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_第1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_第2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_第3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_第4页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背景简介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第三,为了写作一个书评。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版了一本研究费尔巴哈的著作,书名就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新时代》杂志编辑部邀请恩格斯写一篇书评——评施达克的这本书。恩格斯欣然接受,于1886年完成了书评的写作,并分两期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两年以后,即1888年,恩格斯准备把书评作为单行本出版。此时,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物,并发现了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认为,《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于是,把马克思的《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一同出版。第一章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与保守性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包含着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革命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保守的。革命性与保守性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开篇指出,“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使我们返回到了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时间来说离我们不过一代人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在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恩格斯一开始就通过他所要评论的丹麦哲学家施达克的著作,把读者领到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呢?“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多么不同啊!”恩格斯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对比。二者具有相同之处: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哲学革命在政治革命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二者也有不同之处: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哲学家高举唯物主义的旗帜,和封建统治者进行公开的斗争,而他们自己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而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却不同,德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资产阶级准备推翻政府,无产者则准备随后再推翻资产阶级。”德国资产阶级这种两面性,突出地表现为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即在黑格尔哲学晦涩的言辞中隐藏着革命的激情。由于黑格尔“用来表达这些思想的晦涩的哲学语言,既把作者和读者弄得昏头昏脑,同样也把检查官的眼睛蒙蔽了。”黑格尔哲学引起了普鲁士王国的感激,被推崇为国家哲学,进而引起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愤怒。可见,无论是普鲁士王国的统治者,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有读懂黑格尔哲学。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一个哲学命题。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从文字的表面看,黑格尔是在为普鲁士王国辩护。然而,只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人,才能够发现这个命题中所隐藏的革命性质。恩格斯指出,要理解这命题,必须区别“现存”和“现实”两个概念。现存,是指当下存在的事物;现实,则是与必然性相联系的事物,“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高于现存。况且,合理性也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任何事物并不永远具有合理性,随着条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事物曾经具有合理性就会逐渐丧失。相反,“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因此,“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尽管某些事物当下存在,但它已经丧失了合理性,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这样的事物必将走向它的反面,必然要灭亡的。与此相反,凡是合乎理性的事物,终究是要产生的。尽管普鲁士政府的恶劣有其相应的理由,“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但是,普鲁士政府已经丧失了合理性,因而它的灭亡是必然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合乎理性的,因而它一定要爆发。可见,在黑格尔的笨拙枯燥的词句背后,隐藏着革命的愿望。这就是黑格尔这个命题的真实内涵。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并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在黑格尔看来,真理不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会达到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以至于人们只能停留在那里而不能再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同样,人类社会也不是永恒的,而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永远不会以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而结束。所谓绝对完美的社会只是一种幻想。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分析,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停滞不前。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恩格斯指出,“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暂时性,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和神圣的东西;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事物的辩证法决定认识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法并不是否认静止和稳定,然而,静止包含着运动,稳定蕴藏着发展。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既然黑格尔哲学具有辩证法思想,为什么黑格尔没有自觉地得出革命的结论呢?原因在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性质。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革命的,但他的哲学体系是保守的。方法的革命性和体系的保守性,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即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矛盾。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也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黑格尔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并成为绝对真理。“但是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它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由于唯心主义的保守性,黑格尔不可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彻底的革命的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正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隐藏着辩证法思想。“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尽管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但是,黑格尔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哲学遗产,这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三、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黑格尔哲学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必然导致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在青年黑格尔内部,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消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费尔巴哈哲学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除了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在参加社会实践中,“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发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从而开始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怀疑、批判和改造,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恩格斯最后指出,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错误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但他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原因在于,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事实上,“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正确态度,不是抛弃它,而是扬弃它,克服其唯心主义,拯救出辩证法。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是由马克思完成的。第二章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预示了西方近代哲学的解体黑格尔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高峰。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是西方近代哲学内在矛盾的缩影。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预示了西方近代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走出西方近代哲学的困境。一、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恩格斯简要地回顾了近代哲学的大讨论。他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产生了,只是到了近代社会,才被明确地提出。在近代哲学的演变中,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而且始终伴随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理性主义,黑格尔的哲学把理性主义推到了顶峰。欧洲启蒙运动是具有深远影响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批判的对象是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反对神性,宣扬人性;反对信仰和愚昧,宣扬理性和自由。启蒙学者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的尺度,即一切都要在理性面前接检验。用自由取代愚昧,以理性代替信仰,是启蒙运动的主题。理性是“一次壮丽的日出”,它如同阳光一样照射出来,资本主义作为理性的王国,它将取代的是信仰的王国。“我们也已经看到,为革命作为准备的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们,如何求助于理性,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的裁判者。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应当无情地铲除一切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然而,启蒙运动在一开始就隐藏着不可克服的悖论,可称为“启蒙的悖论”。这种悖论,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或者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黑格尔的革命性和保守性的矛盾,恰恰是“启蒙的悖论”的缩影,也是西方近代哲学悖论的缩影。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作为近代哲学高峰,恰恰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初衷。启蒙运动的初衷是,消除神的权威,确立人的地位。启蒙运动的结果是,神的权威被消除之后,抽象理性又被奉为权威。人们不再受神的统治,但又受抽象理性的统治。可见,启蒙运动并没有使人摆脱蒙昧,而是陷入了新的蒙昧。这就是启蒙的悖论,这就是近代哲学的内在矛盾。虽然理性主义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流,但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几乎没有停止过。在黑格尔之前,被启蒙运动推崇为“唯一的裁判者”的理性,受到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质疑。休谟和康德从感觉经验出发,批判对理性主义。通过对纯粹理性的批判考察,康德认为,理性思维只能获得对“现象”的认识,而不能达到对“本体”的把握。把握本体只能依靠信仰。因而,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黑格尔为了维护理性的最高权威,用辩证法批判不可知论。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是深刻的,当然是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批判。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不仅是主体,而且是实体。“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可见,思维和存在的这种统一,不过是一种幻想。费尔巴哈的观点“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没有驳倒不可知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只要我们通过实践活动把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制造出来,就证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对普遍性的认识,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只有实践才能真正驳倒不可知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克服了“启蒙的悖论”。这是一次新的真正的启蒙。二、揭露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回到感性主义,并自称是“人本主义”。恩格斯指出,近代唯物主义的三大局限性: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现象;形而上学,即不是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唯心史观,即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看作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费尔巴哈不同于18世纪的唯物主义,他仍然没有摆脱上述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属于旧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三、批判施达克的错误施达克主张,只要有精神追求,相信人类进步,就是唯心主义;而追求物质享受,大吃大喝,就是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具有追求理想和意图的人就是唯心主义者,“那么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怎么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可见,划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能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回答,而不能另立标准。否则,就会造成极端的混乱。第三章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离开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活动。他所研究的不过是纯粹的自然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费尔巴哈的哲学没有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巢穴,挽救不了黑格尔哲学和近代西方哲学解体的命运。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一、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费尔巴哈用宗教解释历史。他把宗教归结为人的情感,又把情感归结为性爱,并企图建立一种所谓爱的宗教。他不仅用宗教解释人与人的关系,而且用宗教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颠倒了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宗教史的关系。宗教确有其演变的历史,但宗教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宗教解释历史,而只能用历史解释宗教。宗教的变迁只有在历史的发展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伦理观费尔巴哈的伦理观,比黑格尔还肤浅。黑格尔承认“恶”在历史发展的作用,这是深刻的。费尔巴哈不仅否认“恶”历史的作用,而且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谈论幸福,认为追求幸福的欲望是生来就有的,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平等的,并把追求幸福的欲望作为道德的基础。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权利是荒谬的。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根本行不通的。“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离开物质条件抽象地谈论幸福,不过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尽管物质条件的丰富不一定能够给人带来幸福,但物质条件的匮乏必定是不幸的。我们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为人们追求幸福提供基本的条件和手段。因此,享有物质财富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前提。不能离开物质条件,抽象地谈论幸福。当然,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既要做到拥有物质财富,又要努力做到人支配物质财富,而不是让物质来支配人。否则,就会陷入“现代性的困惑”。三、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恩格斯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的根源,主张从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费尔巴哈错误的根源,在于他对人的理解是抽象的。尽管费尔巴哈自称是人本主义,但他所说的人,是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人;是纯粹的自然人,而不是从事历史活动的人。费尔巴哈用抽象的人批判黑格尔抽象的理性,不过是用一种抽象代替另一种抽象。因而“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费尔巴哈哲学的本质仍然是历史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哲学挽救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的命运。而要超越费尔巴哈的哲学,就必须研究现实的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只有考察人的历史活动,特别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才能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转变为现实的人。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才能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而关于现实的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现实的人,研究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研究人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科学的说明。”马克思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高山之巅俯视下面的山景一样,把对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看得明白而清楚,即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资本不过是资本家人格的化身。资本家为什么能够致富,说到底就是资本拥有统治劳动的权力,即资本的霸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类的特性,而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劳动者要获得解放,必须消灭资本,消灭资本统治劳动的社会关系。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伟大的哲学革命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说到底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现实的人,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发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当然,这不仅是哲学的革命,而且是世界历史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民的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在哪里恩格斯指出,“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另一个派别,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来命名?恩格斯说:“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可见,马克思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恩格斯即是创立者,又是阐发者。他们既有分工,又彼此合作,为这个理论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实现了“两个超越”。一个是对唯心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把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辩证法。“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哲学革命的方面就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我们不仅在口头上承认辩证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贯彻辩证法。只有如此才是彻底的辩证法。另一个是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批判改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因此,“两个超越”的实质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的哲学本质上是历史唯物主义。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的进程受一般规律支配。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当然不同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发展是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则是人的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状况并不能改变社会具有客观规律的事实。“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预期的目的,总的说来在表面上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人们所预期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互相干扰,彼此冲突,……这样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也就是说,尽管人们都有自己的动机和愿望,但这种动机和愿望并非都能如愿以偿,甚至是事与愿违。原因在于,无数个别的愿望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因此,历史绝不是按照个别人意志,而是按照许多人的意志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发展,这个合力就是历史的规律。可见,人的目的性“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问题在于如何发现这些规律。历史规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因此,研究“历史合力”,必须研究历史主体的活动。发现社会规律的基本途径。第一,要研究人的思想背后的物质动因。“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事实上,人的动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只具有从属的意义,在人的动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引起动机的动力,即寻找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第二,要研究大多数人的思想动机和动因,要研究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