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2790-2017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_第1页
DB21-T 2790-2017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_第2页
DB21-T 2790-2017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_第3页
DB21-T 2790-2017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_第4页
DB21-T 2790-2017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

B15

备案号:58456-2018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2790—2017

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

Ruleforevaluationofsorghumresistancetoacremoniumwilt

DB21/T2790—2017

高粱抗黑束病鉴定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粱抗黑束病(AcremoniumstrictumW.Gams)鉴定技术的病原物接种体制备、田间抗

性鉴定、病情调查、抗性评价和鉴定记载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粒用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品系、品种、杂交种及种质资源对高粱黑束病

抗性的田间鉴定及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2645-2014农作物品种试验技术规程高粱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抗性评价evaluationofresistance

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别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描述。

3.2

抗病性鉴定identificationofdiseaseresistance

通过适宜技术方法鉴别植物对其特定侵染性病害的抵抗水平。

3.3

分离物isolate

采用人工方法从植物发病部位分离获得的病原体的纯培养物。

3.4

接种体inocula

2

DB21/T2790—2017

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体或病原体的一部分。

3.5

高粱黑束病sorghumacremoniumwilt

高粱黑束病是由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strictumW.Gams)引起的一种导致维管束堵塞,致使植

株枯萎死亡的真菌病害。

4病原物接种体制备

4.1病原物分离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发病植株茎杆维管束变色组织上分离高粱黑束病病原物。经单孢分离纯化

后,形态学鉴定为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strictumW.Gams),经致病性测定后确定为供接种用菌

株,于4℃下保存,或20%甘油中-40℃下长期保存,备用。

4.2接种体繁殖与保存

接种前10d~15d,病原物于PDA平板上培养3d~5d,然后从菌落边缘取菌块在木质牙签上扩繁。

接种体的制备方法:选用木质牙签,用棉质线绳将牙签扎成20根左右的小捆,放在沸水中煮15min,

沥去变色废水加入清水,反复3次~5次,以煮牙签水近无色时,控去多余水分,置于鼓风干燥箱中烘

干(60℃,12h)。将干牙签竖直放入装有PD培养液的玻璃广口瓶或罐头瓶中,牙签尖端向上,瓶口

覆封口,121℃高压灭菌60min。灭菌后瓶中PD液体高度低于牙签顶端2cm,冷却后备用。将病菌接

种于牙签顶部,25℃~28℃恒温培养7d~10d,每3d摇瓶1次,使牙签布满菌液。待牙签表面长满菌丝

或分生孢子,即可供接种使用。如未立即接种使用,可置4℃冰箱内保存,保存时间3d以内。

5田间抗性鉴定

5.1抗性鉴定圃设置

抗性鉴定圃应设置在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条件和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地力均匀的地块。

5.2鉴定设计

鉴定材料按品种生育期排列,如品种生育期相似,可采用随机排列。小区行长5m,单行区,行距0.6m,

小区保苗25株左右。每50份鉴定材料各设1组抗、感病对照,抗病对照品种为LR625,感病对照品种为

Tx622B。

3

DB21/T2790—2017

5.3种植要求

鉴定材料播种时间与大田生产播种时间相同,土壤肥力水平和栽培管理与大田生产相同。

5.4接种

5.4.1接种期

接种期为植株展9片~11片叶期。

5.4.2接种方法

用锥子在植株基部第2节间以45°角斜向下扎一小孔,深度以不穿透茎秆为宜,孔径大小以用力可

扎入2根牙签为宜。每株接种带菌牙签2根。

5.5接种后管理

在接种期间若遇干旱天气,应及时进行田间浇灌,确保病害发生。

6病情调查

6.1调查时间

接种后40d~50d左右,高粱籽粒进入乳熟期进行病害调查,同批次的材料应在1d~2d完成。

6.2调查方法

目测每份鉴定材料发病状况,调查穗下2片~4片叶病变状况和植株叶片枯死部位及程度。根据病

害症状描述,调查记载病情级别。

6.3病情分级

病情分级及其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高粱抗黑束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标准

病情级别病害症状描述

0整株叶片无病症状;

1穗下第2-4片叶叶脉零星褐变,占叶面积5%以下;

3穗下第2-4片叶叶脉褐变占叶面积5.1%~10%;

5穗下第2-4片叶叶脉褐变占叶面积10.1%~25%,植株下部1片~2片叶片枯死;

7穗下第2-4片叶叶脉褐变占叶面积25.1%~45%,植株下部3片~4片叶片枯死;

9穗下第2-4片叶叶脉零变占叶面积45%以上,植株下部5片以上叶片枯死。

4

DB21/T2790—2017

7抗性评价

7.1鉴定有效性判别

当感病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9级),该批次材料抗黑束病鉴定视为有效。

7.2抗性评价标准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表2高粱对黑束病抗性评价标准

病情级别抗性评价

0免疫(IM)

1高抗(HR)

3抗(R)

5中抗(MR)

7感(S)

9高感(HS)

7.3重复鉴定

若鉴定材料初次鉴定时表现为免疫、高抗和抗,应在次年进行重复鉴定。

7.4抗性评价

对初次鉴定结果和重复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以记载的最高病情级别为最终鉴定结果,并依此结果对

鉴定材料进行抗性评价

8鉴定记载表格

高粱抗黑束病鉴定结果记载见表3。

表3年高粱抗黑束病鉴定结果记载表

编号品种名称来源病情级别抗性评价

注1:鉴定地点

注2:接种病原菌分离物编号

注3:接种日期调查日期

鉴定技术负责人(签字):

5

DB21/T2790—201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高粱黑束病菌

A.1学名和形态描述

A.1.1学名

高粱黑束病致病菌为点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strictumW.Gams,异名Cephalosporiumacremonium

Auct.NonCorda),属无性态真菌枝顶孢霉属。

A.1.2形态描述

病菌菌丝纤细,初呈白色,后变淡粉红色或粉白色,具隔膜,可数根至数十根联合成菌索。分生孢

子梗直立,单生,有二叉或三叉状分枝,无色,无隔膜,基部稍粗。分生孢子无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单胞,大小2.9µm~8.7µm×1.5µm~2.9µm,常聚集在产孢细胞顶端形成假头状的粘孢子团,每个包子团

中含分生孢子3个~40个不等。

6

DB21/T2790—201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高粱黑束病症状

B.1病名和症状描述

B.1.1病名

高粱黑束病sorghumacremoniumwilt

B.1.2症状描述

高粱黑束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又称导管束黑化病。在高粱整个生长期均可表现症状。苗期造成死

苗,成株期症状多样。发病初期底部叶片叶脉黄褐色或红褐色(因品种而异),随之沿中脉出现相同颜

色条斑,逐渐发展纵贯整个叶片,叶脉呈紫褐色或褐色。叶组织褐变从叶尖、叶缘向基部及叶鞘扩展,

导致叶片失水干枯。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剖开茎杆可见维管束变红褐色或黑褐色,故有黑束病之称。病

情严重时,叶片及茎秆干枯,后期植株死亡。有的病株上部茎杆变粗,矮缩,分蘖增多,不能正常抽穗

和结实。降雨较多或田间潮湿时,病株叶基部、叶鞘上病变部位常出现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

子梗和分生孢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