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965-2018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技术规程_第1页
DB21-T 2965-2018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技术规程_第2页
DB21-T 2965-2018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技术规程_第3页
DB21-T 2965-2018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技术规程_第4页
DB21-T 2965-2018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060.10

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965—2018

P25备案号J—2018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

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PSCformlatticedconcreteinfilled

wallbuildings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住建科〔2017〕7号文件

“关于印发《2017年度辽宁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修订计划》的通

知”的要求,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对《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

充墙技术规程》进行编制。编制组在编制前,开展了抗震试验,专题研

究;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调查分析,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广泛

征求有关科研、教学、设计、生产、施工、质监、检测等单位和专家的

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审查定稿。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总则,术语及符号,基本规定,材料,建筑

和建筑节能设计,结构设计,构造,施工,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

本规程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各单位在

执行本规程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对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及时将意

见和资料函告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市和平南大街

84号,邮政编码110005)。

本规程主编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沈阳春宸新型建筑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建设

科技发展中心

辽宁省建筑材料监督检验院

沈阳市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沈阳市建筑节能墙体材料改革管理办公室

葫芦岛市住房和城乡和建设委员会

3

抚顺经济开发区工程质量监督站

辽宁北方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建筑大学

沈阳福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张毅斌、张前国、蔡贤辉、熊立红、李春福、

于学光、陈德龙、刘德良、倪有军、杨晓慧、

赵宏伟、朱卫平、项巍、黄庆东、张元贵、

李华钧、常春、王耀宾、燕云鹏、孟宪宏

常琬琦、李敖、李玉昂、刘相荣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黄堃、张玉书、华玉斌、闫磊、苏丽萍

刘庆武、平玉柱

4

目次

1总则

2术语及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基本规定

4材料

4.1一般规定

4.2模壳

4.3结构材料

4.4连接材料

4.5界面砂浆

4.6面层材料

4.7其他

5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

5.1一般规定

5.2建筑设计

5.3建筑节能设计

6结构设计

6.1一般规定

6.2荷载与地震作用

6.3内力分析

5

6.4承载力验算

7构造

7.1一般规定

7.2填充墙平面节点构造

7.3填充墙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

8施工

8.1一般规定

8.2模壳安装工程

8.3钢筋工程

8.4混凝土工程

8.5面层工程

8.6雨、冬期施工

8.7安全、文明施工

9质量验收

9.1一般规定

9.2主控项目

9.3一般项目

9.4验收

附录A模壳规格尺寸与技术要求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6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建筑节能与墙体革新,使

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

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抗震设防烈度不大于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不

大于0.20g地区,新建、扩建、改建的混凝土结构房屋中水泥聚苯模壳

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

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辽宁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9

2术语及符号

2.1术语

2.1.1水泥聚苯模壳expansivepolystyrenegranulecement

(EPSC)form

由聚苯颗粒、水泥、水、外加剂等,按规格尺寸在工厂内模压而成,

作为格构式混凝土构架的模板,具有保温作用的制品(简称模壳)。

2.1.2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墙体EPSCformlatticedconcrete

wall

由模壳与现场浇筑的格构式混凝土构架构成的组合墙体。

2.1.3水泥聚苯模壳格构式混凝土填充墙EPSCformlatticedconcrete

infilledwall

在混凝土结构房屋中承受自重并起隔断或围护作用的水泥聚苯模

壳格构式混凝土墙体(简称填充墙)。

2.1.4格构式混凝土构架latticedconcreteframework

由自密实混凝土在模壳的芯孔内浇筑形成的格构柱和格构梁所组

成的一种网格结构。

2.1.5格构柱latticedcolumn

格构式混凝土构架中的竖向构件,包括无筋格构柱、双筋格构柱、

加强格构柱、边格构柱。

2.1.6格构梁latticedbeam

格构式混凝土构架中的水平构件,包括无筋格构梁、双筋格构梁、

边格构梁。

2.1.7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concrete

具有高流动性、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无需外力振捣,能够在自

重作用下流动并充满模板空间的混凝土。

2.1.8坍落扩展度slump-flow

10

自坍落度筒提起至混凝土拌合物停止流动后,测量坍落扩展面最大

直径和与最大直径呈垂直方向的直径的平均值。

2.1.9扩展时间(T500)slump-flowtime(T500)

用坍落度筒测量混凝土坍落扩展度时,自坍落度筒提起开始计时,

至拌合物坍落扩展面直径达到500mm的时间。

2.2符号

2.2.1材料性能

M——砂浆的强度等级;

C——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f

y——钢筋的强度设计值;

SF——坍落扩展度;

VS——扩展时间(T500);

PA——坍落扩展度与J环扩展度之差;

SR——离析率;

fm——粗骨料振动离析率。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Fk——墙体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墙体自重代表值;

Fd——楼层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

2.2.3计算系数

——功能系数;

——构件类别系数;

1——状态系数;

2——位置系数;

K----填充墙平面外刚度;

u---楼层相对水平位移。

11

3基本规定

3.0.1在正确使用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填充墙的设计使用年限宜与

主体结构相同。

3.0.2填充墙的基本构造应符合图3.0.2的要求。

外墙内墙

图3.0.2填充墙基本构造

1-模壳;2-构架;3-室外抹灰砂浆层;4-玻纤网;

5-室外饰面层;6-室内抹灰砂浆层;7-室内饰面层

3.0.3填充墙应符合保温、隔热、隔声、防水和防火的要求。

3.0.4填充墙外墙的外饰面宜采用涂装(建筑涂料、饰面砂浆、柔性

饰面砖)饰面,且适用高度不应超过100m;当采用面砖(陶瓷面砖、陶

土面砖)饰面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3.0.5填充墙应满足自承重、抗风、抗震、抗冲击等结构性能的要求。

3.0.6填充墙两端和顶部应与主体结构脱开并柔性连接。当采用其他

方式连接时,应合理考虑填充墙对主体结构的影响。

3.0.7填充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用的铁件、卡扣件等应做防腐处理。

3.0.8设计变更不得降低填充墙的受力性能和建筑节能效果。当设计

变更涉及建筑节能效果时,应经原施工图设计审查机构审查,在实施前

应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并获得监理或建设单位的确认。

12

4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所用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产品标准的有关规定,并应有

质量证明文件和产品检验报告。

4.1.2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

4.1.3使用的外加剂应有与水泥适应性、相容性试验检测报告。相邻

构造层材料之间应彼此相容。

4.1.4界面砂浆、粘结砂浆、抹灰砂浆和饰面砂浆等,宜采用预拌砂

浆。

4.2模壳

4.2.1模壳的规格尺寸与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4.2.2模壳的性能应符合表4.2.2的要求。

表4.2.2模壳的性能

项目单位指标检验方法

干密度Kg/m3250±25GB/T5486

抗压强度MPa≥0.3GB/T11969

抗拉强度MPa≥0.13GB/T11969

导热系数W/(m·k)≤0.07GB/T10294

质量吸水率%≤15GB/T11969

抗冻性(循环50次)-无损坏GB/T29906

线性收缩率%≤0.3GB/T11969

软化系数-≥0.6JG/T283

燃烧性能等级-A级GB8624

4.3结构材料

4.3.1自密实混凝土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

13

规程》JGJ/T283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内墙格构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外墙格构梁、

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2自密实性能指标应符合4.3.1的要求。

表4.3.1自密实性能指标

技术参

自密实性能性能指标单位性能等级检验方法

坍落扩展度(mm)SF2660~755

填充性扩展时间

(s)VS1≥2

T500

坍落扩展度

0≤PA2

间歇通过性与J环扩展(mm)PA2

≤25JGJ/T283

差值

离析率(%)SR2≤15

抗离析性粗骨料振动

(%)fm≤10

离析率

4.3.2钢筋可采用HRB400、HRB335、HPB300热轧钢筋。

4.3.3钢板可采用Q235、Q345钢材。

4.4连接材料

4.4.1聚氨酯粘结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

剂》JC936的有关规定。

4.4.2粘结砂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砂浆》GB/T25181中薄层砌

筑砂浆的有关规定。

4.4.3锚栓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的有关规

定。

4.4.4膨胀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膨胀螺栓》GB/T22925

14

的有关规定。

4.4.5种植钢筋胶粘剂的性能应符合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

全性鉴定技术规范》GB50728-2011第4.2.2条的规定。严禁使用不饱

和聚醋树脂和醇酸树脂作为胶粘剂。

4.4.6U形卡件应采用铝合金或热镀锌钢材制作。铝合金应进行行氧化

处理,氧化膜厚度不应小于10μm;采用热镀锌钢材时,除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2518的要求外,双面镀锌层的

厚度不应小于14μm,双面镀锌量不应少于100g/m2。

4.5界面砂浆

4.5.1界面砂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砂浆》GB/T25181和现行行

业标准《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G/T907的有关规定。

4.6面层材料

4.6.1抹灰砂浆性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砂浆》GB/T25181、

现行行业标准《抹灰砂浆技术规程》JGJ/T220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

下列要求:

1强度等级宜为M5;

2稠度宜为60mm~80mm;

314d拉伸粘结强度不应低于0.30MPa;

4对于防水砂浆,28d抗渗压力不应低于0.6MPa。

4.6.2耐碱玻璃纤维网布(简称玻纤网)的性能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耐碱玻璃纤维网布》JC/T841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4.6.2的要求。

表4.6.2玻纤网的性能

指标

项目单位标准玻纤加强玻纤检验方法

网网

单位面积质量g/m2≥130≥160

断裂应变%≤5≤5JC/T841

耐碱拉伸断裂强力保%≥75≥75

15

留率(经、纬向)

耐碱断裂强力

N/50mm≥750≥1000

(经、纬向)

涂塑量g/m2-≥20

4.6.3柔性腻子的性能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外墙外保温腻子》

JG/T229中R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4.6.3的要求。

表4.6.3柔性腻子的性能

项目单位指标检验方法

施工性—刮涂无障碍

初期抗裂性—无裂纹

标准状态≥0.6

粘结强度,MPa

冻融循环后≥0.4

JG/T229

耐水性,96h—无异常

耐碱性,48h—无异常

柔韧性—直径50mm,无裂纹

吸水量g/10min≤2

4.6.4建筑涂料应采用水性弹性涂层,其性能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合成树脂乳液外墙涂料》GB/T9755、《复层建筑涂料》

GB/T9779、现行行业标准《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

JC/T24等相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具有良好的水蒸汽渗透性。

4.6.5饰面砂浆的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墙体饰面砂浆》JC/T1024

的规定。

4.6.6柔性饰面砖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柔性饰面砖》JG/T311中FRⅠ

的要求。

4.7其他

4.7.1防水透气装置宜采用橡塑材料制成,直径不宜大于20mm,长度

不宜小于40mm,其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7.2护角条、分隔条、滴水条宜采用PVC树脂制成,也可采用铝合

金或热镀锌钢材制成,其性能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护角条、分隔条

16

和滴水条均应压粘玻纤网,网的宽度每边不应小于100mm。

4.7.3硅酮、聚氨酯和丙烯酸酯建筑密封胶,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GB16776、现行行业标准《聚氨酯建筑密

封胶》JC482和《丙烯酸酯建筑密封胶》JC/T484的规定。

17

5建筑和建筑节能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填充墙宜采用嵌入框架的做法,填充墙外墙也可采用外包框架

的做法。

5.1.2外墙采用嵌入框架的做法时,格构梁、柱的外皮不应超出框架

柱外皮。

5.1.3填充墙应做模壳排列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模壳拼排可采用横排、竖排或横竖混合排列;

2模壳拼排后形成的芯孔应连续贯通;

3模壳拼排应方便芯孔内钢筋的铺设;

4非标准模壳宜设置在墙体中部。

5.1.4填充墙上的建筑构配件应与主体结构或填充墙的格构梁、柱牢

固连接。

5.1.5填充墙上各种洞口的位置,管线的预埋与附着,设备与建筑构

配件的固定,以及各种预埋件等的位置,均应在模壳排块的平、立面图

上详细标注。凡埋入格构梁、柱内的管线等均应与结构设计协调。

5.2建筑设计

5.2.1填充墙建筑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填充墙的布置、厚度、门窗位置和洞口尺寸,以及配电箱、控

制柜、插座、开关盒、水电管线分布和开槽、留洞尺寸等;

2填充墙的保温隔热、隔声、防火和防水等技术性能要求及其相

应的技术措施;

3填充墙上吊挂重物的要求及相应的技术措施。

5.2.2填充墙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

5.2.3填充墙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的规定。

18

5.2.4填充墙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及室内允许噪声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018的规定。

5.2.5水暖管线应明设。配电箱、控制柜、消火栓等宜选用薄型箱体,

并宜明设;当部分嵌入墙体时,不得削弱格构梁、柱的截面。

5.2.6填充墙开槽、开洞部位应有保温隔声的弥补措施,并应做好防

裂、防渗漏处理。

5.2.7填充墙两侧的抹灰砂浆层,应符合表5.2.7的要求。

表5.2.7抹灰砂浆层的要求

外墙室外一侧外墙室内一侧、内墙两侧

项目

正常环境潮湿环境

类型抗裂砂浆防水砂浆

厚度,mm3~5

5.2.8外墙室外一侧的抹灰砂浆层中应设置玻纤网,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对于涂装饰面可采用标准网,对于面砖饰面应采用加强网;

2玻纤网应设在模壳外侧,并应位于抹灰砂浆层的中间部位;

3玻纤网应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0mm,采用双层玻纤网时,

底层加强网只对接,不搭接;

4玻纤网不得在墙角处搭接,应双面包角,且玻纤网搭接处距墙

角不应小于200mm;

5首层宜增设一层加强网,增设的加强网应紧邻模壳外侧的底层;

6门窗洞口的角部,应沿45°角方向增设一层加强网。

5.2.9填充墙外表面应做涂装饰面,其组成材料的性能和设计、

施工及验收,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10、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涂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C/T29

的有关规定。

5.2.10填充墙的下列部位应采取保温、防水、密封措施:

1伸出外墙外侧的雨篷、开敞式阳台、室外空调机隔板、窗套、

外楼梯根部及水平装饰线脚处;

2外墙面上水平方向的凹凸部分(如线脚、窗台等)应有泛水和

滴水构造;

19

3门窗洞口、女儿墙及封闭阳台、飘窗等结构性热桥部位;

4从外墙上挑出的建筑构配件的连接处;

5外墙勒脚部位应做防水、防潮、防冻害处理,并应设缝与散水

脱开。

5.2.11外墙外侧的抹灰砂浆层、饰面层均应在同一部位设置变形分隔

缝,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层结构设有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处以及结构可能产生较

大变形的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2分隔缝间距不宜大于6m;

3分隔缝的宽度宜为20mm,并应采用分隔条抗裂防渗。

5.2.12建筑屋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有组织屋面排水系统;

2在女儿墙顶部应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并向屋面方向排水。

5.2.13基础梁顶面及室内地面以下的填充墙体两侧应作防水、防潮、

防冻害处理。

5.3建筑节能设计

5.3.1填充墙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行辽宁省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5.3.2建筑热工计算时模壳的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应取1.15。

5.3.3建筑节能设计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室内热环境设计指标,按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有关规定进行内部

冷凝受潮计算,并做好外墙防潮设计。

5.3.4外墙的防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的有关规定和下列要求:

1不宜采用水蒸气渗透阻大的密实饰面层;

2施工时,模壳的初始质量含水率不应大于15%;

3应设置防水透气装置。

5.3.5当格构梁、格构柱的直径为160mm时,不同厚度外墙的传热系

数可按表5.3.5采用。

20

表5.3.5不同厚度外墙的传热系数表

模壳材料传热系数的墙体主体部位墙体平均传热系数

2

厚度导热系数修正系数传热系数Kp(W/m·K)

(m)(W/m·K)(W/m2·K)

平窗凸窗平窗凸窗

0.251.101.200.470.520.57

0.261.101.200.440.490.53

0.271.101.200.420.460.50

0.281.101.200.400.440.48

0.291.101.200.380.420.45

0.07

0.301.101.200.360.400.43

0.311.101.200.340.410.45

0.321.101.200.330.400.43

0.331.101.200.320.380.41

0.341.201.300.300.360.40

0.351.201.300.290.350.38

注:外墙厚度不包括模壳两侧的面层。

5.3.6底层地面基础梁部位及底层周边(由外墙内侧算起2.0m范围内)

地面应做保温。

21

6结构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填充墙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风和抗震设计。设计

时,可仅对平面外的墙体承载力和连接件的承载力进行验算。

6.1.2填充墙及其连接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

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并通过构造措施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耐久

性要求。

6.1.3填充墙及其连接的安全等级,宜按主体结构的安全等级采用。

6.1.4填充墙的设计,应考虑下列效应的组合:

1自重及其它竖向荷载效应;

2风荷载效应;

3地震作用效应;

4材料收缩与温度等作用效应。

6.1.5当填充墙与主体结构采用柔性连接时,主体结构的计算可不考

虑填充墙的刚度及其承载力。墙顶U形卡件的间距应由计算确定。

6.2荷载与地震作用

6.2.1重力荷载和作用在填充墙上的风荷载,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相关规定计算。直径为160mm的格构梁、

柱的混凝土折算厚度为110mm;直径为120mm的格构梁、柱的混凝土折

算厚度为70mm。

6.2.2作用在填充墙平面外的地震作用,可采用等效侧力法。6.2.3

22

采用等效侧力法时,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宜按下式计算:

Fk=12maxG(6.2.3)

式中:Fk——墙体重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功能系数。一、二、三级分别取1.4、1.0、0.6;

——构件类别系数。按本规程第6.2.4条规定取值;

1——状态系数。一般取1.0;

2——位置系数。建筑顶点取2.0,底部取1.0,沿高度线性

分布;

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关于多遇地震的规定采用;

G——墙体自重。

6.2.4填充墙及其连接件的类别系数和功能级别可按表6.2.4

采用。对下述情况,其功能级别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闹市区丙类建筑临街的外墙,应提高一级,一级时不再提高;

2平时无人地段乙、丙类建筑的外墙及其连接件,可降低一级,

三级时再降低;

3房屋总高度超过12m的乙类框架结构的楼电梯间隔墙、天井

隔墙,应提高一级,一级时不再提高。

表6.2.4填充墙及其连接件的类别系数和功能系数

类别功能级别

构件名称

系数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

外墙1.0一级一级二级

楼梯间隔墙1.2一级一级一级

电梯间隔墙1.2一级二级三级

天井隔墙1.2一级二级二级

到顶防火隔墙0.9一级二级二级

其他隔墙0.6一级二级三级

连接1.2一级一级二级

23

6.2.5当墙体上悬挂有重物或有其他重力荷载作用时,可按悬挂物的

重心处或重力荷载作用点处的等效集中荷载考虑其水平地震作用。

6.2.6填充墙因楼层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可按下式计算:

FdKu(6.2.6)

式中:Fd----楼层相对水平位移产生的内力;

K----填充墙平面外刚度,采用按上端铰接,下端刚接的简化

力学模型;

u---楼层相对水平位移,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规定的限制采用。

6.2.7作用组合效应的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无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SSS

dGGKWWK(6.2.7-1)

式中:Sd——无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取1.2;

W——风荷载分项系数,取1.4;

SGK——重力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2有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SSS0.6S

EGGKEhEhKWWK(6.2.7-2a)

SS0.6SS

及EGGKEhEhKWWK(6.2.7-2b)

式中:SE——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24

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1.3;

SEhK——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

6.3内力分析

6.3.1填充墙的计算模型,应符合结构的实际情况,并应具有相应的

构造措施。

6.3.2填充墙的内力可采用线弹性分析方法计算。

6.3.3对填充墙平面外受力进行简化分析时,可采取下列计算假定:

1填充墙自重由格构柱承担;

2垂直作用于墙面方向的水平力由格构柱承担;

3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符合本规程规定时,格构柱可按

底部固接、上部铰接的计算模型。

6.4承载力验算

6.4.1填充墙的平面外承载力验算,可仅对墙体内格构柱按受弯构件

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验算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验算。

6.4.2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U形卡件、膨胀螺栓)应进行承载力

验算。

6.4.3抗震验算时,构件及连接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RE应取1.0。

25

7构造

7.1一般规定

7.1.1填充墙厚度应根据保温、隔热、隔声和耐火极限等要求确定。

当保温、隔热、隔声和耐火极限对墙体厚度要求不一致时,应按要求较

厚的采用。

7.1.2格构梁、柱应根据填充墙部位、高度、洞口大小等,按下列原

则设置:

1格构梁(柱)沿墙高(长)应等距离布置,间距不应大于300mm,

且无筋格构梁(柱)不应连续布置(图7.1.2);

2格构梁(柱)遇洞口截断;

3墙端及洞口两侧,应设置边格构柱;墙的上下端及洞口上下方

应设置边格构梁;

4洞口上方的边格构梁应满足过梁的要求;

5受力较大部位,应设置加强格构梁、加强格构柱(纵向钢筋不

得少于3根,直径不应小于8mm)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a)格构梁(b)格构柱

图7.1.2

1-双筋格构梁;2-无筋格构梁3-双筋格构柱;4-无筋格构柱

7.1.3格构梁(柱)的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边格构梁(柱)的截面形状宜为半圆形,其他格构梁(柱)的

截面形状应为圆形。

26

2格构梁(柱)的直径宜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格构梁(柱)的直径宜为160mm;

2)内墙格构梁(柱)的直径可为120mm;

3)楼梯间和安全疏散走廊的内墙,格构梁(柱)的直径应为160mm。

7.1.4格构梁的配筋应符下列要求:

1边格构梁的纵向钢筋不应小于2Ф8,双筋格构梁的纵向钢筋不

应小于2Ф6,拉筋为ФL4.5@200;

2边格构梁的纵向钢筋应放在半圆形截面的直边一侧的两端;双筋

格构梁的纵向钢筋应对称于填充墙中心线,放置在芯孔的两端;

7.1.5格构柱的配筋应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的边格构柱、双筋格构柱的纵向钢筋不应小于2Ф8;

2内墙的边格构柱、双筋格构柱的纵向钢筋不应小于2Ф6;

3边格构柱的纵向钢筋应放在半圆形截面的直边一侧的两端。双

筋格构柱纵向钢筋应对称于填充墙中心线,放置在芯孔的两端。

7.1.6外墙格构梁、柱的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宜为20mm,内墙格构梁、

柱的纵向钢筋保护层厚度宜为15mm。

7.1.7格构梁的钢筋应与边格构柱钢筋用钢丝绑扎连接,其间距不应

大于600mm;格构柱纵向钢筋下部应与梁、板的预埋钢筋搭接或焊接连

接,搭接或焊接长度应按受拉考虑;格构柱纵向钢筋上部应与边格构梁

钢筋用钢丝绑扎连接。

7.1.8模壳可采用聚氨酯灌浆材料或专用粘结砂浆进行全面积粘贴。

模壳的接缝应紧密,缝宽不应大于2mm,表面应平整,高差不宜大于

1.5mm。

7.1.9混凝土梁、柱的外露部位宜采用平板模壳保温板,也可采用其

他保温板,除应符合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

要求:

1保温板外侧应与外墙外侧平齐;

2混凝土表面应涂刷界面砂浆;

3保温板与混凝土基层应采用满粘法粘贴;

4锚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混凝土柱(梁)的宽(高)度不大于300mm时,可在其中

27

心线设置一排(列)锚栓,间距不应大于600mm,边距不应小于100mm;

2)当混凝土柱(梁)的宽(高)度大于等于300mm时,宜交错

布置两列(排)锚栓,间距不应大于600mm,不应小于200mm。

7.1.10过梁和窗台梁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过梁应计算确定。当洞口宽度小于900mm时,过梁截面、配筋

可与边格构梁相同;

2窗台梁的截面、配筋宜与边格构梁相同。

7.1.11填充墙内的管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沿墙面设置的竖向、水平或斜向管线,应位于模壳内,不得损

坏格构式混凝土构架;

2穿墙管道应避开格构式混凝土构架,与模壳接触的界面应做防

裂、防水和密闭处理;

3插座、开关盒等于模壳接触部位,应采用微膨胀粘结材料粘

实。

7.1.12建筑构配件的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靠墙管线可采用螺钉将其管卡固定于墙上;

2悬挂单点重量大于10kg的设备时,应与格构柱可靠连接。

7.1.13墙角、门窗洞口、腰线、窗台、雨篷、阳台、女儿墙等上檐

部位,宜设护角条,下檐部位宜设滴水条。

7.1.14不同材料连接处,沿接缝两侧应通长设置宽度不小于300mm

的双层玻纤网。

7.2填充墙平面节点构造

7.2.1L形墙体交接处平面节点构造应符合图7.2.1的要求和下列规

定:

1L形端部的模壳拼装宜采用一块长度为600mm的模壳从中部沿

45º角切割成两半,颠倒对接;

2格构梁的水平钢筋应相互弯折锚固,弯折长度不应小于40d。

28

图7.2.1L形墙体交接处平面节点构造

1-模壳;2-格构柱;3-格构梁;4-水平钢筋

7.2.2T形墙体交接处平面节点构造应符合图7.2.2的要求和下列规

定:

1宜在墙中心线交汇处设置格构柱;

2一方向墙体格构梁的水平钢筋应伸入另一方向墙体格构梁内,

并应弯折锚固,其弯折长度不应小于40d。

图7.2.2T形墙体交接处平面节点构造

1-模壳;2-格构柱;3-格构梁;4-水平钢筋

7.2.3十字形墙体交接处平面节点构造应符合图7.2.3的要求和下列

规定:

1宜在墙中心线交汇处设置格构柱;

2两方向墙体格构梁的水平钢筋宜直通。

29

图7.2.3十形墙体交接处平面节点构造

1-模壳;2-格构柱;3-格构梁;4-水平钢筋

7.3填充墙与主体结构连接构造

7.3.1填充墙外墙采用嵌入框架的做法时,墙端与框架柱的连接应符

合下列要求(图7.3.1):

1墙外皮凸出框架柱外皮应为模壳最小厚度;

2墙端与框架柱之间应设20mm缝隙,缝内填充保温材料,缝隙端

部应采用密封胶密封;

3框架柱侧面应沿高每600mm设置U形卡件与墙的端柱连接;

4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的界面处做防裂处理。

图7.3.1墙与框架柱连接节点(嵌入法)

1-框架柱;2-外墙;3-保温板;4-膨胀螺栓;5-U形卡件;

30

6-填缝保温材料;7-密封条;8-玻纤网;9-锚栓

7.3.2填充墙外墙采用外包框架的做法时,外墙与框架柱的连接应符

合下列要求(图7.3.2):

1外墙里侧应紧贴在框架柱外侧,可采用粘结砂浆粘接,但粘接

层厚度不应大于3mm;

2外墙模壳宜在框架柱中心线处拼接,并沿高每600mm设置不小

于Ф6的U形钢筋与格构梁或柱连接,钢筋锚入格构梁或柱内不小于

40d;

3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的界面处应做防裂处理。

图7.3.2墙与框架柱连接节点(外包法)

1-框架柱;2-格构柱;3-格构梁;4-U形钢筋(锚入格构柱);5--U形

钢筋(锚入格构梁);6-填缝保温材料;7-密封胶;

8-玻纤网

7.3.3外墙填充墙与梁(板)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图7.3.3):

1墙顶与梁(板)底之间应设20mm缝隙,缝内填充保温材料,缝

隙两端应采用密封胶密封;墙顶格构梁应与梁(板)底U形卡件连接;

2墙底应与梁(板)紧密结合;格构柱内纵向钢筋可直接锚入梁

(板)内,也可与梁(板)内预埋钢筋搭接或焊接连接;

3填充墙与框架柱交接的界面处应做防裂处理;

4梁耳外侧应与格构柱外皮齐平;梁及梁耳外侧应做保温处理。

31

图7.3.3外墙与梁(板)连接节点

1-U形卡件;2-膨胀螺栓;3-填缝材料;4-密封胶

5-预埋钢筋;6-保温材料;7-玻纤网

7.3.4填充墙内墙端部与框架柱的连接应符合本规程第7.3.1条2、3、

4款(图7.3.4)。

图7.3.4内墙与框架柱连接节点

1-U形卡件;2-膨胀螺栓;3-填缝材料;4-密封胶;5-玻纤网

7.3.5内墙填充墙与梁(板)的连接应符合本规程第7.3.3条第1、2、

3条(图7.3.5)。

32

图7.3.5内墙与梁(板)连接节点

1-U形卡件;2-膨胀螺栓;3-填缝材料;4-密封胶

5-预埋钢筋;6-玻纤网

7.3.6U形卡件应采用经防腐处理的金属材料制作,其外形与几何尺寸

应符合表7.3.6的要求。

表7.3.6U形卡件外形与几何尺寸

部位形状几何尺寸(mm)

33

thbL

160

墙顶3.0100160

(120)

160

墙侧2.010080

(120)

注:1螺栓孔应设在腹板中心。

2螺栓孔的孔径应比膨胀螺栓直径大2mm。

3几何尺寸b中,160用于格构梁、柱直径为160mm时,120用于格

构梁、柱直径为120mm时。

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