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术前沿深挖教材知识整合)唐厚权_第1页
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术前沿深挖教材知识整合)唐厚权_第2页
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术前沿深挖教材知识整合)唐厚权_第3页
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术前沿深挖教材知识整合)唐厚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师版)【第一子目】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说明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与早期国家形成的道路)1.新时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哪些方面取得进步?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万年)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约公元前2070年)石器制作技术打制石器石器制作技术磨制石器生产生活方式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农业(南稻北粟),饲养家畜,养蚕缫丝;定居生活,烧制陶器。能力发展用火、保存火能力发展祭坛、墓葬、氏族公社、神庙等2.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晚期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聚落、母系氏族社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仰韶文化聚落、母系氏族社会、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河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私有制,阶级分化,权贵阶层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私有制,阶级分化,权贵阶层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3.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集中在大河流域;4.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与早期国家产生有什么关系?新石器时代文化包括仰韶、大汶口、红山、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据考察,从聚落形态看,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到中心聚落与遗址群出现,聚落高度分化,形成等级和从属关系;从社会形态看,由原始状态、氏族社会到酋邦(“万邦时代”),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从城市来看,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城市,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现明显的城乡分化。5.学术界关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观点?刘庆柱认为,考古发现的礼器、礼制建筑遗址等反映社会礼仪的物化载体,可以作为中华文明起源更为独特的认定标准;苏秉琦提出的文明起源三种形式说,需要细化和补充。易建平提出,苏秉琦对于“古文化”“古城”和“古国”等核心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应推出更加符合中国本土实际并在国际学术界拥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国家和文明起源理论。6.文明的本质是什么?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根本标志。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四个方面,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史家观点】国各地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综合攻关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第一,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农业取得显著发展,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且部分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如琢玉、髹漆与高等级陶器、冶金等)。第二,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集军事指挥权、社会管理权和宗教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出现埋葬王、权贵阶层的专门墓地和随葬高等级礼器的大型墓葬。第三,出现显著的人口集中,出现都邑城市,大规模公共设施,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四,血缘关系仍然保留并与地缘关系相结合,发挥着维系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五,出现王所管辖的区域性政体和凌驾于全国社会之上,具有暴力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第六,暴力与战争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出现了暴力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且战争频发。第八,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和服从于王的官僚管理机构。【参考文献】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J].社会科学文摘,2023,(03):58.姚香、刘鳞龙:中国史前文明演进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初步考察[J].三晋文博,20230731:1320.7.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有哪些?总体特征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1)多元一体(2)兼容并蓄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3)绵延不断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成为其长期生长的土壤,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持续发展的基础。【史家观点】1.多元一体:江林昌认为,五帝时代中华文明多点同时起源、多元并行发展,到夏商周三代转变为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2.南北差异:李禹阶提出,在包括中原与周边地区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宗教因素逐渐趋于淡化。刘礼堂等提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范围逐渐拓展、信仰逐渐深化的趋势。3.东方特色:戴向明认为,距今四五千年前后在东亚大陆相继诞生的早期雏形国家,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早期小型城邦国家,在国家起源阶段就显示出了东方特色。4.祖先崇拜:徐义华认为,中国古人通过祖先神的宗教化和国家化,实现了宗族与国家的整合。先秦时期的政治、社会呈现出鲜明的血缘色彩。【第二子目】从部落到国家(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王朝建立的过程)1.生产力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说法目前还不能确定孰是孰非,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3.全面认识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产生维度阐释实质(1)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2)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工具特征按地域划分居民和公共权力的建立标志(1)金属器具使用(2)贫富分化产生(3)文字成熟(4)城的出现(5)礼制的初步形成【第三子目】商和西周(商和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结构、生产方式和文明成就)1.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2.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又叫大邑商、天邑商;内服有四大职官系统:王事、神事、民事和军事职官系统;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外服职官有侯、甸、男等。外服地区对商既保持臣服又独立的关系。3.概括西周分封制度的原则、内容、作用?分封制度,称“封建制度”。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原则:“天子建国”和“诸侯立家”内容:同姓诸侯子弟、先代贵族之后、异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姬姓诸侯国为主体,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权利:拥有世袭继承权;有土地、人民。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特点:地方分权、贵族等级;目的:维护周王朝统治,“以藩屏周”。作用:有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加强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史家观点】孔华认为,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宗法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西周分封制表面上是“分”,实质上是“合”,即在王畿及四土的疆域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线,进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目的。王畿采邑和畿外封国皆是西周王朝分封制的组成部分,但从拱卫周王室的实际效果来看,同姓封国依然是维护西周政治统治的中坚力量。

(孔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分封制再思考)【史料补充】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师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卷4《周本记》4.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者。宗族内部区分大宗、小宗,无论大宗、小宗都以嫡长子为宗子。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统一。5.礼乐制度礼乐既是夏商周三代政治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工具,显示社会中各等级的差异,“礼”和“乐”相辅相成,调节社会关系,表现为权力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达到天下归心的作用。【史家观点】杨博认为,偶数用鼎反映了春秋以后广义之“周人”族群内部诸侯国族在青铜器用文化层面的交融互摄。6.概况古代中国早期国家治理(商周)的传承与创新?治理内容传承创新之处创新之果趋势权力分配间接管理,贵族政治主要分封同姓诸侯天下归周华夏认同初步形成权力继承“家天下”理念家国同构天下归宗权力认同神权色彩礼乐文化天下归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