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生个人主要事迹通用5篇医生个人主要事迹通用5篇
医生是宏大,他们学习多年才能成为医生,工作后仍会努力钻研专业学问体系,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一番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医生个人主要事迹例文,盼望你喜爱。
医生个人主要事迹(篇1)
张淑英,女,51岁,本科毕业,中共党员,系哈密地区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事儿科工作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阅历,工作成果显著,得到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确定和全都好评。曾多次获得地区中心医院先进工、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在干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22年获自治区总工会先进女职工、2022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女职工建工立业标兵。她从事儿科工作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阅历,工作成果显著,得到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确定和全都好评。
从医疗系毕业后,被安排到新疆哈密地区中心医院,从事临床儿科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医生的工作是与生命打交道的高风险职业,儿科在综合医院中虽属小科,不起眼,但它却属高风险科的前列之一。因患儿小,起病急,来势猛,病情变化快,又不会表达病痛等的特点,有人称“哑巴科”。正由于如此,她暗暗下决心。力求在儿科工作中干出一流的成果,她具有较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度仔细负责的精神,敏锐思维和细致观看病情变化的力量,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指导,全身心地为患儿服务。在抢救危重病儿时,她更是分秒必争,使很多危重患儿获得新生。一次,科室收住了一危重新生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她全力抢救: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亲自吸痰、吸氧、拍背等,不分昼夜的守护在病儿床前,细心护理,在科室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使患儿转危为安。家长万分感谢,拿出几百元钱给她表示感谢,被张淑英同志婉言谢绝。她从医三十多年来从未收过患儿家长的“红包”。一旦遇到危重病儿,不论休息日还是节假日,她总是随叫随到,有时刚端上饭碗,只要接到电话,搁下饭碗马上赶到病房。因工作关系,长期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使她患上了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贫血、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加之年龄渐大,身体状况渐差,但因科室高年资医师少,患儿多,工作量大的状况下,仍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常常带病工作,从为因身体不好而影响工作。一个冬天的夜里,她从急诊科处理完病儿回到家,刚端起饭碗,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一位同事在电话里急迫的哭着说:“我的孩子病情危险,在科室抢救,请你立刻过来。她二话没说,放下饭碗,冲出房门,在漆黑的夜里,骑上自行车,迎着寒风快速赶到病房。原来孩子因高热惊厥引起痰液堵塞气道而无呼吸,面色发青,生命垂危,她马上赐予吸痰等对症处理,准时排解了患儿口中的痰液,直到患儿脱离危急,此时天色渐亮,而她却因劳累饥饿胃炎发作,回到家时,面色苍白,胃痛的直不起腰。三十多年来又有多少类似的患儿被抢救胜利,多少不眠之夜是在病房中度过,无法计数。
她对待事业具有剧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常常说,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尽全力为病儿解除病痛,使他们健康成长。如今,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堪称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家长们大多都非常溺爱,无形中加重了儿科医务工的责任,不但在业务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内心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因此她在业务技术上力争精益求精,虚心好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究创新。1993年——1999年在自治区有关单位帮助下开展了“量子化血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科研项目,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填补了哈密地区这一领域的空白,被审定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讨论成果”,2000年在南京市儿童医院进修一年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医学技能,回来后,利用所学的新技术结合哈密地区实际状况开展新课题,如在科室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下对新生儿及六个月内婴儿早期应用维生素K1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取得了较显著疗效,发病率较前明显下降,并开展了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顽固性肾病综合症冲击治疗观看,使我院儿科医疗水平在某些方面处于地区领先地位。她刻苦钻研业务,并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撰写了多篇论文,并分别在国家、省级正规刊物发表,在本地区儿科领域中享有肯定知名度。
她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悄悄无闻的忘我地工作着,从不向院领导提要求和条件,尤其通过学习实及创新争优活动后,她更加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到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在争先创优中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从不以医谋私,在市场经济对医疗行为的冲击中,仍保持糊涂头脑,注意以人为本,合理用药,从不收红包,对待病儿犹如亲人,急躁解答患儿家长的疑问,她用真情和爱心,赢得了同事、病人家属的信任及好评。走向门诊负责岗位后,她的责任心更加强了,面对门诊目前较差的环境,主动乐观开展工作,加强各民族团结,制造和谐的医疗环境,与各科做好协调工作,加强门诊导医工作,不断改善门诊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力争做到发生患者投诉准时解决,能在门诊解决的绝不上交。为保证住院病人家属及工作人员通过门诊大厅畅通,她与门诊挂号室人员提前40多分钟挂号,为保证门诊医疗质量及医疗平安,她要求对危重病人在门诊实行“把三关:即“导医关”、“坐诊医生关”、“输液室关”,以利于及早发觉准时抢救,尤其在“手足口病”、“甲流”等流行时,我院是“哨点”医院,她依据门诊现有条件准时与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沟通,按上级部门要求做好门诊各诊室、门诊大厅的消毒工作,力争做好防控工作。她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树立了优秀党员的形象,从自身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论在哪里工作总是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她就像一颗铺路的雨花石,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悄悄的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自己所认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着。
医生个人主要事迹(篇2)
走近吴孟超,你会发觉,他平常的工作很一般也很繁琐。他也会发火,也会流泪。但这丝毫不阻碍我们从他的身上读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大业者必有大爱。
劝说父母,只身回国,用手术刀突破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禁区,建立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界公认的杰出人物。由于他的努力,很多疑难重症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没有对祖国、对人民、对医学事业的喜爱,吴孟超完成不了这样的大业。
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出差前总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电话询问病人状况;回家后先要查看病人来信。凡是经他做过手术的病人,多年后再见,往往仍能叫出名字。“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任何时候也不要怠慢我的病人。”在吴孟超身上,对病人的大爱是那样的至真至诚、细腻入微。因这样的爱而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又何止是病人。
有人说,吴孟超是一位“奇妙老人”。他创建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并带领学科团队走在世界前列,至今以89岁高龄仍旧在柳叶刀尖上领舞。同样是一种无边的大爱,支撑着吴老仍旧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依旧劳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
今年适逢,也是医改攻坚之年,我们学习吴孟超,就是盼望藉此兴奋精神,激励更多“吴孟超式”的医务工涌现出来。
医生个人主要事迹(篇3)
“人就算活150岁,假如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22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旧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孤独 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愿,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漂亮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完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赞扬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孤独 、倾力治病救人的“最漂亮”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顺的声音不断嘱咐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诞生于1982年,是个美丽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光明。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觉,由于贫困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学问,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始终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全部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终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伴侣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同学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头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怀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始终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知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慢慢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非常廉价,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伴侣,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欢乐和暖和。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怀让钟晶倍感暖和。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爱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咆哮,可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孤独 。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伴侣,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伴侣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赞扬她是值得学习的“漂亮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洁纯洁,“和善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懊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
医生个人主要事迹(篇4)
河有多深,能不能过?过不了!这是新疆乡村医生居马泰护送小病人阿革兰时在路上和同伴的对话。乡村医生居马泰被冰河挡住了回诊所的路,他怀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兰。只有8个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已经两天了,在这样的高原和高寒地带,随时可能会转发肺炎,危及生命。牧场里缺少药品,居马泰必需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兰带回到50公里外的诊所。而这天山最艰险的一段路程被当地的牧民称之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过得话,我们看一下,抓紧时间,过不去!冰太软!绕过山从那边走吧!阿革兰。高烧不退的小阿革兰,始终哭闹不止,居马泰想尽方法,逗小家伙快乐,8个月大的小阿革兰很快就跟他熟识起来。阿革兰的笑容让48岁的居马泰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居马泰满心愧疚。他的大女儿高哈尔说:我爸一般都说: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吗能干什么呢?
我们都上学的,这次居马泰出门诊前,妻子刚刚的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马泰就又要动身了。他必需赶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药品送到冬季牧场把危重病人转移出来。由于自己是天山深处一块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场中唯一的医生。女儿高哈尔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妈就又掉眼泪说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给她给了一些药说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给15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女儿照看,居马泰的心一路上牵挂。可这时,他却不得不将精力放在眼前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离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马泰在冬季牧场出诊已经在这根溜索上来回20年了。可是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兰。他双手根本没方法抓住溜索。居马泰把小阿革兰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路过的牧民找来绳子,把他俩拉过了河。
阿革兰!阿革兰!居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闹的孩子。当心点!邻近傍晚小阿革兰体温突然上升,咳嗽的更加严峻了。居马泰停了下来,给小阿革兰喂了仅剩下的一点药。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乏。居马泰却一个人在冰河边剃起了胡子。这也是他每次转诊病患孩子时必需做事。居马泰说;一边打鞭子,一边抱孩子。那时候看看娃娃的体温怎么样,这样子面对面(测体温),但是娃娃不舒适,胡子刮掉好。上午十点回诊所路上,其次天小阿革兰病情加重,但回诊所,却要面对4200米的雪山。在这样的冬季翻雪山被当地牧民认为是最危急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盖着很多的悬崖和冰川。居马泰在这条路上来回20年,熟识这里每一条路的分布,可依旧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的三匹马都曾摔死在这样的路上。我和马一块下去了,摔倒了,马死了,我活着。这让居马泰身上留下了三处旧伤,每到寒冷天气就会伤痛加剧。可他还是毫不迟疑的担当起最危急的用自己的身体为阿革兰和妈妈开拓出一条平安道路。峰顶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扑面的冷风空气让人无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让每一步移动都特别困难。4个多小时不停息的赶路,马最终支持不住了。
两昼夜的奔波,居马泰已经体力透支了极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兰最终的生命保障,无论脚下的路多么困难,多么漫长。无论还要面对怎样的风雪,除了坚持他已别无选择。两个小时后,居马泰带着孩子最终回到诊所。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阿革兰恢复了健康。
他是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魔鬼路”上转诊的第92个病人。在这20年中居马泰救治过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急在极地行走,守护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问居马泰:北京冷吗?居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对我们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个元旦。零下十几度相当于您那儿的什么季节居答:现在我们那儿是零下30度。在这种天气下,您还得进行巡诊,连续巡诊。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历,我认真看了这份病历,分别是居马泰所在那个县和所在的州医院所开的病历证明,这上面医生写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这么重的心脏病换个人行吗?换个人去,换个人也行。但是我们牧民想有点担忧。担忧什么?担忧他们为了需要我们这样子。我们担忧他,担忧别人对路途不熟识是吗?究竟有多危急?又高又那个啥?滑的很,雪也大,学业厚。那样子,特殊危急。一走就是20年。据说您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的药箱。嗯!对,我父亲留给我的。这个药箱你想传下去吗?想传给谁?那个药箱,传给谁?我的丫头,儿子他(们)用。几个孩子您?一个儿子,两个丫头。年纪最大的是女儿是吗?对!她盼望当医生吗?她也盼望当医生。
有请居马泰的大女儿高哈尔登场献奖!小姑娘今年话不能不到16岁,家里许多活死她干。自己想当医生吗?想!我的幻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像我爸爸这样的医生。其实居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乡村医生。这一家人对周边的许多百姓就是生命的护卫,真应当向他们致敬。这座奖杯所包含的是全部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实的乡村中国,上面开放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医生责任,向全部乡村医生致敬!向居马泰致敬!
医生个人主要事迹(篇5)
李有忠,男,1955年生人,1975年参与工作。1978年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199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高校,现任平度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兼任潍坊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其次、三届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五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兼任平度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李有忠共性忠厚,为人正直、诚恳,与人相处真诚、热心、好关心人,工作作风朴实,勤劳、严谨务实。四十年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恪守职业道德,靠着娴熟的医疗技术,优秀的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赞誉及患者的赞扬。连续多年荣获青岛市中医药先进工,青岛市终身中医药优秀人才。平度市、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度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1996年始担当平度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以来,团结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刻苦钻研业务技术。自1998年始连续几届被评比为青岛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医示范门诊”;“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特色专科”;“山东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是青岛市县市级综合医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连续多年被我院及青岛市卫生局评比为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
一、刻苦努力钻业务,苦练医术为病人
李有忠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立志,长大后象前辈一样为病人解除疾苦。1978年以优异成果毕业,被安排至潍坊市益都卫校任教,校内环境虽然优雅,但心中总觉不能亲自为病人解除疾苦而少了点什么,于1980年毅然决然地调回平度市人民医院,跟随其父——平度市名老中医李从惠先生学习,深得其传。1980年冬参与潍坊市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学习1年。1983年到潍坊市中医院跟随潍坊名医郝怀清主任医师学习1年。20__年又到中国中医讨论院广安门医院跟随中国中医讨论院首席讨论员路志正、薛伯寿、冯兴华等老师学习,得到其亲自教导。
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名医医案、各家著论,仔细阅读有关医学杂志,外出参与相关学术会议,准时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进展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使许多疑难病人解除了病痛的缠绕。如崔家集镇崔家庄村崔某,是一名16岁的在校女同学,上体育课时发觉自己身体出的汗为红色,后连续2个月始终持续不断,且症状越来越严峻,穿的白色衬衫染成了血色,四处求医问药,一筹莫展,最终找到了李有忠主任,他凭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明确诊断为“血汗症”,运用中药汤剂先后治疗20天而痊愈。东阁街道办事处东关村的张女士,持续高烧一周不退,周身关节酸楚痛苦,皮肤呈现皮疹,输液服药未见丝毫改善,慕名找到李主任,在具体询问病情,细致查体后,确诊为“成人斯蒂尔病”,运用中西两法治疗,12天后痊愈。同和街道办事处贝赫切特病患者宋某,突然右下腹猛烈痛苦、发烧,被诊为急性阑尾炎而收住普外科预备手术治疗,李有忠会诊后确诊为血管炎血管栓塞所致,即刻转入中医病房,予以激素冲击和抗凝治疗,7天后痊愈,免去一刀之苦。中医药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他通过仔细研讨和外出学习,领先在平度市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风湿免疫病,于20__年在中医科的基础上,创建了风湿免疫科,使许多风湿免疫病患者得到了准时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许多患者深受其害,李有忠同志查阅了大量文献,从浩瀚的中医药堆里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创立了补肾壮骨通脉汤加介入疗法,于1997年在青岛市中医管理局科研立项,至今使一千多名患者得到了治愈。运用自拟补肾壮骨通络汤加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广阔农村,有许多中老年人因长期劳作,患上了增生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苦痛特别,活动受限,自1984年始,李有忠运用自创的透骨止痛消肿汤熏洗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至今使2万多名患者得到了很好治疗。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擅长总结临床工作中的胜利与失误,分析其缘由,乐观开展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了《自拟宣敛平喘汤加减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补肾壮骨通脉汤加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讨论》、《补肾壮骨通络汤加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讨论》的讨论,获平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院内科技成果十二项。86年发表的《我治酒后胃痛》获首届山东省齐鲁杯优秀论文奖、98年发表的《祛瘀止痛消肿汤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获青岛市中医学会优秀论文奖。先后在国家、省、市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二、仁爱之心,服务病人
李有忠同志常常说:医为仁术,必怀大爱之心。医生面对的病人,许多因病痛地熬煎而心情急躁、焦虑、抑郁。医生在具体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需心怀大爱,急躁细致地与病人沟通、沟通,安抚病人,消退其疑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念,调动患者及家属协作治疗的乐观性。李有忠同志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病人不论贫困、脏乱与否,一律公平对待,态度始终和风细雨,爱护关怀。遇到疑难病变,常常废寝忘食地查找资料,寻到方法,想法设法为病人解除疾苦。为便利病人早上班,晚下班。病房工作时,常常遇到门诊病人到了下班时间赶来求诊,他毫无怨言地重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