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某学习小组研究西周制度搜集到的史料,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血缘政治初步显现 B.大同思想影响深远C.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D.天人感应色彩浓厚2.北魏前期基本采用重刑治民的法律,中后期的立法不仅将同姓相婚、蔑伦败俗等违犯宗法伦理的行为纳入“不道”罪的框架,且孝文帝亲定流刑、徒刑的适用范围,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这一变化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礼法结合趋势明显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社会矛盾趋向缓和3.南北朝时期,部分政权开始发掘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间的切合点,铸造了“汉兴钱”等;唐朝在击败关东地区最大割据势力后仍有小股抵抗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发行了“开元通宝”。这些做法(

)A.旨在增强国家认同感 B.表明货币铸造走向了规范化C.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成为古代年号钱发行的开端4.宋代制定了严格的地方监司出巡制度,规定:监司没有公事一般不得在巡察的州县超过三天;不能纵容属官巧立名目,仗势求财;必须将所属州县巡视一遍并就具体情况申报尚书省。这些规定是为了(

)A.保障监察的规范有效 B.限制监司职权范围C.确保考核流程的严密 D.健全地方行政机构5.明朝成化、弘治之际,月港(在今福建漳州)因走私盛行而被称为“小苏杭”。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宣布在此部分开放海禁,月港的商船绝大多数涌向菲律宾马尼拉,月港逐渐崛起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对外关系开始转型 B.海外政策调整效能显著C.朝贡体制走向衰落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清朝《续文献通考》称:“自咸丰、同治以来,各省出入迥非乾隆年间可比。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为大宗。”这种现象(

)A.冲击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B.导致税务司职权的日益扩大C.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 D.反映了列强经济势力的深入7.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制采取省、县两级管理机制。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并使其成为省与县市之间近于“实级”的一级政府。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政府权力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8.如图为1950-1990年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占国家财政预算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受援国的发展能力 B.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C.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D.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9.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提出立法“宜快不宜慢”和“宜粗不宜细”的基本方针,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仅1979年7月1日一天,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就通过了7部法律,被称为“一日七法”。这旨在(

)A.确立新型国家的政制架构 B.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C.为改革开放提供法律保障 D.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0.1983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要求各省市都要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从此,“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这说明(

)A.新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 B.干部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C.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 D.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11.按照罗马法,家庭中父有父的身份,子女有子女的身份。家长(家父)对外能代表一家独立行使各种权利,故又称“自权人”。其他处于家父权力之下的人(妻、子女等)称为“他权人”。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注重家族关系的稳定 B.成年男性享有公民特权C.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 D.妇女无法拥有政治权利12.1814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重新炮制了欧洲地图:根据正统主义原则,法国、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诸国的君主均恢复王位;根据遏制原则,与法国接壤的国家都要尽可能地强大起来;根据补偿原则,得胜的同盟国则以各种领土补偿自己,如挪威划归瑞典,马耳他、锡兰和好望角划归英国。这次会议表明(

)A.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 B.国际关系体系实行大国一致C.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特征明显 D.维也纳体系具有正义进步性13.如图节选自美国1883年1月颁布的《调整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美国此举(

)第五条总统可以解雇任何一名文官委员,委员职位的空缺应由总统填补,并经参议院提议和同意。第六条关于检验公务人员申请人合格与否的公开竞争性考试问题,这种考试必须切实可行,考试的内容尽可能合理,并与考生执行他们要求就任的职位所需要的能力及适应性有关。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A.注重推动法律制度完善 B.贯彻落实分权制衡原则C.旨在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D.严格规范文官选拔程序14.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据此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A.旨在保障贫困人员生活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C.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 D.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15.现代美国法学家梅利曼在其著作中揭示了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主要取向:一是“非法典化”,法官(法院)解释法律的现象愈趋普遍;二是“宪法化”,即新的宪政主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三是“联邦化”,即欧共体立法在效力上高于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立法。该学者意在强调(

)A.民族国家理念遭到严重破坏 B.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相互交融C.世界力量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宪政主义获得欧洲广泛认同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朝的地方基层组织——保甲组织明清之际,战乱不止,土地荒芜,人口流亡,里甲体系彻底瓦解。清期定鼎北京后,推行保甲制度,重建基层统治秩序。摊丁入亩后,人丁编审受到忽视,保甲组织逐渐取代了里社组织。以下是某学习小组搜集的关于保甲组织的史料凡一州县分地若干,一地方管村若干。其管内税粮完欠,田宅争辩,词讼曲直,盗贼生发,命案审理,一切皆与有责。《清文献通考》雍正二年颁布《圣谕广训》,每月朔望将乡村的老少召集在一起,由“老成者”宣讲。其主旨是宣扬“忠孝一体”,让乡里百姓遵礼循规,不能逾制。《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令各该地方官每于冬间春初,点查保甲,即将逐户男妇大小名填注册内。……设遇赈济,自无脱漏。《清高宗实录》遇灾歉或须放赈平粜等事,地方官邀集乡、里耆,转令各甲耆,将该甲内实在贫民秉公查踏分晰。《浙江平湖查编保甲事宜》——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清朝的保甲组织加以阐释。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王安石变法评价面面观20世纪初,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称赞王安石变法“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总之,他认为,“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20世纪30、40年代,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范文澜认为变法“急需加强军备”;钱穆提出变法“冗官不革,政治绝无可以推行之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工作者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私有制取得了一定的合法性。研究者批评青苗法、免役法、市役法等摧抑兼并的措施“实质上是国家运用政权力量来排斥一般兼并而自为兼并”,“经济政策上的倒退,最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强权干预”,变法“对民间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加重了贫民的经济负担。——摘编自何文国《王安石变法评价面面观》等材料从不同视角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评价,任选其中两个视角,进行合理解释。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的统治者大多来自法国,并在法国长期占有领地。两国间没有明确的国家政治边界,甚至英国连统一的民族语言都未形成。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英国惨败。在英王爱德华一世鼓动下,“清除英吉利语言,会遭上帝的谴责”“英格兰应当是英格兰人的”之类的口号,迅速流传。战争结束后,市民阶层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规章制度、国内市场,需要依赖于王权的强大。另一方面,国王在财政上和政治上需要市民阶层的支持。于是,市民阶层与王权结成联盟,并在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王权最终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533年,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上诉法》,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并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所实施的政府改革,使英国国王的宗主权最终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英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摘编自陈昀岚等《从战争和改革的视角看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1)根据材料,概括促成14—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争与改革对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答案〗〖解析〗1.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王者遇大事)谋及乃心,谋及卿士”“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记载说明先秦时期存在劝诫君王不可行恶行的官吏,春秋时期也有观点认为,上天拥立君王的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而不是个人私利,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对王权膨胀的一种监督和约束,说明权利并未实现高度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仍然有所留存,C项正确;夏朝血缘政治初步显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平均的大同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前期采用重刑治民,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刑“务从宽仁”,控制死刑的运用,体现了汉化政策对北魏的影响,即礼法结合趋势明显,B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汉化政策的影响,没有描述中央集权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3.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到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部分政权开始发掘货币的流通性与政治宣传间的切合点”可知“汉兴钱”论证自己是汉朝政权的继承者,“开元通宝”表明自己政权开历史新纪元,表明当时的政权在发行货币时不仅关注货币的经济功能,还在于论证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对自己政权进行宣传,加强人民的认可度,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货币制造的工艺、流程、制度等,无法体现货币铸造走向了规范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货币政治宣传,无法体现货币发行是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排除D项。故选A项。4.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对监司出巡做出具体要求与规定,结合所学,巡视制度有利于防止中央和地方官员与君主离心离德、结党营私、贪污腐化,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可见这些规定是为保障监察的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司的职权范围,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对官员的监察,而非对官员的考核,排除C项;监司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5.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开放海金之前,福建漳州就走私盛行,商业贸易繁荣,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之后,福建漳州的大量商船涌向菲律宾,漳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体现了明朝调整海禁政策对福建漳州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明显的影响,B项正确;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整体还是呈现出朝贡贸易体系,并没有开始转型为近代外交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并非朝贡体制,排除C项;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6.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厘金、洋税在国家财政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反映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列强经济势力的深入,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前后,1861年咸丰帝去世,此时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A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税务司,排除B项;厘金、洋税的增多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政府的财政状况并未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7.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制度上主要实行省县二级制,目的在于通过省厅监督和指导县政,以便加强中央集权。然而,这种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诸多弊端,造成县政政务废弛,纠纷不断,以致最终造成县政乱作为和不作为,县政府运作机制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为了解决问题,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并使其成为省与县市之间近于“实级”的一级政府,便于政府根据当地地理、文化进行管理,政府和基层联系更加紧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项正确;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成为“实级”的一级政府的初衷是为了根据小行政区因地制宜进行管理,提高效率,和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无关,排除A项;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成为省与县市之间近于“实级”的一级政府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程序,排除C项。故选D项。8.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90年中国。根据题干可知,1950-1990年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先增加,后减少,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占比较高,而当时国内政治动荡,国际环境方面中苏关系恶化,说明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变化与国内外形势相关,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占国家财政预算比重,无法得知受援国的发展能力,排除A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对外援助增加,排除B项;当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援助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9.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邓小平提出立法‘宜快不宜慢’和‘宜粗不宜细’的基本方针,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做出了改革开放后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提出立法“宜快不宜慢”和“宜粗不宜细”的基本方针,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立法活动。这为改革开放提供法律保障,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国家”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排除B项;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在1992年,排除D项。故选C项。10.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国家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说明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D项正确;1993年,国务院公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国开始建立公务员制度,排除A项;《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属于国家政策,而非法律制度,排除B项;“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但无法说明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故选D项。11.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罗马法对家庭身份的权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说明古罗马注重家庭关系的稳定,A项正确;雅典成年男性享有公民特权,而材料强调罗马法,排除B项;材料强调家庭等级,不属于社会等级,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涉及妇女,不能得出“妇女无法拥有政治权利”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2.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4年的欧洲。据材料“根据遏制原则,与法国接壤的国家都要尽可能地强大起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维也纳体系是在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统治秩序,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其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国家主权的破坏,体现不出“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排除A项;二战后《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维也纳体系是非正义的,排除D项。故选C项。13.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的美国。据材料“美国1883年1月、《调整与改革文官制度的法律》、总统和议会可以干预文官任免、规定文官考试程序、对公务员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等”可得出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逐渐确立文官制度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C项正确;仅据材料“一则法律规定”得不出注重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且材料主旨是文官制度,不是法律本身,排除A项;只有“第五条,‘总统填补’‘参议院提议和同意’”体现了一定的分权制衡,第六条不能够体现分权制衡,排除B项;“第六条的第二段内容”不能体现文官选拔程序,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14.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根据材料“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项正确;据材料“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目的不只是保障贫困人员生活,排除A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排除C项;D项“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5.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宪法化”、“非法典化”、“联邦化”是大陆法系变化的三个取向,体现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变化,没有体现民族国家信息,排除A项;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变化,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欧洲对宪政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16.论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成文。首先,根据材料设问,明确主题,即: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其次,围绕给予的主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为角度,进行阐述,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最后,对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国农业以及社会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7.论题:清代保甲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与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阐释:保甲制度强化了清朝的中央集权。这一制度突破了前代的传统,将其转化为维护等级秩序、执行地方公务的行政管理组织,成为统治者最为有利的管理工具。保甲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的维护。保甲的职能不只是维护地方治安,还兼顾统计户口、负责征收钱粮税款、处理赈济、基层教化等相关事务,甚至可以参与地方司法及其他官府交办的地方杂项公务。总的来说,清朝保甲制度对于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维护了清朝的广大乡村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国清朝。根据材料“清期定鼎北京后,推行保甲制度,重建基层统治秩序。”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保甲制度是一种基于地方自治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社会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概括论题:清代保甲制度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与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阐释:保甲制度强化了清朝的中央集权。这一制度突破了前代的传统,将其转化为维护等级秩序、执行地方公务的行政管理组织,成为统治者最为有利的管理工具。

根据材料“凡一州县分地若干,一地方管村若干。其管内税粮完欠,田宅争辩,词讼曲直,盗贼生发,命案审理”、“主旨是宣扬“忠孝一体”,让乡里百姓遵礼循规,不能逾制。”、“设遇赈济,自无脱漏。”可以得出,保甲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的维护。保甲的职能不只是维护地方治安,还兼顾统计户口、负责征收钱粮税款、处理赈济、基层教化等相关事务,甚至可以参与地方司法及其他官府交办的地方杂项公务。总的来说,清朝保甲制度对于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维护了清朝的广大乡村地区的统治,促进了国家的长治久安。18.视角: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解释:梁启超是一位坚定的立宪主义者,他从立宪主义、改良主义出发,对王安石变法作出了充分肯定,但过于拔高,特别是认为将历代所有弊政全部扫除,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这些态度主要是为维新变法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从阶级利益、维护统治、推动社会发展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在维护宋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与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指导思想相关。〖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朝(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信息,选择两个对王安石评价的视角,如:根据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