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大全_第1页
文言句式大全_第2页
文言句式大全_第3页
文言句式大全_第4页
文言句式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句式题型设置:翻译题;文意理解题。

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常见文言文句式:倒装句语法公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主谓倒置1、亚父者,范增也。2、沛公军霸上。3、沛公安在?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5、会于西河外渑池。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9、古之人不余欺也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特殊句式初体验

判断句

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2、用“为”、“是”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表示判断。4、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判断句1、“……者,……也。”。“者”表停顿,“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可分为四种状况。3、“……者,……”①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②天下者,高祖天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莲,花之君子者也。2、“……者也”4、“……,……也”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②夫战,勇气也。(1)……者……也(3)……者,……

。(4)……者也(2)……

,……也这一类可以小结为:二、用“为”、“是”表示判断。(一)、用“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二)、用“是”表判断: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词》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①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②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三、用副词辅助完成判断。(一)、用副词“乃”表示肯定判断。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副词“则”表示肯定判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三)、用副词“即”表示肯定判断。①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四)、用副词“皆”表示肯定判断。①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②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五)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判断。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②予本非文人画士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五)、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主谓直接表判断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②荀卿,赵人。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2、用“为”、“是”表示判断。3、用副词“乃”“则”“即”“皆”“非”表示判断。小结4、无标志直接表判断的:

1、下列各句中“是”表判断的一句是A.是吾剑之所从坠B.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巩固练习

答案说明

B项的“是”表判断,与现代汉语同。A项的“是”是代词,这,这个地方。C项的“是”是代词,这,这样。D项的“是”是个形容词,正确的,对的。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刘备,天下枭雄

D.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D这时朝廷派来江苏的巡抚,是宦官魏忠贤的同伙,被动句

被动句

如果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那主语就是被动的。这样的句子就叫被动句。1、用“……于……”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2、用“见,见(受)……于……”表示被动;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④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1、府吏见丁宁(我)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1、诚请见教。2、望见谅。3、请勿见笑。翻译下列句子: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温馨提示]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②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皆为陛下所成就。3、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和“为……所……”式。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水龙吟·京口北固亭怀古》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来判断。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⑵人马烧溺死者甚众。⑶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2、用“为”“为……所……”

“……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受)……于……”表被动。4、用介词“被”表被动。

5、无被动标志,意念上表被动。

小结1、()A、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2、翻译下面的句子。(朱)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年广东高考)答: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省略句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1、承前省: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②于是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项王)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王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省略谓语: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庶追之。《列子·歧路亡羊》三、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宾语: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2、省略介词宾语:①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③愿为(之)市鞍马四、省略介词:(于、以)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鸿门宴》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③试之(以)鸡:《促织》④沛公军(于)霸上省略句小结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动词。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1、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秦王购之千金,邑万家

C、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D、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说明四句都是省略句。但A句“水中”前省略“于”,“鸣”后省略“之”。其他三句省略了介词“以”。B句的“以”在“千金,邑万家”前,C句的“以”在“鸡”前,D句的“以”在“五百金”前。8、下列省略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竖子不足与谋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答案说明C句省略的是谓语和介词,“朝夕”后省略了“候于”。其他三句都是省略了介词后面的“之”。2、下列省略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竖子不足与(之)谋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以(之)攻则取,以(之)守则固,以(之)战则胜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中心词“主─[状]─谓─(定)中心词─“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宾语前置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不然,籍何以至此?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

“何操”

“操何”

“安在”“在安”“何为”“为何”

句式的特点:1、都是疑问句:2、疑问代词分别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操”“在”“为”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了。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小试身手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①忌不自信。②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不自信”“不信自”“未之有”“未有之”“不余欺”“不欺余”句子的特点:1、都是否定句,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之”,它们分别作“信”“有”“欺”“闻”的宾语,3、宾语都前置。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小试身手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城中皆不之觉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未之多见也C规律三: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何陋之有?3、无乃尔是过矣?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5、唯余马首是瞻。1、()A子何恃而往?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B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1、何以战?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3、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何以”“以何”“谁与”“与谁”2、微斯人,吾谁与归?“东向”“向东”宾语前置句小结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四是介词宾语,也可放在介词的前面。小试身手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1、()A之二虫又何知?B卿欲何言?C安得广厦千万间。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C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定语后置蚓无之利爪牙,之强筋骨。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③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④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⑤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1、用“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岳阳楼记》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①马之千里者

《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③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①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②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鸿门宴》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④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⑤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⑥铸以为金人十二。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定语后置小结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4、中心词+数量词

1、用“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一试身手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状语则置后作补语,像这样的句式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句。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5、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以+宾语(名/代)翻译:以+宾语+动词1、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长于臣:《鸿门宴》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6、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动词(形)+于+宾语(名/代)翻译:于+宾语+动词(形)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

动词+如/若+宾语(名/代)翻译:如/若+宾语+动词1、动词+以+宾语(名/代)2、动词(形)+于(乎)+宾语(名/代)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介宾短语后置小结一、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公幸教晞以道。4、于其身,则耻师焉。5、得复见将军于此。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试身手主谓倒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①甚矣,汝之不惠!②美哉,我少年中国!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④何哉,尔所谓达者?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汝之不惠甚矣!我少年中国美哉!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尔所谓达者何哉?译: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

译:你所说的达是什么呢?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倒装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定语)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

指出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被动句:被兵势所逼定语后置句:荆州附操之民判断句:不是心里臣服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陈述,被动等。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文言文的固定格式:(一)表示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文言文的固定格式: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示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文言文的固定格式:4、庸……乎(“难道……吗”)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

(三)表示感叹: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例:吏呼一何怒!3、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文言文的固定格式:(四)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尔是过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文言文的固定格式:(五)表示选择:其……,其……也?(是……呢,还是……呢?)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文言文的固定格式:(六)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

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2、无以(“没有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