结合其时代特征分析,可知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一、选择题1.(2024·河北张家口张垣联盟11月月考·1)下表为《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部分)材料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省份1393年1542年人口增减数增减比%北直隶192659545682592641644137.1山东52558767187202246232646.8福建39168692111027—1805779—46.1广东30079322052343—995589—31.8A.经济重心的南移遭遇到阻碍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南北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已废弛【答案】C【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倭患和海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明朝前期与后期相比,北直隶和山东人口数增加,福建和广东人口数减少,反映了北方在明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口数量增加,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多遭受倭寇侵犯,人口大量外迁躲避战乱,因此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故选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经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遭遇到阻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表中数据反映的是人口数量的增减,但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口的数据变化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B项;明清时期,农耕经济依然占绝对主导,封建政府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已废弛”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2.(2024·福建高三11月质量检测·5)下图为清代《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局部)“丕翁先生”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严瑞龙。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B.官僚对艺术的追求得以满足C.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D.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相结合【答案】A【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疆域的奠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对艺术追求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排除C项;D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3.(2024·湖北高中名校联盟联测二·5)康熙晚期,清廷在西北部和北部逐步推行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先后在传统牧区兴建了太仆寺牧场、上驷院牧场、八旗牧场、绿营牧场等一系列官牧场。屯牧政策推行()A.大大缓解内地严重的人口压力B.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列强扩张C.支持了清廷的政治和军事活动D.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扩展【答案】C【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农业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清政府在西北和北方实行屯田和建立牧场,有利于军队的长期驻扎,保证了军粮和军马的稳定供应,为清政府开展治边和巩固边疆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支持,故选C项;由“绿营兵屯田、八旗屯田、流人屯田、民户屯田和维吾尔人屯田”可知,主要是由当地人参与的,所以屯牧政策与缓解内地人口压力关联度不大,排除A项;西方列强的扩张发生于近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屯田政策说明北方和西北部农耕文明得以扩展,所以游牧文明向内地的拓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4.(2024·湘豫名校高三11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二·7)明朝时期,朱元璋令地方基层普遍设立申明亭,凡境内百姓犯有过失,即书写公布于亭上,使人知所惩戒。又另置旌善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每里推选一年高有德之人负责书写善恶,称之为老人。这一做法旨在()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加强地方行政干预D.提升以德治国水平【答案】D【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基层的治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德治。根据材料中“申明亭”“书善人善事以示表彰”等可知,朱元璋时期通过奖善惩恶以及给予有道德名望的老年人较高社会地位、特权等,来体现政府对民众道德水平建设的重视,这表明其出发点是提升以德治国的水平,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明初对基层的教化管理,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与发展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地方行政的干预,排除C项。5.(2024·江苏连云港高三上期中·5)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答案】C【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疆域地区的管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据材料“设置理藩院……后来扩展到……”“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掌管边疆事务越来越广泛,而且还负责与俄国交涉的事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体现了清朝疆域的不断扩展,对于边疆和少数民族的管理愈加完善,并且注重边界(主权)问题,这些都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故选C项;秦朝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排除A项;元朝时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比较稳定有效的统治,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排除B项;“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只是材料体现的部分信息,材料不仅仅涉及北部边疆,还有西北、西南边疆、东北国界等,排除D项。6.(2024·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检四·6)毗卢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杜北乡上京村东,寺中保留着一幅珍贵的明代壁画。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该壁画()A.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B.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C.以通俗易懂的内容表现佛教本土化趋势D.以浓郁的世俗韵味迎合市民的文化需求【答案】D【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文学艺术特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毗卢寺的明代壁画将肩扛竹竿的盲人卜者、摇着货郎鼓的货郎、身强力壮的泥瓦匠,以及两个儿童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些都是反映了世俗生活,所以具有世俗韵味,而作为壁画的艺术作品,本身迎合了当时市民的文化需求,故选D项;虽然壁画是在佛教寺院里保留,但是壁画的内容反映的是世俗人物的平常生活,与佛教文化无关,排除A项;盲人卜者、货郎、泥瓦匠都与商品经济相关,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但由于是属于艺术作品的壁画,所有不能为研究明代商品经济繁荣提供可靠资料,排除B项;壁画描绘的内容都是世俗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与佛教本土化无关,排除C项。7.(2024·福建百校联考高三上期中·5)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B.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C.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茫然无知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答案】B【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明清进步思想出现。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据材料顾炎武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并结合纲要下册第6课所学——新航路开辟可知,顾炎武未看到西班牙引领新航路开辟,已成为世界强国,将其与“苏门答腊、锡兰”等国相并列,故选B项;“缺少实证精神”不合题意、史实,与材料顾炎武“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相悖,排除A项;“茫然无知”绝对化、不合史实,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超的变革思想,有对晚明时局深刻而又细致的看法,是和他受到当时西学东渐的“崇实”精神相联系的,这种精神是兴除利弊的经世精神,放眼世界的科学精神,是承东林之绪而深受西学影响的结果,排除C项;“试图修正”不合题意,应为“仍然延续”,排除D项。8.(2024·广西“贵百河”高三11月质量调研联考·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盐商往往通过奢侈消费来炫耀自己的金钱财力,如马氏兄弟重金搜罗书画金石,并无偿供文人学者阅读品鉴。同时,为彰显自身雅趣,养士之风在盐商群体内盛行,吴门画派、扬州画派、桐城派等流派皆诞生于此。材料意在说明明清时期()A.商品经济促进江南文艺繁荣B.经济发展颠覆传统社会结构C.市民需求推动地域文化形成D.奢侈消费发掘传统文化意趣【答案】A【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明清商业新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解析】由“马氏兄弟重金搜罗书画金石,并无偿供文人学者阅读品鉴”“养士之风在盐商群体内盛行,吴门画派、扬州画派、桐城派等流派皆诞生于此”可知,明清时期,江南盐商为彰显自身的财力和雅趣,进行文化奢侈品的消费和艺术投资,促进了江南地区的文艺传播,并助推一些文艺流派诞生,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促进江南文艺繁荣,A项正确。明清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打破,“颠覆”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商的奢侈消费推动江南地区文艺创作趋向繁荣,而非“市民需求”,也未涉及传统文化的意趣,C.D两项错误。9.(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7)图3为敦煌千佛洞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图中唐玄奘的徒弟“猴行者”带着东坡巾,是一个儒生打扮。同时代的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唐僧的大徒弟“猴行者”也是个忠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