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北京市海淀区高考查漏补缺练习一多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
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
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
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
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
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
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
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
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
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
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
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
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
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
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
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
条件。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
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
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
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
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
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
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
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
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
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
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
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
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
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
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I).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B.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C.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D.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B.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C.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D.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B.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C.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I).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
中的作用。(5分)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
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
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
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
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
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
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
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
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
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
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
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
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
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
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
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就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
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
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
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
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嫦娥”一词,凝聚了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之情。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
成功发射。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2013年12月2日,搭载玉兔号月球
车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随后玉兔号如期着陆,这是我国探测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为
中国航天开创了月面就位探测和机器人巡视探测的新模式。玉兔号月球车着陆一个多月后,
因为和月球表面的石块发生磕绊,失去了行走能力。为此,科斫人员对玉兔二号进行了有针
对性的改进,让它实现玉兔号没来得及完成的梦想。
月球距离地球最远达40多万公里。在地球上隔空操作距离这么遥远的月球车,可不像在
地面上开车那么容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驾驶员”要让这只“兔子”动起来或
停下来,需要有效利用月背遥操作技术,该技术包括感知、规划、执行、休眠、唤醒五个部
分。
感知,就是使用玉兔二号的导航相机,对月球进行拍照成像.根据导航相机拍到的照片,
地面的“驾驶员”还原出月球表面的数字影像图,从而判断月面地形的具体情况,包括撞击
坑的宽窄、深浅,石块的大小、距离等信息。规划,是指在了解玉兔二号所处的周围环境之
后,地面的控制人员依据月球背面数字影像图和科学家团队确定的探测目标点,按照月球车
的越障和爬坡能力,规划出一条玉兔二号能够安全行驶的路径,并设定从起点到终点的各个
导航点。执行,指的是遥操作团队将规划结果转换成控制指令,通过地面测控站发送到“鹊
桥”中继星,中继星再将指令转发给月球背面的玉兔二号,后者接到指令后,就会按指令完
成移动工作。
休眠和唤:醒与月球的环境有关。月球的一天为27个地球日左右,其中一半为白天,即月
昼;另一半为黑天,即月夜。在月夜期间,月面温度将降至-190℃左右。在过低温度下工作,
月球车及其搭载的科学设备会受到损害。为确保安全,在月夜到来之前,需让月球车车体收
拢桅杆和一侧的太阳帆板,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对设备进行保温,进入休眠状态。当太阳升
起、月昼到来时,随着太阳帆板受到阳光照射,发电功率达到一定值后,月球车将向中继星
发出信号。地面工作人员收到信号后给它发送唤醒指令,玉兔二号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
工作。
(取材于邱晨辉、宋星光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连接地球测控站和月背航天器的通信基站。
B.人类首颗不在地球轨道上的专用中继卫星。
C.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
I).经过调控和测试后具备了数据中继的能力。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月背遥操作技术五个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感知:玉兔二号利用导航相机拍摄成像后,地面控制人员据此判断其周围地形。
B.规划:地面控制人员根据月背地形等制定玉兔二号到达探测目标点的安全路线。
C.执行:玉兔二号通过中继星接收到地面的导航指令后,完全依照指令进行移动。
D.休眠、唤醒:受月球环境影响,玉兔二号需在每个地球日休息半日、工作半日。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兔号的远程遥操作没有借助“鹊桥”中继星。
B.太阳升起时休眠的玉兔二号立即开始探测工作。
C.为保护科学设备,玉兔号和玉兔二号都需要在月夜休眠。
D.与玉兔号不同,玉兔二号不会受到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
5.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
响。综
合以上两则材料,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6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
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着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
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
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
码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
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
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认为是人类
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岁"智能"
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文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
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寻
找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
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们完全不懂中文,但他
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
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
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工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
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
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
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
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
构,让计算机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
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
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
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
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
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
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
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
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场景时,汽车仍然会进
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
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
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
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
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
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
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
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
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
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
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
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
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
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
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
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
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
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
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秸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建构。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室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合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额丽姐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4.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5.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6.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分)
四、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一一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机组创新采用了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
准要求,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之
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向核电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华龙一号”是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联合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
水堆核电技术。研发团队先后开展了54项科研攻关项目,自主知识产权覆盖了设计、燃料、
设备、建造、运行、维护等领域,在反应堆堆芯设计、能动和非能动安全技术、燃料技术、
计算分析软件等方面,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也带动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华龙一号”涉及5300多家设备供货
厂家,遍布全国各地,各项组件共计6万多台套设备,所有核心设备实现国产,国产率在
88%以上。一大批核电装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伴随“华龙一号”迅速成长。
不仅如此,通过“华龙一号"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我国核电建造队伍已全面掌握了自主建
造三代核电站的核心技术,并积累了建设经验,目前已形成每年8至10台套批量化三代核
电主设备制造及电站建设能力。
相较国外同类工程,“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降低了20%—30%,这让“华龙一号"成为
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华龙一号"每台机组装机容量116.1万千
瓦,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
电需求。这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
树造林7000多万棵。
按目前市场情况测算,每台“华龙一号"机组全寿命期内在国内创造产值将超过2000亿人
民币,并提供超过15万个就业岗位。另外,每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机组,将为我国相关机
电产品和材料出口创汇近200亿元。
(取材于颜珂、刘晓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是全球首个按期投产的三代核电
首堆,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实现核电“走出去”的重点工程。从开工建设到投入商运,历
时68个月,不仅成功打破了三代核电领域"首堆必拖"的行业魔咒,也进一步增强了"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对“华龙一号"的信心。"华龙一号”首堆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得益于我国核电行业
在设计、设备、施工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华龙一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总设计师邢继特别介绍说。
工程的攻坚课题之一,是按期完成首堆工程施工图设计。中核集团将核电的设计、应用软件
集成与互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异地综合协同设计平台,多地近千名工程和设计人员,
实现及时沟通,加快数据传递,减少过程反复,有效提升了设计效率。
设备的确定与采购是整个核电工程建设的基础。设备采购的全效推进得益于国家装备制
造业的整体进步,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核心装备都已实现国产化。国
产化有利于设备采购,有利于沟通和风险控制。
“华龙一号”的工程量和施工难度比二代机组大得多,这对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提出了更
高要求。自开工后,首堆建设始终按计划推进。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在施工现场,5300
多家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为“华龙一号”的建成投运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堆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模式。施工进度管理团队建立了移动端平台,通过互联
网平台与移动端APP,相关责任人能够实时接收作业任务、实时反馈作业进展,施工管理进
入移动时代。
“华龙一号”技术正走向世界,我国已经与20余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
(取材于何明、孙惠贤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近日,由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制造的福清5号核电机组堆内构件通过验收,这将有效保
障“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工程进度,为“华龙一号”及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堆内构件在核反应堆所有设备里属于关键设备。“华龙一号”堆内构件有“华龙龙骨”
美誉。如果把核岛中大大小小的设备比作巨龙身体里的各个器官,堆内构件就是龙躯之中的
“龙骨”。10多米的高度和近200吨的重量,让堆内构件这副“龙骨”无比坚实。整个核电
运行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核燃料组件,就安装在这里面。堆内构件承托起核心核燃料组件,
并为各类堆芯测量装置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支承。同时,堆内构件还能有效屏蔽堆芯内迸发出
来的中子和Y射线对外界材料的辐照损伤,为堆芯和压力容器提供重要的保护,极大地延长
了反应堆的工作寿命。“华龙一号”堆内构件还具备独特的二次支承功能:当遇到极端事故
时,堆内构件能够有效防止堆芯跌落,避免反应堆出现熔融,杜绝放射性物质从压力容器中
泄漏,显著降低核事故发生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华龙一号”堆内构件采用了国际最先进、最严格的标准进行设计,其结构精度要求和
制造复杂性等远远超过二代改进型核电反应堆堆内构件。
(取材于胡雪飞、李燕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龙一号”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了高端设备制造业升级。
B.“华龙一号”为三代核电站主设备批量化制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C.“华龙一号”首堆机组成本只有国外同类工程的20%—30凯
D.“华龙一号”机组既能创造高产值,又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华龙一号”打破“首堆必拖”魔咒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设计工作协同化B.设备制造国产化
C.施工技术多样化D.管理模式信息化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三代核电核心技术方面,我国已全面领先美、法、俄等核电强国。
B.“华龙一号”首堆商业运行,对推动世界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核电站设备采购的全效推进,可大幅减少工程施工量,提高建设效率。
D.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将我国“华龙一号”技术运用到核电项目建设中。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华龙一号”堆内构件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托核心核燃料组件B.能为堆芯测量装置提供精准的定位和支承
C.屏蔽外界的辐照损伤D.有效防止堆芯跌落,避免反应堆出现熔融
5."华龙一号"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一张“国家名片"。根据上面三则材料,请你为国内民众或
国外企业写一段推介语,向他们介绍“华龙一号"。要求:拟写三个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撰
写。(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寒风凛冽的严冬,生活在北京的鸟类多是麻雀、喜鹊等留鸟。到了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的季节,京城的鸟会多起来,因为夏候鸟来了。在众多的夏候鸟中,最著名的要数北京雨燕。
1870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这种鸟的标本,并将其命名
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尾羽有分叉,体重只有3「41克,体长
169184毫米。成鸟的体羽多为黑褐色,喉部呈灰白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喙呈短三角
形,口裂非常宽大,能够使它们在飞行中兜捕到大量农林害虫,包括蚊、蝇、虻等。
北京雨燕是典型的夏候鸟。每年4月底,它们飞抵北京,繁殖、育雏,再于当年8月离
开,飞往远方过冬。它们具有超强的导航定向能力,常多年返回同一地点,有延用旧巢的习
性。
北京雨燕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10~200公里。在风雨到来之前,
它们常常作超低空飞行表演,流矢一般掠地而过,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雨燕身形小巧,
在高空飞行时很少扇翅,尖长的翅膀能提供强大的升力。展开双翅时,雨燕能够长距离地滑
翔;向内收起翅膀时,又能够高速冲刺追捕飞虫。
它们飞行技术高超,可是脚爪却很细弱,四趾向前,无法握住树枝,也就无法借此腾跃,
要想飞起来,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翅飞翔。这种生理结构特性决定了其迁徙到
京城之后,会选择在高耸的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和古塔筑巢。这些建筑飞檐翘角,梁、橡、
椽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和起飞滑翔的平台。
北京雨燕,是极少数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动物之一。春夏季节的黄昏,从太庙到雍和宫,
从天安门到内外城的城门楼、箭楼,从天坛到十三陵,从通州的燃灯塔到海淀的慈寿寺塔,
以及景山、颐和园等处的楼台亭阁,雨燕倾巢而出,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尖锐叫声,一道道黑
色的剪影划过天空,成为古都北京引人注目的景观。春燕衔^尼、老燕哺雏的情景,沙燕风筝、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妮妮”的形象,也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北京文化之中了。
(取材于张正旺、王宁、崔爽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要弄清迁徙的鸟都飞到哪里去了,来年飞回来的是不是同一群鸟等问题,就需要对其进
行追踪。通过了解它们的中转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候鸟的活动范围
和迁徙规律,探明沿线有哪些不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鸟迁徙时常常经过一些固定地点,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集中观测鸟的种类、数量和迁徙
方向,这就是定点调查法。但这种方法只能预测鸟类可能的迁徙路线,无法准确获取相关信
息,于是科学家研发了为乌佩戴环志的追踪方法。
环志由金属材料制成,上有编码。佩戴了环志的鸟再次被观察到时,研究人员根据编号
就能识别出个体,通过比较同一只鸟两次或多次被观察到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就能大致判
断出它迁徙的路线和飞行速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应用比较广泛。其缺点是需要
积累的数据量大,两次甚至多次观察到同一只鸟有难度,开展跨地区、跨国界研究较为困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给鸟类佩戴信号发射器,从而
实现了对鸟类全球范围的实时追踪。现在,这种技术已普遍应用在对大中型鸟类的追踪上。
最小的GPS卫星定位仪重量约为5克,已经很轻了,但这对体重本来就小、还要动辄飞成
千上万公里的候鸟来说,仍然是个大包袱,过重的负担会让鸟类的死亡率显著上升,目前科
学界以物种平均体重的4%—5%来限制定位器的重量。
直到近年,光敏地理定位仪的出现,才使得对小型鸟类迁徙的精确定位和研究成为可能。
光敏定位仪具有重量轻、续航时间长、记录数据多等特性。小的光敏定位仪重量不到1克,
可以持续运行两年左右。光敏定位仪佩戴在候鸟身上,可以记录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
变化。待鸟迁徙结束,科学家回收定位仪,利用软件读取信息,来估测鸟类的地理位置。经
度值由日出和日落时间的中间点确定,纬度值则由当天的日照时长计算得出。这样便可计算
出鸟迁徙的准确路线、飞行速度和确切越冬地。这种方法的短板是没有卫星定位准确,无法
实时反馈信息,而且只能通过回收同一个体的追踪器来获取被记录的数据。
(取材于付建平、金子兴、赵天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监测数据显示,雨燕的迁飞路线几乎和“一带一路"重叠。每年8月它们以北京为起点,经内蒙
古方向往西北迁飞,从天山北部到达中亚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
达非洲南部越冬。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3.2万公
里以上。
20世纪前期,北京雨燕数量曾达到鼎盛,有5万只之多。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
造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拆,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
建设飞速发展,北京新建起许多以玻璃和钢筋水泥为材料的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没有给
北京雨燕留下居住空间,而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开阔,撞
向玻璃,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同时北京湿地迅速减少,海淀多处稻田逐渐消失,南
郊三海子等处的池塘面积大大缩小,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2014年7月,据中国
观鸟会统计,北京雨燕数量锐减,仅剩2700多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再强调要抓好生态修复,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把
营造完整生态链作为北京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要讲好雨燕的故事""让城市能留
得住雨燕、长耳鹃等野生动物"。
2016年,北京市启动每年2200公顷的湿地恢复、新建项目,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
恢复、新建湿地6674公顷,预计"十三五”期间,要累计恢复、新建湿地1.1万公顷。一批
批萎缩湿地被唤醒,滋润了北京城乡,同时也保证了候鸟等野生动物生存的需要。于2018
年启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通过种乡土树、混交林、食源植物,让野花野草在林下扎
根,为野生动物营造觅食地和"安居房",进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机连接,
形成了大尺度的森林湿地和相互联通的绿色廊道,为野生动物迁徙建好"高速路"和"休息区"。
2019年春季,市政府启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调查,对生物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根据调
查情况,市园林绿化局建立了城区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名录,并划分保护地,划出保育区,让
野生动植物自由栖息。
又见雨燕归来,北京已在探索的路上。
(取材于高武、石河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口裂非常宽大、飞行技术高超,使得北京雨燕能够在空中飞行时捕食大量的害虫。
B.导航定向能力强、能够预报天气变化,是以北京雨燕为代表的夏候鸟的典型特征。
C.北京雨燕飞行本领强,与其体重较小且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等形体特点有关。
D.北京雨燕选择在城楼、古塔等处筑巢,这些建筑物为其提供了居住、起飞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追踪鸟类迁徙所用方法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运用定点调查的方法,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很难保证调查效果。
B.制作用于追踪候鸟迁徙的环志应选用耐磨损、耐腐蚀、质量轻的金属材料。
C.卫星定位技术能对鸟类做全球实时追踪,却导致了鸟类死亡率的显著上升。
D.光敏地理定位仪能够记录鸟迁徙时周围光照强度周期性变化的一系列数据。
3.如果要对北京雨燕的迁徙进行追踪,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
4.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导致北京雨燕数量减少原因的一项是(2分)
A.北京雨燕迁徙路线距离过长B.古建筑的大量拆除
C.现代建筑物玻璃幕墙光污染D.湿地面积迅速减少
5.保护北京雨燕有哪些意义?为保护北京雨燕,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根据上面
三则材料概括回答。(6分)
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进入信息时代,人类活动带来海量数据,而传统计算受物理条件限制,正日益逼近算力
极限。未来,在挖掘大数据潜在价值的过程中,量子计算必将扮演重要角色。量子计算基于
量子比特,利用量子叠加等特性进行信息处理,能实现并行计算,其计算速度随着量子比特
数量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与传统计算相比,量子计算在密码破译、材料设计、药物分析等
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应用上,有更快的处理速度和更强的处理能力。
传统计算输出的是一个精确结果,而量子计算输出的是概率。人工智能也是通过数据归
类产出概率结果,因此量子计算更适合人工智能的应用,比如在完成某些需要挑选出最优化
解决方案的任务时,量子计算具有传统计算无可比拟的优势。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已
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及影响,可能会
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目前,全球量子计算物理实现的路线主要有超导量子、光量子等。超导量子计算与现有
集成电路技术有很高的兼容性,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集成。不过其核心单元中的电子容易穿
透绝缘体,从而导致计算错误。光量子计算信息存储量大,能耗相对较小。其劣势在于硬件
体量过于庞大,量子比特之间逻辑操作困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1年辽宁省大连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辽宁省朝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
- 新疆和田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课后作业(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湖南省湘潭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能力评测(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氨纶项目申请报告
- 广东省阳江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小升初真题(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整治方案3篇资料
- 2025年UV激光切割机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新型功能材料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广州初中英语九年级期末试卷
- 惠州学院《大学物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期末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 关于培训的课件
- 2024上海市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2024消防安全警示教育(含近期事故案例)
- Starter Section 1 Meeting English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蛇年年度营销日历营销建议【2025营销日历】
-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试卷一)客观题试卷及解答参考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专项复习:期末压轴题分类(原卷版)
- 2024年全国《汽车加气站操作工》安全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