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鄄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解析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解析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解析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人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烛之武必须找到一个秦穆公认可的前提。他的杰出在于,抓住了一个关键词“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秦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作为前提。这就把论题转移了:第一,不是对秦国和郑国有没有益,而是对秦国和晋国有没有益;第二,不是眼下对秦国有没有益,而是未来对秦国有没有益。

为了回避与秦对抗,烛之武坦然放低姿态:退一万步说,“郑既知亡矣”,郑亡如果真对秦国有益(“有益于君”),那就听便。但是,他反过来指出,郑亡实际上并不有益于秦,相反有害于秦。有益转化为无益,条件有二。第一,灭了郑国,郑国成了秦国遥远的边地,可当中隔着晋国,秦国鞭长莫及,要向晋国借道,管理却受制于晋,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第二,郑国灭亡,实际上是增加了晋国的疆土,对于晋国有益,那就意味着对秦国是无益的(“邻之厚,君之薄也”)。这是从反面讲。从正面讲,如果不灭亡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大道上的朋友(“东道主”),秦国有什么外交使节,郑国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这对秦国有什么害处呢?

说到这里,从逻辑上来说,是够雄辩的了。但是,烛之武不像先秦的一般游说之士,满足于逻辑的推断,他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进一步用历史的事实来实证。晋国的野心是很难满足的。秦国曾经有恩于晋惠公,武装护送他归国,惠公承诺割让焦、瑕二地,可是很快背约,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黄河边筑起工事,防备秦国进入黄河以东的焦、瑕二地。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推断,晋灭亡了郑国,扩张了东边的领土,再要扩张,也就只能向西,除了攻打秦国,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本来,秦穆公纠结于眼前战事,烛之武从战略上着眼,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了秦穆公。秦国不但退兵,且与郑国结盟,驻兵于郑,为郑协防。

从这里可以看出,烛之武与先秦游说之士不同。先秦游说之士仅仅是以现场应对的敏捷取胜,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喻巧理至”“飞文敏以济词”。以巧言妙喻取胜是暂时的,如《战国策》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作为外交使者,居然与秦王以在咫尺之间血拼相威胁,这不但是匹夫之勇,而且后患无穷。又如晏子使楚,将楚国这个大国比作狗国,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外交不讲究实力是空的。烛之武的雄辩,完全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晋长必然导致秦消。

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在两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策略上;第一,不是分兵抵抗,而是谈判;第二,先争取利害关系不太密切的一方,瓦解其同盟关系,另外一方自然退兵。战略上;不但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从长远看,化晋秦同盟为郑秦同盟。有了这样着眼于实力转化的大视野,口才、逻辑的胜利才有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孙绍振《〈烛之武退秦师〉和春秋笔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

B.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烛之武认识到,只停留在口才上还不够,还得靠事实说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对历史实的主观认识。

B.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刘勰“披肝胆以献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杜牧《阿房宫斌》揭示秦朝灭亡的原因。

C.李斯《谏逐客书》劝说秦王停止逐客。

D.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依乎天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

5.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样的不同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7小题。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她道:“这是琏嫂子。”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瓒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再看,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绮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问:“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3回,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初次进贾府,感受到了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贾府的奢华,就连路上见到的几个三等仆妇,她们的“吃穿用度”也不同凡响。

B.贾母十分疼爱其外孙女林黛玉,见到她就“一把搂人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见此情景,在旁边侍候的人也都忍不住落泪。

C.最后到来的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大喊大叫又哭又笑,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这令林黛玉感到十分诧异,以致贾母要亲自为她作介绍。

D.因王夫人的贬斥,黛玉对宝玉产生了不好的印象,但见到宝玉,黛玉认为他英俊多情、任性率真,感到非常眼熟,并产生了亲切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步步留心”“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是她将要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

B.贾母称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儿”,似贬实褒,表明贾母对王熙凤的信任和喜爱。

C.贾宝玉出场前,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睬他”,渲染了贾宝玉“性乖张”的特点。

D、小说引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价贾宝玉,是因为对宝玉的性格行为持否定态度。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解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外托剧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乙人而欲置乙左石/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B光/外托剧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乙左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C.光/外托刷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D.光/外托制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候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4分)

译文: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分)

译文:

12、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宗带来的危害,讨简要概括。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整草。②纹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l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天阔处数峰青”用楚天广阔、山峰背翠之景衬托洞庭湖之大,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

B.“旗梢不动晚波平”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的清幽静态之美,以景写情,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平静

C.整首词用清新淡丽的语言,通过时间的转换,呈现出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之美。

D.“夜凉船影没疏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与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句的描写技巧相同。

14、请赏析“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句1分,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作类比后,“,”两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统治者,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将重蹈灭亡的覆辙的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

三、课本及相关基础知识检测(12分)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牧:统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壅:堵塞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所以:用来……的

D.却宾客以业诸侯业:使……成就霸业

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度义而后动。义:正义。②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美善

B.①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古代重量名,极言其细微。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风景

C.①于反覆不宜卤莽反覆:反反复复②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同:认同

D.①辇来于秦辇:乘辇车②钩心斗角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

1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百姓乐用B.戍卒叫,函谷举

C.终必不蒙见察D.振之以威怒

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四海,指天下、全国,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环绕。

B.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21、下列句了的和予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白戒―—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诚。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D、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那么就会使秦国无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空运用I(太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____________、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____________的殿堂。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流砥柱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B.擎天之柱生生不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生生不息高耸入云美轮美奂

D.擎天之柱栩栩如生高耸入云古色古香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二)语言文字运用l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卞面的文字,完成25~26小题。

机器人手术系统是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综合体。外科医生可以利用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远离手术台的情况下____________,装有照相机和其他外科工具的机械臂将实施切断、止血及缝合等操作,外科医生只需坐在手术室的控制台上,观测和操纵机械臂工作。通常,实施开放式外科手术出血量多,需要输血;而机器人做手术则____________,无须输血,患者1天即可出院。一些外科医生操纵名为“达芬奇”的机器人系统做心脏外科手术。该机器采用最先进的主仆式远距离操作模式,灵活的“内腕”可消除医生手的颤抖,特有的三维立体成像系统,在术中能将手术视野放大15倍,大大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平稳性。但机器人做外科手术____________,尽管降低输血率可以节省金钱,但是购买机器也会增加成本。它们需要维护,有些设备还是一次性的,这些都会导致机器人外科手术比普通手术更贵。

25.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B.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2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

四、作文(共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具功用的镜子:平面镜——正视自己;望远镜一一放眼远方;太阳镜一一抵挡强光;显微镜一揭微显隐;哈哈镜一一开怀一笑。这些镜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颇有寓意和启发。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如果要给自己的心灵配装一面或多面“镜子”,你会怎么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选择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解析

1.(“强调了秦晋围城一定会取得成功”误,原哪文的表述是“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所以“一纵一擒、一放一收”针对的是四层转折,突出了攻打郑国的害处和不攻打郑国的好处)

2.B(A.“都体现了材料对历史的主观认识”钳误,引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是为了给自己的主观认识寻找客观依据。C.“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错误,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晋国与郑国相邻,灭了郑国,对晋国有利,但秦国并不能得到实际的好处。D.“比如努力在谈判中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错误,“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是策略而非战略)

3.C(依据材料一可知,“披肝胆以献主”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A.《师说》虽对当时有利,但不属于“说辞”,且不属于“忠于为君”,更没有“敏于成事”。B.《阿房宫斌》属于借古讽今,委婉的讽谏,不符合“敏于成事”的特点。C.《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赢政的一篇奏议。完全符合“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的特点。D、《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强调顺应自然、物我合一,并非针对时弊,且不符合“忠于为君”的特点)

4.开篇指出“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主要还是凭实力”,但烛之武是在缺乏实力后盾的条件下,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2分)接着阐释了烛之武的谈判技巧:①策略上回避了眼前郑国和泰国利害关系相反的难点,以于对方有益为前提:②以长远眼光彻底唤醒秦穆公,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最后再次总结t烛之武在策略和战略上有全面的考量。(2分)

5、对刘鳃的观点,①材料一认为是正确的,好的说辞要根据情势的需要,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2分)②材料二则认为,刘鳃的观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真正好的说辞不但要扭转眼前的危局,而且还要有长远考虑,着眼于实力在战略上的利害转化。(2分)③由此可见,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时,对于其中蕴藏的道理与智慧,应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不加分析地将经典作品的所有内容奉为圭臬,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2分)

6.C

7.D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错误。王熙凤的“聪”和“笼”都具澎溜。都是为了讨好贾母,并非“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是因为对宝玉的性格行为持否定态度”错误。小说引用两首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

“外托剧上之名”与“内怀附下之实”为对称句式,结构一致,各自成句,排除CD:

“而欲置之左右”为省略句,应为“而欲置之(于)左右”,“左右”解释“置”的地点,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9.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第一个“举”为“施行”,第二个“举”为“攻克,占领”。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10.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10.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错误,原文是说“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是司马光说自己“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于文无据。

11.(1)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算侵夺官吏职权。

(2)守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占,楚国人燃起了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则”,却:“修”,修正:“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为”,是。

(2)“举”,被攻占;“可怜”,可惜;“焦土”,成为焦土。

12、时间久了老百姓变得日益贫困,遇到战争或灾荒,弱者死于荒野,强者聚众为盗。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锚,民之嬴者必委死沟坚: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的道理就得到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文本二;

壬申年(1071),任命司马光担任枢密副使,司马光坚决推辞不肯拜官。当初,司马光跟王安石一向交情深厚,等到王安石推行新法,写信给王安石再三陈述变法之弊,又跟吕惠卿在御前讲席展开辩论,王安石很不高兴。皇帝想要重用司马光,征求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说:“司马光表面上直言劝谏皇上,内心却在讨好下臣。所说全部是危害国家政务的,所结交的人都是对国政有危害的人,如果想将司马光安置在身边,让他参预讨论国家大事,这是关系到国家走向繁荣还是走向削弱的关键。司马光的才能怎么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他处在高位,那些有反对意见的人会倚重他。韩信树起汉的红色旗,赵地士兵勇气丧失。现在任用司马光,这就是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树起一面红色旗帜。”等王安石称病在家,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了解我疏狂率直,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取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我只是拿俸禄和职位作为自己的荣耀,而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身谋私利。陛下果真能够罢掉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施行青苗、助役等法令,即使不任用我,我得到的恩赐也很多了。青苗钱散发以后,使者担心他们拖欠债务,一定要让富人替穷人担保,以后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向四方逃走:富裕的人不能离开,一定会被责令偿还其他人家所欠的债。十年以后,贫困的人跑光了,富裕的人也变成穷人了。常平仓也废了,有军队来攻打我们,接下来又有饥荒,这样赢弱的百姓一定会死于沟壑,强壮的必然聚集成为盗贼,这是这件事必然到来的结果。”他多次上疏,皇帝派人对他说:“枢密,是堂管军事的,宫员各有各的职责,不应该拿其他事情来说话。”司马光回答说:“我没有接受任命,就还是侍从,对于任何事情没有不能说的。”适逢王安石复出主持政事,皇帝才下诏书允许司马光辞职,收回牧浩。

13.D。解答:“技巧相同”错误。本词的结尾句是以景作结,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结尾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技法不同。

14.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和鱼跃水面的景象相映衬,动静结合,营造出更加鲜活新颖的意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水湾处红色的蓼草比作纷乱的丝织品,把双尾白鱼比作是耀着光芒的“玉刀”,构思精巧,画面令人神往。③色彩对比鲜明。“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红白相间,给人强烈的色彩感和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和美感。④对仗工整。以“红蓼”与“白鱼”相对,“一湾”与“双尾”相对,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15.(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6.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牧”,养,修养,约束。句意: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

17.C

A选项“义”,合理。句意:(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B选项“景”,大。句意: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C选项“反覆”,指书信往返。句意:对于书信往来不应该鲁莽。“同”,附和。句意: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D选项全部正确。句意:①坐着辇车来到秦国。②(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被动句。句意:百姓乐于被用。

B.被动句。无标志,意念被动。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C.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声威震慑他们。故选D.

19.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速逐客书》”理解有退。李斯的《谏逐客书》,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干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休。是议论文体,不是抒情的,与杯觉民的《与妻书》在文体上是不相同的。故选B。

20.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说法错误,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苟”,苟且;“怀仁”,怀念仁德。“终苟免而不怀仁”,应翻译成“(人们)最终只图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22.B

23.C

24.D

22.B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从句意上分析,应将“一说起”删去,让“经史子集”作其主语;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义。分析题目中的四个选项,只有B项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