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学习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一、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
学习的必备条件。围绕“学习之道”,深人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如《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反对党八股》主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坚决而不留余地。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2.本单元的一-些文章描述了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如黑塞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这些场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跟同学分享一下。
二、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各有特色。
《劝学》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反对党八股》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阅读本单元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
1.本单元课文,大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理;《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说理。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
2.本单元的文章大都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议论,往往先批判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阅读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举了哪些错误现象,作者又是如何层层辩驳剖析,并给出“药方”的。
三、《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索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议论要有针对性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写议论文更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不空发议论,不自说自话,这样文章才能有内涵、有价值,也容易被人接受。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往往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古往今来的论说名篇大多如此:《师说》论述师道的内涵,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联学于师”的风气;《反对党八股》的批评矛头,则指向当时广泛存在于党内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当然,针对性不等于批判性,而是指议论文讨论的问题要有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劝学》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论述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写议论文也应该如此,可以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人们关心的某些问题,存在争议的某个说法中发掘议论的对象,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议论的现实针对性,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事实上,好的议论文大多能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拿来主义》有感于《大晚报》的报道,却并不局限于评论“发扬国光”的“送去主义”,所论的“拿来主义”更具有超越一时一事的认识价值。我们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深化自己的认识,写作时才能把个别之事与一般之理结合起来。写议论文,还要有读者意识,这也是一种针对性。人们发表议论,都希望读者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根据读者的情况选择内容、调整表达方法,就很有必要。毛泽东所说的党八股的罪状之一就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我们在写议论文时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写作前可仔细思考:我的文章是为哪些读者写的?他们的年龄、知识层次、阅读能力和阅读喜好如何?他们最关心哪些问题?设想讨论哪些间题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怎样表达更容易让读者信服,这样才能使议论达到预期效果。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材知识梳理10.1《劝学》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稷下学宫讲学。晚年到楚,为兰陵令。居兰陵著书而卒,著作《荀子》32篇。为“学者之文”。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思想出于儒,又吸纳了其他各家的学说观念,把古代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
宇宙观“行”对于“知”的必要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法后王”
“性恶论”认识论政治观人性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思想概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非生而知之。明礼义而化之。伪《荀子·性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通过学习而能做到,通过人去从事而成功的,叫做人为的。靛青(diàn)
蓼蓝(liǎo)木直中绳(zhòng)
槁暴(gǎopù)参省(cānxǐng)跬步(kuǐ)
以为轮(róu)骐骥(qíjì)
须臾(yú)驽马(nú)跂而望矣(qǐ)埃土(āi
)锲而不舍(qiè)二螯(áo)金石可镂(lòu)字词正音段落关键词句论述角度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找出各段的关键词句)整体感知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博学参省,知明无过学习的意义(分论点一)生非异,假于物学习的作用
(分论点二)积
不舍
心一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分论点三)
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各段的论证结构图,据以诵记。
(1-2组:第二段;4-5组:第三段;7-8组:第四段余下部分)示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论证结构图:
合作探究一蚓
用心一蟹
用心躁专心学习的方法态度——
请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结合文本试作分析。合作探究二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博学参省知明无过(正面设喻)提高改变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生非异善假物(反复设喻)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设喻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设喻对比骐骥一跃驽马十驾对比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比蚓用心一蟹用心躁对比积累坚持专心(对比设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文言文知识归纳请总结归纳“而“的用法及意义。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7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文言句式(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28重点句子翻译(一)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自己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9(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常用句式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无以至千里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固定句式古今词义变化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蟹六跪而二螯蚓无爪牙之利
墨线——泛指所有绳索(扩大)
金属制品——黄金(缩小)蟹腿——跪下(转移)
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暴见于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从比不译到被在解释下列各句中带横线词的用法:
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无义代词,代木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輮使之然也
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兼词,于此助词,不译兼词,于何代词,代这件事连词,表递进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前: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表修饰后: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连词,表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可译作“地”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吾尝终日而思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请总结归纳“而“的用法及意义。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8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文言句式(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人教版必修上册10.2《师说》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韩愈是针对当时怎么样的现实状况而提倡“从师”的?朗读课文,
找出交代社会背景的语句。题解:“说”,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写作背景当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世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他们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所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师说》有对诽谤者的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柳宗元指出:“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习其句读(dòu)
官盛近谀(yú)
巫医乐师(wū)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李氏子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贻之(yí)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显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是否从师)这一点上吧?2、不明白文句,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种经书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受时代风气限制,向我学习。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古之学者必有师。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小结择师标准的关键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道,不论贵贱,不分长少。段落关键句主要内容论证方法第二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对比论证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第三段圣人无常师。列举孔子从师的事实,证明能者为师的道理。例证引证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第四段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赞扬李蟠从师复古,说明本文写作缘由。举例论证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在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找出这三组对比,并分析其作用。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1、纵比:
2、自比:3、横比: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之关键小学大遗、不够明智的谬误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丰富的语气表达。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语言特色【巩固提升】
试说说作者有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作者提出人生有惑,学而知之,方能解惑,因而强调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生关系,提出老师未必就高,学生未必就低,只是听说道理有先后之分,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实际上强调的是能者为师,提倡向能力强者学习道理,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比起不看能力只重地位来说更加科学有理,容易为人所接受。在实际生活中,以能者为师的例子很多。例如,
毛泽东曾经就词作《沁园春·雪》的用字请教过诗人臧克家。臧克家认为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改为“蜡”字好一些,因为“蜡象”正好与前面的“银蛇”互相映衬。毛泽东听从了臧克家这一能者的建议,高兴地作出了修改。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有的人还认为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这是一种偏见。
思考: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专门技艺人”孔子师郯子……师襄“姓”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学习、效法”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从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择师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古之学者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代词,指代自己
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其皆出于此乎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被动,被于
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
2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3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动词,传递,传送有碑仆道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道相似也名词,道路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规律动词,说名词,道德学问词类活用现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圣益圣,愚益愚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今之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5、吾从而师之:(古)动词“从”和连词“而”;(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不需要7、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特殊句式判断句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宾语前置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受,通“授”,传授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人教版必修上册11.1《反对党八股》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代表作品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他的文章则立意高远,生动活泼,旁征博引,善于用典,说理透彻,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代表作品有《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别了,司徒雷登》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942年,全党的政治思想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过去的一些错误思想的恶劣影响,还没有在全党范围内从思想上加以清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还有一定的危害。另外,我党吸收了大量新党员,他们需要接受思想上的再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开展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延安整风运动,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这篇演讲和《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都是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资料链接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纠正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于1941年5月和1942年2月,分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延安整风运动从1942年2月开始至1945年春季结束,共计3年多时间,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整风学习带有试点性质,参加这次整风学习的干部,共约四五千人。第二期自1943年7、8月间至1945年4月,近两年时间,这是延安地区和陕甘宁边区全体党员干部普遍参加整风运动的阶段。参加这一期整风学习的干部,共计1万2千余人。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课文探究1.本文共10段,依据论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题——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第二部分,2至9段,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第三部分,末段,表明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2.第一部分是怎样提出文章的中心论题的?首句“现在来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题,统领后文的论证,后句说要“以毒攻毒”,把党八股的坏处“叫做八大罪状”,体现着憎恶党八股的感情,表明了文章的论证架构。是分三层论述这条罪状的。首括句后至“又长又臭”为第一层。“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可是怎么敢看呢”为第二层。后文至段末为第三层。第一层运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尽人皆知、人人厌恶的事物作比,摆出了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现象。第二层设问作答,指出写“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文章的人缺乏群众观点,那种文章使群众见了“就摇头”,让幼稚的人受到“坏影响”,揭露出它的危害。接着引斯大林演说之例和那种文章进行对比,联系当时的战争环境,进一步强调了它的危害。第三层提出杜绝“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文章的办法,在表明长而空、短而空的文章都不好,强调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以后,用设问句引出《资本论》之例,就此展开议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些通俗的比喻,表明了写文章既要依据现实环境的需要,又要内容决定形式,提出了杜绝“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党八股文章的办法。3.第2段首括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是分几层论述这条罪状的?4.第3段首括出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分几层论述这条罪状的?分四层论述这条罪状的,首括句后至“简直是无赖了”为第一层。“鲁迅曾批评过这种人……可以‘得胜回朝’了”为第二层。“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对同志只有损害”为第三层。后文至段末为第四层。第一层照应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比较两条罪状,摆出了党八股文章“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的“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现象。“无赖”一词,体现了对这种文章的强烈憎恶。第二层引用鲁迅的话,对装腔作势的人予以批判,有理有据。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站不住脚,经不住推敲反驳。第三层表明“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党八股文章的危害。先指出当时许多同志文章中常有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用来对付敌人和敌对思想完全必要,用来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完全错误的;再引用《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的两条结束语,强调上述观点;然后指出“这种吓人战术,对敌人是毫无用处,对同志只有损害”,表明了这种党八股文章的危害。第四层在揭露这种吓人战术是“剥削阶级以及流氓无产者所惯用的手段”以后,强调指出共产党人“靠马克斯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表明了写文章要依靠马列主义真理,要实事求是,提出了杜绝“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党八股文章的办法。5.第4段首括出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是分几层论述这条罪状的?分三层论述这条罪状的,首括句后至“写成了卅字”为第一层。“这位同志……就很难得到解释”为第二层。后文至段末为第三层。第一层先引出当时延安城墙上的一条标语,然后分析其中“工”“人”二字的特殊写法,作为实例,摆出了党八股文章“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现象。第二层先说写标语的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把那样的“工”、“人”二字写在当时延安的城墙上,让人“莫名其妙”;再指出他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缺乏群众观点,在幽默的批评当中揭示了产生“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文章的原因。第三层提出杜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文章的办法。先说明写文章要“看对象”,党八股文章“人家哪里会懂”,揭露出它的危害;再引用“对牛弹琴”这个成语,翻出新意,讽刺写文章不看对象的人,用“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类比写文章要“看读者”,强调写文章要看对象;然后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进一步强调要调查、研究、分析对象。从而破立结合地提出了杜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党八股文章的办法。6.第5段首括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是分几层论述这条罪状的?分四层论述这条罪状的。首括句后至“像个瘪三么”为第一层。“一个人七岁入小学……也没有多少人欢喜听”为第二层。“为什么要学语言……还是应该继承”为第三层。后文至段末,为第四层。第一层运用“瘪三”这个比喻,以瘪三的干瘪难看形象喻写出党八股文章的“面目可憎”,摆出了党八股文章“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现象。第二层先用学校出身,未接触过群众的人“语言不丰富”的“难怪”,衬托革命党人“不学群众语言”的“办不好”事;接着指出“许多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也不学语言,他们的宣传,乏味得很,他们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揭示了党八股文章“语言乏味,像个瘪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第三层在指出学习语言“非下苦功不可”以后,阐明了要从三个方面学习语言,提出了杜绝“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的党八股文章的办法。“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用语准确,各有分寸、其中特别强调人民群众语言的“丰富”“生动活泼”“表现实际生活”,表明很多人没有学好人民群众的语言,所以写的文章“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并且再用瘪三“瘦得难看”的形象作比,强调了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重要。第四层先承上文指出中党八股毒太深的人,不从上述三个方面学习,由此过渡到谈为群众服务这一问题,指出学好语言和革命工作的重要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怎样学习语言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凡做宣传工作的同志都要学习语言。7.第6段首括出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这一条是批判形式主义的写作方法,文章是如何阐述的?先用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指出这种文章滥用数字符号而“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这种开中药铺的方法“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是在做概念的游戏”。它和第一条罪状“空洞无物”相联系。接着批判其实质是形式主义的方法,并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出“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从正面为我们指明了克服形式主义的途径。最后说明不破不立,仍然紧扣整风和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并从反面引出对第六、七、八等三条的批判。。8.党八股第六条罪状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同第七、八条罪状的关系怎样?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这也是写作态度问题,是产生前几条的根源。文章用“洗脸”作比方,形象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责任心,而“不负责任”的结果是“到处害人”,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最后两条。第七、八两条因为“意义自明”,所以“无须多说”,只简单归纳“害党害国”四个字,对其危害作了高度概括,却能怵目惊心,令人气愤。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本文分析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深刻揭露了它的实质,指出党八股是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服务的工具,号召我们彻底抛弃党八股这种腐朽文风,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深入探究课文第3段主要讲的是写作态度问题,分四层论述。第一层,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第二层,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第三层,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这一层用列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内容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第四层,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小结上文。1.简单说明课文论述党八股第二条罪状的论证过程和使用的论证方法。文中所列举的党八股的八条罪状是互有联系的,文章在揭露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时,每一条都以八字两句来概括它的内容,显得整齐醒目。从它的排列来看,是从一般现象到严重危害,内容依次相连,层层深入,而又共同围绕一个中心:必须抛弃党八股,革命事业才能向前推进。结构严谨而不呆板。2.
《反对党八股(节选)》中所列的八条罪状是互不相关的,还是互有联系的?是如何排列这八条罪状的?“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称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是说它有表现力;“生动活泼的”,是说它有生命力;“表现实际生活的”,是说它有战斗力。反之,不学好人民群众的语言就要犯党八股的毛病,语言就像瘪三。“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这里强调学习的是“所需要的”,反之就不行。具体地说是“好东西”“适用的东西”和“进步道理”“新鲜用语”,不能“硬搬”或“滥用”,也就是做到洋为中用。“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这里规定内容是“有生命”的东西,亦即“有生气”的东西,学习方法是“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古语中死的东西坚决不用。也就是说要批判继承,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由上面分析可知,课文概念确切,用词精当,很值得我们借鉴。3.请以党八股第四条罪状为例说明本文用词精当、概念确切的特点。本文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且用得生动恰切。从所用的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看,有歇后语,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有俗语,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有地方方言,如“瘪三”;有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如“洗脸”“中药铺”;还有成语,如“无的放矢”;等等。从比喻的方式看,有用一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被比方的事物)的,如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比喻长而空的文章;有用两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的,如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比喻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还有用三个喻体来比方一个本体的,如用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交朋友要彼此知心来比喻写文章要看对象。这些比喻都用得非常贴切,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4.本文在说理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试加以分析。①严谨的结构。本文以反对党八股立论,作为统领全篇的纲。依据论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题,指明文章的重点是“分析一下党八股的坏处在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分析其根源并指出克服的方法;第三部分,指出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全文纲举目张,主题鲜明,层次清楚,结构严谨。②“分项列举,边破边立”和“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论证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是对党八股八大罪状的具体分析,也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运用“分项列举,边破边立”的方法,一条一条列出党八股的罪状。对于每一条罪状的陈述,大体上是顺着“摆情况—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的思路展开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论证力量。5.试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③语言生动形象,表达新鲜活泼。本文运用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语言,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词语的运用上,本文采用了大量的俗语,例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歇后语,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成语,例如“装腔作势”“无的放矢”“莫名其妙”“津津有味”“祸国殃民”;文言词语,例如“得胜回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人学士”;方言词语,例如“瘪三”“蹩脚”。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和巧妙安排,使得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使得文章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人教版必修上册12.1《拿来主义》
随笔与杂文随笔:散文的一种,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富有“理趣”。杂文:散文的一个分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直接而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以短小精悍、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鲁迅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解题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相关背景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自诩(xǔ)脑髓(suǐ)
给(jǐ)与糟(zāo)
粕(pò)国粹(cuì)磕(kē)头孱(càn)头
犀(xī)利吝(lìn)啬(sè)徘(pái)徊(huái)譬(pì)如蹩(bié)进残羹(gēng)冷炙(zhì)
冠(guān)冕(miǎn)堂皇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也指用对等的方式回报对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光明正大的样子(多含讥讽意)。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开启思路的钥匙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
怎样拿来
什么是拿来主义
第一部分(1-2段):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第二部分(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四部分(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破中有立(1-6)立中有破(7-10)结构思路送来主义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对旧文化抱残守缺,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送去主义:实质是“媚外”,对西方帝国主义的讨好。“抛来”与“抛给”(即“送来”)有何区别?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无代价地施舍,门面上维持有来有往的交往原则,一般不怀不良动机。送来: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有害的或不需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非要别人接受不可,意在进行经济控制和文化侵略。“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送来: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有害的或不需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非要别人接受不可,意在进行经济控制和文化侵略。拿来:主动权在我,我们从民族利益出发,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挑选吸收本国或外国的好东西(占有,挑选,创新)。
拿来主义
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要自己来拿,根据自己的需要,占有,挑选并创新,完全独立地决定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闭关送去送来拿来(惧外)(媚外)`因为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听凭“送来“,大受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因果论证“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他占有,挑选,(创新)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闭关锁国,备受欺凌(行不通)类比论证对象思想特征结果尼采只是给与,不想获得(“超人哲学”,过分强化个人意志)脱离现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了疯”。送去主义者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崇洋媚外的民族投降主义)中国永远贫穷落后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论证方法喻体态度和表现本体孱头反对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借鉴的消极逃避主义者昏蛋为了保存自己的清白,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宅子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人士废物羡慕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不分好坏、主张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孱头——
懦弱无能,不敢面对(消极逃避)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昏蛋——
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完全否定)
废物——
不分好坏,全盘接受(全盘接受)论证方法喻体本体处置办法鱼翅文化中有益无害的精华部分拿来,并使用鸦片既含毒素又有用处的文化吸取、使用有用的方面,清除有害的方面烟枪、烟灯文化中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守旧形式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姨太太只供剥削阶级享用的腐朽文化消除,消灭大宅子(中外文化遗产)鱼翅(精华)鸦片(糟粕,也有某些益处的部分)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陈旧形式、陈腐内容)比喻论证论证方法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孱头昏蛋废物新人吃掉存放治病毁灭(消极逃避)(完全否定)(全盘接受)(占有挑选)
(鱼翅)(鸦片)
(烟枪和烟灯)反对三种态度提出三种方式(破)(立)正反对比论证遣散(姨太太)艺术特色: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议论.类比论证(3)使道理说明透彻,有说服力比喻论证(8、9)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对比论证、先破后立(8、9)观点鲜明,增加文章的说服力。2.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犀利: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幽默:是敏锐、机智、含蓄、委婉的综合是议论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表现反语
也叫“故意说反话”,用故意“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方式表情达意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自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正话反说)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反话正说)⑴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刻画出恭敬的媚态,奴性十足。“挂”表现出物品虽少却要打肿脸充胖子的窘迫,可见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⑵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进步”一词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算得”表现出作者不屑的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⑶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语带讽刺。
⑷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讽刺意味浓烈,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人教版必修上册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作者简介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后入瑞士籍。自幼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190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德米安》《荒原狼》等。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二战后,黑塞主要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诗歌、散文、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1962年8月病逝于瑞士。写作背景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知识卡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谈读书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课文探究1.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2.为什么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财富。且这种获得不是僵死的知识,而是有鲜活意识和理解的。3.如何理解“以教养和公平为阅读外国文学的目的和准则的方法”?这是说,作者把读书当作学习,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养,带着对世界文学的敬畏,广泛而又公平地选择、阅读世界文学。这是一种缺乏个性和热情的阅读方法。4.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①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③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5.作者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作者最初不喜欢甚至厌烦巴尔扎克的作品,很久之后才发现了巴尔扎克作品的魅力。这说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读书的兴趣、爱好也会发生改变,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内容小结主题归纳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深入探究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1.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是不是矛盾?第3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然后作者用第5、6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②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③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3.
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一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杰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杰作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文学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会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4.作者为什么强调要读杰作?(1)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逐渐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要深入理解,从中挖掘出作品中深刻的生命意义,以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2)特点:①无止境。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学是广博无边的,研读是无止境的。②发展性。文学的解读,会随着读者的经历、思想、经验积累等和文学本身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变化。5.作者认为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这条途径有什么特点?这条途径对人生有什么作用?(3)对人生的作用:①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②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息息相通的关系。③使自己生活的节奏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④使我们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6.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