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运用时空定位,梳理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的发展概况。(核心素养:时空定位)2、理解记忆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分析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的作用,提高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增强对当今中国法律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先秦的德治与法治1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思想渊源朝代德治思想的渊源法治思想的渊源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礼制,“敬天保民”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成文法的诞生,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郑国子产的铸刑书德治(礼治)法治代表人物人性主张治国主张境遇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代表人物、主张、境遇孔子、孟子商鞅、韩非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不受重视成为秦国治国思想主张德治。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法令;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赏罚分明。山东邹城孟庙《孟氏宗传祖图》碑历史镜头一:相同的时代不同的道路“促膝长谈”
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孟子与梁惠王商鞅与秦孝公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二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国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该村是秦国变法的模范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里由此没落。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孟子和商鞅境遇不同的原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人阶层崛起,各国纷纷寻找富国强兵的途径;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有发展生产,保护私有财产的需求。因此,儒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其仁政和德治思想也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汉至明清的法律2贰秦汉时期的法治的发展(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云梦睡虎地秦简丰富了人们对于秦律的认识。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汉承秦制: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丰富了人们对于汉律的认识。(3)律令并行:
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期的法律律令儒家化(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又主动参与法律解释,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纂。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2)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实施目的;
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唐朝的法律影响深远,唐朝的法律是如何发展的?它的特点是什么,有怎样的影响?发展: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对邻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响。唐朝时期的法律宋至明清法律的发展(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律”和例的关系:例是律
的补充,例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编纂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或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
的法律形式。材料二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疏议·名例篇》思考:据上述两则材料,分析自汉至唐的法律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一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北魏律·名例》礼法结合存留养亲十恶不赦历史镜头二:小案件大道路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须而成者也。——《唐律疏议·名例》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唐律疏议》【想一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说明其被视为中华法系确立标志的原因。①特点: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礼法并用的典范。②原因: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依据儒家学说,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
【议一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有什么局限性、以及积极性?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是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
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消极性:(1)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2)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3)实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积极性:(1)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2)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教化3叁唐朝的教化
提倡礼治,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化——理学背景: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传播方式: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表现: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宋代,程朱理学用“天理”来论证现存的社会秩序。二程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局今之时,不安今之法令,非义也”,朱熹说:“礼字,法字,实理字”,认为“正风俗而防祸乱”必须以“礼律之文”为根本。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家礼》书影宋元至明清的教化乡约:北宋目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球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影响: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面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历史镜头三:浅显乡约深层内涵变化:原本由儒学人士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说明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总结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范围的司法官员。概念辨析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古代法治思想,体现的是君主意志,维护的是中央集权,这与现代法治思想根本不同。……我国古代的法治思想从最开始就强调君主的“一人之治”,先天就不具备民主、自由的特征。……现代意义的法治是在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立足点在于保障自由、维护平等、发展民主、保障人权,这也是我们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所在。——杨文义、杨宇铮《古今法治思想比较研究》课堂小结
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也是构成外儒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文设备贷款合同模板
- 董事长秘书助理岗位职责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3.2 制取氧气教案(新版)粤教版
-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希望你喜爱物理》第1课时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高中历史 5.2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4
- 2024年高中化学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 武术作业设计人教版八下初中二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 船长课件人教版
- 心电图出科课件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鲁东大学
- 瑜伽脊柱扭转课程设计
- 生物技术研究合伙协议
- 室外燃气管道安装施工方案
- 小学生个人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监督考核评分表
- 2024团购合作协议书
- 医院医疗科研设备租赁协议
- 校园安全事故分析报告
- 变电运维(技师)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3 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后习题答案
- 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术知情同意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