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课件情境导入如果请各位写一篇你生活的地方的秋天的文章,你会选取哪些写作对象?会写这些写作对象的什么?

为何选取这些写作对象并写关于这些写作对象的这些内容?自我研习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北平,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期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的印记。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写作背景整体感知1.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2.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与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味?3.理清这篇散文的内容结构。初读思考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总起分写总结眷恋故都之秋江南之秋秋景图3.庭院秋景4.秋槐落蕊5.秋蝉残声6-10.秋雨话凉11.秋果奇景秋的色味眷念之情课文结构精读品味1.不同写作对象(庭院秋景、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的“秋味”是何味?

全文通过寻秋景体会到故都的“秋味”。

“秋味”是何味?“秋味”在哪里?3.找到第一段总说的句子思考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拆解2.不同写作对象是如何体现“秋味”的?4.请圈画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以及表达情感的词语。(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精读品味

思考:

1.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2.这一段体现的秋味是何味?

3.在第三段中为什么要说出自己喜欢牵牛花的颜色而且还有详细的排序?

庭院秋景之“秋味”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精读品味精读品味

思考题:

1.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2.这一段体现的秋味是何味?

3.如何理解第4段的“深沉的地方”?秋槐落蕊之“秋味”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精读品味精读品味思考题:1.这一段是如何体现悲凉的?2.此段的情感基调是不是彻底的悲凉?

秋蝉之“秋味”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精读品味精读品味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第6段的“奇”“有味”“像样”?

2.文章写的是秋天,为什么会写到都市闲人呢?为什么要写“一层秋雨一层凉”这几段的对话?为什么作者要写北平人说话的语音语调?秋雨之“秋味”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精读品味精读品味

思考题:

1.这一段是怎么写秋果的?

2.这一段是否有体现“秋味”?

秋果之“秋味”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精读品味问题探究

思考题:1.倒数第三自然段中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的到底。”其中“中国的秋的深味”指的是什么?2.为什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底?3.13段四组比喻如何理解?4.作者为何愿意以寿命换得秋天?理解“秋”之文化问题探究《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和赞美,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落寞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1.倒数第三自然段中说“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的到底。”其中“中国的秋的深味”指的是什么?问题探究因为北方的秋景特点更容易表达“清”“静”“悲凉”这个特点,用来表达这种故乡情、爱国情,表达当时的心境与对国运衰微的喟叹更加恰当。

2.为什么“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底?问题探究

作者一直强调,“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这里用四组比喻又构成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对比烘托使得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深透。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3.13段四组比喻如何理解?问题探究采用假言推理作为逻辑背景,以这种不可能的方式偏离现实,表达了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浓烈情感。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4.作者为何愿意以寿命换得秋天?写法总结

处处写景,处处有人,不只在客观描写秋景,更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有北京的民风民俗,充满生活的味道。

客体——故都的自然景致、平常景物

主体——故都秋景的欣赏者与表现者融情于景读写练笔

你眼中、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字,要求: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交融,最好你的文字也有“人间烟火气”。

关于“人间烟火气”,刘海粟曾说:“达夫也有较为闲适舒展之作……情真语挚,读来如听良友娓娓夜谈,毫无藻饰,时有逸笔,不是苦雨庵中的浓茶,更非浑身静穆,仍然有着可爱的人间烟火气。也许,此才是达夫所以为达夫吧!”写作随笔阅读延伸关于郁达夫参加本套资源之【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简介阅读延伸“假使郁达夫确实是遭受了苏门答腊的日本宪兵的屠杀,但只这一点我们就可要求把日本的昭和天皇拿来上绞刑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