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稿 创新的概念及特点_第1页
自然辩证法讲稿 创新的概念及特点_第2页
自然辩证法讲稿 创新的概念及特点_第3页
自然辩证法讲稿 创新的概念及特点_第4页
自然辩证法讲稿 创新的概念及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然辩证法讲稿创新的概念及特点自然辩证法(讲稿)

本学期由我和大家一同来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由于时间所限(每周只有两个课时,总共不到40课时。原来一般安排每周3课时。)因而我们很难将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而只能以专题的形式,有选择地介绍可能对大家有帮助、有启发的部分内容(据我估计,大致能介绍全部内容的一半左右)。我们首先要讲的第一个专题是“关于自然辩证法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被安排在“绪论”中,因而这个专题实际上就是绪论。

一、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知识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知识是极为丰富的,择其要着,我们这里介绍七个方面。

1、关于概念

自然辩证法这个词,来源于恩格斯的一本没有完成的著作,这本著作的名称就是《自然辩证法》。那么什么叫做自然辩证法。我们相信恩格斯心里一定很清楚,但他的解释却并不能使所有人都能弄清楚。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曾说道,所谓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这似乎是同义反复,等于什么也没说。我们看到,理解这个词的要害在于理解什么是“辩证法”。关于什么是辩证法,古今中外的认识和解释并不完全一致,好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们对其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即认为它“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它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两方面:联系和发展变化。即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变化的。了解了什么是辩证法,再把它套用到自然辩证法这个词上,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并形成认识,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变化的。

2、关于学科性质

我们认识自然辩证法,显然不能仅停留在对这个词的字面意义的理解上,而对其更深入的认识,需要我们分析它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问题,近些年来颇有争议。10多年以前,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教科书、相关辞书都是这样说的。这种认识具有很充分的理由,仅从词上望文生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辩证法,既然辩证法属于马哲的组成部分,那么自然辩证法当然属于马哲这是没有异议的。再从恩格斯的原著来看,其哲学色彩也是很浓郁的,马克思在1877年1月21日写给别人(威廉••亚历山大•弗罗恩德)的信中曾说恩格斯“正在写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是把自然辩证法当做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并展开研究和教学的。

但是,近些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学者和研究者明确反对这样的观点。一是因为自然辩证法在发展中吸收了包括西方科学哲学在内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哲的范围;二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哲的组成部分不利于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我国现有的学科建设体制中,哲学属于一级学科,马哲属于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原来叫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如果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哲,那么它就是三级学科,而这与它在我国的实际地位相差太大。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有什么样的实际地位。我国目前虽有诸如中国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等全国性学会,但却没有全国性的哲学学会,而我国却有全国性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且是当年_______亲自批准成立的。担任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领导的,都是部长级的人物。哲学有这样的地位吗。似乎没有。现在说哲学是一级学科而自然辩证法是三级学科,显然会有很多人不同意。于是有人(例如清华大学的曽国1屏教授)力主改为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新版教材就是这样说的,后来的教材竞相效仿)。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目前属于一级学科,说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至少它属于二级学科,地位当然有所提高。但这一说法还是存在不少争议。比如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属于自己的二级学科(2021年教育部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时明确规定其包括5个二级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后来又增加近现代中国社会,共6个二级学科),但其中并没有自然辩证法。这让人真是感到困惑不已。

我们再看另一种情况,1987年我国教育部重新修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正式把自然辩证法改成了科学技术哲学,而我们刚才已经说过,科学技术哲学是属于哲学的一门二级学科。这显然是重新承认了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但到此事情还没有结束,还存在许多疑问,如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吗。或者说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能够完全代替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吗。回答是否定的。有一部分人(主要是理论界的后起之秀)认为,有了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明确地说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当代的自然辩证法。大家注意到: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在科学技术哲学后面有一括号,里面是“自然辩证法”,这也明确告诉人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哲学,就是以前的自然辩证法,至于为什么还要用括号的形式指出来,有人说是为了照顾一部分老同志的习惯。但也有一部分人不同意这样做(主要是理论界的老先生们),他们认为自然辩证法研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出现了一个学派,有相当稳定的研究队伍,也有大体一致的研究规范。说的格调低一点,它养活着一大批人,这些人要靠它吃饭,取消它是无法让这些人所接受的。再者,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还存在着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很明显,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虽然科学技术也是其研究对象,但那是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界服务的,而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显然就是科学技术。连研究对象都不一样,怎么能说两者是一回事呢。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目前所形成的格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者并存,对哲学界就叫做科学技术哲学,如我本人,给哲学专业学生讲课就叫做科学技术哲学;而对其他,如对理、工、农、医及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讲课,就叫自然辩证法。内容基本一致,形式和侧重点略有差异。

尽管存在着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还是应当予以确认。其原因有二:(1)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属哲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哲学研究对象为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2)哲学之为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不研究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具体的东西是各门科学的对象,自然辩证法也研究最一般,因而属于哲学。

在理解了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后,对于其中所存在的争议、不同意见仍不能忽视,为什么有人反对单纯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它。因为它与其他的哲学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科学性质。从恩格斯在写作《自然辩证法》期间与马克思的通信的内容来看,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称这一著作为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爱因斯坦在看了自然辩证法的手稿后也认为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现在有学者(如肖显静)认为它应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

这都是有着较充分理由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最一般规律,但最一般规律不是自发显现出来的,而是从具体规律中概括提升上来的。那么具体规律在哪儿。只能在各门自然科学哪儿,要通过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研究获得。因此,自然辩证法需要特别密切与自然科学的对话,要了解自然科学是如何研究自然界的。这种紧密关系使得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日渐浓郁。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它既有哲学的性质,又有科学的性质,是二者的中间环节和过渡桥梁。

3、关于研究对象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也有不少不同意见。首先,自然界是其研究对象,这一点不存在争议,因为它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其次,自然科学,包括技术,也是其研究对象,这一方面也可以达成共识,因为研究自然界的最一般规律,离不开对具体规律的把握,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正是把握具体规律的学科。其他的研究对象就存在不同意见了。长期以来,不少人相信,科学方法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要深入认识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关于自然界的具体规律,就需要搞清楚各门自然科学是怎样研究自然界并获得关于自然界的具体规律的,这就需要研究科学方法。因此,认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中也包括科学方法在内,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我国最早的权威教科书《自然辩证法讲义》就把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概括为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三个部分。)但这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包括着什么内容。我们说科学并不是科学知识的代名词,它还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内容(通常说的四科)。这样,当我们说科学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时,实际上是包括了科学方法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将科学方法单独作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了。

还有一点内容需要引起重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社会化的新特点,人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地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而要把科学技术放在社会这一大背景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把握其本质。这就是说,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这一方面的对象现在学术界对它强调的程度略有不同,但还是能够达成共识。

概括起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

4、关于内容体系

一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总是与其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我们既然认为其研究对象为三个方面,那么其内容体系也就是与之相应的三大块: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包括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即sts,有学者称其为“科学技术的社会观”)。研究自然界形成对自然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就是自然观。研究科学技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观点,就是科技观(包括研究科学技术方法形成的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形成相关的理论观点,我们将其称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5、关于它的形成和发展

@上次课我们讲的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知识”,即绪论。我们说到,这一部分内容共有七个方面,我们已经讲完了4个方面,分别是:

1、关于“自然辩证法”这个概念;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4、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体系。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第五点内容,“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极为广泛,大家可以参阅相关教科书。我们这里只做简要的叙述。自然辩证法形成的标志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出现。应该注意的一点,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那么这与恩格斯一人写书是否矛盾。否,因为恩格斯书中的观点是与马克思进行过沟通的,有的观点本身就来自马克思。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于1873—1883年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3年5月—1876年5月。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明确提出了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设想,这被认为是恩格斯写作此书开始的标志。此后的三年时间里,恩格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了一些论文和札记,其中在全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导言”一文,就写于这一时期。从1876年夏天开始,恩格斯暂时放下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作工作,转向去写另一本重要的著作《反杜林论》。但他把许多为写作自然辩证法而准备的资料用于写作反杜林论一书,因而《反杜林论》实际上也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原著,有不少人甚至认为它的重要性不亚于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成型的、系统化的,并且是公开出版发行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没有完成。1878年6月以后,恩格斯继续研究和写作自然辩证法,引人注3目的是他写出了两个计划草案,这反映出他已经在整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开始从整体上构思理论体系。经过大约5年的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框架已经形成,理论体系已初见其雏形,就差形成一本书了。但此时,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这完全打乱了恩格斯的写作计划,他不得不把所有精力用于整理马克思留下的《资本论》手稿,直至1895年8月6日恩格斯也去世,他没能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自然辩证法》一书,于是在恩格斯那里,自然辩证法成为没有完成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去世后,他们的手稿开始由马克思的小女儿爱琳娜保存,但她不久于1898年也去世了,手稿落得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伯恩施坦手中。由于政见上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部分手稿一直被封存而没有被公开出版发行。十月革命后,列宁认识到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重大意义,于1924年派著名哲学家梁赞诺夫率代表团与德国社会民主党谈判,动用黄金储备购得了手稿的拍照权,一大批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得以重见天日。《自然辩证法》一书于1925年第一次以德文、俄文对照本在莫斯科出版。此后,世界各国纷纷翻译出版这部重要著作,相继有日、中、英、法、意等译本出版。据统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出版的各种文本近30种。中译本是1932年翻译出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他针对现代科学革命中所出现的新形势,写出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一些错误思潮进行了极有说服力的批判,捍卫并发展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站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上,对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文革期间,虽然一直强调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由于教条主义作祟,极左思潮泛滥,使人们对包括自然辩证法在内的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产生了抵触情绪,影响了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应用更成为一句空话。拨乱反正以后,自然辩证法研究迎来了自己的春天,_______密切关注并支持加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工作,他批示成立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并亲自为相关研究杂志题写刊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支持甚至亲自参与的情况下,自然辩证法研究在我国开展的有声有色,各种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如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秉承“为国服务”的既定目标,为各项工作献计献策,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自然辩证法研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匹配的一项重要研究活动。

6、关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学习一门课程,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学习,即需要了解学习它的意义。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经常有同学问这个问题。文科学生还好一点,一般能够理解其意义。理、工、农、医类的硕士研究生则很有些抵触情绪,不理解、不愿学。我曾多次尝试做一些说服工作,解释说学习这门课程意义多么重大,但总是免不了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效果不明显。但我今天还是想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哪怕是对大家稍有点启发也好。

第一方面的意义,如同教科书上所说,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里涉及到这样几方面的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丰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固化、教条化,会给我们的各项事业带来损害,十年文革的浩劫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答案可能有许多,但实践是最重要的。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到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吸取养料。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抽象性程度较高,需要一个过渡环节来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各门科学,自然辩证法就可以充当这一桥梁,把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成果提升、概括,使之更具普遍性,成为哲学的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的理论。可能有个别人会说,这方面的意义对我来说等于没说,因为我们并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即便是相信也是盲目的。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们应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国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被作为我们各项事业的指导性理论,这一点现在看来不仅没有随我国社会发展而淡化,反而有进4一步强化的趋势,党中央不断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各类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形势不会因为部分人的怀疑而在短期内发生变化。退一万步讲,你对此感到很反感,也要说出反感的理由,如有人在多种场合用极不冷静的极端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评,但当问其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什么著作时,却得到了没有读过的回答,没读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所作批判就是没有根据的,是贻笑大方的。所以,即使我们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合理的,那也要说出我们的理由。理由在哪儿。当然要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去寻找。有不少人实际上就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时,由怀疑到相信、直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大家自己体会,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大家。

第二方面的意义。实现观念更新,以正确认识取代错误认识。人认识世界万物,经常会犯错误,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背了辩证法。有这样一个例子(教材上有)可以说明这一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理论是错误的,但它符合人们的直观,因而数千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这样的错误观念有个特点,那就是想纠正很难。而当我们用辩证法的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时,可以把落体放在其周围环境之中,考虑其与他物的联系,则问题迎刃而解。自然辩证法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视角,认识自然事物时能帮助我们少犯错误,对前人所犯的错误,也容易加以纠正。

第三方面的意义。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与哲学的融合。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整体化,这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整体化,也体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交叉会通。这种整体化是人的知识发展之必然。为什么。因为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当然也应当是一个整体。那么为何有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野。那是为了人类研究的方便,是人为造成的。从长远的发展看,两者还是应当最终实现结合。但目前的现实看来,这种结合常常很难实现,因为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活动,会使人从思路到行动方式固定化。用哲学的语言说叫做主体客体化,人因长期受对象的影响而具有了对象的特征,表现为只熟悉自己的专业,进而偏爱自己的专业,对其他知识由于不熟悉进而产生排斥心理,与其他专业结合就会面临许多障碍。自然辩证法可以说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结合方式。从性质上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有文理结合的特点,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文、理两科的从业者都能较容易地进入并理解它。比如理科从业者在了解自然辩证法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反观自身,反观自己的专业,一看自己的专业研究是否能从自然辩证法哪儿获得启发;二看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自然辩证法中能起什么作用。再说的直白一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文科、哲学用什么方式说话,如何思考。文科从业者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启发。

第四方面的意义: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研究工作者创造出科技成果,最终要付诸应用,仅从兴趣爱好出发进行科学研究而不考虑应用,这种情况很少见。能够应用,总是让研究者感到欢欣鼓舞的一件事情。但科技成果的应用,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或效应:一是所希望的,二是不希望的。如何让符合希望的结果更充分地显现,而避免所不希望的结果出现,或让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实践已经证明,仅靠科学技术本身和科技界的从业者是难以做到的,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恰当的决策,使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相反。通过前面内容的讲解我们看到,自然辩证法既能够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本身,时刻关注科技成果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效应,同时又能够把科学放入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避免了片面,更容易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上次课我们讲到第一个专题的第六点内容,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共五个方面:(1)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2)实现观念更新,以正确认识取代错误认识。(3)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与哲学的融合。(4)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5)

最后一方面意义:指导、规范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实践活动。自然界本身是充满辩证法的,如果我们在与自然事物打交道时违背了其辩证法的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关5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辩证法,作为从整体上宏观看待自然界的一门学问,可谓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在看到好的结果的同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许多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自然辩证法界的相关人士很好地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他们大胆而理智地向决策层建言献策,从而使我们避免了许多失误。我们结合一个具体实例来看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三峡工程。在湖北宜昌,在长江著名的三峡风景区的下游,建起了一条高达180多米的大型水坝。此工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4月3日,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三峡工程上马,不久即上马。)动工,到现在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行。但对于这一大型的水利工程,几十年来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虽然最终是支持者一方遂了心愿,但他们显然无法高枕无忧,因为反对的力量一有机会就会发表不同意见。我国政府对此也绝不敢掉以轻心,对于这一工程一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争论的焦点在哪儿。那就是利弊的权衡。

三峡工程预想中的好处和利益主要有三方面: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好处现在看来不会落空,如防洪这一方面的效益已在近些年显现出来。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自然辩证法界最为典型)要反对。因为他们看到了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关于这些不利效应,有人(如李锐)提出了有代表性的几方面:资金问题、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其中除资金问题现在看来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会产生严重问题外,其他各个方面都不能让人彻底放心。比如泥沙淤积问题,在以后会不会产生类似三门峡那样的严重后果。人们普遍不敢乐观。基于对可能出现的恶果的担忧,包括许多水利、泥沙专家在内的有识之士都对三峡工程持反对意见,自然辩证法界反对者尤其众多(近年有专家从发展的角度对这一工程持支持态度,也有一定道理)。众多的批评、质疑甚至否定,没有能左右决策,三峡工程如期上马并已基本完工。这似乎给人这样的印象,反对不起作用,但事实绝非如此,正是因为存在着绵延不绝的反对声,才使工程负责人和我国政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格外重视。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没有反对声音的存在,一些恶果可能已经出现。

7、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问题,教科书有较多的说明,我们这儿简单介绍一下。实际上,方法这种东西,千万不能被迷信和神化。同样的方法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也就是说对一部分人适用的方法对另外的人不一定适用。因此,方法只可以作为意向性的东西,而一般不要盲目地作为规范性的东西,方法问题只能作为一种引导和启发性的东西被接受。这里简单介绍几方面与方法有关的意向性的内容。

(1)学习原著。从根源上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原著课,因为它来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虽然现在的自然辩证法与原著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原著中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还是有效的。因此,无论当今科技如何地突飞猛进,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如何地日新月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与自然辩证法有关的经典著作很多,主要的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赘述。应当注意的是,对待经典著作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用固定化的和僵化的观点静止地、形而上学地看待它们。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反杜林论》写于100多年前,其中涉及的科学成就现在看来有部分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习原著不能囿于具体词句,而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由于承担着为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辩护的责任,因而带有较强的驳论色彩,对一些他认为错误的观点6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这在当时无疑是必要的,但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影响,如对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批判。由于列宁的批判,许多人将马赫所作出的科学贡献也忽略甚至有意抹杀了。

(2)学习自然科学和相关的技术知识。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则是关于自然界具体规律的揭示和描述,一般规律是在具体规律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因此,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理论。当然,当今时代科技发展导致的知识激增极为迅猛,且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在此情况下,人们要真正掌握科技知识并非易事,等学好了科学技术知识再学自然辩证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在这儿所说的,是要求大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大致的了解,特别是重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发展及应用。

(3)到自然界中学习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当中,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与日俱增的科学知识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事情不在于把辩证规律硬塞进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出发加以阐发。”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和把握相关的条文上,还应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事物打交道,在对自然事物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领会其中的辩证法规律。

(4)建立科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的联盟。前已述及,自然辩证法在性质上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的中间环节,是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自然辩证法,哲学可以及时获得各门自然科学发展的信息,不断吸收消化它们以发展自身。同样,通过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能够了解哲学理论的最新进展,从而获得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启发和指导。可见,自然辩证法无论对于哲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看,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真正建立起来,对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学习也有重要意义。如果哲学与科学互不联系,两方的从业者对对方的研究领域知之甚少,就会产生隔阂甚至相互轻视,此时自然辩证法的地位是相当尴尬的,其桥梁作用就无从发挥。一旦建立起两者的联盟,自然辩证法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因为哲学和科学双方都需要通过自然辩证法了解对方,这就有了对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的客观需求,必然带动自然辩证法学习和研究热潮的出现。

(5)科学技术史是人类认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的许多原理,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长期发展过程中充分证实了的。离开了科学技术史,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原理就会成为空洞的,甚至会变成僵死不变的教条。只有深入学习科学技术史,把握其发展的整体线索,才能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概括而总结出自然辩证法的普遍原理的,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自然辩证法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史,还要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的历史,包括它的前史及形成后的历史。学习前史,可以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人们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我们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学习本身的历史,既能了解经典作家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创立自然辩证法的,也能了解自然辩证法是如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实并壮大起来的,使人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所借鉴。

第一个专题的内容就讲这些,下面要讲的是第二个专题,一般对应的是教科书上第一章的内容。

二、自然观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首先涉及到两个概念。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谓自然观,指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看待自然界7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人在自然界中生存,一定会有自然观。人们的自然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必然会发生变化,越来越全面也越深入,于是就有了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那就是关于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即自然观是自然科学水平的反映,真是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自然观不断上升的发展历史。因此,探讨自然观的发展需要结合科学发展的历史来展开。

科学的历史(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历史,以后除非特别说明,科学限定为自然科学。)大体上可分成三个阶段: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一些严肃的科学史研究工作者可能不赞成这样简单笼统的分期,但作为一种粗略的解释还是可以接受的。)三个时期间都有一明确的时间界标,即1543年和1900年,这是近代科学革命和现代科学革命发生的年份。这两个时间界标把科学的历史分成三段:1543年以前为古代科学,1543年至1900年为近代科学,1900年至今为现代科学。我们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1、古代科学及对应的自然观

关于古代科学,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有些东西又是发生在远古,关于古代科学的研究,人们常常有不知从何处说起的困惑。我们不是系统地讲授科学史,且时间又极为有限,更是感到无处下手。通过思考,我们选择性地简要介绍5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起源。科学如何起源。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祖先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恩格斯这样说:“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说道:要探索科学的起源,就“必须到早期人的这种种遗迹中去寻找”。可以认为,科学起源于生产是一种正统的认识,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这有众多的证据可以做出说明。

但事情往往有例外。有人指出。这种观点难以解答地球上所发现的众多不解之谜。我们知道,人们在考古活动中发现了许多难解之谜(主要是指远古遗迹),著名的有金字塔之谜、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像之谜、英国的巨石阵之谜等等。它们是谁建造的。这是让人深感困惑的。当然,以前人们所说的不少不解之谜已经被破解,甚至有个别的还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出来的。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不解之谜是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所不能解释的东西,如上面所提到的几例就是。如何解答。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案,代表性的有三种,我们简单介绍。一是外星文明说,认为在远古的蒙昧时代,外星文明生命曾光临过地球,留下了他们科技文明成果的痕迹。第二种是所谓时空隧道说,是现代科技成果由于某种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原因,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了远古,又被现代人通过考古所发现,成为不解之谜。时空隧道是一个让人深感困惑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它存在不存在。有什么性质。存在诸多猜想和争论。当然,即便有时空隧道存在,对于解决上述不解之谜似乎帮助不大,因为会陷于文明循环的怪圈。第三种观点是所谓的多次文明说,认为在我们人类现时代的文明之前,地球上还曾经存在过一次甚至多次其他文明。这就是说,地球文明是周期性的。周期形成的依据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是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最有可能是冰川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当冰川期来临时,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气候寒冷;但在间冰期则比较温暖,由于条件适合,逐渐发展形成了人类(或其他形式的文明物种)文明。但后来又进入冰川期,地球气温再次大幅度下降,广大地区的文明物种因无法忍受寒冷而大部分消亡,仅留下极少数来到河流入海口比较温暖的地方。在历经艰辛熬过了漫长的冰川期后,才又开始复苏,但他们对以前的一切已经无法忆起,就成为后来的不解之谜。

上述各观点中,无疑是第三种科学性更强一些,但遗憾的是它也缺乏必要的证据,仅是一种猜想,因而不解之谜仍是难解的。由于这些不解之谜的存在,使人们对科学的起源问题欲言又止,感情上宁愿相信生产起源说,但理智上有心存疑虑,认识到它还远远没有达到天8衣无缝的程度。因此,研究者在科学起源问题的研究上,还远远不能高枕无忧。

(2)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包括技术)。谈起这个问题,我们一半是自豪,一半是遗憾。自豪的是我们一向认为我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遗憾的是到了近代我们落后了。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恰当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我们古代确实曾经出现过值得自豪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说我国古代没有科学是不负责任的。但对这些成就千万不可强调过分,不能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无法自拔,虽然我们现在不行,但我们老祖宗比你们强,如此就无法正视我们落后的现实,那么就无法真正实现赶超。实际上,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虽然数量不少,但其特点中就孕育了后来消亡的萌芽。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有些什么特点,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我们这儿简单介绍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体会。①世俗化。中国古代很少出现像古希腊科学家身上那种纯纯的求知精神,不能做到为学术而学术,而重点强调知识为世俗事务服务,特别是为政治统治服务,使科学成为政治统治的御用工具,天文历法是个典型。与天文历法相关的知识在中国古代发展很快,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封建君主专制做论证的。其他知识中或多或少都可找到这样的痕迹,如此就很难形成科学活动自己的传统。②拟人化。中国古代对自然的认识,强调人物一理、天人合一,用人的心理、行为来比附自然现象(反之也是一样)。比如关于磁现象的研究,一直把磁当作慈看待。再比如对宇宙的认识,我们头顶上的天为什么南北不对称。是因为我们人的前后不对称。还有把太阳看做君王,而把其他星体看做臣子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认识显然远离了自然事物的本来面目,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真正的科学成就。③流水账式地记录、不系统。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者往往都是一些所谓的边缘人,基本上没有出现像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那样的专门科技人才,因而很难对某一事物、现象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专一化的研究,而往往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只是记录下事实,不求甚解。如宋代被公认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是其代表。但大家翻开此书看一下,基本上局限于记录自然现象。类似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有发展的连续性,后来被西方科技超过,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3)古代阿拉伯地区的科学。如果说中国古代科学是自我发展、自成一体的典型的话,那么阿拉伯地区的科学就是不同文明成果相互融合的典型。从公元5世纪开始,欧洲结束了光辉灿烂的古典时代,进入了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神学兴起,科学陷入停顿。但与此同时,科学在世界其他地区却有异军突起的表现,阿拉伯地区是典型的代表。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地区文明获得空前大发展,包括科学在内,社会各项事业都独树一帜,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此时所创造出的众多科技成就,在后来被欧洲人所获得,影响、启发了欧洲的近代科学革命。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科学的兴起,与伊斯兰教的兴起是同一个过程,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各项事业是紧密相连的,其中一项是难以独立向前发展很远的;另一方面还说明,伊斯兰教对科学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里体现出的是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另一方面。

(4)关于中世纪。一般的观点认为,中世纪是欧洲科学的停滞时期,因为当时占据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宗教神学,人们的日常行为以神学教条为唯一的依据,不能越过雷池半步。于是自然研究停滞了,少量被保留下来的知识也主要用于为神学做论证。在理论方面,人们陷入关于宗教教义的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但需要加以注意的是,中世纪并非像人们一般性的理解的那样漆黑一团、一无是处。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一千年间,前500年是名副其实的黑暗年代,而在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13世纪)以后,欧洲曾经出现过明显的学术复兴现象,出现了倡导实验方法的近代科学先驱罗杰尔•培根。忽视了这些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中世纪的黑暗刚刚过去就迎来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曙光。在中世纪,建筑、市政工程等技术领域也获得长足的进步。即便是宗教神学,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奥古斯丁,被称9为第一位基督教哲学家,他号召人们读两本书,《圣经》和自然之书,这简直就是在号召人们去研究科学。后来的经院哲学固然在总体上荒诞不经、乏善可陈,但也有积极的成果出现,那就是得出结论认为,上帝也不能做违背逻辑的事,逻辑、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在上帝之先。诸如此类的结论完全可以看作是中世纪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

(5)关于古典科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科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这是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因为它是古代科学的典型体现,以至于人们一谈到古代科学,首先甚至是唯一想到的就是古典科学。

古典科学有一个简单分期:①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80年,是古典科学的兴起时期。主要特点为:科哲不分,笼统地研究自然界,关注诸如本质、统一性等大问题。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人。②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30年,是古典科学的发展时期。仍然科学哲学不分,但对自然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入。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③亚历山大时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100年,是古典科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成果和著名科学家,技术有不少成果出现,但科学与技术仍处于脱节状态。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基米德、欧几里得、阿里斯塔克等人。④罗马时期,从公元纪元始至公元5世纪。是古典科学的衰落时期,人文科学发展较快,自然科学开始走下坡路,技术受到重视,科学成就也许就是托勒密(约90—168)的地心说。纵观古代科学发展的整体状况,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些特点:笼统、直观和思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民主、脱离实践(古典科学最为典型)。这样的科学发展状况直接导致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出现。

关于朴素自然观,有两点内容值得注意:①探讨世界的本质,形成的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关于世界的本质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可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在上述三种基础上加上“土”,主张“四元素”说,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在古代中国则有“元气”说。这些观点显然都是猜测,但明显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将世界的本质诉诸于精神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人较少。②探讨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到了自然事物身上对立性质的相互转化,显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倾向。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国道家的老子说道:“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经典著作《周易》中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上周我们讲到第二个专题,“自然观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我们讲到第一部分内容“古代科学及其对应的自然观”。与古代科学特别是古典科学的状况相对应,出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尽管是朴素的,但仍有重大意义。

可以看出,古代自然观尽管是朴素的,但仍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朴素辩证法倾向,成为后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先驱。但它显然不是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因为它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由于古代科学的笼统、直观和思辨的特征,导致朴素自然观也有类似的特征。另外,古代科学脱离民众、脱离实践,导致朴素自然观也脱离民众、脱离实际。因此,当科学发展受到阻碍、趋于式微的时候,朴素自然观也就破产了。

请大家注意,朴素自然观不是与古代科学对应的唯一自然观,它只是有代表性一种。除它之外,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但其他自然观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神秘气氛,可称为神秘主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中世纪,发展称了一种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朴素自然观。关于宗教神学自然观,一般教科书并不作介绍,主要原因恐怕是它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联系不多,甚至是对这种新自然观的一种阻碍。但人类发展历史上确实有一段时间是从宗教神学的教条出发看待自然界的,也就是说神10学自然观在历史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既然要介绍自然观的发展,当然也不能回避这种自然观。

神学自然观出现并盛行于欧洲中世纪。此时,基督教的观念为欧洲各国所接受和信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导性意识。宗教还与世俗权力相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不少地方教权甚至超越政权,对社会起着实际的控制作用。在此情况下,人们理解自然界的依据和出发点,自然是宗教教义。其基本观点是:自然界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如圣经创世纪一章所述;自然界的任何事物,所发生的任何运动、变化,都由神或上帝所控制,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如有的主教宣称:没有上帝的旨意,一根头发也不会从脑袋上掉下来。盲目迷信盛行,与科学相关的知识成为神学的婢女。

这样的自然观相对于此前的朴实自然观,看起来明显是一种退步。但退步与进步是对立的统一,应辩证地看待。所谓进中有退,退中有进,退步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进步。古代朴素自然观虽然既有唯物论倾向又有辩证法倾向,但它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脱离民众,脱离实际,不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神学自然观的冲击下,它的被放弃是必然的。在此意义上,这种取代当然也是一种进步。

二、

2、近代科学与机械的自然观

1543年到1900年期间被称为近代科学时期,我们大体将其分为三个阶段:①16世纪—17世纪的科学革命,②18世纪的稳步发展,③19世纪的科学高潮。对应前两个阶段形成的自然观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应第三阶段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在这一部分里,我们介绍科学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和机械自然观,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放在下一部分内容专门介绍。

(1)关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需要大家有所了解:革命的背景、标志和大致历程。我们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十字军东征。②文艺复兴。③远洋航海与地理大发现。④宗教改革运动。⑤基督教的兴起。

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近代科学革命的历程:开普勒发现行星运行三大定律,极大地增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性;伽利略系统研究了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建立起了新物理学。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近代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

牛顿科学及其同时代产生的其他科学,有一些重要的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影响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成为机械论自然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体会一下牛顿科学有哪些特征。还是要说明,不同的研究者会因论证的问题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所分析的特征会有所不同。我谈一下我总结出来的几个特征:(1)公理化。牛顿显然受到了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的影响,其著作是用公理化方式写成的。首先将以前比较混乱的概念重新加以定义,以此作为构造其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最后完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2)数学化。其重要理论结论都简化为数学公式,让人一目了然,既有美感又有说服力和精确性。牛顿的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有引力定律,而我们知道,在牛顿之前,胡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这一定律的发现,但这一发现最终不属于他,人们分析其原因,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胡克数学不好。(3)描述性。牛顿科学主要侧重于对现存事物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过程进行描述,而对于事物如此存在和运动的历史原因不能理解,即它不能研究演化问题,其著名的第一推动就是如此提出来的。(4)机械性,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机械,不同之处在于复杂程度不一样。(5)神创论,这是与其机械论观点相一致的。比如我们走进沙漠,发现一块手表和一株小草,其感受是不一样的。手表让我们想到了人的创造,而小草才是自然的创造。把世界上的事物理解为机械,当然要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来创造它。

18世纪科学的稳步发展。整体上看,参照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特别是万有引力定律11展开研究活动,纷纷建立各自的学科体系,稳步发展。

16、

17、18世纪200多年科学发展的整体状况相联系,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其基本观点是:①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世界,反映了这种自然观的唯物主义性质。但大家注意,这种唯物主义是一种自发的倾向,而还不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自觉。②认为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由最小的物质颗粒组合而成,这是唯物主义观点的进一步深化,但也体现出其机械性特征。③给出的是机械的宇宙图景,认为世界就是一架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是一架巨型的机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机器,生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更复杂、更精致一些而已。④认为自然事物的本质保持不变,一物永远是它原来所是的东西,所发生的变化只是位置、表面状态等非本质的改变。⑤事物的变化服从机械决定论,未来的走向由其初始条件所唯一地决定。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与其中的物质及其运动无关,这就是绝对时空观。

这样的自然观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很明显尤其进步意义。但它有着重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机械性。世界上的事物并不能简单地用机器来解释,生物运动,特别是人类及其意识活动,是没有办法还原为机械运动的。②形而上学性。它孤立地、静止地看待自然界的事物,根本无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性质。③不彻底性。刚才已经谈到,其唯物主义观点不彻底,因为机械论联系着神创论。再者,其不能将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人类社会;还有,它也看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但否定质变的存在,强调“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的观点。

三、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机械自然观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迟早会为更新的自然观所取代,取代它的便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诞生于19世纪,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近代自然科学在19世纪以前还处在搜集材料阶段,而进入19世纪后就发展到了整理材料阶段,因此使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成果纷纷出现,它们揭示出了自然界事物的辩证性质,使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我们应该清楚,自然科学成就是不会自己变成自然观的,还需要有人来概括总结才能得到提升。这项工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当客观条件、主观条件都具备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就顺理成章了。我们这里主要分析自然科学的成就对新自然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1、19世纪的科学成就

19世纪的科学已经进入整理材料阶段,当人们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时,就会发现不同材料之间、不同研究对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探索这种联系,就会发现许多新的规律,于是一大批科学新成就纷纷出现,形成了这一世纪的科学发展的一个高潮,这一世纪也因此被称为科学世纪。在这一世纪所出现的科学成果,揭示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在旧自然观的形而上学观点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为新自然观的出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哪些科学成就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列举了6项,认为它们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6道缺口。实际上,当时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冲击的科学成就远不止6项,还有许多类似成就起了类似作用,我们再列出两项。加上恩格斯所作的总结,共8项成就。我们来看看这些成就是否起到了摧毁旧自然观、催生新自然观的作用。(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这是发生在天文学领域的一项成就。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出版了《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一书(此书后来翻译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但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是叫做《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的,于是现在很多人沿用这一名称),在书中,康德提出了一个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新说法,即起源于星云。太阳系原来并不是今天人们所能理解的那个样子,而是有其起源、演化的历史。最初是一团星际弥漫物质,也可以粗略地叫做星云。由于存在引力作用而收缩,收缩的不均匀而引起碎裂、旋转,其中一块由于存在相同的旋转方向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边旋转边收缩的过程中,由于存12在离心力作用,在收缩到一定程度后,有一部分不再收缩而留在原处,最后形成行星,中心最后聚集成太阳。

这种理论显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意义。从科学上看,它使得人们对太阳系的研究从过去只研究结构转向研究过程;从哲学上看,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演变图景,指出自然界并不像旧自然观所宣称的那样是不变的,这显然是对机械自然观形而上学观点的一次冲击,于是像恩格斯所说,它“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埋没达40多年之久,原因是什么。一个方面是康德个人的原因,不仅他本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且他的著作浩若烟海、晦涩难懂,他人很难注意到;另一原因则可归为社会发展,这一学说太超前,领先同时代人太远,本应是整理材料时期才有的科学成就,在搜集材料时就提出来了。它的重见天日是40多年以后的事情。

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一书出版,在其中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这是拉普拉斯个人的独创(没有从康德那里有所借鉴),它马上使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意义,虽比康德晚,人们仍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将这一学说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这一理论成就所揭示出的太阳系的缓慢演化图景,是对自然界辩证性质的全新揭示,它当然是对旧自然观的有力冲击。

(2)第二项科学成就是德国人维勒人工合成尿素,这是属于化学领域的成就。1828年,维勒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宣告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以无机物为原料合成了有机物尿素。这一成果表明,无机界和有机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这明显形成了对旧自然观形而上学观点的冲击。

(3)第三项科学成就属于地质学,是地质渐变论。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一书出版,系统提出了地质渐变论观点。由于长期受机械自然观影响,地质学领域也充斥着形而上学观点,认为地球本身一成不变,其内部构造中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外在的神秘力量所引起的短时间内的灾变。赖尔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不是什么外在的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地球本身的最为平常的力量,如风、雨、温度、水汽、潮汐、火山、地震等等。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地壳本身不断地进行着缓慢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分层。这样,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在冲击了形而上学观点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神秘主义进行了驱逐。恩格斯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4)第四项科学成就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这项科学成就有时也被称为细胞的发现,恩格斯就将其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的发现并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但关于细胞的发现,科学史上早有定论,是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胡克(roberthooke1635—1703)发现了细胞。1665年,胡克出版《显微术》一书,其中记录了他发现植物细胞的事情。与胡克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antonyleenwenhoek1632—1723),以用自制显微镜研究微生物而著名,不要把两人搞混了。即然这样,为什么恩格斯将其看做是19世纪的科学发现呢。为此,在我国理论界还有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是恩格斯搞错了,他可能忽视了17世纪胡克等人的工作。为恩格斯辩护的人则认为,应区别“看到”和“发现”两个概念,胡克只是看到了细胞,并没有真正地发现。后来为了避免歧义,一般称19世纪的成就为细胞学说的创立。完成这项工作的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1838年,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文,他认为,自然界的所有植物,虽然外表看来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由相同的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细胞。施莱登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在细胞的水平上统一了植物界。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物与植物结构和生长类似性的显微镜研究》一文,进一步指出,包括动物在内,所谓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成果实际上是在细胞水平上统一了整个生命界。细胞学说的创立,揭示了有机体13统一的物质基础和发生发展的奥秘,消除了动物界和植物界的鸿沟,展示了动植物结构和发展的统一性,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四道缺口。

(5)第五项成就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恩格斯就是用这样的表述,但物理学用的是“能量守恒定律”,实际上后者就可以,但大家习惯了恩格斯的说法,就沿用下来。)19世纪中期,包括德国人迈尔、英国人焦耳在内的大约10多位科学家在约10多年的时间里,在各不相同的学科领域里用不同的方法发现了这一定律。它指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诸如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生物能等等,虽然看起来很不相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可以按照固定的当量关系相互转化。这一定律有力地证明了宇宙中的一切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其相互间存在着必然的转化关系。原来被认为是互不联系的各种力,不过是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表现形态或方式。这显然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世界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6)第六项科学成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种,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依靠遗产与变异的矛盾斗争,经极为漫长的历史时期的演化而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一理论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做是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真正让生物学奠基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这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生物进化论是与达尔文的名字相联系的,我们简要介绍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大致过程。

上述六个方面的科学成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总结过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科学成就对新型自然观的诞生发挥了相同的作用,我们再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7)电磁理论的建立。1865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核心的描述电磁场运动变化规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和光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一种理论可以将原来认为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这显然是旧自然观的形而上学观点所不能容纳的,于是就形成了对旧自然观的冲击。电磁理论的建立被称为近代物理学的第三次大综合(前两次分别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它奠定了经典电磁学的理论基础。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一般认为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来的。在元素周期律发现之前,人们是在盲目的偶然的探索中发现元素的,而自从有了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人们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预测和寻找新元素。元素周期律是整个化学的理论基础,是把化学和原子物理学联系起来的纽带。元素周期律在哲学上也有重要的意义,它用科学事实证明了世界万物的统一性、联系性及由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规律。恩格斯高度评价门捷列夫的贡献,“依靠—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一勋业,大胆地说,完全可以和勒维列计算尚未见过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方面的勋业相提并论。”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及其特征

19世纪科学高潮时期所取得的上述成就,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使得形而上学自然观破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还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进行天才的概括总结。)(1)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极为丰富,其基本古典可概括为下述几方面:①物质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这样的认识是唯物论的观点,自然界中除了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没有其他的东西。②运动观,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形态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变的,运动守恒。③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不是什么特别14神秘的东西。④时空观。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好存在方式。有什么样的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时间和空间,物质存在和运动是本原的东西,时间和空间则是派生的东西。⑤辩证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由此推动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亡之中。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物质的高层次提升,人依靠主观能动性摆脱了在自然界中的被动状态,可以主动、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不同于“纯自然”的“人化自然”,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

(2)特征。纵观上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它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四个统一):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以前的各种自然观不乏合理成分,如古代朴素自然观,既有唯物论倾向,又有辩证法倾向,但在它身上两者是割裂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将唯物论包含于自身,但它是形而上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才真正实现了两者的结合。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辩证法规律,改变了以往人们在看待自然界时尚能以唯物论立场、而看待人类社会时就陷入唯心主义的状况。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所形成的自然观,基本上是人站在自然之外看自然,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心目中的自然界,是包括了人类参与其中的人化的自然界,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过程的一次重大飞跃。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不满足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现成的东西,而主动地去改变它;受动性表现为人有依附于自然的一方面,即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发挥能动性。这种统一包括两方面内容:受动性是基础,能动性是主导。受动性限定了能动性起作用的范围、程度,能动性是无法不受限制地起作用的;能动性引导着受动性在好的方面为人类所利用,使自然规律更多更好地被人类所掌握。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具有重大意义。①它是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对以往自然观的超越。②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只有自然观正确,才能保证科学观正确,也才能保证从正确的观点和立场上来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若出发点就错了,则很容易将人们引入歧途。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指导。④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上是第二个专题的内容,下面进入第三个专题的内容。

第三专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专题的内容一般对应课本上“人与自然”一章的内容。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然界的演进不断有所变化。我们首先介绍两者关系的发展简史,即本讲的第一部分内容。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史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发展历程,表现出极端的复杂性。我们考察这一历史,可以将一个矛盾作为出发点:人的目的的单一性和自然事物的错综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矛盾冲突的剧烈程度看来,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阶段:

1、原始和谐阶段。远古时代(原始社会),人类先民们认识能力极其低下,生产力水平不高,主动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主要是受盲目自然力量的支配。其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就15是通过渔猎和采集获得食物。大家可以体会,由于人类群体比较弱小,其基本的生活需求是比较容易满足的。(有的观点认为,当时自然界所提供的事物是很丰富的,人类的祖先们无需对自然界作很大的改变就可满足自己。)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事物产生的影响不大,也就谈不上自然界对人类的所谓报复,此时的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但应注意的是,这样的和谐显然不是人类所希望的状态,因为人的生活质量极其低下,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万物之灵地位没有确立下来。部分人关于“回归自然”的倡导是不可取的,抹杀人类文明是不对的。(卢梭、伏尔泰之间的争论。卢梭把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一切丑恶现象归罪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要求人们回归自然,遭到伏尔泰的批评,说卢梭貌似一个哲学家,在本质上是一只猴子。要求人类回归远古时代的生活状态,是不现实,也是与人类发展自身的目标相违背的。)

2、冲突初显阶段。这主要发生在农耕文明时代。渔猎采集时代结束后,人类发展了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即农耕文明。由于相关操作方式、技巧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显著增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界原有的面貌。这样一来,人与自然打交道时的基本矛盾就开始发挥作用。人从单一目标出发所采取的活动,往往主要改变了自然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而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于是就会引发自然界的连锁反应,使自然界整体发生变化。自然界变化的方向不外乎两个方面:对人类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如果是后者,就是所谓人与自然的冲突。但在农耕文明发展的漫长时间里,这种冲突的程度较小,表现为区域性、偶发性,且较容易消除,因而不为人所关注。(仍有有识之士注意到了,如韩非子说:“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3、冲突加剧时期,发生在人类工业文明大发展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能力日益加强。但刚才说到的矛盾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变本加厉。因此,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越来越强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必然越来越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失衡,自然界则表现为对人类实施不断的报复,人与自然的冲突日渐加剧,人类进入了一个生态危机的时代。人们用近代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来代表一个世纪,如15世纪叫做“文艺复兴世纪”,16世纪叫做“宗教改革世纪”,17世纪叫做“力学世纪”,18世纪叫做“启蒙世纪”或“哲学世纪”,19世纪叫做“科学世纪”。20世纪已经过去,它应该是一个什么世纪。存在不少不同意见。有“世界大战世纪”、“新技术革命世纪”、“社会主义革命世纪”等叫法,还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叫法是“生态危机的世纪”,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4、走向新的和谐阶段,人类目前就处在这一阶段。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其能力表现在,一旦认识到自己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可以对以往的行为进行矫正,就是说人类身上存在一种负反馈机制。当受到自然界的越来越频繁的报复后,人类痛定思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以寻找原因,然后再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尽可能与自然规律相适合。一方面,人的活动仍然要使自然界发生改变,但我们可以使之向对人类越来越有利的方面改变;另一方面,自然界一旦出现对人类不利的变化,人类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矫正,减弱甚至消除不利变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内容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内容概括而言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作用于人和人作用于自然。

1、自然作用于人,具体表现为下述几方面。(1)自然界创造出了人。地球自然环境中人类的出现,其具体途径可能还存在不同意见,一般的正统观点认为是在环境条件作用下森林古猿变成了人,也有人认为是浅海海洋生物最终变成了人。不论是哪种观点,都相信是自然界创造出了人。没有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发展,就没有人类的诞生。相信人的产生是由于其他的神秘途径,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2)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16础。人类形成后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物品、条件,离开了自然条件,人类的消失就是绝对的,更不用说发展了。(3)自然界对人类的发展是一种刺激,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自然环境中有许多方面是不尽如人意的,不利的环境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激励,要求人发挥能动性向自然界主动索取,于是有了人的主动创造行为,人类得以不断发展。(4)自然界还可以修正人的过度行为。自然界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它可以给人类提出警示,当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存在物有了的不合适过分行为时,自然规律就会发生作用,通过负反馈机制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5)自然界还为人类提供发展方向,规定人的发展范围、程度等等。人的发展方向显然不是随意的,要与自然界本身的状况相适应。比如人口数量,显然不可能无限增加,因为自然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

2、人作用于自然,也有下述5个方面的具体表现。(1)人可以认识自然、把握规律,不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