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件-【高效课堂精研】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交流与传播》

(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目录: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课程标准: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近代殖民扩张对人口迁徙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对人类移民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挑战与认同,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古代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了亚洲劳工的大量迁移。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可具体分为对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如对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的认同。对美洲的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改变世界格局: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初步形成。①西欧的早期殖民扩张。②非洲、美洲、亚洲(对中国的影响)的变化。③欧洲的变化: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3)拓宽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1)初步建立全球联系: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陆建立直接联系,打破文明区之间的孤立状态,使世界连城一个整体。①人口的全球迁移。②物种的全球交换。(“哥伦布大交换”)③疾病的全球传播。④商品的全球流动: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与新兴的大西洋、太平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使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了亚洲。欧洲人在中国购买商品,也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荷兰等国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引入了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到1574年,西班牙人已占领美洲大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移民总数达15万。

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

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

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早期殖民扩张(14、15-18世纪)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的殖民扩张19末20初的殖民扩张背景主要国家扩张地区扩张方式结果①新航路开辟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西、葡、荷、英、法英、俄、法、美等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非洲、美洲沿海地区全球范围内扩张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张并不断深入内地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贩卖黑奴、种族灭绝、垄断商路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②给亚非拉带来灾难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②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①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回顾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

族群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汉族族群)、维吾尔族群、藏族族群、蒙古族群、回族族群等。A.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B.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①原因:屠杀、奴役以及欧洲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材料:1600年到1800年间,约有100万的法国、英国、徳国、荷兰、爱尔兰及苏格兰的移民度过大西洋,来到北美洲,他们想方设法取代当地人,以获取经济利益。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印第安人是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他们的土著人群主要有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阿兹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其为黄色人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是美洲的主人。然而,在今天的美国,印第安人大多聚居在一些偏僻的保留区内。这一切与欧洲殖民者的侵略扩张直接相关。保留地(印第安人保留地)是美国人对印第安人驱逐的最后地区。保留地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其边界确定,范围有限,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保留地制度不仅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原来的家园和故土,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独立和权利。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A.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B.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①原因:屠杀、奴役以及欧洲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②表现: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③影响:中断原有社会发展进程,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材料一: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印第安人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材料二:“非洲到处在流血……耕耘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A.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B.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①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②影响:a.对非洲: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b.对美洲: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与矿山提供了劳动力;c.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d.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联系进一步加强。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种植园劳动力不足买进非洲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三角贸易三角贸易即黑奴贸易。最先开始经营三角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美国为主。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300年之久。三角贸易一次航行六个月,做三次买卖,获利100%-300%。①新航路开辟欧美贸易发展②印第安人锐减,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③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需要④黑奴贸易巨额利润①出程:欧洲--非洲(商品)②中程:非洲--美洲(奴隶)③归程:美洲--欧洲(原料)①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发展;②为美洲提供劳动力,形成独具特色的美洲文化③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非洲长期落后;④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概况:影响:原因: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A.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B.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3)白人数量激增①原因:很多欧洲人因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或寻找发财致富份机会等

因素移居美洲,使美洲的白人数量增加。宗教改革后,新教势弱,被天主教打击迫害,一些新教徒们被迫来到了北美洲,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自发移民);14到16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持续开展圈地运动,争夺农民的土地,农民成了一无所有的自由人,欧洲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遭到虐待,只好逃到新大陆生存;西班牙的财富神话,进一步刺激了商人、冒险家、投机者,乃至掌权者们的野心。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为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而设。感恩节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早期。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载着102人到达美洲。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仅有50多人活了下来。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友好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作物。最后,移民们获得了丰收,为感谢上天,感谢印第安人。移民们举行庆祝活动。之后,庆祝丰收的纪念日逐渐成为美国重要的全国性节日。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1941年,感恩节的时间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620年9月6日,该船载有包括男、女及儿童在内的102名船员由英国的普利茅斯出发,前往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1957年在英国布里克瑟姆建造了“五月花”号,作为送给美国的纪念礼品。1995年美国普利茅斯城决定复原“五月花”号作为一艘展览船,作为普利茅斯移民社会发展的标志。《第一个感恩节》(图源: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A.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B.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3)白人数量激增①原因:②影响:a.给美洲带去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开发;b.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c.促进世界市场拓展,使得人类之间联系进一步加强。(4)新的混血族群出现①原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等不同种族不断通婚杂居,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②影响:美洲族群结构发生变化北美:主要以白人为主拉美:混血人种占主导印第安人: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了所谓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拉丁美洲人种构成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A.背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也在世界范围展开。B.表现:(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3)白人数量激增

(4)新的混血族群出现C.影响:(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2)改变了美洲国家人口结构的分布现状①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紧保留地生活。

原因:北美主要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达,大量欧洲人移民北美。②中美洲:黑人占人口多数。

原因:中美洲气候炎热经济落后。③南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原因:南美洲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美国:76.7%白人,12.3%黑人,1.5%印第安人。秘鲁:36%印欧混血,19%白人,46%印第安人。玻利维亚,34%印欧混血,15%白人,54%印第安人。牙买加:77%黑人,3%白人,15%黑白混血。海地:95%黑人,1%白人,4%黑白混血。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A.背景:B.表现:C.影响:(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2)改变了美洲国家人口结构的分布现状(3)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影响美洲文化的发展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现代化建筑广场上的碑文在记述西班牙征服墨西哥的历史时作了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学习拓展:美洲出现了族群的巨大变化,而非洲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原因是什么?(1)美洲历史上与世隔绝,非洲与欧洲交流频繁。

美洲在当时属于刚发现的新大陆,长期以来与亚欧大陆隔绝,殖民者的大肆屠杀,病毒的入侵,导致美洲原住民人口极大减少,殖民者不得不大量从外洲移民,从而导致美洲族群的变化。而非洲与欧洲在历史上军事、经济交流较为频繁,较少受殖民者携带病毒影响,殖民者在非洲虽也有屠杀行为,但没有美洲的规模大。(2)三角贸易中美洲是输入方,非洲是输出方。

新航路开辟后的三角贸易,美洲属于人口输入方,非洲属于输出方,数亿的非洲劳动力被卖到美洲,极大影响了美洲族群,而非洲虽然损失了巨额人口,但族群没有发生大的变化。(3)殖民者移民美洲而不是非洲。

美洲的环境较非洲更加优越,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定居于美洲,并建立政权,如美国,这也影响了美洲族群。学思之窗: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现代拉丁美洲》①欧洲殖民者入侵打断了美洲文化的发展进程,大肆屠杀印第安人,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②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侵略活动带来了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在殖民地得到发展。③同时印第安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也得以保存。美洲逐渐形成了以欧洲宗主国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④三者共同形成了新的族群,在世代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黑人白人人混血印第安想一想: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非洲文化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3、影响(1)对非洲:带来灾难,人口锐减,经济受到破坏。(2)对美洲: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开发;对殖民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3)对欧洲: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4)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人类联系进一步加强。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洲,位于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考古发现,3万年前,澳大利亚就有人类居住。英国人到来前,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发展程度低。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总人口的1%。2006年人口普查中,白人占92%,多数澳大利亚人的祖先是19、20世纪的英国移民。为什么大洋洲这些国家国旗含有英国国旗因素?澳大利亚178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

大洋洲还有14个国家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新西兰,瓦努阿图,图瓦卢,所罗门群岛,萨摩亚,瑙鲁,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巴巴多斯,基里巴斯。英国国旗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的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1)流放罪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2)建立牧场: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3)开采金矿: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1770年4月,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澳大利亚,宣布这一“无主”大陆为英国所有。经过长期考虑和选择,1786年,英国内务大臣悉尼勋爵宣布,将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亚。1788年1月26日,首批英国罪犯被流放到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新南威尔士。这一天,后来被称为“澳大利亚日”,至今仍作为国庆日加以庆祝,但是,对澳洲土著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悲惨命运的开始。19世纪中期,英国采取移民拓殖政策,使澳大利亚成为自己工业的附庸。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財富。澳大利亚淘金热三部曲:流放罪犯、建立牧场、开采金矿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1)流放罪犯(2)建立牧场(3)开采金矿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在大洋洲,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澳大利亚的英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后裔占82%,原住民只占微不足道的0.01%;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占9%,英国(包括英格兰和爱尔兰)人后裔占近80%。)(3)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问题思考:大洋洲新文化的形成与美洲新文化的形成有何不同?大洋洲文化:欧洲文化替代土著文化;美洲新文化:欧洲文化主导的多元文化。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个人种彻底灭绝发生在塔斯马尼亚。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组成的白人搜捕队四处追杀,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弗林德斯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断死亡。为了保证族群不灭绝,剩下的塔斯马尼亚土著与殖民者谈判,最后他们离开故土,去了弗林德斯岛。这其中,有一个叫特魯加尼尼的塔斯马尼亚女子一直在中间协调,特魯加尼尼就是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土著,当包括特魯加尼尼夫妻在内的约100个土著民一起被转移到弗林德斯岛后,土著民们就开始因为生病或者与捕鲸人产生矛盾而接连死去。特魯加尼尼的丈夫

也死了,她只好嫁给另一个土著民威廉。1871年,威廉去世了,他死后被解剖展览,目睹这一切的特魯加尼尼痛苦万分,5年后她也去世了,临终前

她请求不要让那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却被葬在了关押女犯人的地方,并且死后2年还被挖出来,放到博物馆里展览了72年。人们并不知道她

临死前怀着怎样的心情,只能看到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华工出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华工也被称为“猪仔”,泛指于晚清时,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如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及澳洲,甚至是远至古巴和秘鲁等国家,进行艰苦的劳动工作,形成了苦力贸易。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殖民者往往强迫这些出国的劳工签署契约,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巨额利润,这些劳工称为契约华工。华工戴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华工在澳大利亚开采金矿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出国原因①英美等国:19世纪初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开始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②清政府: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1860年《北京条约》华工贸易合法化)③穷苦百姓生活所迫:国内人地矛盾加剧;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④“下南洋”谋生的传统;⑤殖民者的诱骗和绑架2、华工的特点材料:

在诸多新因素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1807年和1838年,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美洲白人殖民者从东南亚热带种植园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契约华工是他们最理想的对象。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西方侵略者明目张胆在我国口岸竞相掳掠华工,正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志。——摘编自《华工出国史料汇编》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从事苦力劳动;受到不公正待遇;分布在世界各地。思考:英、美等国废除奴隶贸易的原因材料:除了道德和政治因素外,经济力量也是使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寿终正寝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奴隶劳动力的价格一直没有降下来,而随时可能出现的叛乱使奴隶主不得不保持耗资巨大的武装力量。即使没有反抗,奴隶们也消极怠工,奴隶主还必须照管他的生活……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自由贸易取代垄断贸易,商品输出成为主要手段;(黑奴贸易妨碍自由劳动力和市场的扩大)②在启蒙思想影响下,欧美各国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谴责黑奴贸易;③黑人奴隶反抗,废奴运动兴起,打击了黑人奴隶制度;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历史纵横:“下南洋”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的民众为了谋生,漂洋过海,前往东南亚各地,甚至远到印度洋一带。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

中国人在当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农业或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传播了中华文化。(1)原因: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③殖民者到来加速了东南亚开发。(2)特点: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出国原因2、华工的特点3、华工对美洲的开发(1)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19世纪后期,大量华工参与修筑美国太平洋铁路,这条贯穿美国东西部的铁路被认为是该国建国初期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大约1.5万华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因为工作条件艰险,大约有4000多华工在施工中丧生。有人说:“太平洋铁路每一公里的枕木下,都有一个中国劳工的亡魂。”太平洋铁路材料

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出国原因2、华工的特点3、华工对美洲的开发(1)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2)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4、华工对大洋洲的开发(1)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5、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贡献①开发了美洲和大洋洲,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②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新金山”淘金的华工材料一: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利兰·斯坦福亦写道:“没有华工,这条重要的国家交通干线的西段,就不能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时限以内完工。……事实上,他们是筑路工头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人。”

材料二: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材料三: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期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材料四:“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华侨是革命之母”

——孙中山《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材料五:宋庆龄在抗日期间曾指出:“海外各地的华侨,在其居留地政府统治下,久已深切体会到被压迫民族之待遇与痛苦,所以,更加能够了解祖国之兴衰存亡,关系与华侨之福利更大,俱有国家观念,勇于抗战救国。”材料六:一战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就伤病、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近代华侨、华工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的贡献华工用辛勤的劳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促进中欧经济文化交流,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近代华侨、华工对中国、对世界作出的的贡献(1)华工用辛勤的劳动促进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2)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3)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促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帮助协约国取得胜利,有利提高中国国际地位。(6)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华工被掠夺出国,他们大多在海外诸国过着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7)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地区文化的多元化。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特点。①工业革命之前: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至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

②工业革命至二战期间: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亚洲迁移至美洲,以欧洲人数居多。

③二战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亚非拉地区迁移欧北美,人数逐年增长。二战前: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国迁移;

②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

③从旧大路向新大陆迁移。

二战后:①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

②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转变为主要由

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的移民基本停止。特点:主要方向:小结: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1.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殖民扩张;三角贸易2.主要形式:(1)自发移民,如英国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进行开拓。(2)被迫移民,如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活动,进行黑奴贸易。3.地域特点(1)由欧洲迁往北美、大洋洲;由发达地区迁往落后地区。(2)由非洲迁往美洲,由亚洲迁往美洲及大洋洲;由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3)国际间人口移动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人口移动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4.影响:(1)对移入地区:①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②改变美洲、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出现新的族群,混血人种成为美洲的最大族群。③促进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④人口迁移导致民族国家的诞生(如美国)。(2)对移出地区:非洲丧失精壮人口,造成非洲近代的贫穷与落后。(3)对世界: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地区文化的多元化。(4)对中国的影响:①使东南沿海地区丧失大量劳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

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近代华侨投资办厂,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一些华人华侨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事业。阅读教材P42历史纵横并结合所学,说说近代华工出国与明清的“下南洋”相比有何特点。(1)明清之际: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2)近代以来: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从事苦力劳动;受到不公正待遇;健康和生命受到极大的摧残,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血泪史。一、殖民扩张

与美洲族群的变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三、华工与美洲、

大洋洲的开发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1、殖民扩张2、美洲族群的变化3、影响1、华工出国原因2、华工的特点3、华工对美洲的开发4、华工对大洋洲的开发5、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贡献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文化认同文化融合文化冲突启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课堂小结1.建筑是文化的沉淀,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下图是墨西哥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遗址(图中前景)、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图中右后)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图中左后)。这反映出墨西哥文化()A.彰显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B.体现了文化殖民主义色彩C.体现历史宽容与文化包容

D.丢失了本民族传统与特色解析

据题干可知,墨西哥的“三文化广场”既有古代阿兹特克文明遗址,又有反映西班牙对墨西哥殖民的遗存,还有现代建筑,体现出墨西哥对历史的宽容和文化的包容性,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能够显示出墨西哥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但是这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A项;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能够体现出西班牙文化殖民主义色彩,但是这并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之意,排除B项;题干中“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遗址”说明墨西哥并没有丢失本民族传统与特色,排除D项。C解析:由“随着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可知,殖民扩张在客观上推动了族群之间的融合,D项正确;通过奴隶贸易,非洲黑奴被贩卖到美洲,并不是自由迁徙,A项排除;题干没有体现美洲人口大幅上涨,也没有强调欧洲殖民者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B、C两项排除。2.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美洲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欧洲白人、印第安原住民、非洲黑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主要组成部分,使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可知()A.新航路开辟加速了人口的自由迁徙

B.黑奴贸易使美洲人口有了大幅上涨C.欧洲殖民者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灾难

D.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族群的融合D解析

结合所学,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大量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获取羊毛等财富,所以材料中变化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故选C项。澳大利亚资源丰富是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B项;大洋洲人口结构改变是材料中变化带来的结果,并非变化产生的原因,排除D项。3.1784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中期,大量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澳大利亚资源丰富

B.英国采取重商主义政策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D.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C解析:据材料可知,澳洲土著居民从30万减少到5万,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体现了澳洲人口由土著被白人替代,发生了替代性变化,故选A项;白人进入后,欧洲文化逐步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并未形成新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明面上的人口贸易基本遭到各国禁止,澳洲原住民多是遭到驱赶和屠杀,并未贩卖,排除C项;澳洲土著和后来进入的白人为主要居民,材料并未说明这两种人走向融合,排除D项。4.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约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人们从事狩猎和采集,通过群体的家族集团形式居住在一起。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这说明大洋洲()A.人口发生替代性变化

B.形成了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文化认同C.原住民遭到贩卖、屠杀

D.成为世界上种族混合度很高的地区A解析:从题干中的英国“第一舰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最早是由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17世纪初发现的,故D项错误。5.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的“第一舰队”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A解析

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出国华工人数不断增多,他们多为殖民者所欺骗、绑架,在外国进行艰苦劳动,并将积累的财富汇往国内,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主要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主要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1856年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